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42)
2023(11904)
2022(9855)
2021(8926)
2020(7282)
2019(16493)
2018(15445)
2017(28998)
2016(15499)
2015(16924)
2014(16291)
2013(16299)
2012(15094)
2011(13866)
2010(13375)
2009(12176)
2008(11773)
2007(10056)
2006(8846)
2005(7773)
作者
(46841)
(39542)
(39388)
(37300)
(24931)
(19050)
(17489)
(15401)
(15093)
(13660)
(13563)
(13122)
(12607)
(12404)
(12347)
(12269)
(11714)
(11697)
(11454)
(11235)
(9862)
(9547)
(9339)
(8905)
(8823)
(8639)
(8517)
(8257)
(7844)
(7844)
学科
(73406)
经济(73345)
管理(39145)
(36664)
方法(31310)
数学(29020)
数学方法(28857)
(26156)
企业(26156)
中国(21485)
(18804)
地方(17458)
(15837)
贸易(15831)
(15390)
(14124)
(13939)
业经(13875)
农业(12921)
环境(12732)
(10954)
地方经济(10163)
(10087)
金融(10085)
(9722)
银行(9678)
技术(9512)
(9378)
(9269)
产业(8982)
机构
大学(227530)
学院(224626)
(103361)
经济(101850)
研究(86093)
管理(83415)
理学(73671)
理学院(72686)
管理学(71535)
管理学院(71132)
中国(63899)
科学(54045)
(48926)
(44632)
(43659)
(41152)
研究所(40692)
中心(38055)
业大(37617)
农业(35653)
财经(34608)
经济学(34184)
(32098)
(31285)
经济学院(31219)
(30507)
北京(30476)
(29174)
师范(28785)
科学院(27669)
基金
项目(165276)
科学(132194)
基金(125455)
(113801)
国家(112965)
研究(112032)
科学基金(95873)
社会(77480)
社会科(73866)
社会科学(73851)
基金项目(67054)
自然(62868)
自然科(61527)
自然科学(61503)
(60701)
自然科学基金(60430)
(53820)
资助(49965)
教育(49593)
编号(40042)
重点(38235)
(37402)
(36773)
国家社会(34759)
(34630)
创新(32674)
科研(32110)
中国(31582)
教育部(31566)
计划(31522)
期刊
(103443)
经济(103443)
研究(65187)
学报(42568)
中国(41276)
科学(38907)
(38798)
大学(31188)
学学(30028)
管理(28193)
(27910)
农业(27016)
经济研究(19292)
(18049)
金融(18049)
财经(17320)
(15630)
业经(15285)
技术(15196)
(15138)
教育(15078)
问题(14625)
(13829)
资源(12922)
世界(12186)
国际(12169)
科技(11206)
技术经济(11036)
业大(11016)
(10977)
共检索到3190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跃  李婷婷  
经济集聚已成为现阶段经济增长的普遍性特征,它对中国区域和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基于中国市域面板数据,揭示当前中国市域工业集聚的空间效应;其次,建立比较优势战略、新经济地理、经济政策等因素与工业集聚的实证分析框架,并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维度上,中国显著优势、一般优势、潜在优势工业在空间分布上经历了由2000年的错落相间到2017年的高度集中并呈现由核心区域向周边区域扩散的趋势;在空间维度上,工业集聚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且市域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工业集聚具有多源性,比较优势战略、新经济地理和经济政策等因素均是市域工业集聚的形成原因,各影响因素存在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工业集聚易受到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衣保中  周贺  
产业集聚表现是识别经济集聚格局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分异的加剧,我国的工业集聚趋势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工业经济在2000~2004年和2005~2018年这两段时间内的集聚趋势完全相反,在2000~2004年中国工业产业集聚程度上升,而在2005~2018年中国工业产业集聚程度下降,中国工业经济出现了扩散趋势。东南沿海地区房价水平的快速上涨是集聚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国要坚决落实房住不炒的房地产发展指导思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推动实体经济的集聚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罗胤晨  谷人旭  王春萌  杨帆  许树辉  
利用长三角地区131个县域单元的相关数据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从时空两个维度,分析2003—2012年间长三角地区县域工业集聚的空间效应。同时,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县域工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时间维度上,长三角地区县域工业集聚度呈不断增强之态势以及"集聚—扩散—再集聚"的空间演化过程。在空间维度上,长三角地区县域工业集聚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各县域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在长三角地区,经济政策和新经济地理因素对县域工业集聚的空间效应均有影响,尤其新经济地理因素较为显著。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汪彬  刘晓阳  李佳杰  陈洋毅  
在分析工业集聚、金融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后,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空间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工业集聚、金融集聚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工业集聚与本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金融集聚可以提高本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同时二者对周边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也具有正向促进效应。在更换空间权重矩阵及样本观测时间的情况下,实证结果仍然稳健。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深化了工业集聚、金融集聚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研究,并为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政策参考。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东童童  
地区间工业集聚水平和工业所有制效率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需从多层面提高工业效率,需作细分研究。基于集聚经济理论,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考察工业集聚对工业体系中不同所有制效率的影响及效应分解。将所有制因素纳入Ciccone和Hall的产出密度理论模型中,推导出工业集聚与工业所有制效率的理论关系。选取中国31个省级区域2004-2013年的数据,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工业集聚水平提升能够带动工业所有制效率的有效提升,同时,二者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在此基础上,提高工业所有制效率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姚德龙  
本文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对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和经济政策等因素对中国省域工业集聚水平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一方面证实了人力资本水平、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水平、企业数目、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对中国省域的工业集聚水平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证实了中国省域的工业分布存在空间相关性,并对我国工业集聚在省域间溢出效应的程度进行了估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孔芳霞  何强  罗胤晨  文传浩  
文章从规模、效益、生态和创新四个维度构建工业集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对2008—2018年长江上游地区33个城市的工业集聚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地区工业集聚质量呈稳定上升趋势,指数值由2008年的0.147增加至2018年的0.234,其中重庆工业集聚质量指数最高,贵州工业集聚质量发展滞后;长江上游地区工业集聚质量空间演进特征明显,且区域差异化显著;要素禀赋、开放度和城镇化率提升对本地区工业集聚质量起到促进作用,而基础设施影响则不显著,信息化水平对本地工业集聚质量影响为负,而溢出效应为正。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兰梓睿  
基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对三大城市群环境效率水平进行空间自相关检验,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工业集聚对城市群环境效率的影响机制和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环境效率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性,但集聚模式具有差异;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工业集聚对城市群本地城市环境效率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周边城市环境效率的影响不显著,京津冀城市群工业集聚对本地和周边城市环境效率的影响均不显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人力资本、对外开放和环境规制等影响因素对城市群环境效率的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建议以绿色创新为支撑提升城市群发展质量,加强城市群工业集聚区域的环境规制和监管,发挥优势、补足短板,实现区域整体协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周燕  李慧慧  孙乐  
将人口集聚和工业集聚纳入污染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利用2000~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人口和工业集聚对生产和生活污染的影响及空间溢出差异。研究发现,工业集聚加剧了地区内部和邻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污染,适度的人口集聚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污染治理设施共享,可以缓解地区内部和邻近地区生产和生活污染。生产污染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生活污染主要受消费水平的影响,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个人,其治理难度远大于生产污染,应从消费需求层面对生活污染进行治理。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东童童  李欣  刘乃全  
本文考察了工业集聚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首先拓展了Ciccone&Hall的产出密度理论模型,将雾霾污染作为工业活动的附产品纳入到产出密度模型中,推导出雾霾污染与工业集聚关系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之上,采用中国31个省份2001—2010年的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工业劳动和资本集聚会加重雾霾污染程度,而工业产出集聚则会降低雾霾污染程度;工业效率可以有效降低工业劳动和资本集聚造成的雾霾污染程度;工业劳动集聚与雾霾污染之间存在库兹涅兹曲线关系。同时,雾霾污染和工业产出集聚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本文认为,当前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应当权衡集聚、效率和环境之间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马彦瑞  刘强  
发展绿色经济,提高绿色经济效率是当今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本文探讨了工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作用机理,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同时从生产函数角度出发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实证考察了工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效应;进一步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就政府干预视角下工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2004-2018年中国绿色经济效率处于波动上升的态势,且沿海和内陆地区波动趋势与全国基本保持一致,但沿海高于内陆地区;从影响效应看,工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效应并非持续有效呈倒"U"型的曲线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工业集聚除了直接对绿色经济效率发挥促进效应,还可以通过政府干预的途径来提升绿色经济效率。因此,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需要政府动态调整相关的产业政策,避免工业过度集聚所带来的拥挤效应,以此来推动绿色发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柯善咨  姚德龙  
本文根据集聚经济的微观机制、工业集聚和城市生产率的内生性,以及邻近城市间的外部性构建了空间计量联立方程,并利用2005年数据对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工业集聚和劳动生产率进行了截面分析。3SLS估计表明我国工业的相对集聚和劳动生产率互为因果、互相强化,工业集聚和生产率在相邻城市间有明显的空间粘滞性和连续性。工业集聚的多变量估计还表明我国城市就业的空间密度过高,其拥挤效应导致生产率降低。本文最后简要讨论了研究结果相关的政策含义。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雷玉桃  郑梦琳  孙菁靖  
构建城市群异质性视角下工业集聚对雾霾污染的影响框架,并采用5大重点城市群2000~2016年的数据,以STIRPAT模型为基准构建空间随机时间固定效应下的SDM。结果发现:重点城市群的雾霾污染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性,但溢出程度存在差异;长三角和珠三角工业集聚与雾霾污染呈"N"型曲线关系;京津冀和长江中游工业集聚对雾霾污染为正向线性影响;成渝工业集聚与雾霾污染呈倒"N"型曲线关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贺小莉  王洪武  朱磊  
天津市作为环渤海经济区的中心,如何通过产业集聚形成自己独特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带动整体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文章通过对传统产业集聚研究中使用的测算方法的分析,找到其存在的局限性,并将面板数据模型应用到产业集聚效应的测算过程中,测算了1998~2007年10年间天津市工业的产业集聚效应变动趋势,并选取典型行业对其集聚效应中包含的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特征进行了分析。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魏浩  王宸  
本文利用空间统计分析和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部分省区市对外贸易的空间集聚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各省区市的整体来看,对外贸易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东部省份具有强强集聚的"马太效应",中西部省份具有弱弱集聚的"马太效应",东部以及中西部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集聚现象越来越明显;从三大区域对外贸易的发展来看,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空间效应比较明显,中部地区的空间效应不明显,人均GDP水平、高校在校学生人数是影响各区域对外贸易发展的共同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