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11)
- 2023(14913)
- 2022(12775)
- 2021(12103)
- 2020(9907)
- 2019(22989)
- 2018(22784)
- 2017(43183)
- 2016(23399)
- 2015(26535)
- 2014(26505)
- 2013(26495)
- 2012(24861)
- 2011(22763)
- 2010(22669)
- 2009(20611)
- 2008(19997)
- 2007(17404)
- 2006(15482)
- 2005(13933)
- 学科
- 济(101626)
- 经济(101525)
- 管理(63194)
- 业(60083)
- 企(47423)
- 企业(47423)
- 方法(41423)
- 数学(35884)
- 数学方法(35549)
- 中国(31972)
- 农(27376)
- 地方(24766)
- 业经(22245)
- 学(21188)
- 财(21154)
- 贸(20281)
- 贸易(20265)
- 易(19683)
- 农业(18521)
- 制(17425)
- 环境(16757)
- 银(16296)
- 银行(16252)
- 和(15966)
- 融(15810)
- 金融(15809)
- 行(15743)
- 技术(15461)
- 发(15043)
- 理论(14640)
- 机构
- 大学(336401)
- 学院(333918)
- 济(139119)
- 经济(136233)
- 管理(129869)
- 研究(122129)
- 理学(111271)
- 理学院(109982)
- 管理学(108312)
- 管理学院(107719)
- 中国(92304)
- 科学(74780)
- 京(74151)
- 所(62347)
- 财(61103)
- 研究所(56879)
- 农(55432)
- 中心(53643)
- 业大(49107)
- 财经(48680)
- 江(48264)
- 北京(48159)
- 范(45692)
- 师范(45283)
- 经(44466)
- 院(44398)
- 农业(43286)
- 经济学(41841)
- 州(39465)
- 经济学院(37651)
- 基金
- 项目(226500)
- 科学(177535)
- 研究(166887)
- 基金(163722)
- 家(143281)
- 国家(142093)
- 科学基金(120642)
- 社会(104926)
- 社会科(99433)
- 社会科学(99408)
- 省(86518)
- 基金项目(86507)
- 自然(77306)
- 教育(75485)
- 自然科(75438)
- 自然科学(75418)
- 自然科学基金(74053)
- 划(73742)
- 资助(67878)
- 编号(67475)
- 成果(55468)
- 发(52082)
- 重点(50766)
- 部(50521)
- 课题(47233)
- 创(46611)
- 创新(43526)
- 国家社会(43367)
- 教育部(43091)
- 科研(42732)
- 期刊
- 济(157664)
- 经济(157664)
- 研究(104312)
- 中国(68191)
- 学报(53047)
- 农(51354)
- 科学(50045)
- 管理(48539)
- 财(43193)
- 大学(39709)
- 教育(39130)
- 学学(37073)
- 农业(36314)
- 融(30759)
- 金融(30759)
- 技术(28411)
- 经济研究(25462)
- 业经(25325)
- 财经(23474)
- 问题(20608)
- 经(20129)
- 业(19394)
- 图书(18862)
- 贸(16870)
- 科技(16364)
- 世界(16232)
- 技术经济(16202)
- 理论(16125)
- 资源(15425)
- 现代(15163)
共检索到5065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范文静 陈玲玲 霍斯佳 孙克勤
建筑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复制的科技和文化艺术价值。本文从中国建筑遗产的利用、开发和保护现状中发现其存在着自然威胁、人为破坏、政府制度疏漏及民众保护意识淡薄等问题。在世界遗产保护理念、科学监管、法律法规、民众参与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推进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曲翠松
本文以建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结构,针对中国建筑的快速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出发,分析中国建筑业现状和建筑生态节能所面临的难度和问题。一方面提出我们是否能从过去的本土建筑中也得到一些生态节能的借鉴,走自己的绿色建筑之路,一方面也对一些近期改善了环境但却未得到足够重视的成果作出肯定,未来的发展可从中获得启发。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建筑业 中国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庆余 王乃昂 张立明 李钢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提出"文化生产力"这一概念,为本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政策保障。作者认为中国遗产资源保护与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基本上都是围绕"利益"而来的,并提出了优化对策。这一系列问题,均可以用"遗产旅游业—遗产产业—文化产业"这一思路来理清。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尹艳华
本文介绍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指标框架的制定和修订过程、指标的度量与监测、指标的分级分类,重点对可持续发展议程指标11.4.1的内涵定义、计算方法、目的意义、指标监测进展进行了阐述,对在全球范围内获取指标11.4.1数据的可行性、该指标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以及在指标监测和数据获取方面的挑战进行了研究,并对可持续发展议程指标11.4.1数据的获取和使用提出了建议。最后,笔者结合中国实际,分析了我国在获取可持续发展议程指标11.4.1数据上的优劣势,并对中国该如何推动SDGs指标11.4.1的监测提出了想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齐一聪 张兴国
随着十八大的成功召开,以文化为优先发展路线的机制建构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中国本土化的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着较多缺憾。取长补短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因一衣带水的邻邦国家日本建筑脉络同出中国建筑体系,但其文化遗产制度发展较早,故将中国文化遗产与日本文化财制度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中国的建筑遗产保护可以从制度、管理、教育、民众参与等方面进行改善,从而丰富我国对于建筑遗产的相关建设经验。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霍斯佳 孙克勤
喀斯特约占全球大陆面积的12%,中国南方喀斯特于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南方喀斯特包括云南石林,贵州荔波,武隆喀斯特三处自然遗产地,总面积146 016 hm~2。本文首先将其基于全球视角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了中国南方喀斯特的显着价值。其次是将自然遗产地的遗产资源进行了归纳总结。本文还指出了世界遗产地存在的问题,诸如地质灾害,过度开发,石漠化等。最后提出了保护对策,包括科学管理,灾害预警系统等,以促进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中国南方喀斯特 地质遗产 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焦剑 王艳华
我国乡村旅游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至21世纪初步入全面发展时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然而,其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对乡土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力等问题,诸如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过于强调现代化升级与改造,导致当地一些文物古迹、人文传统、民俗风情等乡土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或一味模仿示范村模式,致使乡村原有特色与风貌丧失殆尽,千村一面、毫无特色,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值此乡土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之际,由鲍黎丝、黄明珠、刘明艳合著,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乡土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一书于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严润成
李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宝贵文化财富,应用于旅游开发将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是保护李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形式之一。目前四川江油李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合理利用与开发。灾后重建中,如何实现其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有深刻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梁明珠 杨剑
历史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沙湾古镇为研究案例,分析沙湾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探讨了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层级保护和传承人保护,社区参与及多元化保护方式,旨在促进历史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林龙飞 周兆丹
《周易》是中华民族古代思想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其中"易"的思想、"阴阳平衡"论,"天人合一"观,对于正确处理世界遗产保护和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前,世界遗产保护和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着阴阳失衡、忽略了易的思想、违背天人合一观等三个问题。我们应从《周易》哲学思想得到启示,立足长远,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世界遗产,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罗佳明
自然与文化遗产管理的组织改革是遗产管理中的难题 ,在转型期中的遗产保护和旅游经营开发之间的各种矛盾都会在组织问题上体现出来。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现阶段自然与文化遗产管理组织现状的基础上 ,概括了遗产管理组织体系建设的约束条件 ,并对我国的遗产管理现状进行分析 ,最后提出若干组织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自然与文化遗产 遗产管理组织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练靖雯 赵宇翔 张轩慧 朱庆华
近年来,随着文化遗产众包项目日益增多,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始突显,并引起关注和重视。本文收集整理国内外文化遗产众包项目和相关文献,通过文献梳理和案例分析,识别影响文化遗产众包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对影响因素开展评估和判定,最终确定了包含7个一级影响因素、15个二级影响因素的文化遗产众包项目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框架,旨在为文化记忆机构开展文化遗产众包实践提供启示,也为未来进行文化遗产众包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实证探索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玮 董靓
在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和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背景中,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集中地凸现着历史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冲突。本文通过对阆中的实地调研,结合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基础的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分析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内涵,构建了阆中可持续发展模式,并从保护、经营、传承三方面总结了可持续发展策略。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毅 贺浩浩 张琳
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依托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旅游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区域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但不同程度存在的文化内涵扭曲、旅游资源开发过度或不足也造成文化失真、生态破坏、产业萎缩等问题。为纾解遗产保护与开发的二元矛盾,研究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于文化遗产旅游领域,整合强、弱可持续性分析框架,构建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并对28个少数民族样本地进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从物质资源、经营管理、政策保障和文化创意四个方面探讨影响民族地区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组态机制,得出结论:(1)增进地方居民的对本民族文化内涵、价值与规律的认知理解和加强政府部门的政策保障体系建设是民族地区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2)民族地区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有以增进民生为靶向的治理路径、以业态创新为主线的产业路径、以创意介入为驱动的文化路径,从这三条相对独立的路径入手,有助于实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战略目标。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赵书华 王雅贞
作者基于进出口数据对中国建筑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专业化指数进行了国际比较。分析表明,中国建筑服务贸易出口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且竞争力正逐渐增强,但在世界建筑服务大国中还处于弱势地位。在服务贸易自由化趋势下,必须从企业成长方式和政府支持方式两方面着手进行改善,来满足建筑服务贸易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
建筑服务贸易 竞争力 国际比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