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06)
- 2023(13555)
- 2022(10896)
- 2021(10147)
- 2020(8306)
- 2019(18655)
- 2018(18557)
- 2017(35543)
- 2016(18901)
- 2015(21529)
- 2014(21321)
- 2013(20980)
- 2012(18912)
- 2011(16883)
- 2010(17118)
- 2009(16261)
- 2008(16368)
- 2007(14733)
- 2006(13320)
- 2005(12451)
- 学科
- 业(86718)
- 济(85628)
- 经济(85516)
- 企(69095)
- 企业(69095)
- 管理(63293)
- 农(46754)
- 方法(32895)
- 业经(31148)
- 农业(31034)
- 中国(27090)
- 财(25069)
- 数学(24813)
- 数学方法(24686)
- 制(19181)
- 务(17731)
- 财务(17701)
- 财务管理(17682)
- 技术(17446)
- 贸(17404)
- 贸易(17387)
- 易(17003)
- 企业财务(16675)
- 策(16549)
- 体(15380)
- 理论(14837)
- 划(14619)
- 和(14356)
- 发(13720)
- 地方(13631)
- 机构
- 学院(276582)
- 大学(268612)
- 济(126831)
- 经济(124784)
- 管理(110306)
- 理学(94358)
- 理学院(93515)
- 管理学(92491)
- 研究(92223)
- 管理学院(91989)
- 中国(76360)
- 京(56188)
- 财(55884)
- 农(54925)
- 科学(50468)
- 所(45248)
- 财经(44233)
- 江(42247)
- 中心(42084)
- 农业(41637)
- 研究所(40553)
- 经(40385)
- 业大(40119)
- 经济学(38719)
- 北京(35486)
- 经济学院(34957)
- 范(33200)
- 师范(32952)
- 州(32743)
- 经济管理(32332)
- 基金
- 项目(175867)
- 科学(141393)
- 研究(136045)
- 基金(129623)
- 家(110926)
- 国家(109808)
- 科学基金(95890)
- 社会(91028)
- 社会科(85986)
- 社会科学(85963)
- 省(68121)
- 基金项目(68039)
- 教育(60735)
- 自然(57416)
- 自然科(56169)
- 自然科学(56158)
- 编号(55895)
- 划(55519)
- 自然科学基金(55247)
- 资助(51009)
- 成果(44253)
- 部(40517)
- 发(39906)
- 创(39586)
- 业(39153)
- 重点(38989)
- 国家社会(38642)
- 课题(37430)
- 制(36297)
- 创新(36218)
- 期刊
- 济(151597)
- 经济(151597)
- 研究(83946)
- 中国(58449)
- 农(58349)
- 财(44655)
- 管理(44036)
- 农业(39551)
- 科学(37931)
- 学报(35600)
- 业经(30424)
- 融(29942)
- 金融(29942)
- 大学(29369)
- 学学(27793)
- 教育(27307)
- 技术(26183)
- 经济研究(23456)
- 财经(22543)
- 业(21365)
- 问题(20368)
- 经(19654)
- 世界(17608)
- 技术经济(15995)
- 贸(15777)
- 农村(14807)
- 村(14807)
- 农业经济(14346)
- 国际(14006)
- 现代(13928)
共检索到4264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蒋永穆 赖珩瑗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望过去,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回应各个历史阶段的时代诉求中不断推进,围绕着“六个核心”——机械化、科技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和绿色化,形成了“五个重要共识”——坚持以“大国小农”为基本农情,坚持以满足人民需求为根本目标,坚持以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为文化根脉,坚持以推进工农互动和城乡互动为发展战略,坚持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本质特征。展望未来,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要直面新的时代命题,要在继续推进“六个核心”和坚持“五个重要共识”的基础上,巩固成果、紧握机遇,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强大的支撑和保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孟朝
本文从内在逻辑及实现路径两个方面探讨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问题。首先,分析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包括以人为本、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强化农业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以及推动农业绿色发展。随后,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如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产业链不完善、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最后,提出了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黄宝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弄清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什么走得通、依什么走得稳、靠什么走得好。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蕴涵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的内在逻辑,即党的领导、人民至上、理论创新、独立自主、中国道路、胸怀天下、开拓创新、敢于斗争、统一战线、自我革命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价值立场、思想源泉、立足基点、发展方向、使命担当、精神动力、政治保障、重要法宝、鲜明品格。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倪国良 朱楠楠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进而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是当今世界科技革命的核心议题,是指引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支撑。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具有现实紧迫性、显著必要性、高度契合性,展示出清晰的驱动逻辑与运行机理:在勃发开端环节变革要素系统,提升农业驱动能力;在核心中枢环节优化技术系统,强化农业支撑载体;在终端输出环节联动产业系统,革新农业发展方式。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任重道远,需要发展“大农业”,提升“大科技”,倡导“大融合”,促进“大开放”: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树立并践行大食物观,驱动产学研的深度融通创新,转化农业成果贡献;破解城乡一体发展障碍,注入乡村治理活力;面向国际拓展竞争优势,助力农业贡献世界。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赋能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程莉 刘志文
推进农业现代化,既是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主渠道,又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路径。本文从农业现代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内在逻辑出发,然后基于1978-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研究了农业现代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为特征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性,而且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比与财政支农比重的提高也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张旭
当前,我国已经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正在成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国方案,体现着中国智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具体实践,是在与社会主义发展基本理论逻辑的相互促进中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首先是对人类发展规律的崭新实践,是对既有现代化道路的超越,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其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着坚守,现代化是为了人民的现代化,是依靠人民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享的现代化;再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唯物史观的深刻贯彻,运用唯物史观开辟的中国发展新道路,既是对唯物史观的全新证明,对唯物辩证法的全新运用;最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具体表现为在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是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的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因此,在理论上说清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逻辑,是我们科学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增强四个自信的根本基础。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小泽 许彩慧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了理论概括,统筹逻辑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是多个领域之间实现统筹发展,包括人口规模与现代化、先富与后富走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类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内与国际和平发展。通过对这些方面关系的梳理,阐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统筹逻辑,进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规律,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小泽 许彩慧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了理论概括,统筹逻辑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是多个领域之间实现统筹发展,包括人口规模与现代化、先富与后富走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类发展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内与国际和平发展。通过对这些方面关系的梳理,阐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统筹逻辑,进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规律,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鲁明川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创造性运用的重要体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深远的文明意义,它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的百年文明实践中逐渐生成,具有文明的历史性和实践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文明的目标定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了文明的制度奠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彰显出文明的中国特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展现文明发展的世界意义。中国共产党创造的文明新形态与既有的西方文明形态存在本质差异,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形态。“五位一体”文明既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达,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表现和文明路向。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唯物史观 文明新形态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于金富 郑锦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内在的、客观的必然性。它是从中国社会历史条件和历史传统中形成的,是由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职能形成的,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必然结果,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的历史逻辑、制度逻辑和实践逻辑。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研究中,既要根据我国历史传统和国家制度的特征进行历史性与制度性分析,又要对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系统分析与科学总结,从中探究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的基本逻辑,从而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为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玉梅 宋玉茹 高鹤鹏 郑之欣
当前,我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并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数字乡村等战略。在政策支持下,我国现代数字信息技术逐步与农民生产、生活相融合,赋予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民生活新力量,赋能农村高质量发展。当前,数字乡村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完善的顶层设计、人才支撑短缺、城乡基础设施差异较大及数字融产难度大,联动发展效率低等,因此要发挥好政府对数字乡村的引领作用、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让数字经济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迸发更大的能量。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农业农村 现代化 数字乡村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高书国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的一次重要探索,蕴含典型的历史逻辑,既有世界教育现代化的普遍特点,更具备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典型特色。高水平普及、高质量公平、高智能信息化、高标准课程、高素质教师和高效能治理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在品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在立德树人、优质公平、人才培养、服务发展、国家交流、教师素质和治理水平等方面具有理论的先进性、实践的引领性和发展的方向性特征,将为世界教育现代化提供新思路、新经验和新样板。以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将进一步开启世界教育现代化新征程,创造世界教育现代化新境界,开辟世界教育现代化新未来。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媛 阮连杰
“数农融合”是数字经济与农民主体、农业发展及农村社会环境的深度融合,是立足于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逻辑。在理论逻辑上,“数农融合”以“科技-要素-产业范式”在宏观层面重塑农业农村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以数字科技渗透在中观层面变革农业农村传统产业生态系统,利用数字化转型在微观层面优化农业农村现代要素生态系统。就现实逻辑而言,“数农融合”能够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实现以“农富国强”为目标的现代化,大国小农基本国情农情的现代化,新四化同步的现代化,赓续中华农耕文明的现代化,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政策逻辑来看,应充分发挥科技与改革双轮驱动作用、政府与市场有效结合作用、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作用;充分把握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关系、工农与城乡新型互动关系,多领域全方位地推动与其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变革,促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明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业农村发展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相互融合以及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互为支撑、均衡协调的发展状态。中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历史方位和独特优势,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潜能充足、前景广阔。农民形态、产业形态、城乡形态三大经济形态的演化,预示了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底层逻辑的变动趋向。面向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成农业强国的战略目标,应在产业政策、城乡融合、农村改革等方面做出必要的战略选择。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高杰 苏艺 付娆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以传统农耕社会为起点、以农民利益为中心、以共同富裕为指向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村发展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全面现代化的历史过程,是一系列基于中国实际、符合历史规律、蕴含党和人民百年经验智慧的思想体系和实践道路。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新阶段,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要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以乡村振兴五个重点领域为内容体系和以科技创新、城乡融合、改革深化为动力驱动的“一个核心思想+五项重点内容+三维动力驱动”总体框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