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92)
- 2023(15624)
- 2022(12784)
- 2021(12013)
- 2020(10011)
- 2019(23006)
- 2018(22945)
- 2017(43079)
- 2016(23741)
- 2015(27541)
- 2014(27558)
- 2013(27075)
- 2012(24957)
- 2011(22539)
- 2010(22774)
- 2009(21094)
- 2008(21039)
- 2007(18938)
- 2006(16598)
- 2005(15177)
- 学科
- 济(94060)
- 经济(93962)
- 管理(61127)
- 业(59917)
- 企(44978)
- 企业(44978)
- 方法(38883)
- 数学(33838)
- 数学方法(33526)
- 中国(31509)
- 农(29461)
- 财(22928)
- 业经(21620)
- 学(21527)
- 制(21488)
- 贸(20363)
- 贸易(20350)
- 易(19829)
- 农业(19044)
- 地方(18449)
- 银(16862)
- 银行(16810)
- 行(16173)
- 理论(15711)
- 融(15471)
- 金融(15463)
- 体(15053)
- 和(14315)
- 环境(13274)
- 发(13261)
- 机构
- 大学(337472)
- 学院(337240)
- 济(137813)
- 经济(134699)
- 研究(122887)
- 管理(121298)
- 理学(102794)
- 理学院(101541)
- 管理学(99663)
- 管理学院(99050)
- 中国(94389)
- 科学(76067)
- 京(73659)
- 所(63826)
- 财(63486)
- 农(62026)
- 研究所(58163)
- 中心(55913)
- 江(52317)
- 业大(50808)
- 财经(49771)
- 农业(48862)
- 北京(47153)
- 范(46536)
- 师范(46014)
- 经(45242)
- 院(44308)
- 经济学(43041)
- 州(41444)
- 经济学院(38845)
- 基金
- 项目(221571)
- 科学(172020)
- 研究(163241)
- 基金(157612)
- 家(139436)
- 国家(138296)
- 科学基金(115421)
- 社会(101297)
- 社会科(95710)
- 社会科学(95682)
- 省(86217)
- 基金项目(82341)
- 教育(75600)
- 划(73643)
- 自然(72522)
- 自然科(70840)
- 自然科学(70817)
- 自然科学基金(69541)
- 编号(67857)
- 资助(64510)
- 成果(57033)
- 重点(51442)
- 发(49357)
- 部(49000)
- 课题(48097)
- 创(45797)
- 创新(42981)
- 国家社会(42411)
- 科研(42237)
- 性(41485)
- 期刊
- 济(155640)
- 经济(155640)
- 研究(101584)
- 中国(75090)
- 学报(57795)
- 农(57620)
- 科学(51116)
- 财(49277)
- 教育(43861)
- 管理(43783)
- 大学(43002)
- 学学(40004)
- 农业(38855)
- 融(31908)
- 金融(31908)
- 技术(30082)
- 经济研究(26105)
- 业经(25265)
- 财经(24889)
- 业(21998)
- 经(21643)
- 问题(20828)
- 图书(20480)
- 贸(18602)
- 版(17293)
- 世界(16330)
- 国际(16326)
- 技术经济(15544)
- 坛(15164)
- 论坛(15164)
共检索到5185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张首文 廖粤生 冯晓露
中国式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现代化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的重要保障,更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的必由之路。通过梳理文献资料及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剖析中国式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现代化的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如下优化路径:(1)政策引领——构建全面政策体系,筑牢健康基石;(2)科技赋能——加强科技创新应用,驱动健康发展;(3)服务升级——提高服务流程质量,优化健康体验;(4)理念革新——转变传统健康观念,提升健康素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于法稳 林珊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系统梳理文献的基础上,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视角,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思维、优质安全健康营养的理念引领、农业生产全链条的方式绿色化、以农业生产环境系统健康为核心、以系统科学的标准化体系为指导五个方面,分析了新型生态农业的内涵特征,从理论层面对新型生态农业的目标体系、措施体系、支撑体系、保障体系等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推进新型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向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于法稳 林珊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系统梳理文献的基础上,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视角,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思维、优质安全健康营养的理念引领、农业生产全链条的方式绿色化、以农业生产环境系统健康为核心、以系统科学的标准化体系为指导五个方面,分析了新型生态农业的内涵特征,从理论层面对新型生态农业的目标体系、措施体系、支撑体系、保障体系等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推进新型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向度。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潘中多 郭文斌
残疾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也是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迈上新征程的客观要求。以层次结构合理为战略基点、以培养模式创新为必然要求、以保障条件充足为动力源泉是中国式现代化残疾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科学内涵。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残疾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面临人才培养走上“独木桥”式的发展道路、多元主体协同配合机制缺失、保障结构和供需总量“双重失衡”日趋严重等现实困境。未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残疾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必须把标准化引领作为搭建层次结构的根本保证,将融合化培育作为探索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以系统化改革作为完善保障条件的关键环节,与时俱进办好新时代残疾人职业教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苏君阳
积极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有利于克服科层式行政管理制度本身固有的弊端,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以及专业权威在决策中的价值与作用,提升社会参与能力,从而更好地保障与促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成。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本质表现为:保障与促进在教育治理过程中共同意志合理性的形成;保障与提升教育系统中的个体与集体的权利、自由的顺利实现;赋予非行政权力和行政权力在同位决策中以相应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除具有法治、效率、协调、民主等特点以外,还具有公平性、开放性、多元性、生态性等特征。在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需要确立政府的主导地位,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以及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有三种基本路径:建成学习型社会,积极促进教育治理理念的合理转变;积极推进简政放权与善政分权,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治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与社会力量参与作用,建立灵活有效的教育治理机制。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庄西真
职业教育现代化既是指职业教育发展到某一时间节点的状态,也是指职业教育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变化过程,“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指的是基于职业教育发展基本规律,立足中国发展需求和本土实践,探索中国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它充分体现了我国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特色、社会职能特色、发展环境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呈现出多元体系的互融互通、多样区域的均衡发展、多维共进的办学格局、多边共赢的国际品牌四个特征。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应坚持统筹推进,发挥央地联动的治理体制优势;坚持类型定位,彰显职业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坚持服务发展,促进个人发展和国家需求有机统一;坚持开放包容,打造国际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
关键词: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 内涵 图景 路径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季诚钧 莫晓兰 朱亦翾 周海云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教育领域中的自然延伸与必然要求。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内外部各要素的整体转换,是中国教育迈入世界先进行列的动态发展过程。除了国际通用评价指标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评价必须立足中国国情与实际,以人民为中心,注重群众满意度与获得感。目前,我国教育现代化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班额、人均受教育年限、受高等教育比例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适应问题凸显,弱势群体教育与因材施教存在明显短板等。在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开放合作、教育共富、监测评价等路径。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秦泽家
[目的/意义]“云智大物移”技术驱动了医疗健康保障体系的数字化和智慧化转型,已有学者关注到了在此背景下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问题。但是对这个问题缺少系统性和完备性的分析框架。[方法/过程]基于生命历程理论和健康风险累积理论,探索数智赋能如何实现情报协同和服务协同,并利用微服务架构分析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路径,最后以黑龙江智慧医疗平台为案例进行剖析。[结果/结论]通过数智赋能实现情报协同,进而对服务要素和流程进行整合和优化,建立智能感知、动态适应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研究成果为建立全民共享、全生命周期覆盖的健康服务体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黄汉权 盛朝迅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现代化服务业、现代化农业为基础,以现代化基础设施为支撑,不断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产业链现代化以及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化发展的产业体系,主要具有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结构优化、绿色智能、安全可控、高水平开放、竞争力强、效益良好等重要特征。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时期,需要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演进规律和阶段性特点,从横向产业体系构建和纵向产业能力提升两个方面同步发力,改造升级传统制造业,做大做强战略性资源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打造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形成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支撑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秦玉友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时代化中国化的教育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既有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在校生数巨大、追求教育公平、理念建设与技术建设相协调、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相辅相成、教育系统与其他系统互促共进内在规定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人的现代化、家校社协同发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基点。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需要深入理解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加快建设衔接协调融通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数字化与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加快建构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进教育知识普及与引领公众教育认知。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卢洪友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对中国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来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治理理论及实践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西方国家和一些国际性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经合组织等),它是对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这三对基本关系的反思中产生、并随着对这些基本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发展的。在一般意义上,国家治理
[期刊] 改革
[作者]
冯柏 温彬 李洪侠
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针对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些突出瓶颈,应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现"六个转变":发展目的从先富转向共富;发展动力从要素高投入和低价格转向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产业体系从各自发展转向协同发展;市场环境要进一步优化;发展质量转向绿色发展;管理方式转向供给管理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关键词:
现代化经济体系 高质量发展 经济转型发展
[期刊] 求索
[作者]
徐坤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溯源于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艰辛探索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共产党立足本土具体实际,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性积淀所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成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现代化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载体,以"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指导原则,以"五位一体"统筹现代化战略布局,以"两步走"作为现代化的战略规划。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深刻扎根中国本土的现代化实践,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构成了其显著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既从民族立场出发又彰显世界维度的全新实践,有效消解了西方现代化的话语霸权,为广大后发民族国家独立自主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方案",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资本形而上学特征,从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宏春 戴铁军
扼要分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特征及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过程中我国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时与发达国家的共同特点及其中国特色,并从党的领导、理念先行、统筹兼顾、规划部署、问题导向、长效机制、大家动手、国际合作等方面总结了中国的做法和经验,最后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若干思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宏春 戴铁军
扼要分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特征及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过程中我国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时与发达国家的共同特点及其中国特色,并从党的领导、理念先行、统筹兼顾、规划部署、问题导向、长效机制、大家动手、国际合作等方面总结了中国的做法和经验,最后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若干思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