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90)
2023(7667)
2022(6364)
2021(6030)
2020(5006)
2019(11485)
2018(11195)
2017(20971)
2016(11314)
2015(12922)
2014(12679)
2013(12604)
2012(11658)
2011(10779)
2010(10563)
2009(10165)
2008(10109)
2007(8794)
2006(7837)
2005(7428)
作者
(31031)
(26239)
(26100)
(24851)
(16650)
(12376)
(11724)
(10129)
(10050)
(9217)
(9145)
(8665)
(8511)
(8485)
(8474)
(8091)
(7788)
(7558)
(7516)
(7271)
(6731)
(6236)
(6143)
(5938)
(5888)
(5855)
(5777)
(5502)
(5177)
(5144)
学科
(48510)
经济(48419)
管理(36256)
(31185)
(25418)
企业(25418)
方法(20068)
中国(18304)
数学(18047)
数学方法(17913)
(14842)
(14427)
(12264)
(11679)
贸易(11672)
(11525)
(10187)
业经(10171)
(9475)
银行(9468)
(9159)
(8779)
金融(8777)
体制(8733)
环境(8279)
(8164)
(7878)
财务(7858)
财务管理(7838)
农业(7554)
机构
大学(168572)
学院(163707)
(80561)
经济(79336)
研究(62800)
管理(61225)
理学(52378)
理学院(51773)
管理学(51199)
管理学院(50870)
中国(49882)
(38627)
(36093)
科学(32883)
(30934)
财经(30276)
(27791)
研究所(27729)
经济学(27299)
中心(27171)
经济学院(24449)
北京(23496)
(22811)
财经大学(22744)
(22597)
(22512)
(20063)
师范(19906)
业大(19688)
研究中心(18284)
基金
项目(107407)
科学(86897)
基金(82828)
研究(80130)
(72209)
国家(71709)
科学基金(61421)
社会(55947)
社会科(53226)
社会科学(53218)
基金项目(42655)
自然(36837)
(36679)
教育(36244)
自然科(36012)
自然科学(36002)
自然科学基金(35428)
资助(33951)
(32487)
编号(29538)
(26591)
(26260)
成果(25371)
国家社会(25331)
重点(24599)
中国(24327)
教育部(23542)
(22748)
(22162)
人文(21936)
期刊
(87325)
经济(87325)
研究(56422)
中国(35898)
(30148)
管理(24566)
科学(23867)
学报(22609)
(21085)
大学(18389)
学学(17344)
(17270)
金融(17270)
财经(16373)
经济研究(15219)
教育(14371)
(14195)
农业(14159)
技术(12254)
(12152)
问题(11968)
世界(11176)
业经(11053)
国际(10880)
(8176)
技术经济(7787)
统计(7242)
经济问题(7061)
现代(7056)
(6935)
共检索到2564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聂辉华  邹肇芸  
尽管20世纪80年代的制度创新曾经极大地释放了中国经济的活力,但由于近二十年制度创新减缓,中国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人口红利"驱动的粗放式增长模式,这与既定的政策目标是冲突的。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它面临多种因素的制约。即便在短期内继续拥有人口红利,如果制度质量较低或者交易费用较高,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获利也会低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预期,并且在某些条件下可能低于贸易前的福利水平。中国必须摆脱对人口红利的依赖,通过深化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获得"制度红利",以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吴雪  周晓唯  
中国在人口结构转变过程中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2010年,中国人口红利开始逐渐消失,经济增长逐渐转变为中高速增长,面临未富先老的现实国情。为此,政府应该吸取日本在人口红利消失后采取错误政策措施导致出现"失去的20年"的教训,正确认识中国在人口红利消失后,应该从人口红利转向制度红利方式,通过改革提升制度质量、创造有力制度条件、挖掘第二次人口红利、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等,促进中国经济不断发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吴雪  周晓唯  
中国在人口结构转变过程中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2010年,中国人口红利开始逐渐消失,经济增长逐渐转变为中高速增长,面临未富先老的现实国情。为此,政府应该吸取日本在人口红利消失后采取错误政策措施导致出现"失去的20年"的教训,正确认识中国在人口红利消失后,应该从人口红利转向制度红利方式,通过改革提升制度质量、创造有力制度条件、挖掘第二次人口红利、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等,促进中国经济不断发展。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黄瑞  
中国目前正处于人口红利期,人口年龄结构将由相对年轻向老龄化转变,2030年左右将是这一转变的转折点。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在人口红利期,提高就业率,拓宽养老保险覆盖面,以充实养老保险基金;并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和R&D投入,通过技术进步替代逐渐减少的劳动人口,以减缓人口老龄化对公共养老保险制度的冲击。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孟令国、张裕豪在《继续教育研究》2013年第6期中撰文,以职业教育制度为切入点,基于柯布—道格拉斯函数,采用最新的经济数据,探究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制度改革与二次人口红利的内在关系,从而提出相应的结论与建议。二次人口红利是指在人口结构老龄化的情况下,个人和家庭的未雨绸缪可以产生一个新的储蓄动机,把其储蓄转化为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还可以获得收益。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钟水映  李魁  
人口红利出现并被有效利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地掌握人口红利的发展态势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人口红利在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省与省之间表现得不平衡,差异显著。中国抚养负担低的比较优势终将消失。2039年,中国将发生由人口红利向人口负债的重要转变。当前,最紧要的是,要及时认识到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趋势,加大教育和健康投资,通过提高人口质量来应对人口红利日益衰微的趋势。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赵丽清  沈小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得益于人口红利。然而,近年随着人口老龄化、国际劳动力接轨等因素,使第一次人口红利快速消损。本文正以红利漏损为切入点,分析了文化、工资、年龄、保险体系、土地流转以及产业结构等六种红利漏损。不管是数量型的、质量型的还是结构型的红利漏损其实都属于潜在人口红利,并依托供需模型分析了其形成机理,最后对于潜在人口红利转化为现实人口红利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车士义  郭琳  
已有的对人口红利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未将结构和制度的重大变革纳入模型,这与东亚及我国经济增长的现实不符。本文通过在模型中纳入结构转变和制度变迁变量,用1978~2008年的数据进行误差修正分析,计算出在结构转变和制度变迁的背景下,我国人口红利及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固定资产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技术进步,第三是制度变迁,结构变化的影响也很显著。人口红利的影响也较显著,但是其对经济增长解释力度较小。因此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未来的经济增长更需要依靠投资、技术进步、结构变迁和制度变革。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贺菊煌  
本文用一个含中青年人对幼年人抚养和对老年人赡养的世代交叠模型分析人口变动对储蓄率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新的结论。其中较重要的是:①快速的生育率下降对储蓄率没有大的正影响(储蓄率只在人口转变时期小幅度上升);②幼年-中青年人口比率变动对储蓄率的影响力比老年-中青年人口比率变动对储蓄率的影响力小得多;③快速的生育率下降虽然引起经济增长率下降,但它同时引起人均消费永久性提高。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赵晓磊   赵磊  
第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明确强调,必须“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发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特征,并不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继续维持人口数量的巨大规模;中国人口负增长是市场发挥决定作用的必然结果,激励生育的政策效应之所以呈现递减趋势,根本原因在于更深层次的经济制度安排;人口数量的增长并不等价于生产力的提高,对人口增速下降作出简单的负面评价并不可取;担忧人口红利消失会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观点是缺乏说服力的;“老龄”以及“老龄化”是一个动态概念,应当辩证分析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效应;中国式现代化若要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趋势,就必须将人口红利逐渐转变为人才红利。如果仍然沿用传统思维方式来看待人口格局,就会忽略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错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历史机遇。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解希玮  刘胜男  李芳芳  
在中国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与内外部经济环境迫切需求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已正式进入经济转型升级与人口要素红利转换衔接的历史交汇期。研究首先测算了1995年-2019年中国各地区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进而结合人口要素指标在同一时期的变化趋势,深入考察了人口结构与人口质量对国内各地域层次工业化发展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工业化水平在研究时段内迎来较大增长,部分区域目前已基本完成工业化,但地区差异依然显著。与此同时,各地依赖人口要素发展的重心正逐步由人口结构向人口质量转化。在此过程中,由于国内工业化发展的地区不均衡性,上述转化过程将在较长时期内在各区域分别呈现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为未来在人口要素层面促进工业化发展提出了挑战。为此,各地应一方面坚持保有人口结构优势,利用好人口红利;另一方面大力发掘人口质量优势,发挥好人才红利,同时因地制宜把握人口特征,针对性解决本地人口要素发展的痛点、难点,以高水平人口优势助推工业化高质量增长。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章华  陈建付  
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和各个省份的人口红利变动趋势有所不同,西部地区人口红利期较东、中部滞后,省与省之间呈现出东部老年赡养负担重,西部少儿抚养负担重的差异格局。应该抓住机遇采取促进就业、加强劳动力合理流动、加大人力资本积累、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和适时推迟退休年龄等对策措施以获取人口红利。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颜色  郭凯明  杭静  
改革开放后中国劳动力供给和人口规模保持了40年左右增长,形成了人口红利,这对产业结构转型产生了什么影响?总结中国发展道路成功历程,既能为新阶段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事实基础,也能为其他国家发掘人力资源、推动结构转型提供中国经验。本文在多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了劳动力供给和人口规模变化趋势,以及投资结构和市场摩擦等中国经济特征,展示了劳动力和人口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经济机制。本文发现改革开放后中国劳动力供给增长对产业结构转型影响显著,平均降低了农业就业比重7.2个百分点,相当于降低20%左右的农业劳动转移成本。本文为中国应对人口转变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红利的存在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红利正在不断发生变化。通过对这种变化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洪勇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这是人类历史上主要经济体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在30多年增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始终伴随着投资的高速增长,资本形成率较高。但这与新古典增长理论是相违背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投资率的提高仅仅只能提高人均稳态产出水平,不具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