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407)
- 2023(19532)
- 2022(16694)
- 2021(15630)
- 2020(12872)
- 2019(29728)
- 2018(29163)
- 2017(55670)
- 2016(29783)
- 2015(33717)
- 2014(33481)
- 2013(32941)
- 2012(30277)
- 2011(27539)
- 2010(27422)
- 2009(25241)
- 2008(24312)
- 2007(20937)
- 2006(18505)
- 2005(16298)
- 学科
- 济(137263)
- 经济(137120)
- 管理(83339)
- 业(76232)
- 企(62549)
- 企业(62549)
- 方法(58602)
- 数学(51601)
- 数学方法(50820)
- 中国(36601)
- 农(32420)
- 学(28874)
- 财(28479)
- 地方(28376)
- 业经(27774)
- 贸(23073)
- 贸易(23060)
- 易(22349)
- 农业(21836)
- 制(21411)
- 理论(20687)
- 环境(19775)
- 和(19540)
- 融(17861)
- 金融(17858)
- 银(17751)
- 银行(17697)
- 技术(17678)
- 务(17076)
- 财务(16991)
- 机构
- 大学(432593)
- 学院(429059)
- 济(180158)
- 经济(176468)
- 管理(166642)
- 研究(150948)
- 理学(144871)
- 理学院(143207)
- 管理学(140356)
- 管理学院(139605)
- 中国(111460)
- 科学(92952)
- 京(92811)
- 财(78029)
- 所(75518)
- 研究所(69193)
- 农(68635)
- 中心(66773)
- 业大(63740)
- 财经(63488)
- 江(60474)
- 北京(58870)
- 经(57947)
- 范(56982)
- 师范(56391)
- 经济学(55639)
- 院(55277)
- 农业(53871)
- 经济学院(49859)
- 州(48795)
- 基金
- 项目(296818)
- 科学(234209)
- 基金(217539)
- 研究(213417)
- 家(191168)
- 国家(189675)
- 科学基金(162784)
- 社会(136598)
- 社会科(129534)
- 社会科学(129497)
- 基金项目(114224)
- 省(113154)
- 自然(106346)
- 自然科(103928)
- 自然科学(103899)
- 自然科学基金(102016)
- 教育(98294)
- 划(96465)
- 资助(90505)
- 编号(84983)
- 成果(68303)
- 重点(66905)
- 部(65677)
- 发(63403)
- 创(60853)
- 课题(58957)
- 国家社会(57298)
- 创新(56946)
- 科研(56712)
- 教育部(56439)
- 期刊
- 济(195666)
- 经济(195666)
- 研究(128984)
- 中国(79107)
- 学报(68889)
- 科学(64744)
- 管理(61863)
- 农(61676)
- 财(57731)
- 大学(52650)
- 学学(49742)
- 教育(44760)
- 农业(42985)
- 技术(38377)
- 融(33481)
- 金融(33481)
- 经济研究(33177)
- 财经(31368)
- 业经(29535)
- 经(27069)
- 问题(26061)
- 业(22743)
- 技术经济(21761)
- 统计(21454)
- 图书(20336)
- 贸(19867)
- 科技(19714)
- 版(19668)
- 世界(19397)
- 策(19076)
共检索到6261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明斗 曲峻熙
本文基于人口总量与经济规模的二维空间体系探索性分析了广义城市收缩,并对其生成逻辑进行深入探讨,结果显示:中国的城市经济收缩主要集中于东北与内蒙古地区;而人口收缩主要集中于东北、中部以及川渝地区。从人口收缩与经济收缩的双重视角来看,中国广义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特征分别表现为集中于东北与内蒙古地区的衰退区、分布于辽宁和内蒙古地区的聚集区、散布于中部地区的调整区以及广泛呈现增长状态的增长极。广义城市收缩表现出了内在的生成逻辑,本文考虑了经济、环境等因素的改变对城市转型工作可能产生的影响,并着重分析其内在的机制、类型演变过程以及政府在其中的角色扮演,以实现广义城市收缩向增长极的合理转化。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玉博 张学良 吴万宗
以人口流失为核心特征的城市收缩现象普遍存在。国外学者对城市收缩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而中国的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本文利用两次人口普查数据,识别了我国的收缩城市,并利用2000-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库,从微观层面观察收缩城市企业TFP的变化。研究发现:与国外收缩案例的情况相反,我国收缩城市企业TFP高于非收缩城市,本文称之为我国收缩城市生产率"悖论"。结合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人口重新分布的大背景,本文进一步界定我国"狭义的收缩城市",在此基础上发现:"狭义的收缩城市"集聚经济明显下降,且由于劳动力流动具有自我选
关键词:
城市收缩 人口流失 企业效率 技能分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玉博 张学良 吴万宗
以人口流失为核心特征的城市收缩现象普遍存在。国外学者对城市收缩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而中国的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本文利用两次人口普查数据,识别了我国的收缩城市,并利用2000-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库,从微观层面观察收缩城市企业TFP的变化。研究发现:与国外收缩案例的情况相反,我国收缩城市企业TFP高于非收缩城市,本文称之为我国收缩城市生产率"悖论"。结合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人口重新分布的大背景,本文进一步界定我国"狭义的收缩城市",在此基础上发现:"狭义的收缩城市"集聚经济明显下降,且由于劳动力流动具有自我选择性,造成当地企业TFP水平降低。这一结论有助于加深对我国城市发展过程的认知,并对城市体系的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关键词:
城市收缩 人口流失 企业效率 技能分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平军
收缩效应作为城市收缩的“因”与“果”而同时存在,是深入揭示城市收缩形成背景、作用机理与科学制定治理策略的前提和基础。针对当前学术界尚未就城市收缩效应形成一个体系化的概念认知与理论分析框架,论文围绕城市收缩效应的概念内涵及其中国逻辑展开了理论探讨,并就中国东北区域性城市收缩展开效应诊断。研究表明:(1)城市收缩效应是指在城市收缩这一特定语境下,城市人口、资金、工厂企业等相关发展要素在城市与区域、与周边城市及乡村空间关联耦合作用下“再区位”所带来的区域关系、城市内部运行效率和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指数发展变化的结果反馈,具有综合性和多维表征性、尺度与维度的正负效应之分、路径传导性和发展语境关联性特征;依据关联主体,可将城市收缩效应研究内容划分为区域关系、城市内部运行效率和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指数发展变化三个维度。(2)中国化城市收缩效应研究宜强调解析城市收缩效应生成逻辑的中国化,响应收缩效应治理目标的区域统筹发展观以及响应收缩效应治理手段的以人为本和差别化路径设计。(3)东北区域性城市收缩所带来的收缩效应有正有负,但整体表征出弊大于利;单纯将城市收缩看成是一个人口外流现象并强调单方面的收缩效应显然是不合理的,至于说收缩促进了东北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与集约化发展在目前看来尚缺乏相应的依据与事实支撑,其反而可能是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城对乡的辐射带动作用而促使城乡关系向低水平均衡方向发展。研究结果是对现有城市收缩研究的扩容及其中国化思考,可为中国收缩城市治理与东北全面振兴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肖飞 郜瑞瑞 韩腾腾 张胜男
研究利用全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黄河流域不同级别的行政单元为对象,对城市收缩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①黄河流域地级行政单元中有17座地级市出现收缩现象,占城市总量的18.68%;23个市辖区处于收缩状态,占市辖区总量的11.79%;231个市辖县处于收缩状态,占市辖县总量的42.46%。②城市收缩可划分为孤点式收缩、连绵式收缩和交错式收缩三种类型,其中孤点式收缩主要包括青海、山东和山西省部分市辖区县,连绵式收缩主要包括甘肃、内蒙古和河南省部分市辖区县,交错式收缩主要包括宁夏和陕西省部分市辖区县。③自然生态条件和政府特殊政策、产业结构转变中人口供给侧不足、人口龄级结构和家庭结构改变、中心城市发育不足和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等因素共同导致了黄河流域部分城市收缩,但其内部仍存在典型异质性。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徐博
我国人口持续外流的中小城市地区比照了欧美发达国家收缩城市的历史境遇:产业转型升级乏力、同质化竞争问题严重、公共财政收支恶化、土地与建筑设施闲置。西方意义的"精明增长"和"精明收缩"是否可以成为化解我国收缩型中小城市发展问题的良药?为此,本文分析了我国收缩城市发展问题共性与独特性的理论基础,梳理比较了精明增长和精明收缩的治理逻辑,认为二者很难与我国现阶段收缩城市治理一一有效对应,故而提出了以技术赋能与治理创新为核心,充分发挥底层力量向上走的"精明发展"概念。分析了精明发展导向下,政府治理与市场效率的内在逻辑匹配,认为收缩型中小城市并非注定衰落而失去活力,其发展包括了经济、社会、政治、安全、战略等诸多方面的权衡,基于增长回归理性,政绩服务民生,听取民意、激活民力,以存量规划为导向培育"多核"城市,从"大而全"转向"小而精""小而美"的产业发展路线,以新带旧推动中小城市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转变"替代性"思维等方面,提出了收缩型中小城市地区政府治理的改革创新空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贵文 谢芳芸 洪竞科 陈春江
城市收缩作为城镇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受到广泛关注。为了解我国城市收缩的现状,加深对我国城市收缩问题的理解,文章选取329个城市研究其人口变化表现,并从中筛选出64个收缩城市,进一步利用人口和经济两个特征对已识别的收缩城市的本质进行界定。其次分别从绝对收缩和相对收缩两个性质分析收缩城市形成的关键原因,发现绝对收缩城市的形成主要原因在于城市经济结构的瓦解,相对收缩城市的形成原因在于城市劳动力的大量外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杨青 蔡银莺
通过对湖北省82个县(市、区)的常住人口变化率和人口净流量进行交互分析,引入城乡建设用地脱钩模型和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指数,分析了人口收缩区域建设用地结构和城镇化协调类型。结果显示,湖北省存在37个人口持续流出、规模减少的区域,这些区域不仅在总量上表现为人口收缩与建设用地扩张的悖论关系,而且在城镇化方面也多表现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不协调的状态,而从城乡建设用地结构的角度表现为不同的脱钩类型,其中仅有少数收缩区域是强脱钩的合理利用状态。从不同表现特征可将收缩城市类型分为空间无序扩张型、工业衰退型、资源枯竭型以及中心袭夺型四个类别,并概括为人口资源与土地资源、经济发展等在时空上的不匹配。最后,结合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变化等特征对人口收缩区域类别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建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阮成武
义务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其资源配置逻辑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多个方面政策有着复杂的相关性。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经由“本地逻辑”和“当地逻辑”向“属地逻辑”跃迁。教育资源配置的“属地逻辑”是实现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政策的重要突破,体现常住人口规模作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依据的分配正义,流动儿童在常住地平等参与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正义及获得平等对待和尊严的承认正义。这三者以分配正义为核心,空间正义为突破口,承认正义为内涵延伸,生成各具价值规定性又相互交会的复合性教育正义。其教育正义的复合性意蕴是新时代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在教育领域的必然反映。为此,需要通过教育主体责任和利益结构从微观、中观到宏观的系统性调整,形成更加具体有效的政策路径:依据县域常住人口规模及特点,加强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依据省域流动人口规模及特点,加强义务教育资源跨县区配置及省级统筹;依据跨省人口流动规模及空间分布,建立和完善基于常住人口规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的跨省调整机制。
关键词:
常住人口 义务教育 资源配置 教育正义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徐志刚 章丹 程宝栋
粮食安全保障是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农地规模经营可提升劳动生产率与收入,但其土地产出率及粮食安全效应却因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之争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创新性地从农户规模经济和地块规模经济两个维度解析规模经济,抓住规模经营机械化和雇工化特点,再度审视粮食“规模—单产”关系。本文构建刻画机械化和雇工化对“规模—单产”关系影响逻辑的分析框架,借助对水稻和玉米的农艺和要素特点的比较分析,阐释了不同粮食作物因为耕地资源可获性和农艺及劳动投入特征差异导致机械作业标准化程度与雇工道德风险劳动质量差异,并影响农户和地块规模经济及“规模—单产”关系的经济逻辑。基于全国4省农户与地块抽样调查数据,实证研究表明:(1)水稻和玉米地块层面“规模—单产”均呈“倒U型”关系,但农户层面“规模—单产”关系,水稻为“倒U型”,玉米则为“U型”;(2)中国农业发展现阶段机械技术模式下的规模经营机械化和雇工化在粮食生产农户规模与地块规模影响单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机械作业效率和技术进步有增产效应,但会受地块规模经济约束;雇工专业分工的高劳动质量增产效应会被道德风险低劳动质量影响抵消,但机械化可缓解雇工道德风险问题。调节粮食“规模—单产”关系必须结合机械化和雇工化,从审视粮食生产农艺和资源、技术约束入手。研究结论可为推动劳动生产率与土地产出率协同增长,协调农民增收和保障粮食安全关系提供新的理论指导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康 宋嘉卓 陈艺文
【目的】提高经济韧性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城市人口分化日益明显,探究人口增长与收缩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对增强城市韧性、应对不确定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基于2008—2019年中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人口增长与收缩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结果】研究发现:(1)人口增长与收缩对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对城市抵御风险能力的影响大于对经济恢复能力的影响。(2)机制分析表明,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水平在人口增长与收缩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3)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具有城市规模和资源禀赋异质性,其中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在大城市和非资源型经济地区较为明显。【结论】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加快产业集聚和升级是人口分化背景下增强城市经济韧性重要策略,本文的研究发现可为不同地区制定适应人口增长与收缩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湘豫 刘圆
针对在计算两个非弱整合市场之间的最大定价误差下界时出现的数据水平扭曲问题,基于收缩方法,通过改进数据协方差矩阵的估计值得到收缩估计量,得到两个非弱整合市场的最大定价误差的更精确的下界。此理论可以广泛应用于多个市场间整合度的评估,进而提高定价的准确性。
关键词:
弱整合测度 收缩方法 水平扭曲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王伟同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已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变革的核心内容,其背后的民生、经济、改革逻辑值得我们关注与深思。本文针对市民化政策背后"均等化、一体化、市民化"的民生逻辑,"老龄化、城镇化、市民化"的经济逻辑,以及"限制、允许、分治、融合"的改革逻辑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论证。通过对市民化政策逻辑的分析表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问题归结点和改革突破口。市民化战略不仅仅是一项人口管理政策的局部变革,而且是一项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制度变革,将对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历史性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 政策逻辑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郑洁 汪甜甜 陈浩
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家重大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增速当前呈现出整体性放缓、中心城市集聚效应突显以及人口“局部收缩”的社会现象。文章采用熵值法计算了2006—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人口指数,并以人口指数的变动识别人口收缩城市,最后使用面板计量模型探究城市人口收缩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06—2019年长江经济带大部分城市处于人口指数缓慢增长阶段;按照收缩程度和收缩尺度进行划分发现,53个城市经历了暂时收缩,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地区,具有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并展现向下游地区扩张的趋势;3个城市表现为持续收缩,以中游南部最为集中;35个城市出现了间歇性收缩;长江经济带的人口收缩城市抱团和零星发展皆有,主要集中在中上游地区且具有向周边溢出的趋势,人口收缩城市日趋泛化;进一步通过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得出收缩城市主要受到地区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公共服务和产业集聚水平的影响。
关键词:
人口收缩城市 识别 影响因素 长江经济带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鲍伶俐
传统经济空间理论未能揭示经济空间本质与深层动力,也未能给出解释经济空间层级现象的统一框架。基于历史进程和社会关系视角,"资本逻辑"和"技术逻辑"是经济空间生成的主要推动力。资本与技术逻辑的复合作用,对地域空间进行选择与改造,建立空间流动性和产业关联性,推动经济空间生成与扩张,促进地域经济发展。浦东案例演绎了资本与技术逻辑推动经济空间生成的机制,浦东经验为中国地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示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