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45)
- 2023(17672)
- 2022(14866)
- 2021(14001)
- 2020(11346)
- 2019(26149)
- 2018(25865)
- 2017(49352)
- 2016(26747)
- 2015(30059)
- 2014(30233)
- 2013(29503)
- 2012(26936)
- 2011(24396)
- 2010(24457)
- 2009(22405)
- 2008(21812)
- 2007(19106)
- 2006(16919)
- 2005(14859)
- 学科
- 济(108672)
- 经济(108548)
- 业(72951)
- 管理(71992)
- 企(56580)
- 企业(56580)
- 方法(46119)
- 数学(39860)
- 数学方法(39438)
- 农(39076)
- 中国(33146)
- 业经(27247)
- 财(26044)
- 农业(25790)
- 学(23279)
- 地方(22169)
- 制(22110)
- 贸(20309)
- 贸易(20296)
- 易(19758)
- 理论(17524)
- 银(17397)
- 银行(17356)
- 行(16644)
- 融(16469)
- 金融(16467)
- 环境(16095)
- 和(16077)
- 技术(16013)
- 发(15902)
- 机构
- 大学(379981)
- 学院(378856)
- 济(153659)
- 经济(150390)
- 管理(146361)
- 研究(132177)
- 理学(126818)
- 理学院(125357)
- 管理学(123227)
- 管理学院(122547)
- 中国(98592)
- 京(81567)
- 科学(81267)
- 财(68750)
- 所(65765)
- 农(65534)
- 研究所(60252)
- 中心(59088)
- 业大(56711)
- 财经(55545)
- 江(54263)
- 范(51885)
- 北京(51609)
- 师范(51422)
- 经(50787)
- 农业(50413)
- 院(47867)
- 经济学(47191)
- 州(44011)
- 经济学院(42557)
- 基金
- 项目(260774)
- 科学(205592)
- 研究(191867)
- 基金(190021)
- 家(166413)
- 国家(165013)
- 科学基金(141021)
- 社会(122634)
- 社会科(116024)
- 社会科学(115994)
- 基金项目(100618)
- 省(99948)
- 自然(89970)
- 自然科(87924)
- 自然科学(87903)
- 教育(87605)
- 自然科学基金(86328)
- 划(84755)
- 编号(77682)
- 资助(77125)
- 成果(63764)
- 重点(58514)
- 部(58050)
- 发(56117)
- 课题(53882)
- 创(53852)
- 国家社会(51253)
- 创新(50295)
- 教育部(49836)
- 科研(49309)
- 期刊
- 济(170299)
- 经济(170299)
- 研究(113432)
- 中国(74326)
- 农(64566)
- 学报(61735)
- 科学(57717)
- 管理(52464)
- 财(50175)
- 大学(47244)
- 教育(44400)
- 学学(44333)
- 农业(44034)
- 融(33748)
- 金融(33748)
- 技术(31330)
- 业经(29268)
- 经济研究(27556)
- 财经(27038)
- 经(23233)
- 问题(22719)
- 业(21850)
- 图书(19551)
- 版(18950)
- 科技(18038)
- 技术经济(17186)
- 现代(16943)
- 世界(16936)
- 理论(16930)
- 贸(16855)
共检索到5541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蔡雪玲 庞智强
[目的]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解读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从乡村经济治理、乡村文化治理、生态环境治理、城乡融合治理和基层组织治理5个维度构建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评价体系,分析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水平、空间分布特征与空间收敛性。[方法]运用CRITIC—熵权法组合权重模型和TOPSIS评价模型,选取201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测度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并借助Kernel密度、空间Markov链和动态空间模型分析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时空分布动态与演变趋势。[结果](1)全国乡村治理现代化整体水平稳步上升,2020年略有下降;三大区域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差异显著,呈现“东高西低”发展态势;(2)Kernel密度曲线呈右移趋势,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水平差异逐渐缩小;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保持初始状态的稳定性较高,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较小;(3)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存在正向的空间相关性且呈波动上升态势;全国及三大区域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绝对β收敛趋势和条件β收敛趋势,不同区域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的β收敛速度具有差异性。[结论]最后,提出加快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水平提升,加强区域互动,缩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差异,制定有梯度的区域乡村治理政策的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献雨
文章首先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熵值法对2013—2021年中国式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最后通过变异系数衡量中国式现代化的σ收敛性,并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中国式现代化是否具有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从而进行中国式现代化时空收敛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省域层面,各省份中国式现代化水平不断上升,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天津和福建7个省份的中国式现代化水平较高。在区域层面,东部地区的中国式现代化水平高于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南方地区的中国式现代化水平高于北方地区;粤港澳的中国式现代化水平高于长三角、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在分项指标层面,人口发展、共享富裕和绿色发展维度有优势,物质富裕、精神文明和开放包容维度是短板。在时空收敛方面,省域中国式现代化存在σ收敛、空间绝对β收敛和空间条件β收敛特征。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熵值法 时空收敛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德平 傅丽丽
乡村治理始终贯穿于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主体建构、制度革新、体系建设的过程,正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新的转变。中国式现代化是乡村治理创新转型的理念指引,乡村治理有效是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二者并联演进、相辅相成。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乡村治理既面临要素、动力和条件深刻变化带来的转型机遇,又要应对现代技术、制度和机制融入乡村的适应性、衔接性与匹配性挑战。新征程乡村治理转型必须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框架,要在目标上强调全面均衡发展,在内容上突出人的现代化,在主体上倡导多元合作,在方式上注重内生式发展;要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社会文化领域,走经济共促、社会共商、文化共建、城乡共治的创新之路。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新仓 周文利
乡村社会治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探究高校服务乡村社会治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乡村社会治理具有有效化解乡村利益矛盾和乡村利益冲突、提高制度整合力与精细化治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的社会功能。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存在生态环境恶化、人才短缺、村民基本权利未落实等问题,提出以高校服务乡村社会治理为视角,科学谋划乡村社会治理发展、满足民众社会需求、合理规避乡村治理困境以及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建立完善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社会治理 治理功能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杰 丁志刚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党政统合,以农民为中心,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际不断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道路和过程。历时性考察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演化逻辑发现,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起始于为建立现代化新中国夯实乡村基层政权,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以制度化治理作为逻辑主线接续推进,指向为建成现代化强国奠定现代化乡村基础。面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和乡村振兴的现代化宏图伟业,新时代更好推进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权威,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中心,始终坚持制度化治理不动摇,始终坚持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青 曾伏
利用2006~2020年31省面板数据匹配构建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测度乡村振兴水平,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变异系数法和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我国及各区域乡村振兴水平的区域差异及贡献、σ收敛和空间β收敛性。研究发现:(1)我国乡村振兴水平大幅提升,随着振兴乡村不同阶段的演变,全国及各省的乡村振兴水平增速不断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显著成效,但各区域省份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平衡发展。(2)全国及各区域乡村振兴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弱;中、西部的区域内差异均显著缩小,而东部不明显;东—西部的区域间差异大于中—西部和东—中部;区域间差异始终是乡村振兴水平总体差异的最主要来源,但其贡献率呈显著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则均有所上升。(3)全国及中、西部区域省份的乡村振兴水平均呈明显的σ收敛趋势,东部区域发散;全国及东、中、西部区域均存在绝对β收敛,收敛速度中部>西部>全国>东部;引入差异化特征后,全国及三大区域均存在条件β收敛,收敛速度中部>西部>东部>全国。(4)全国层面看,乡村振兴增长对邻近省份产生微弱的正向空间溢出;分地区视角下,一省乡村振兴增长因“虹吸效应”显著降低了邻近省份乡村振兴的增速;财政支农支出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水平测度 区域差异 收敛性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健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论述中国式现代化时,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重大战略部署予以推进,补齐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这一短板。基于此,党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这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乡融合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的乡村建设思想作为理论依据的。然而,在实践中,农业农村现代化存在的短板依然明显、“三农”领域资源集聚不足现象依然存在、农民增收渠道和收入水平还面临一些问题,亟需尽快破解。基于此,应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构建乡村资源聚集新格局,加快构建农民增收新体系,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取得新突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战伟
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其进行测算与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和核密度估计法探究中国乡村振兴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特征,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其收敛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均呈逐步增长变化趋势,各省份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表现为东、中、西三大地区乡村振兴水平逐渐降低;中国乡村振兴水平总体差异正在逐步缩小,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呈上升态势,但尚未出现极化现象;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梁健
伴随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加速推进,数字基础设施逐渐成为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文章基于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字基础设施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及传导机制。结果显示:数字基础设施既能显著提升本省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又能对相邻省份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产生积极的空间溢出效应。这一结论在替换解释变量测度方法、剔除直辖市后仍旧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对东部地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更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基础设施能够通过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间接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鹏 李子洋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适应人口变化趋势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应然选择和必然之路。当前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叠加长期存在的“城乡倒置”现象,使得农村地区已有近1/4的区域率先进入超老龄社会,其共同面临劳动力与人才老化、乡村发展能力弱化以及养老服务需求增加的现实挑战。为应对挑战,超老龄农村依靠尚存的人口机会窗口与内生的资源禀赋维系发展。在此基础上,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外部资源输入的方式支持乡村发展,以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弥合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差距。然而,内生资源形塑的区域差异与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整齐划一”的发展模式导致的匹配“错位”现象屡见不鲜。因此,为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实现超老龄农村的乡村振兴并最终达成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本研究从保障基本、深入发展和城乡融合三个阶段契合超老龄农村不同的发展基础,探索适合超老龄农村的乡村振兴道路。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的生产制度、生产关系以及生产技术的变革,大力扶贫、减贫,在探索过程中逐渐找到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理论和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和农村问题始终是国家关注的核心问题,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关键。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国家推动农村发展的两大重要战略,在当前的历史背景下,总结和反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经验与问题,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中国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鹏 李子洋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适应人口变化趋势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应然选择和必然之路。当前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叠加长期存在的“城乡倒置”现象,使得农村地区已有近1/4的区域率先进入超老龄社会,其共同面临劳动力与人才老化、乡村发展能力弱化以及养老服务需求增加的现实挑战。为应对挑战,超老龄农村依靠尚存的人口机会窗口与内生的资源禀赋维系发展。在此基础上,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外部资源输入的方式支持乡村发展,以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弥合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差距。然而,内生资源形塑的区域差异与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整齐划一”的发展模式导致的匹配“错位”现象屡见不鲜。因此,为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实现超老龄农村的乡村振兴并最终达成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本研究从保障基本、深入发展和城乡融合三个阶段契合超老龄农村不同的发展基础,探索适合超老龄农村的乡村振兴道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梁健
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带来新引擎,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通过梳理数字经济影响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机制,构建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数字经济指标体系和乡村产业振兴指标体系,并利用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及乡村产业振兴的中介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提升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且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乡村产业振兴是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中介渠道;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促进效应在中部地区和非粮食主产区表现得更为显著。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汤向俊 苏航 康艳艳
为度量中国式市域现代化水平,本文基于2003—2020年我国27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转移概率矩阵等方法评估并分析了中国式市域现代化水平、区域差异与动态演变过程,并进行β收敛检验。研究发现:(1)中国式市域现代化水平整体处在上升趋势中,东部地区、特大城市、一线城市的市域现代化水平最高;(2)中国四大区域间东西差距较大,各区域间差距在逐渐减小;(3)市域的现代化等级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发展过程存在显著的β收敛特征,从收敛周期来看,有望在21世纪中叶前完成“第二个百年”目标。研究结果对于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合理应对区域不平衡问题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市域 区域差异 分布动态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陈慧
本文探索ESG本土化的工作机制,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将党的领导融入国有企业ESG的原因及方式方法;从操作层面搭建国有企业ESG工作机制,有效推进ESG实施落地,聚焦ESG重点关注领域,提升公司治理效能,防范重大风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