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84)
- 2023(16539)
- 2022(13506)
- 2021(12630)
- 2020(10415)
- 2019(23359)
- 2018(23166)
- 2017(44555)
- 2016(23946)
- 2015(27251)
- 2014(26905)
- 2013(26499)
- 2012(24133)
- 2011(21616)
- 2010(22183)
- 2009(21054)
- 2008(21202)
- 2007(19282)
- 2006(17613)
- 2005(16332)
- 学科
- 济(103012)
- 经济(102870)
- 业(95604)
- 管理(77064)
- 企(76531)
- 企业(76531)
- 农(51496)
- 方法(38222)
- 业经(34946)
- 农业(34164)
- 中国(32437)
- 财(31040)
- 数学(29595)
- 数学方法(29238)
- 制(24440)
- 贸(21252)
- 贸易(21238)
- 策(21180)
- 易(20736)
- 务(20410)
- 财务(20361)
- 财务管理(20331)
- 企业财务(19176)
- 技术(19143)
- 地方(18867)
- 体(17847)
- 理论(17756)
- 银(17696)
- 银行(17685)
- 行(17065)
- 机构
- 学院(346050)
- 大学(337952)
- 济(153151)
- 经济(150218)
- 管理(135329)
- 研究(118515)
- 理学(114463)
- 理学院(113376)
- 管理学(111828)
- 管理学院(111200)
- 中国(98192)
- 财(72202)
- 京(71348)
- 科学(66464)
- 农(64211)
- 所(59240)
- 财经(55537)
- 江(54995)
- 中心(54947)
- 研究所(52710)
- 经(50413)
- 农业(48564)
- 业大(48389)
- 经济学(46155)
- 北京(45589)
- 范(43947)
- 师范(43631)
- 州(42928)
- 院(42006)
- 经济学院(41500)
- 基金
- 项目(216702)
- 科学(173372)
- 研究(166676)
- 基金(158351)
- 家(135866)
- 国家(134537)
- 科学基金(116639)
- 社会(108993)
- 社会科(102985)
- 社会科学(102959)
- 省(84281)
- 基金项目(82528)
- 教育(75147)
- 自然(71225)
- 划(69644)
- 自然科(69633)
- 自然科学(69620)
- 编号(68934)
- 自然科学基金(68433)
- 资助(63857)
- 成果(56413)
- 部(49203)
- 发(48885)
- 重点(48642)
- 课题(47319)
- 创(47075)
- 国家社会(45381)
- 性(43780)
- 业(43349)
- 创新(43342)
- 期刊
- 济(185126)
- 经济(185126)
- 研究(109519)
- 中国(75076)
- 农(66412)
- 财(57439)
- 管理(53579)
- 科学(47337)
- 学报(45326)
- 农业(44788)
- 融(41037)
- 金融(41037)
- 教育(37433)
- 大学(36759)
- 业经(35014)
- 学学(34601)
- 技术(31573)
- 经济研究(28655)
- 财经(28102)
- 问题(24609)
- 经(24418)
- 业(23947)
- 世界(19985)
- 贸(19973)
- 技术经济(18732)
- 国际(17786)
- 现代(16948)
- 版(16668)
- 农村(16554)
- 村(16554)
共检索到5470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唐华俊 吴永常 陈学渊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理论分析和政策梳理等方法,系统地梳理和回顾了1949年以来中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演进特征,分析其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与主要挑战,提出有序协调和高质高效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经历“起步发展—探索改革—效率提升—协调推进—提质增效”五个演进阶段,各阶段呈现出深刻的、明显的、强烈的时代烙印和阶段特征,在农业综合竞争力、产业融合韧性、产品供需矛盾、农业经营瓶颈、资源环境约束、城乡收入差距、农民增收动力等方面依然面临各种问题和风险挑战。最后,围绕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谢阳阳 李浩
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当前,中国已具备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经济基础、组织基础和宝贵经验,但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仍需直面基本公共服务相对落后迟滞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展、人力资本储备相对薄弱弱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程度、产业发展后劲相对不足迟滞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相对较大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信心等诸多问题和挑战。因此,现阶段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若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和突破,必须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促进乡村基本具备更为现代化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业生产变革,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推动乡村非农产业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振兴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谢阳阳 李浩
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当前,中国已具备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经济基础、组织基础和宝贵经验,但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仍需直面基本公共服务相对落后迟滞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展、人力资本储备相对薄弱弱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程度、产业发展后劲相对不足迟滞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相对较大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信心等诸多问题和挑战。因此,现阶段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若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和突破,必须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促进乡村基本具备更为现代化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业生产变革,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推动乡村非农产业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振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姜长云 王一杰 李俊茹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要科学分析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寓意。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应该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完善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加重视推动城乡融合和协调发展,更加重视在涉农产业组织创新中农民合作社的重要性,更加重视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坚持以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既要考虑农业强国的基本特征,也要充分考虑基于我国自身国情农情的中国特色,甚至超越国家的区域特色。以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在政策导向上还要注意创新思维,重视产业融合的赋能作用。通过分析5种形式涉农产业融合对建设农业强国的影响,重点以粮食特别是稻谷金融化为例,探讨推进涉农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姜长云 王一杰 李俊茹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要科学分析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寓意。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应该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完善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加重视推动城乡融合和协调发展,更加重视在涉农产业组织创新中农民合作社的重要性,更加重视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坚持以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既要考虑农业强国的基本特征,也要充分考虑基于我国自身国情农情的中国特色,甚至超越国家的区域特色。以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在政策导向上还要注意创新思维,重视产业融合的赋能作用。通过分析5种形式涉农产业融合对建设农业强国的影响,重点以粮食特别是稻谷金融化为例,探讨推进涉农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高原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在乡村发展领域的集中体现,具有丰富的理论意涵。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探索起点、基础动力和发展战略上展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丰富了现代化所具有的规范性含义,是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现代化,是统筹效率与安全的现代化,是全体农民共同富裕、乡村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塑造了小农家庭和集体村社的现代形式,推动构建了城乡融合与生态和谐的新型文明社会,使传统农耕与乡土文明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现代,是通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探索途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朱铁辉 辛岭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立足我国新发展阶段,通过梳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演进历程和面临的现实挑战,在总结农业现代化内涵的一般规定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主要建设内容。研究表明:在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产发展、科技应用、组织形式、投融资服务、市场体系和政策支持保护等六方面内容。生产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科技应用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组织形式是农业现代化的主体保障,投融资服务是农业现代化的活力工具,市场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的制度支持,政策保护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斌 张霞
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运行逻辑是扶智、扶技、扶业。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体现了增强农业产业链韧性、推进技能乡村建设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据此提出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方略:完善人才链,即强化供给侧改革,筑就技能人才培养“压舱石”;提升价值链,即深化技术创新,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助推器”;服务产业链,即优化专业结构,把牢产业效益增值“定盘星”。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志雄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对我国"三农"工作的统筹推进,更是确保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与保障。对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认识,不同阶段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演进特征。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有机耦合,农业现代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农村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依托。目前,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如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态与资源环境面临双重压力、生产成本攀升与供需结构失衡并存、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亟需增强、城乡居民收入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等。为破解以上现实制约因素,进一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目标,应做到优先支农扶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立足县域载体,推动产业深度融合;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注重生态保护,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强化人才支撑,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志雄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对我国"三农"工作的统筹推进,更是确保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与保障。对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认识,不同阶段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演进特征。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有机耦合,农业现代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农村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依托。目前,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如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态与资源环境面临双重压力、生产成本攀升与供需结构失衡并存、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亟需增强、城乡居民收入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等。为破解以上现实制约因素,进一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目标,应做到优先支农扶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立足县域载体,推动产业深度融合;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注重生态保护,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强化人才支撑,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传明 宁安宁 贾蓓蓓 张丁一
文章采用熵权法对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地区差异进行分解,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揭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总体差异呈现逐年缩小趋势,这说明伴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空间协调性在逐渐加强。从区域内差异来看,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较大;从区域差异的贡献率来看,区域间差异是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和农民富裕富足三个维度的核密度曲线存在中心右移、主峰高度上升、从双峰向单峰过渡等现象,表明两极化逐步缓解、差距逐渐缩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唐金武
2022年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命题,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应运而生,成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新方向。新时代以来,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如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与公共服务有待完善、科技水平有待提高与人才队伍有待充实、农产品成本较高与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不均衡。因此,为解决以上困境,需进一步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粮食安全、食物供给、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经济体制、经营主体、土地制度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提升与完善,以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式 农业农村现代化 实现路径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段洪成 武文 柳佳
基于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新基建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新基建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存在显著促进作用,且这一作用在东部地区、非粮食主产区和高科技投入地区更显著。机制分析发现,要素配置效率在数字新基建驱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传导作用。门槛分析显示,在跨过数字新基建的单门槛和要素配置效率的双门槛后,数字新基建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动作用更显著。空间分析发现,数字新基建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基于此,提出完善数字新基建布局、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实施区域特色发展战略的建议,以期为扎实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参鉴。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明皓
“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鲜明品格。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将马克思主义农政理论与中国国情、农情有机结合,旨在破除西方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话语迷思,探索通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新发展阶段须构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耦合传导机制,探寻村社集体现代性转化和小农户组织化方案,同时立足县域城乡融合,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内生为源、外生联动式发展,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爱社会多元协同,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全方位的支撑保障。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农村发展转型提供了全新选择。
关键词: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理论建构 实现路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明皓
“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鲜明品格。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将马克思主义农政理论与中国国情、农情有机结合,旨在破除西方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话语迷思,探索通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新发展阶段须构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耦合传导机制,探寻村社集体现代性转化和小农户组织化方案,同时立足县域城乡融合,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内生为源、外生联动式发展,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爱社会多元协同,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全方位的支撑保障。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农村发展转型提供了全新选择。
关键词: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理论建构 实现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