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71)
2023(10397)
2022(8510)
2021(7800)
2020(6397)
2019(14513)
2018(13816)
2017(25603)
2016(13761)
2015(15308)
2014(14580)
2013(14566)
2012(13508)
2011(12476)
2010(12152)
2009(11029)
2008(10818)
2007(9501)
2006(8377)
2005(7081)
作者
(41695)
(34975)
(34887)
(32902)
(21846)
(16725)
(15508)
(13684)
(13433)
(12200)
(12177)
(11640)
(11110)
(11005)
(10879)
(10705)
(10363)
(10355)
(10155)
(9783)
(8761)
(8449)
(8413)
(7843)
(7819)
(7687)
(7590)
(7474)
(6977)
(6974)
学科
(59649)
经济(59592)
管理(36560)
(33287)
方法(26768)
(24646)
企业(24646)
数学(24579)
数学方法(24448)
中国(19754)
(17001)
(14187)
贸易(14180)
(13915)
(13664)
业经(12200)
(11950)
农业(11323)
环境(10415)
(10209)
地方(10043)
(9137)
银行(9094)
(8766)
技术(8747)
(8720)
金融(8720)
(8675)
(7961)
(7746)
机构
大学(200002)
学院(196642)
(89274)
经济(87947)
研究(75295)
管理(72622)
理学(63335)
理学院(62584)
管理学(61641)
管理学院(61311)
中国(57095)
科学(46503)
(43402)
(41792)
(38476)
(36828)
研究所(35710)
业大(34114)
农业(33462)
中心(33160)
财经(30278)
经济学(29176)
(28112)
北京(27380)
(27158)
(27022)
经济学院(26502)
(24414)
科学院(24300)
师范(24038)
基金
项目(140180)
科学(110452)
基金(104827)
研究(96388)
(95353)
国家(94621)
科学基金(79313)
社会(64970)
社会科(61745)
社会科学(61729)
基金项目(55424)
(51755)
自然(51745)
自然科(50603)
自然科学(50584)
自然科学基金(49753)
(45472)
教育(43515)
资助(42097)
编号(35143)
重点(32523)
(32167)
(30397)
(29531)
国家社会(28834)
创新(27891)
中国(27622)
科研(27454)
成果(27180)
教育部(26991)
期刊
(90346)
经济(90346)
研究(56799)
中国(41315)
学报(38667)
(36670)
科学(34158)
大学(28431)
学学(26828)
(26135)
农业(25640)
管理(25216)
教育(17798)
经济研究(16765)
(16004)
金融(16004)
财经(15459)
(14923)
技术(14459)
(13482)
业经(13438)
(12555)
问题(12520)
世界(11312)
国际(11285)
资源(10431)
业大(10120)
(9896)
科技(9574)
技术经济(9477)
共检索到2883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伟  罗亚兰  王丽强  
使用多元投入产出指标,借助DEA模型和TobiT回归测度和分析了我国各地区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情况。结果发现:我国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整体偏低,并呈现"东部地区效率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再次之"的空间格局;建设用地效率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产出不足;建设用地利用的技术水平整体有所提高,但利用效率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严格土地审批和执法;增加高水平劳动力的投入;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产出;开发具有潜力的自然保护区;适当增加东部地区的用地指标。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钟成林  胡雪萍  
盘活存量和用好增量是缓解当前我国城市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有效手段。利用2005年~2012年30个省以及275个地级市的相关数据对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整体上呈下降之势,但效率改进幅度较大,且改进方式存在着空间差异性;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及土地冗余情况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性;配置效率呈现出显著的层级和空间分异特征,省内各市间的配置效率高于省际,且东部地区省际配置效率最高;人均收入、产业结构、人口密度以及土地交易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均具有显著影响,不同的市场交易方式对城市土地初始配置扭曲状态的校正作用存在着显著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伟  彭建超  吴群  
本文在界定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内涵基础上,利用单要素DEA方法、GIS空间分析和空间计量经济方法,系统研究了2001-2011年我国各省份及不同区域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差异与变化特征,检验了经济与产业发展水平、企业所有制结构、工业资本构成与企业规模、工业研发投入等因素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各省份比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省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更高,广东和天津处于前两位;2在研究时段内高效率省份逐渐向东南沿海集中,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各省份效率水平逐渐趋同;3东部和西部地区省份间效率差异程度明显高于中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省份间效率差异逐渐缩小,并且东部和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文信  林楚璇  曾晨  程伟亚  郭龙  
提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布局,实现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抓手。论文通过超效率SBM模型评价2005—2018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基于Tobit模型,从“经济—社会—政策—空间”4个维度分析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东省邻海、中部地区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基本稳定,内陆地区稳步上升;效率均值由高到低大体依次是邻海、中部、内陆。(2)经济发展水平、人地关系、政策管控、区位条件是正向促进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因素,财政支持、城镇化水平则会抑制效率的提升。基于此,建议地方政府部门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制定差异化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政策,控制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土地市场化活力。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李国煜  王嘉怡  曹宇  刘阳  梁巍  
研究目的:揭示福建省2009—2018年碳排放约束下的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化特征,探究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数据包络分析、Hicks-Moorsteen指数和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结果:(1)福建省城镇建设用地利用碳排放呈"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特征;(2)碳排放约束下的福建省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动态变化可先后分为连续下降和平稳增长两阶段,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呈逐年改善态势,其余城市则表现出波动式正向增长趋势;(3)能源结构系数与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呈显著负相关,而土地城镇化率、产业结构、进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研究结论:推动福建省城镇建设用地的低碳与高效利用应根据各市经济发展特征,合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制定差异化能源、产业、技术创新和贸易政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文信  林楚璇  曾晨  程伟亚  郭龙  
提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布局,实现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抓手。论文通过超效率SBM模型评价2005—2018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基于Tobit模型,从“经济—社会—政策—空间”4个维度分析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东省邻海、中部地区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基本稳定,内陆地区稳步上升;效率均值由高到低大体依次是邻海、中部、内陆。(2)经济发展水平、人地关系、政策管控、区位条件是正向促进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因素,财政支持、城镇化水平则会抑制效率的提升。基于此,建议地方政府部门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制定差异化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政策,控制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土地市场化活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袁凯华  梅昀  陈银蓉  兰梦婷  
为探索城市化进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促进城市集约与低碳建设同步推进,本文构建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型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在分析省际层面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碳排放效率时空变异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和空间相关性方法探索了集约利用对碳排放效率的内在影响机制和外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省级层面建设用地集约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由东至西逐级递减;(2)省际碳排放效率无明显时序波动性,多数省份呈一定程度上升,因技术效率差异,南方省份综合效率上升整体快于北方;(3)除固定资产和人口承载现状影响不显著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袁凯华  梅昀  陈银蓉  兰梦婷  
为探索城市化进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促进城市集约与低碳建设同步推进,本文构建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型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在分析省际层面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和碳排放效率时空变异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和空间相关性方法探索了集约利用对碳排放效率的内在影响机制和外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省级层面建设用地集约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由东至西逐级递减;(2)省际碳排放效率无明显时序波动性,多数省份呈一定程度上升,因技术效率差异,南方省份综合效率上升整体快于北方;(3)除固定资产和人口承载现状影响不显著外,劳动力、能源的集约效应对碳排放效率具有负向影响,而科技集约、绿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具有正向促进作用;(4)研究区域内建设用地集约程度与碳排放效率两者增加趋势呈空间负相关性,局部聚集效应明显,以HL和LH聚类为主,应优化集约内部结构以促进碳排放效率提升。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崔新蕾  赵燕霞  
提高资源型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不仅有利于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对城市土地利用与管理也至关重要。以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2003—2014年资源型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和Malmquist生产率,分析其时空差异特征,并用Tobit模型分析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资源型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水平中等偏上,规模效率整体大于纯技术效率;Malmquist生产率呈上升趋势,技术进步指数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水平排名为:成长型>成熟型>再生型>衰退型,Malmquist生产率均大于1;东部地区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优于其他3个地区,东北地区利用效率最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利用效率基本处于同一水平,Malmquist生产率均大于1;工业用地冗余情况较明显,衰退型城市冗余率最高,成长型城市冗余率最低,东北地区冗余率最高,东部地区冗余率最低;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存在收敛和绝对收敛,各城市之间利用效率的差距将会逐渐缩小并最终趋于稳态;影响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因素包括资本、经济发展水平、工业行业规模、工业化程度、工业企业集聚程度等,但不同资源类型及地区的影响因素有差别。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唐洪松  苏洋  汪晶晶  
识别建设用地碳排放源,从碳排放视角测算我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和效率,为我国建设用地利用低碳优化提供决策依据。研究结果发现:(1)人均碳排放量、地均碳排放量增长态势明显,而万元GDP碳排放量下降趋势明显。(2)万元GDP碳排放量呈现出明显的"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特征,人均碳排放量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特征,而地均碳排放量较大的多集中在人口密度较大、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3)碳排放综合呈现出由东部向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规律,空间分异明显,综合效率达到DEA有效的仅有北京、天津、上海3个直辖市。(4)我国建设用地利用过程中,要素过度投入的情况较为严重,尤其是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冗余度较高,冗余率达到30%以上。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玉福  谢庆恒  刘彦随  
建设用地是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基础,建设用地规模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深入分析中国建设用地规模及其变化的影响因素,对于正确认识中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改革创新方向具有深远意义。基于1996年和2007年的中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及经济社会统计数据,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对1996年和2007年中国建设用地规模及其变化同经济社会因素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发现,1996年和2007年中国建设用地规模同经济社会因素的相关关系有所不同。1996年中国建设用地规模与非农产业产值、总人口正相关,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负相关;2007年建设用地规模仅与总人口呈正相关关系。1996-2007年间中国建设用地规模变化仅与财政收入变化、城镇人口变化呈正相关,与非农业产值变化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一结果表明,1996年中国建设用地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对比较协调,2007年则变得不够协调,1996-2007年间建设用地规模增加的主要动力源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严重依赖性和中国的快速城镇化,与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协同性较弱。建设用地规模增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调不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来看,需要改革不合理的财政体制和土地征用制度。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詹国辉  
文章通过梳理土地利用的既有文献,借助三阶段DEA模型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数据进行实证测度,研究发现,江苏省域内只有南京市与苏州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处于高度有效,而其余11个地级城市则处于中度和低度的土地利用效率范围之中。同时,建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以土地、劳动力以及资本等投入要素对土地利用效率进行面板回归及协整检验,研究表明,在投入因素方面,建设用地面积、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财政支出和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均对江苏省域的土地利用效率产生显著性的正向效应,但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并无显著影响。为此,结合江苏省的实际状况,提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詹国辉  
文章通过梳理土地利用的既有文献,借助三阶段DEA模型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数据进行实证测度,研究发现,江苏省域内只有南京市与苏州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处于高度有效,而其余11个地级城市则处于中度和低度的土地利用效率范围之中。同时,建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以土地、劳动力以及资本等投入要素对土地利用效率进行面板回归及协整检验,研究表明,在投入因素方面,建设用地面积、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财政支出和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均对江苏省域的土地利用效率产生显著性的正向效应,但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并无显著影响。为此,结合江苏省的实际状况,提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詹国辉  
文章通过梳理土地利用的既有文献,借助三阶段DEA模型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数据进行实证测度,研究发现,江苏省域内只有南京市与苏州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处于高度有效,而其余11个地级城市则处于中度和低度的土地利用效率范围之中。同时,建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以土地、劳动力以及资本等投入要素对土地利用效率进行面板回归及协整检验,研究表明,在投入因素方面,建设用地面积、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财政支出和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均对江苏省域的土地利用效率产生显著性的正向效应,但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并无显著影响。为此,结合江苏省的实际状况,提出相应的对策路径,以期提高江苏省土地利用的有效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立新  朱道林  杜挺  谢保鹏  
研究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本文通过构建DEA模型测度了2009-2013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并利用空间统计模型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探究了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3年,中国省际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综合效率呈上升态势,但效率不高,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中国省际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呈现空间自关联性,且局部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表现为综合效率空间格局变化不大,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