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92)
- 2023(16735)
- 2022(14045)
- 2021(13352)
- 2020(11314)
- 2019(26046)
- 2018(25829)
- 2017(48512)
- 2016(26381)
- 2015(29917)
- 2014(29610)
- 2013(29132)
- 2012(26732)
- 2011(24216)
- 2010(24079)
- 2009(22559)
- 2008(22208)
- 2007(19748)
- 2006(17190)
- 2005(15105)
- 学科
- 济(108675)
- 经济(108565)
- 管理(73405)
- 业(67358)
- 企(53582)
- 企业(53582)
- 方法(50005)
- 数学(44512)
- 数学方法(43970)
- 中国(31726)
- 农(31083)
- 财(27863)
- 学(23002)
- 业经(22156)
- 地方(21663)
- 贸(21481)
- 贸易(21466)
- 易(20937)
- 农业(20614)
- 制(20367)
- 银(17004)
- 银行(16959)
- 和(16910)
- 环境(16910)
- 务(16835)
- 财务(16768)
- 财务管理(16729)
- 行(16177)
- 理论(16012)
- 企业财务(15787)
- 机构
- 学院(367994)
- 大学(367893)
- 济(153036)
- 经济(149945)
- 管理(140270)
- 研究(126138)
- 理学(120025)
- 理学院(118683)
- 管理学(116499)
- 管理学院(115808)
- 中国(98295)
- 京(78299)
- 科学(77304)
- 财(70270)
- 所(63183)
- 农(62762)
- 中心(59973)
- 研究所(57384)
- 江(55789)
- 财经(55716)
- 业大(54897)
- 经(50667)
- 农业(49346)
- 北京(49319)
- 范(48420)
- 师范(47928)
- 经济学(47607)
- 院(45770)
- 州(44329)
- 经济学院(42992)
- 基金
- 项目(247217)
- 科学(194118)
- 基金(179882)
- 研究(179411)
- 家(157861)
- 国家(156636)
- 科学基金(133826)
- 社会(113874)
- 社会科(107900)
- 社会科学(107872)
- 省(95581)
- 基金项目(94331)
- 自然(86894)
- 自然科(84802)
- 自然科学(84776)
- 教育(83411)
- 自然科学基金(83288)
- 划(81043)
- 资助(74682)
- 编号(72711)
- 成果(58869)
- 重点(56441)
- 部(55327)
- 发(53304)
- 创(50844)
- 课题(50313)
- 科研(48172)
- 国家社会(47822)
- 创新(47715)
- 教育部(47259)
- 期刊
- 济(166084)
- 经济(166084)
- 研究(105813)
- 中国(75382)
- 学报(58550)
- 农(56344)
- 财(55654)
- 科学(53720)
- 管理(50442)
- 大学(43826)
- 学学(40809)
- 教育(39817)
- 农业(38524)
- 技术(33313)
- 融(32634)
- 金融(32634)
- 经济研究(27440)
- 财经(27292)
- 业经(27076)
- 经(23608)
- 问题(22146)
- 业(21431)
- 图书(20815)
- 贸(19056)
- 资源(18554)
- 统计(18517)
- 技术经济(17893)
- 版(17728)
- 策(16482)
- 理论(16394)
共检索到5508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效顺 曲福田 郧文聚
本文以中国建设用地增量配置面临的选择"困境"为研究起点和主线,探讨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基础,提出了走出"困境"的土地资源两步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部门间配置和时空配置);接着,转变常规思路,在构建模型计量中国耕地资源损失的基础上,反演建设用地增量不同时空的三种配置:理想、适度和消极配置。研究结果表明:其一,中国1989~2006年期间耕地资源过度性损失达193.07万公顷;其二,2010年和2020年全国建设用地增量的理性配置规模分别为32.52万公顷和36.03万公顷。在此基础上,本文得出了如下研究结论:应该将更多的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到北京、上海等16个省(区、市),适当控制天津、山西等14...
关键词:
耕地资源 反演方法 建设用地 时空配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李效顺 曲福田 姜海 蒋冬梅
研究目的:计量耕地过度性损失,界定耕地保护理性目标,破解耕地保护指标分配难题。研究方法:函数模拟法,模型计量法,多方案比较法和情景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1989—2006年之间耕地资源过度性损失达1930742.27hm2。研究结论:其一,倘若延续当前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态势,即使土地管理部门压减耕地过度性损失,2020年的耕地红线1.20×108hm2必将在2009年年底突破;其二,倘若国家暂缓生态退耕,经济发展即使延续过去占用耕地的态势,2020年以前中国的耕地资源保护处于安全状态;其三,在国家暂缓生态退耕的前提下,从土地管理的首要使命判断,2020年全国耕地资源至少保有1.21×108h...
关键词:
土地管理 耕地保护 过度性损失 理性目标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琳 许月明 刘超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琳 杨同利 张明杰 许月明
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资源经济学家和数量经济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 ,从土地经济学的角度建立了一套计算耕地损失的指标体系和方法体系 ,包括耕地的质量性损失、数量性损失和价值性损失 ,计入了耕地减损引发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损失 ,将耕地的多价值性得以在经济学上表述。并以河北省为例进行了社会经济评价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效顺 曲福田 谭荣 姜海 蒋冬梅
伴随着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不断恶化为代价的。论文在分析经济发展和耕地资源利用态势基础上,从现实和理论两个视角剖析耕地资源减少的危害、理论动因及保护与管理的缺陷,进而引出弥补管理缺陷的政策走向:土地督察制度的建立;并明确其历史使命:消减耕地过度性损失。然后,在构建模型测算耕地损失基础上,考察督察视角下不同区域理性耕地保护目标。结果表明:其一,我国1989~2006年之间耕地资源过度性损失达1 930 742.27 hm2;其二,倘若延续当前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态势,即使督察部门消减耕地过度性损失,...
关键词:
土地管理 耕地资源 土地督察 过度损失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霍雅勤 蔡运龙 王瑛
对湖南省长沙市所辖三县一市农民的问卷调查及其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耕地对于农民的效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社会保障、就业与直接经济收益。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体现了“成员权”而强化了耕地的社会承载功能 ,考虑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基本空白的现实及提高耕地生产效率的需要 ,现阶段我国的农地制度选择应该是 :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规范的农地经营权流转制度 ,并同时辅之以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和社会公平机制的建立 ,减轻耕地的社会承载压力。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博 吕沛璐 冯淑怡
以社会行动者理论与多重制度逻辑框架为基础,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两个行动者的多重逻辑出发,在央地互动视阈下对中国建设用地一级配置管理的政策演化与制度逻辑进行了解析。研究发现,在建设用地一级配置管理的制度变迁中,央地双方在多重逻辑的相互作用下,针对不同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类型,实质设立了差别化的行动准则:在中央权威有效性逻辑与地方代理自利性和局部自主性多重考量的相互回应下,对于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央地采取了掌控与突破的相斥性准则;在中央强公共性和有效性逻辑重叠与地方局部自主性逻辑的相互交织下,对于非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央地则采取了放权与执行的相容性准则。在这种差别化的行动准则下,央地双方展开了持续性互动,最终形成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愈发收紧的"计划管控"、非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愈发灵活的"市场调剂"的"双轨化"变迁路径。由此可见,在央地政府这种差别化的行动准则下,中国未来的建设用地配置改革,不能只寄期望于诸如简单引入市场机制等治理结构层面的改变,还需要从深层次把握中央集权体制下央地政府的多重逻辑、管理诉求与互动策略,由此才能设计能够引导央地激励相容、优势互补的制度改进机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严思齐 吴群
经济增长是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但在既往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主要考察经济总量对耕地数量的影响,却未对GDP按三次产业进行划分。本文试图探寻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对耕地数量变化各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是否存在着显著的地域差异。文章基于1999年-2008年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计量模型,考察了二三产业发展对耕地资源数量的影响及其地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耕地数量的第二、第三产业弹性分别为-0.0108和-0.0470,第三产业GDP提高一个百分比引发的耕地消耗量约为第二产业GDP提高一个百分比引发的耕地消耗量的4.35倍;在全国所有省份,第三产业发展所...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孔祥斌 李翠珍 梁颖 王洪雨
国内外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研究较多关注耕地生产能力及其耕地生产能力刚性损失的研究,而缺乏对耕地生产能力隐性损失的深入研究。本文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与粮食生产能力的区域尺度和时间尺度的层次性,以及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对粮食生产能力隐性损失的关系进行表述,而后从农户土地利用、耕地集约利用和耕地生产能力3个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进而将耕地生产潜力的实现差异性和农户土地利用差异有机结合,构建基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耕地生产能力研究的框架体系、探讨相关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在研究内容上,要从农户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规律入手,分析集约利用差异对耕地生产能力及其实现程度的影响,分析不同区域耕地生产能力的隐性损失强度及其时间空间差异特征,并构建基于农户土地利用-作物生长-生产能力影响的模型。此外,基于农户土地利用的耕地生产能力研究,不仅要借助传统的学科方法,还要结合应用遥感信息识别技术、地理空间分析技术、空间定位技术等,在研究方法和数据采集技术方面实现突破。
关键词:
农户 土地利用 耕地 粮食生产能力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陈穗红 石英华 许安拓
公共教育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的、无偿向社会成员提供的教育或教育资助。公共教育有多种形式,本文主要讨论以学校为组织形式的公共教育。公共教育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的教育支出,合理、有效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是政府财政分配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琳 严金明
采用退耦研究方法,探讨了近年来中国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退耦关系,并归纳其空间分异特点,进而对中国最严格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5年中国及其多数省份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已呈现相对于经济增长、城镇化发展以及总人口增长的退耦过程。在空间上,耕地占用相对于经济增长的退耦程度呈现中部大于西部,西部大于东部的特征;相对于城镇化水平增长的退耦程度呈现中部大于西部,西部略大于东部的特征;相对于总人口增长的退耦程度则呈现东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西部的特征。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最严格耕地保护政策实施的积极效果已逐渐显现,经济增长、城镇化和人口增长驱动下的耕地占用压力已有所缓...
关键词:
中国 建设占用耕地 经济增长 退耦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汉斌 樊利娜 杨鑫
目前VaR模型是国际上通行的综合衡量和管理风险的计量技术,但当分布是非正态分布或是不连续的时候VaR就没有稳定性。在应用VaR以及CVaR的基本原理,利用具有尖峰后尾特征的对数正态分布并结合贝叶斯风险,对参数通过先验分布和后验分布进行修正得到市场风险资产CVaR以及VaR的计算公式,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将其与pareto分布下的市场风险VaR值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对数正态分布下市场风险资产的损失率比损失率呈pareto分布的风险损失显现出更好的拟合特征,能够描述市场风险资产的随机性最大损失,以及CvaR计量下的市场风险资产损失比VaR计量下的有更好的尾部特征,更加符合风险的充分性。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洋 麻馨月 何春阳
研究目的:认识和理解耕地资源损失过程。研究方法:基于中国成功研制出的世界上首套30 m分辨率2000—2010年Globeland 30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综合分析环渤海地区耕地资源损失流向、质量和空间特征。研究结果:2000—2010年,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剧烈,耕地资源明显减少,主要损失流向为人造覆盖、草地、水体和森林;耕地资源损失区域主要位于降水量较少、海拔较高等耕作条件较差的地区;耕地资源重心总体向东南方向移动,破碎化程度日趋严重。研究结论:基于Globeland30数据的耕地资源损失过程研究能有效揭示耕地资源损失流向、质量和空间特征,为区域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提供了积...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孙蕾
本文以经典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切入点,同时考虑不同类型的教育体系(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可能对人力资本有效供给的影响,重点考察教育产出①结构、技术进步水平、产业结构变化、生产性资本和科技经费投入的资源配置情况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这两类人力资本供给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由于中国人力资本供给的相对过剩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不够,职业型人力资本供给的增长难以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作用增强了素质型人才的经济产出的影响力,普通高等教育的拓展对中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能够产生积极影响,但由于影响力较弱,无法抵消劳动人力资本供给变化率的负向作用。因此从经济长期增长的角度出发,职业型人才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国家应该多投入一些资源用于职业教育的建设。
关键词:
教育产出结构 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熊桉 周元武 廖长林 付宏 李博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又是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用地的稀缺资源,目前各地普遍存在建设用地瓶颈问题。本文以统筹城乡土地资源配置为视角,对湖北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三项土地管理创新试点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证实三项试点在实践中既能落实农业耕地保护制度,又能破解建设用地瓶颈。土地管理创新试点若作为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的正式制度运行,尚需进一步保障被征地农民的权益,完善相关政策设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