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79)
2023(7729)
2022(6510)
2021(6483)
2020(5313)
2019(12235)
2018(12265)
2017(23851)
2016(12675)
2015(14616)
2014(14157)
2013(14219)
2012(13184)
2011(12167)
2010(12329)
2009(11458)
2008(11244)
2007(10113)
2006(9225)
2005(8270)
作者
(34312)
(29129)
(28696)
(27575)
(18016)
(13954)
(12838)
(11374)
(11150)
(10163)
(10140)
(9588)
(9223)
(9148)
(8978)
(8687)
(8411)
(8398)
(8223)
(8190)
(7450)
(7070)
(6969)
(6806)
(6553)
(6502)
(6421)
(6311)
(5897)
(5816)
学科
(58298)
经济(58142)
(45549)
(39248)
农业(30142)
管理(26527)
方法(21601)
中国(19530)
(19095)
企业(19095)
数学(17845)
业经(17765)
数学方法(17736)
(12878)
(12846)
贸易(12837)
(12667)
(10794)
(10182)
农业经济(10110)
地方(9766)
(9550)
(9138)
(9064)
农村(9054)
发展(8957)
(8945)
(8795)
银行(8793)
(8677)
机构
学院(181926)
大学(178356)
(86922)
经济(85571)
管理(68991)
研究(66731)
理学(59450)
理学院(58861)
管理学(58120)
管理学院(57802)
中国(54134)
(47611)
(37630)
科学(36845)
农业(36034)
(35413)
(33247)
中心(30656)
业大(30395)
研究所(30004)
财经(28110)
经济学(26875)
(26484)
(25879)
经济学院(24187)
北京(24039)
(23580)
师范(23438)
(22257)
经济管理(22173)
基金
项目(117994)
科学(93976)
研究(91828)
基金(87196)
(75478)
国家(74743)
科学基金(63588)
社会(62357)
社会科(57799)
社会科学(57781)
基金项目(45811)
(44124)
教育(40867)
编号(38204)
自然(37156)
(36696)
自然科(36329)
自然科学(36321)
自然科学基金(35728)
资助(34911)
成果(31052)
(28777)
(28641)
(27072)
国家社会(26497)
重点(26335)
课题(25433)
中国(25065)
(24652)
教育部(24495)
期刊
(102895)
经济(102895)
研究(56767)
(53411)
中国(42363)
农业(36490)
科学(26657)
学报(26179)
(24939)
管理(21921)
大学(21654)
业经(21628)
学学(20426)
(20416)
金融(20416)
教育(19793)
(17468)
经济研究(15046)
技术(14920)
问题(14879)
财经(14401)
世界(14099)
农村(13718)
(13718)
农业经济(13693)
(12514)
(10773)
经济问题(10621)
(10151)
社会(9727)
共检索到2822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丽娜  曹广伟  
中国式农民工有着"半结构化"的身份,他们是农民,却从事着工人的工作。以"挣钱"、"过日子"等本土概念进行测量分析,试图呈现出中国式农民工身份转换的困境,以此为基础来展开对于农民工社会性质的讨论。结论是,工业文明想要把农民工规训为"结构人",而工业文明却没有给与农民工相应的权利意识和社会保障基础,农民工在承受工业风险的时候退回到了小农逻辑。最终,农民工无法完成身份转化,他们还要固守着以小农逻辑为基础的"过日子":在小农生产与工业生产之间寻找到最有利于自身的结合点,以完成小农家庭的再生产。中国式农民工特殊的社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宋丽娜  曹广伟  
农民打工以挣钱为目标,农民工在城市与乡村夹缝中的生活是一个"半结构化"的生活,由此而塑造了农民工特殊的行为模式。理解中国式农民工的社会性质,首先要理解中国式农民工的行为模式以及其背后的社会生态。本文以"挣钱"、"过日子"的概念为突破口来讨论农民工"半结构化"的身份和在此身份背景之下的行为逻辑,以此来回应中国式农民工社会性质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顾协国  
"城中村"是城市的低成本生活区,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在此居住。他们与原住民比邻而居,在户籍、社会保障、治安、子女教育、环境卫生等方面存在着鲜明的对比,从而使农民工问题在"城中村"有了集中的体现。政府应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从人本管理、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提倡社会新风尚、增加投入等方面切实解决"城中村"农民工问题。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叶静怡  周晔馨  
本文基于2007年北京市农民工调查数据,研究了农民工社会资本转换对其进城打工收入水平的影响。本研究发现农民工原始社会资本的大小对其增加城市收入没有显著影响,新获得的异质性社会资本即新型社会资本对收入有正的影响。这些结论在解决了异方差和多重共线性等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了严格的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农民工社会资本转变不仅关系自身收入提高和福利增加,而且可能成为影响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的农民工城市就业培训和社团活动等等公共政策,可能超出政策实施的直接目标,具有提升农民工新型社会资本的不期结果。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祝仲坤  冷晨昕  陶建平  
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组织载体与空间场域。本文依托布迪厄提出的场域理论,基于社区场域这一独特视角,解析社区影响农民工城市身份认同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利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开展的2014年社会融合与心理专项调查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社区状况是影响农民工城市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居住在高端社区、社区内邻居以本地市民为主、社区内已建立健康档案有助于农民工认同城市身份。在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逆向概率加权法纠正潜在的选择性偏误后,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来讲,社区状况对农民工城市身份认同的影响存在代际差异。社区类型、邻居构成情况对老一代农民工影响更大,健康档案、社区文体活动则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影响更为明显。这表明,老一代农民工更加关注社区类型、邻居构成情况等社区的基础条件,新生代农民工则更加关注公共服务资源等社区软环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熊发礼  张瑛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动力,而推动城镇化建设,核心是推进人的市民化。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在顶层设计、具体规划、户籍政策、土地流转政策等方面都有具体落实或正处于试点阶段,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利益也在更大程度上得到维护,但一些核心制约因素依然存在。本文依据帕累托最优原则,站在农耕文化及精神需求层面的视角,认为消除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各种担忧的办法是在不影响其农民身份和利益的同时,给予其市民待遇,即给予进城农民工双重身份待遇。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明娟  王明亮  
工作转换被认为是从业者提升就业质量最快和最有效的一种方式,而农民工非农职业转换频繁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劳动力市场一个普遍现象,工作转换能否有效提升其就业质量?本文利用RUMIC2008-2010面板数据,在区分受雇就业和自营就业的情况下,探讨了工作转换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从就业质量总指数来看,工作转换显著降低了受雇就业者的就业质量,而对自营就业者的就业质量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将就业质量通过分指标表示时,发现工作转换降低了受雇就业者的收入、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和劳动合同的签订率,增加了劳动时间。而对自营就业者而言,工作转换对工作时间和收入有显著负影响,但对养老保险参与率的影响不显著。而采用"三年内是否变换过工作"重新定义工作转换,估计结果仍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竖元  
通过对福建、湖南与贵州三省1735名新生代农民工的抽样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滋生自杀意念是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危机的重要表现,而先赋性社会网络与自致性社会网络能有效降低新生代农民工生活中面临的"扭力",为其遏制自杀意念进而防止自杀行为提供双重保护;而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滞后性"与对市民身份认同的"超前性"之间的结构性张力对其自杀意念施加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身份认同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网络与自杀意念之间的负向影响起着路径截然相反的调节作用。因此,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实现社会网络结构从"先赋性社会网络"到"自致性社会网络"的转换,并通过加快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与其市民身份认同的"同步性",消除两者之间的结构性张力,是有效遏制其滋生自杀意念的重要途径。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周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工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和生活状态不断地发生变动,30年过去了,他们中有许多早已经完成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但制度对他们的身份认可却严重滞后。目前农民工存在着被看做农民、被看做工人、被看做非工非农等多种身份标签,身份压力由此产生,并酿成多种社会不良后果。中国现有农民工社会制度已经影响到了中国现代工商业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工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有序发展。中国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与农民工有关,许多重大政策的出台受到农民工问题的制约,因而围绕农民工的相关制度改革宜早不宜迟。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奉越、庞学光在《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年第3期撰文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的特点,阐释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对转化学习的诉求,提出了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转换学习的策略。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流动是指新生代农民工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转变的过程。其流动呈现出以下的特点:1.流动频率高;2.主要由农村流向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方向主要集中在城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丁明秀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社会性别差异是导致社会权利缺少的主要原因。传统性别文化、传统性别分工、公共政策缺乏社会性别视角、城乡二元体制与社会性别观念的叠加造就了女性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权利的缺失。因此,必须营造平等的性别文化和社会环境;改革完善公共政策,增进性别平等;培育完善女性维权组织,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在社会结构中考量增进社会权利,才能有效增进女性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权利。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徐延辉  龚紫钰  
文章基于"社会质量视角下的农民工市民化研究"问卷数据,从社会质量视角审视我国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数据分析发现,厦门、深圳、苏州、东莞四城市农民工总体市民化进程指数为0.563,达到"半市民化"水平,而包含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社会增能四个维度的社会质量是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具体影响方式上,社会经济保障水平越高,农民工市民化水平就越高;社会越是团结,即农民工社会信任水平越高、越是具有利他主义倾向,其市民化水平就越高;社会包容程度越高,即农民工感知到的社会歧视越少,社团参与越积极,其市民化进程就越快;社会增能水平越高,即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和相信依靠后天努力能够改善生活的预期越积极,农民工市民化水平就越高。文章据此提出了推动农民工有序实现市民化的路径构想。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郭婵  罗剑朝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使农民工难以真正地融入城市,阻碍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本文分析了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推行的障碍,并从社保资金筹集、制度推广、经办单位和相关政策建议四个方面讨论了如何建立一个过渡性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