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83)
- 2023(17208)
- 2022(14457)
- 2021(13839)
- 2020(11139)
- 2019(25825)
- 2018(25583)
- 2017(49007)
- 2016(26577)
- 2015(30082)
- 2014(30076)
- 2013(29432)
- 2012(26573)
- 2011(24085)
- 2010(24205)
- 2009(22084)
- 2008(21495)
- 2007(18998)
- 2006(16973)
- 2005(15152)
- 学科
- 济(107861)
- 经济(107731)
- 业(76957)
- 管理(69851)
- 企(53569)
- 企业(53569)
- 农(51471)
- 方法(43830)
- 数学(37846)
- 数学方法(37460)
- 农业(34518)
- 中国(33027)
- 业经(28455)
- 财(24333)
- 制(21962)
- 地方(21724)
- 学(21184)
- 贸(20668)
- 贸易(20655)
- 易(20165)
- 理论(17119)
- 银(16779)
- 银行(16742)
- 发(16666)
- 体(16317)
- 技术(16129)
- 环境(16125)
- 行(16079)
- 和(15649)
- 融(15523)
- 机构
- 学院(373856)
- 大学(371824)
- 济(154120)
- 经济(150985)
- 管理(146042)
- 研究(129017)
- 理学(126495)
- 理学院(125153)
- 管理学(123166)
- 管理学院(122514)
- 中国(98338)
- 京(79644)
- 科学(77932)
- 农(73038)
- 财(66874)
- 所(64016)
- 中心(58462)
- 研究所(58447)
- 业大(58354)
- 农业(55941)
- 江(53915)
- 财经(53725)
- 范(50646)
- 北京(50462)
- 师范(50250)
- 经(49185)
- 院(46096)
- 经济学(46056)
- 州(43623)
- 经济学院(41578)
- 基金
- 项目(254651)
- 科学(200493)
- 研究(192429)
- 基金(183886)
- 家(159727)
- 国家(158294)
- 科学基金(135309)
- 社会(121924)
- 社会科(115050)
- 社会科学(115018)
- 省(98401)
- 基金项目(97272)
- 教育(87822)
- 自然(84606)
- 划(82630)
- 自然科(82620)
- 自然科学(82603)
- 自然科学基金(81130)
- 编号(80362)
- 资助(74199)
- 成果(65852)
- 部(57177)
- 重点(56995)
- 发(55791)
- 课题(55055)
- 创(52777)
- 国家社会(50383)
- 创新(49222)
- 教育部(49020)
- 大学(47663)
- 期刊
- 济(173898)
- 经济(173898)
- 研究(111883)
- 中国(75617)
- 农(73912)
- 学报(58319)
- 科学(55131)
- 管理(50982)
- 农业(50421)
- 财(48073)
- 教育(46380)
- 大学(45475)
- 学学(42651)
- 融(35036)
- 金融(35036)
- 技术(32513)
- 业经(32361)
- 经济研究(26736)
- 财经(25742)
- 业(24798)
- 问题(23855)
- 经(22069)
- 图书(19118)
- 版(19092)
- 世界(18743)
- 科技(17689)
- 技术经济(17595)
- 现代(17032)
- 理论(17024)
- 贸(16774)
共检索到5526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卫强 杨志龙
随着我国由显性绝对贫困向隐形相对贫困的现实转变,探索与重构相对贫困治理的新思维新举措势在必行。小农作为相对贫困的主体构成,同时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边缘化群体,理应成为减贫过程和共同富裕实现过程的重点关注对象,属性研判成为推动小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文章从共同富裕和贫困治理同质导向下,将小农属性高度凝练为现代性、能动性、流动性和脆弱性四个方面,继而从经济发展、制度设计、社会参与及能力培育四重维度形塑小农的高质量发展路径,统筹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深化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增强小农的行为适应性和发展韧性。
关键词:
中国式小农 贫困特征 现代化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晓雅
文章选取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相对贫困治理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可显著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该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及内生性问题处理后仍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存在时间与区域上的异质性,即数字经济对2016年以后及东部地区中国式现代化的作用更强;作用机制分析表明,相对贫困治理是数字经济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路径。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晓全 郭苏媚 殷崔红
中国已全面摆脱绝对贫困,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实现共同富裕成为下一阶段的重要目标。统筹考虑相对贫困与多维贫困,构建多维相对贫困指标,能够为巩固脱贫成果、缩小城乡差距提供更具多样化的思路。作为能够有效兼顾二者的途径,网络扶贫在贫困治理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本文基于CFPS(2018年)数据,用Probit模型证实了互联网使用对改善农村家庭相对贫困及多维相对贫困状况有显著作用,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发现“促进电商参与,降低金融排斥”以及“促进非农就业,丰富收入来源”是互联网参与相对贫困治理的有效路径。异质性分析表明这一作用与网络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等因素有关。本文建议国家应进一步加强、细分、专业化脱贫地区的互联网基础建设,拓宽互联网知识普及与应用的广度并挖掘其深度,使互联网在农村地区发挥更大效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守英
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现象,道路和模式各一,不同国家处理本土因素和外来因素的方式决定了现代化的速度和路径。为了实现传统乡土中国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以制度变革和结构转型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从以新民主主义制度促进农业国的转型、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推进国家工业化、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以非凡的组织和领导特性,基于超大人口规模基本国情,以人民为中心,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现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关键在于解决全面现代化中的重大难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以现代化国家建构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唐金武
2022年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命题,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应运而生,成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新方向。新时代以来,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如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与公共服务有待完善、科技水平有待提高与人才队伍有待充实、农产品成本较高与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不均衡。因此,为解决以上困境,需进一步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粮食安全、食物供给、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经济体制、经营主体、土地制度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提升与完善,以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式 农业农村现代化 实现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龙鑫
<正>20世纪8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一股生态现代化思潮,这一理论思潮推动了西方工业国家的生态治理和修复,但这一理论受限于资本主义逻辑模式,导致西方国家大肆地将本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转移至发展中国家。显然,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违背,绝不是实现全球生态环境改善的有效行动方案。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在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探索出的人与自然相处的新型关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龙鑫
<正>20世纪8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一股生态现代化思潮,这一理论思潮推动了西方工业国家的生态治理和修复,但这一理论受限于资本主义逻辑模式,导致西方国家大肆地将本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转移至发展中国家。显然,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违背,绝不是实现全球生态环境改善的有效行动方案。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在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探索出的人与自然相处的新型关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海娟 胡守庚
本文引入农业治理视角,从自主治理角度分析小农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农村社会存在多样化的农业自主治理实践,农民、市场和政府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到农业治理中,其关键是农民在村社组织主导下形成了自主组织,建立了农民与其他主体之间的联结机制,促进了小农农业现代化发展。自主治理的有效实现依赖村民自治制度提供制度化的组织保障和集体土地制度提供制度空间。从国际比较视角来看,与大农农业国家农民生产组织化作用不太重要和小农农业国家农民生产组织化作用有限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不同,中国探索了一条充分发挥农民自主组织作用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这启示中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应进一步完善相关农业治理体制机制,为农业自主治理提供制度支持。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张远 杨艳平
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途径,亦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动力变革、质量变革与治理能力变革。然而,农业农村科技属性不强、涉农资金短板凸显、人力资源难以盘活、农业农村治理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实践效果。对此,需遵循科技强农、金融兴农、人才助农、基层联农的总体思路,不断优化农业科技创新布局、扎实推进涉农资金投入、完善优质人才培养体系、打通农业农村现代化治理路径,全面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谢华育 孙小雁
共同富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下的伟大实践。本文结合相关文件和文献,对共同富裕的特征进行探索,指明它与相对贫困治理的关系。继而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结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创新,提出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治理统一起来,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本文还对一些相对贫困治理的领域进行了识别,并通过调研说明了具体领域实现相对贫困治理的方法,以具体例证展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作用。
关键词:
共同富裕 相对贫困 国家治理现代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袁晓玲 杨新标
中国的城市空间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空间治理。区别于西方国家以资本增殖为目的的城市空间生产,中国的城市空间生产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新发展阶段中国的城市空间治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握城市空间治理的核心问题,通过城市经济空间、文化空间、社会空间、生态空间治理,促进城市经济效率与空间结构的协调、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与空间更新的协调、空间正义与发展效率的协调、“三生”空间的协调,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使城市空间成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地方。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于昊辰 吕晓 杨俊 卞正富
研究目的: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国土空间治理的新要求及理论逻辑,为助推中国式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提供路径支撑。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演绎法和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1)依据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国土空间治理有必要在人地协调、公平均衡、特色鲜明、绿色高效、稳定安全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2)归纳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土空间治理之间所存在的系统协调、协同共生、演绎交互、调适匹配、包容共区5大理论逻辑。(3)由于区域间和城乡间差距(宏观)、产业间和地类间竞争(中观)、部门间和主体间博弈(微观),国土空间治理落实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仍有较大差距。(4)从规划引导、用途管制和实践行动出发,提出区域协调与城乡融合、调适匹配与差别管控、精细治理与共治共享的中国式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路径。研究结论:国土空间治理将始终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特征和整体逻辑去反思治理路径,可为拓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土空间治理内涵外延和理论实践提供有效参考。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陈宗胜 黄云
在取得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成就之后,中国在迈向共同富裕的新阶段将重点开展相对贫困治理。相对贫困的核心内涵是收入分配不均等。相较于绝对贫困,相对贫困不仅具有多维性、多元性,而且具有长期性等特征,同经济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阶段都紧密相关,在瞄准和治理上都比绝对贫困更加复杂。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国内部分发展较快地区的相对贫困实践经验值得借鉴。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收入分组数据,采用城乡两条相对贫困线测算了中国城乡相对贫困发生率并通过预测分析发现,近年来中国相对贫困程度整体大致平稳但略有上升,未来中国农村相对贫困可能会出现缓慢下降趋势,而城镇略有上升但基本保持平稳。"十四五"时期相对贫困治理不仅要继续巩固已有脱贫成就、保证扶贫政策的有序衔接及可持续发展,更需确定适当的相对贫困标准、实现相对贫困的城乡统筹,并结合乡村振兴,建立可持续、常态化的相对贫困减贫机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明皓
“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鲜明品格。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将马克思主义农政理论与中国国情、农情有机结合,旨在破除西方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话语迷思,探索通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新发展阶段须构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耦合传导机制,探寻村社集体现代性转化和小农户组织化方案,同时立足县域城乡融合,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内生为源、外生联动式发展,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爱社会多元协同,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全方位的支撑保障。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农村发展转型提供了全新选择。
关键词: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理论建构 实现路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明皓
“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鲜明品格。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将马克思主义农政理论与中国国情、农情有机结合,旨在破除西方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话语迷思,探索通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新发展阶段须构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耦合传导机制,探寻村社集体现代性转化和小农户组织化方案,同时立足县域城乡融合,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内生为源、外生联动式发展,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爱社会多元协同,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全方位的支撑保障。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农村发展转型提供了全新选择。
关键词: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理论建构 实现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