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43)
2023(9780)
2022(8094)
2021(7527)
2020(5982)
2019(13553)
2018(12979)
2017(24167)
2016(12837)
2015(14594)
2014(14303)
2013(14586)
2012(14290)
2011(13498)
2010(13448)
2009(12531)
2008(12196)
2007(10702)
2006(9879)
2005(9146)
作者
(39345)
(33324)
(33184)
(31688)
(21574)
(15805)
(14886)
(12906)
(12832)
(11910)
(11655)
(11241)
(11012)
(10848)
(10688)
(10535)
(9749)
(9609)
(9589)
(9087)
(8627)
(8129)
(7873)
(7809)
(7607)
(7454)
(7210)
(6714)
(6692)
(6635)
学科
(84626)
经济(84559)
管理(30336)
方法(27809)
数学(25325)
数学方法(25167)
(24897)
地方(22754)
中国(21865)
(16868)
企业(16868)
(16817)
(16030)
地方经济(14717)
业经(13804)
(13421)
贸易(13412)
(12903)
环境(12582)
农业(11551)
(11064)
(10948)
金融(10945)
(10928)
(10348)
(9653)
银行(9639)
(9489)
(9437)
经济学(8942)
机构
大学(204953)
学院(200777)
(101446)
经济(99857)
研究(83734)
管理(69997)
中国(63197)
理学(59756)
理学院(58808)
管理学(57866)
管理学院(57473)
科学(48626)
(45616)
(42702)
(41343)
研究所(39077)
中心(35641)
经济学(34683)
财经(33514)
(31530)
经济学院(31097)
(30688)
(30208)
北京(29640)
(29151)
(28745)
师范(28552)
科学院(26591)
业大(26219)
财经大学(24918)
基金
项目(133130)
科学(106862)
基金(100900)
研究(95644)
(89139)
国家(88540)
科学基金(74838)
社会(66328)
社会科(63112)
社会科学(63096)
基金项目(52686)
(46975)
自然(45773)
自然科(44700)
自然科学(44683)
自然科学基金(43888)
(41917)
教育(41758)
资助(41201)
编号(34418)
(31449)
重点(31047)
(31021)
国家社会(29793)
中国(28539)
成果(28312)
(26522)
教育部(26507)
发展(26251)
(25915)
期刊
(118209)
经济(118209)
研究(68656)
中国(40261)
科学(31179)
学报(30544)
(28517)
(28352)
管理(26232)
大学(23120)
学学(22008)
经济研究(20813)
农业(19961)
(19067)
金融(19067)
财经(18174)
问题(16082)
(15939)
技术(15315)
教育(15046)
(14484)
业经(14446)
世界(14076)
国际(13409)
资源(12322)
技术经济(11538)
(11156)
统计(11108)
经济问题(9506)
(9283)
共检索到3147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建新  梁曼  钟业喜  杨永春  
采用空间自相关、重心分析、空间错位模型等方法系统考察2000—2017年中国市域工资水平的时序变化、空间格局及其与经济水平间的空间错位特征,结果表明:(1)市域工资水平具有阶段性快速提升特征,呈现空间集聚差异为主、行政等级差异为辅的分异格局。(2)市域工资水平具有空间聚类特征,高高区域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低低区域不断向中部和东北地区加速集聚。(3)市域工资水平与经济水平具有不断弱化的正相关关系,工资水平重心始终位于经济水平重心西侧,存在空间错位问题。(4)市域工资水平与经济水平的错位指数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及省会城市由于工资水平相对滞后于经济水平导致出现正向错位,西部地区相反出现负向错位,中部地区错位问题较小。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蒋含明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通过将区域产品需求分为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构建包含企业集聚变量在内的工资方程,在省际面板数据的基础上借助空间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资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在中国省域层面较为显著,地区工资水平对企业集聚的弹性系数均显著为正且在东部地区更大,表明我国中西部地区通过不断优化投资环境、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等举措将有助于缓解工资水平在我国省域间的趋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尹向来  史佳璐  张晓青  
运用标准差椭圆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中国省域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空间分异、关联演化及影响机制。结果显示:省域间工资水平的基尼系数和相对差异先增加后减少,呈现东部高于西部、中部塌陷的总体时空特征;南北方向的空间差异较大,标准差椭圆变化幅度较小,方向趋势先减弱再增强;工资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同质集聚俱乐部现象明显,冷点区和热点区数量减少;工资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但低工资—低城镇化省域占多数且集聚分布;空间杜宾模型显示,工资水平存在溢出效应,人力资本、国内需求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杨泽文  杨全发  
本文利用中国1985~2001年的数据,从部门的角度对FDI对中国实际工资水平的影响进行了经验研究,发现劳动生产率是实际工资最重要的解释变量,对实际工资有正的效应,而FDI对东道国实际工资水平有正效应这一被普遍认同的结论在中国只有在1997年以后才适用,并且FDI这种效应主要通过劳动生产率间接地实现。同时,FDI份额对实际工资的影响比贸易依存度对实际工资的影响小,而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提高中国实际工资水平。本文最后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凯  顾昕  
该文基于国内外最新可获得的数据,对中国的最低工资水平进行了历时态和共时态的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在2005-2014年间,中国最低工资水平有所提高,地区差异也有所缩小,但增长速度不高,其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有所下降。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来看,中国最低工资水平低于其经济发展水平,但增速却不低。就中国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其最低工资水平尚处在一个相对正常的区间。从最低工资标准的变化来看,中国的调整方式存在着法律法规不明确和主观随意性较大的问题。为了增强最低工资标准设定的合理性,中国应当保持一个适当的最低工资标准增长速度,并尝试建立最低工资标准的自动调整制度。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马双  张劼  朱喜  
本文以1998—2007年全国各市(地区、自治州、盟)最低工资标准随时间变化的外生差异来识别最低工资上涨与企业平均工资、企业雇佣人数的关系。利用1998—2007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报表数据进行的分析显示,最低工资每上涨10%,制造业企业平均工资将整体上涨0.4%—0.5%。借助2006—2007年福建省最低工资上涨的"准自然实验"本文也证实了该结论。对于不同行业、不同人均资本水平的企业,最低工资上涨的影响也存在异质性。最低工资将更多地增加劳动密集型或人均资本较低企业的平均工资。研究还发现,最低工资每增加10%,制造业企业雇佣人数将显著减少0.6%左右。政府在制定最低工资时应权衡其在收入分配上...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张车伟  赵文  
通过把名义工资变化与经济增长相联系,本文观察和分析了全部雇员劳动者的平均工资水平变化以及不同部门和行业雇员劳动者的工资变化状况;通过与企业利润、比较劳动生产率和比较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相联系,探讨了工资增长问题。本文发现,中国总体工资水平存在下降趋势,应该进一步增长;从群体来看,工资最应该增长的是低收入群体和公务员群体,从部门和行业来看则是非国有部门和竞争性行业。实现工资增长的关键是健全市场条件下工资合理增长机制。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吴磊  余道先  
本文认为低工资水平通过总供求均衡、价格体系和制度影响三个途径,对经济发展产生制约效应,具体包括对消费需求的抑制效应、对金融发展的制约效应、对财政替代的扩大效应和对经济结构的扭曲效应。我国的工资水平持续偏低,成为经济增长和产业优化的瓶颈,并扩大了社会收入差距。因此,要提高实际工资水平,完善要素价格体系,并进行制度改革来消除其对经济增长的制约。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永仁  
传统定义工资水平的概念 ,适应范围太窄 ,没有给出统计水平的领域 ,也无法反映实际工资水平的高低 ,是不全面的。应认真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资决定理论 ,分析我国现阶段影响工资水平的各种决定因素 ,寻求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工资水平确定模式。这对我国工资制度的改革 ,尤其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工资制度改革 ,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严凤霞  张玲玲  
文章以江苏省2009-2013年各地级市人均GDP和万元产值水耗的相关数据为基础,构建区域经济与用水效率的空间回归分析模型。利用Geoda空间分析软件,通过Moran’s I指数、局部Lisa图和Moran散点图探讨江苏省区域经济水平与用水效率的空间关联性,计算结果表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用水效率存在空间差异的最主要因素,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用水效率都存在明显的空间聚类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在考虑人均GDP和万元产值水耗双因素时,HH区域不存在;LH区域为徐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询  
一、工资作用于劳动力吸收能力的机理我们将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定义为劳动力的边际收益高于或至少不低于工资的就业机会.从经济效率上看,只有边际收益高于工资的就业才是有效的.然而在现实中,一方面可能存在边际收益低于工资水平的就业者,另一方面可能有一些边际收益高于工资水平的就业机会无人去就.因此现实中的就业量与劳动力吸收能力常常是不一致的. 工资水平对劳动力吸收能力的作用机制可分为微观作用机制和宏观作用机制.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杜静玄  张佳书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段伟花   王浩   祝志川  
行业工资水平事关劳动者的工资溢价和共同富裕的实现,探寻其受哪些行业因素影响及影响程度如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行业工资水平与科技创新投入中的创新经费投入正相关,与外部技术引入和创新劳动力投入负相关,与金融资本活动中的实际利用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正相关,与劳动人口特征中的劳动人口受教育程度和劳动人口流动正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劳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是对行业工资水平影响最大的行业因素,对外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和外部技术引入的影响程度次之,而创新经费投入、创新劳动力投入和劳动人口流动的影响较小。工资水平过低的行业可通过提升从业者受教育程度、加大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劳动人口流动等方式推动行业工资水平增长,工资水平过高的行业可通过增加创新劳动力投入和外部技术引入来抑制行业工资水平增长。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郝力晓  吕荣杰  
本文将人工智能分为劳动型和资本型,通过构建多要素二级CES生产函数,发现:劳动型人工智能和劳动力的替代弹性、广义劳动和广义资本的替代弹性、企业人力资本结构以及发展阶段,是人工智能影响工资水平的中间机理。通过构建Hauthakker模型,基于中美劳动力市场数据,测算出:在中美当前工资水平下,当两国劳动力和人工智能之间的替代弹性分别大于1.8649和1.900时,人工智能的应用会造成"技术替人"现象;当此替代弹性在中国和美国分别超过2.35和2.73时,无论两国的劳动力工资水平如何,"技术替人"都不可避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