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13)
2023(15838)
2022(13335)
2021(12640)
2020(10293)
2019(23985)
2018(23718)
2017(45433)
2016(24637)
2015(28090)
2014(28227)
2013(27659)
2012(25174)
2011(22636)
2010(22469)
2009(20487)
2008(19851)
2007(17168)
2006(15078)
2005(13586)
作者
(70346)
(58478)
(58038)
(55401)
(37319)
(27844)
(26399)
(23037)
(22299)
(20701)
(19982)
(19766)
(18603)
(18560)
(18183)
(18005)
(17418)
(17169)
(16779)
(16677)
(14540)
(14442)
(13961)
(13258)
(13039)
(13003)
(12904)
(12773)
(11650)
(11515)
学科
(103962)
经济(103852)
管理(66700)
(63065)
(50468)
企业(50468)
方法(43876)
数学(38078)
数学方法(37702)
中国(30971)
(28830)
地方(24126)
业经(23352)
(21769)
(21437)
(19533)
贸易(19520)
农业(19217)
(18947)
(18166)
理论(16419)
环境(16029)
(15871)
(15013)
银行(14977)
技术(14965)
(14603)
金融(14600)
(14369)
(13986)
机构
大学(348576)
学院(346540)
(141542)
经济(138663)
管理(135766)
研究(121351)
理学(117510)
理学院(116119)
管理学(114180)
管理学院(113566)
中国(90944)
(76268)
科学(75342)
(61147)
(60567)
研究所(55677)
(54561)
中心(54237)
业大(50456)
财经(49715)
(49331)
北京(48738)
(48131)
师范(47728)
(45441)
(44236)
经济学(43124)
农业(42677)
(40408)
师范大学(38964)
基金
项目(240671)
科学(189941)
研究(177322)
基金(174855)
(152731)
国家(151496)
科学基金(129890)
社会(112460)
社会科(106542)
社会科学(106513)
基金项目(92936)
(91845)
自然(83363)
自然科(81455)
自然科学(81436)
教育(81104)
自然科学基金(79966)
(78579)
编号(72116)
资助(71386)
成果(58368)
重点(54322)
(53422)
(52399)
课题(50161)
(49756)
国家社会(46677)
创新(46517)
教育部(45744)
科研(45455)
期刊
(154317)
经济(154317)
研究(104280)
中国(67836)
学报(53950)
科学(51447)
(50105)
管理(49461)
(43571)
教育(42116)
大学(40844)
学学(38093)
农业(35458)
技术(30296)
(28802)
金融(28802)
经济研究(25522)
业经(24805)
财经(23740)
问题(20429)
(20405)
(19193)
图书(18947)
资源(17064)
科技(16645)
理论(16296)
技术经济(16281)
(16072)
现代(15613)
世界(15393)
共检索到5078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汤向俊  苏航  康艳艳  
为度量中国式市域现代化水平,本文基于2003—2020年我国27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转移概率矩阵等方法评估并分析了中国式市域现代化水平、区域差异与动态演变过程,并进行β收敛检验。研究发现:(1)中国式市域现代化水平整体处在上升趋势中,东部地区、特大城市、一线城市的市域现代化水平最高;(2)中国四大区域间东西差距较大,各区域间差距在逐渐减小;(3)市域的现代化等级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发展过程存在显著的β收敛特征,从收敛周期来看,有望在21世纪中叶前完成“第二个百年”目标。研究结果对于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合理应对区域不平衡问题具有参考意义。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龙海雯  
基于绿色产业现代化、绿色生活现代化、绿色生态现代化、绿色经济现代化四个维度构建中国绿色现代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度各省份2000—2021年的绿色现代化水平,并运用泰尔指数、局部莫兰指数等方法探析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中国绿色现代化水平总体呈稳步上升态势;全国和各区域绿色现代化的总体差异随着时间推移均逐步减小,并且呈现正向集聚的空间特征;全国及各区域的绿色现代化水平都不存在σ收敛,但均支持β收敛机制。据此,提出打造一体化绿色治理示范区、实施绿色现代化协同发展方案、探索区域绿色合作新模式的政策建议,为提升绿色现代化水平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叶阿忠   朱灵群   张源野   李田田  
本文基于中国式现代化5个内涵特征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客观赋权法对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区、市)中国式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方差分解考察了全国及四大区域现代化水平的动态演进、区域差异及结构来源。研究发现:全国现代化水平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区域现代化水平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及东北部最低;核密度曲线从三峰变为两峰,地区极化现象明显减弱;全国总体差异呈现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是造成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人口规模差异是全国现代化差异的主要结构来源,文明协调、共同富裕差异的贡献也相对较大,而和平发展差异是最小来源,各维度差异的贡献存在明显的地区异质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晓鹤   张桂文   曾伏  
文章基于“五个现代化”的特征内涵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测度了2008—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揭示了其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及区域与时期异质性。研究表明:(1)样本观测期内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增长趋势明显,增速放缓,呈“东高、西低、中塌陷”的区域分布格局;(2)在全国层面,财政支出、财政分权、信息化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均能显著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财政分权水平的提高正向调节了财政支出的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3)区域及时期异质性分析表明,各因素的影响大小与显著性呈“东强西弱”的区域异质性特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泽明   刘兵  
文章运用熵值法考察了2010—2021年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探究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和动态演进。结果显示: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相对较低;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且呈现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和东北地区最低的分布格局;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区域差异呈稳步下降趋势,且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全国及各地区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绝对差异均呈现稳步下降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献雨  
文章首先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熵值法对2013—2021年中国式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最后通过变异系数衡量中国式现代化的σ收敛性,并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中国式现代化是否具有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从而进行中国式现代化时空收敛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省域层面,各省份中国式现代化水平不断上升,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天津和福建7个省份的中国式现代化水平较高。在区域层面,东部地区的中国式现代化水平高于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南方地区的中国式现代化水平高于北方地区;粤港澳的中国式现代化水平高于长三角、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在分项指标层面,人口发展、共享富裕和绿色发展维度有优势,物质富裕、精神文明和开放包容维度是短板。在时空收敛方面,省域中国式现代化存在σ收敛、空间绝对β收敛和空间条件β收敛特征。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曦  
基于2011—2021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借助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定基功效系数法、线性加权法度量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影响因素。研究表明:2011—2021年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及各维度表现均呈上升态势;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具体表现为高-高、低-低集聚趋势。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表明,金融发展环境、地区环境容忍度、人口集聚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外商投资强度、政府调控力度是影响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提出应协同高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区域协同发展、持续强化金融支持等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纪丽娟  
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2021年30个省份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展开探究。结果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总体呈逐年上升态势,且各维度指数变化态势不尽相同;东部地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较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省份空间关联模式以同质集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数字金融、公共服务水平、众创空间或孵化室、人才资源是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影响因素。为此,应推动地区特色化发展、汇聚多元化创新要素、纵向延伸产业链条,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建设。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纪丽娟  
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2021年30个省份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展开探究。结果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总体呈逐年上升态势,且各维度指数变化态势不尽相同;东部地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较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省份空间关联模式以同质集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数字金融、公共服务水平、众创空间或孵化室、人才资源是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影响因素。为此,应推动地区特色化发展、汇聚多元化创新要素、纵向延伸产业链条,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建设。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家庭  王浩然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构建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多维测度体系,对中国式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水平进行实证测度。研究结果显示:2008—2020年,中国式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水平整体上稳步提升,可以将其划分为领先型、成长型、追赶型和起步型四大类型;中国式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水平呈现出“东部整体领先、中部快速崛起、西部逐步提升、东北有待振兴”的空间格局和“南快北慢”的发展趋势,各维度发展存在不协调倾向和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中国式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差异大致表现出先缩小再扩大的发展规律;中国式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增长趋势存在一定程度的“俱乐部趋同”特征。基于此,提出促进中国式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水平提升的主要路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家庭   王浩然  
城市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先导,定量测度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理论内涵构建多维测度体系,结合2008—2020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对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水平进行了实证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演绎规律。研究发现:(1)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水平整体上稳步提升,可划分为领先型、潜在领先型、成长型、追赶型和起步型五大类型;(2)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水平总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梯度格局,南北差距不断扩大,各维度发展也存在不均衡问题;(3)区域间差异是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水平空间分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最大,东部—西部的区域间差异最大,总体水平的区域差异呈下降趋势;(4)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东热西冷”空间分布相对稳定,热点区域“南进北退”及冷点区域“北进南退”的态势明显。基于此,提出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升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华明忠   周晓唯   余力  
文章从中国式产业基础高级化、中国式产业结构现代化、中国式产业协同现代化、中国式产业创新现代化与中国式产业融合现代化5个方面构建了中国式产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5—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使用QAP方法分析中国式产业现代化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式产业现代化虽然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表现出攀升趋势;区域差异显著,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阶梯分布状态;中国式产业现代化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源自地区间差异,并表现出减小趋势;中国式产业基础高级化子维度差异是引起中国式产业现代化产生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其次为中国式产业融合现代化、中国式产业结构现代化、中国式产业协同现代化、中国式产业创新现代化子维度差异。应完善中国式产业现代化顶层设计、实施地区产业协同发展战略、加速中国式产业基础高级化进程,推动中国式产业现代化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华坚   李菁  
[目的]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立足我国国情农情,因地制宜。吉林省作为规划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有必要对吉林省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科学测度,并分析吉林省县域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方法]基于对吉林省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逻辑机理分析,构建县域层面农业供给保障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农业绿色发展现代化等4个维度的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结合省内水土资源分异特点,运用泰尔指数和障碍度模型探究其区域差异及演进趋势。[结果](1)2011-2020年吉林省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整体经历“稳定(2011—2014年)—下降(2015—2017年)—提高(2018—2020年)”演进过程。(2)吉林省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区域间差距显著,总体表现为由东向西梯度递增态势。(3)泰尔指数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11-2015年区域内差异是吉林省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2016-2020年区域间差异的贡献度最大。(4)影响吉林省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障碍因子主要来自农业供给保障现代化和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两个方面。[结论]吉林省各地应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全面布局弥合区域差异、统筹发展突破主要障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蔡雪玲   庞智强  
[目的]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解读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从乡村经济治理、乡村文化治理、生态环境治理、城乡融合治理和基层组织治理5个维度构建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评价体系,分析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水平、空间分布特征与空间收敛性。[方法]运用CRITIC—熵权法组合权重模型和TOPSIS评价模型,选取201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测度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并借助Kernel密度、空间Markov链和动态空间模型分析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时空分布动态与演变趋势。[结果](1)全国乡村治理现代化整体水平稳步上升,2020年略有下降;三大区域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差异显著,呈现“东高西低”发展态势;(2)Kernel密度曲线呈右移趋势,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水平差异逐渐缩小;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保持初始状态的稳定性较高,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较小;(3)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存在正向的空间相关性且呈波动上升态势;全国及三大区域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绝对β收敛趋势和条件β收敛趋势,不同区域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的β收敛速度具有差异性。[结论]最后,提出加快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水平提升,加强区域互动,缩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差异,制定有梯度的区域乡村治理政策的建议。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范晓光  
<正>主持人语:社会学是一门由现代化催生并伴随现代性不断发展和演化的年轻学科。自从1979年的恢复和重建以来,中国社会学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坚持理论自觉和方法自觉皆为中国社会学的学术传统。在新的历史时刻,要科学系统地回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从方法论层面展开对社会学和社会学研究的讨论恰逢其时。为此,本专题特刊发三篇论文,作者分别从社会学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张力出发追问中国社会学的特色与自觉意识、从社会视角指明社会学必须进入主体领域(政府、企业、金融、法律)以重塑学科的价值关怀和理论视野、以第四次技术革命为背景探讨社会学何以深化新劳动研究的新思路,构成了鲜明的理论观点和学理预判,以期对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新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