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743)
- 2023(4229)
- 2022(3514)
- 2021(3563)
- 2020(2777)
- 2019(6564)
- 2018(6216)
- 2017(11454)
- 2016(5908)
- 2015(7057)
- 2014(6679)
- 2013(6815)
- 2012(6564)
- 2011(6223)
- 2010(5922)
- 2009(5442)
- 2008(5306)
- 2007(4334)
- 2006(3837)
- 2005(3625)
- 学科
- 济(31766)
- 经济(31741)
- 方法(13179)
- 管理(12487)
- 数学(12459)
- 数学方法(12426)
- 中国(11693)
- 业(11143)
- 贸(9502)
- 贸易(9494)
- 易(9351)
- 农(7597)
- 企(6920)
- 企业(6920)
- 地方(6038)
- 关系(5568)
- 学(5409)
- 环境(5368)
- 出(5243)
- 制(5058)
- 农业(4921)
- 财(4905)
- 银(4710)
- 银行(4709)
- 融(4707)
- 金融(4706)
- 行(4653)
- 发(4644)
- 业经(4623)
- 口(4353)
- 机构
- 大学(91110)
- 学院(88126)
- 济(48681)
- 经济(48193)
- 研究(40025)
- 中国(31519)
- 管理(30820)
- 理学(26369)
- 理学院(25980)
- 管理学(25726)
- 管理学院(25556)
- 科学(22045)
- 京(20622)
- 所(19979)
- 财(18965)
- 研究所(18504)
- 经济学(17146)
- 中心(16437)
- 财经(15714)
- 经济学院(15500)
- 经(14694)
- 院(14452)
- 北京(13977)
- 农(13580)
- 科学院(13423)
- 财经大学(11945)
- 范(11692)
- 师范(11637)
- 研究中心(11633)
- 研究院(10972)
- 基金
- 项目(60977)
- 科学(49184)
- 基金(48148)
- 研究(43677)
- 家(43511)
- 国家(43284)
- 科学基金(35965)
- 社会(31143)
- 社会科(29734)
- 社会科学(29728)
- 基金项目(24814)
- 自然(21918)
- 自然科(21363)
- 自然科学(21354)
- 自然科学基金(20990)
- 资助(20101)
- 教育(18609)
- 省(18418)
- 划(17852)
- 中国(16913)
- 部(15394)
- 国家社会(15033)
- 编号(14679)
- 重点(14345)
- 发(14028)
- 教育部(13242)
- 重大(12265)
- 创(12090)
- 人文(11939)
- 成果(11855)
共检索到1349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作权
市场一体化引发生产要素的空间聚集与集中,为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长期较快增长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遇。依据我国市场一体化进程确定我国未来可能出现的大规模空间聚集与集中的区域。以城市间平均交通距离300km为标准,利用基于平均距离的空间网络聚类方法和城市消费市场数据,确定我国未来可能出现的10个规模比城市群更大的巨型区。这些巨型区是我国一体化程度和竞争力最强的地区,是我国扩大内需最有潜力的地区。建议我国实施面向2030年巨型区发展战略,优化和调整我国的城市化格局。
关键词:
巨型区 空间聚类 聚集 城市群 交通网络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许晓霞 柴彦威 颜亚宁
文章针对中国大城市周边涌现的巨型居住社区现象,基于居民日常活动和出行调研数据,利用GIS软件对巨型社区居民出行的时空路径和活动分布进行刻画,总结出郊区巨型社区居民的工作、购物、休闲活动空间特征和整体活动空间模式,探讨这种独特的郊区物质空间对居民行为空间的影响;并通过郊区巨型社区与内城、郊区普通社区的对比分析,探讨其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意义,剖析巨型社区自身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未来巨型社区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发展方向的选择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
郊区巨型社区 行为模式 活动空间 北京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郇 周金苗 黄耀福 黄玫瑜
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高度城市化地区之一。本文引介巨型城市区域理论来审视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结构发展,从边界、功能、核心区、区域基础设施4个维度进行分析。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呈现四大发展趋势:一是去边界化趋势显著,大湾区内部边界地区将快速发展;二是产业区将成为网络化的功能区块,并取代城市成为地区参与全球竞争的基本单元;三是广佛、港深两大核心区将形成;四是轨道公交化趋势,大湾区共享交通枢纽与公服设施。按发展趋势预测,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结构将形成"两核+若干功能区"的新格局。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广海 刘真真
文章在分析中国海岛县(区)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12个海岛县(区)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特点和趋势进行研究;通过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表现出各个海岛县(区)总体规模差异及其变动情况;运用位序规模、聚类中迭代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海岛县(区)产业的空间格局分析。发现海岛县(区)的产业空间格局在原有单核心模式下,一产和二产单核心格局向多核心格局转变并呈现明显的"俱乐部趋同"现象,三产将成为未来产业规划和产业空间布局调整的重点。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细归 吴黎 吴清 张明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作为经济健康发展、生态循环再生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协同进化的作用方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借助Arc GIS和Geo DA等分析工具,对中国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变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数量呈逐年递增态势,其空间集聚程度表现出"提升—降低—增强"的趋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多中心、条带式"分布显著,其"核心—边缘"结构开始显现,总体上呈沿胡焕庸线两侧非均衡分布的"东南密、西北疏"的空间格局;HH和LL集聚区的空间联动性较强,LH和HL集聚区的不稳定突变性显著,局部空间集聚格局的异质性逐步弱化,整体上朝优化协调方向发展;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集聚重心呈反"S"型轨迹移动,表现出由东北向西南变迁趋势;标准差椭圆的覆盖范围呈现"缩小—扩大—缩小"的离散特征。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时空格局演变过程与表征是社会经济基础、地理环境差异、政府发展政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方登科 杨林
新的"十四五"规划,提出了诸多发展的目标。尤其是关于区域发展和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相关政策让人重点关注。我国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主要矛盾,如何实现解决这个问题,摆脱"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成渝地区做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4个主要地区,其经济的发展对于实现我国的战略目标至关重要。然而,在现实中成渝经济区的建设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基于此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区域发展 新格局 成渝经济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金淑婷 李博 杨永春 石培基 刘润 达福文
以中国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发现:1中国县级行政区重心变化在封建社会主要以向西移动为主,封建社会以后开始向东移动。分地区研究表明,西部地区县级行政区重心主要向西北方向移动,北方地区其重心主要向东北方向移动,南方地区则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即封建社会以前主要向西南方向移动,封建社会以后开始向东移动;2从标准差椭圆分析来看,县级行政区在整个研究区以及分区均表现出不断分散趋势,从县级行政区分布的主方向来看,全国及北方地区主要呈现出东北—西南格局,西部地区以及南方地区分别呈现出西北—东南以及偏南—偏北格局;3从县级行政区空间密度格局来看,其空间连续性和自组织性不断加强且由空间相关性引起的结构性变异处于显著状态。从方向上来看,在全方向上的均质化程度总体下降,但新中国以后略有上升,东南—西北方向各朝县级行政区均质化程度相对较好,空间差异最小,而东—西方向差异最为明显。
关键词:
县级行政区 空间格局演变 中国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胡超
中国于1992年起在沿边地区先后批准设立了18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以撬动和带动沿边地区经济开放和发展,并促进毗邻国家的开放合作。经过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和创新示范,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进一步发展面临管理体制、产业体系和营商软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在新时代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背景下,边境经济合作区需要通过由派出机构管理向建制市演变的管理体制改革、以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产业体系优化、以边境口岸城镇化和边境贸易为载体的营商软环境完善等实现全面转型升级,有条件的边境经济合作区还应积极探索向双边跨境经济合作区转型升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佳洺 余建辉 张文忠
大面积的采煤沉陷区引发严重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传统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沉陷区复垦研究不同,考虑采煤沉陷区自然生态因素和区域经济发展条件,从综合治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中国采煤沉陷区整体格局和面临的社会经济风险,深入研究各地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路径。结果表明:中国采煤沉陷区面积预计超过60000 km2,其中与城乡建设用地和耕地叠压的面积分别达到4500 km2和26000 km2,涉及人口达2000万左右,其中山西和山东两省采煤沉陷区的影响最为严重;从区域特征来看,中国采煤沉陷区有开发利用、环境修复、民生保障、异地搬迁四大主要治理导向,进一步结合社会经济和空间特征,可以将沉陷区分为环境适应发展型、基础设施完善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环境修复型、民生保障型、异地搬迁型六个治理类型。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 空间格局 综合治理 中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安乾 李小建 吕可文
文章使用1990—2009年中国260个地级及地级以上的城市数据,采用位序—规模法则、K值、GIS等方法,分析了中国城市扩张的空间格局及演变特点,并引入K'衡量城市空间扩张的效率。主要结论有:①城市扩张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点,主因是国家城市化战略的调整。2000年后城市发展趋向不均衡,城市体系发生动荡变化。这种变化应该高度重视。②城市空间规模变大的趋势更加显著,城市类型向更高级别推进,城市区域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城市所在地区差异导致城市扩张进程分化,城市地位也随之变化。③各地区城市扩张速度有显著差异,省级中心城市的扩张前慢后快,城市扩张形成区域性集团。城市扩张与城市人口增长不协调,且有拉大趋势,整体上城市空间扩张应当放缓。④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城市扩张的效率有很大差异,扩张效率的高低提示各城市在城市扩张上应选择适宜的发展道路,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刘世庆
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群的发展进入加速阶段;同时,未来五年,西部总体将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时期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的发展阶段。在上述背景下,西部大开发“十一五”深化方向之一(西部大开发区域发展政策的深化方向),应是借鉴东部的重点推进战略,集中力量培育西部地区的增长极,对“十五”提出的西部大开发“三大地带”战略,进一步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区分功能,结合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体功能区建设等要求,划分“三大战略重点区域”(优势地区、生态脆弱地区、沿边开放地区)重点推进。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发展条件和已有基础均较好的地区,应在国家层面关注和川渝合作中,共建成渝经济区的繁荣...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作权
我国在国内市场驱动下将形成怎样的大国空间格局?本文以邻近国内市场和邻近全国人口为依据,利用网络空间统计方法,提出了2030年我国以核心区和巨型区为依托的大国格局框架。最近十年核心区和巨型区人口快速增长,显示了这种大国格局的发展潜力。建立大国格局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持我国长期稳定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智 叶尔肯·吾扎提 梁宜 张若琰 刘卫东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试验田和先导力量,引领着地方经济的转型和增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对中国经济格局是否存在显著影响,这种影响又如何表现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议题。文章将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当地经济作用关系归纳为增速效应与溢出效应两种形式,并通过地理加权回归等空间计量方法对其进行定量刻画,研究发现:①经济技术开发区数量以及增加值分布呈现出东、中、西部依次递减的格局,并主要集中在由长江经济带,以及长三角以北的沿海经济带组成的反"L"形区域。②高增速效应区域由西北转向东部沿海,最后集中于长江经济带,而高溢出效应区域则由西部转向东南,最终集中于中部地区。③根据增速效应和溢出效应的数值关系,可将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城市的作用类型分为高增速高溢出、低增速高溢出、高增速低溢出以及低增速低溢出效应四种类型。其中高—高型主要分布在长江经济带中游,高—低型分布在西北以及东部沿海,低—高型分布在中部以及东北地区,而低—低型则主要分布于环渤海和江苏以及内蒙古、甘肃和陕西一带。④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更进一步地加强东部地区经济优势。文章提出: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和转型过程中,应注重增速效应和溢出效应的均衡发展,提升自身增速的同时,积极融入到区域经济以及社会网络中去,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伟 李媛媛
为了探讨长白山植物区系的垂直分化特征及其与周边地区植物区系的联系,通过对以往在该地区采集的标本进行分类学鉴定,统计得出长白山共有维管束植物134科517属1323种。对这些植物从属、种两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长白山4个植被垂直带的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格局;在整体上具有温带性质,包含有少量的热带成分,主要体现在阔叶红松林带;随海拔的升高,温带性质逐渐减弱,寒带亚寒带逐渐增强。植物区系的垂直变化反映了长白山低海拔植物区系与热带植物区系的联系,以及高海拔地段与北极成分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
长白山 植物区系 垂直分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才志 刘淑彬
基于2012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投入产出表,建立水资源扩展型的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中国31个省(市)区的水足迹及水足迹贸易量,并基于省际贸易分析了省(市)区间空间转移格局。结果显示:(1)2012年,中国水足迹总量为4819.3亿m~3,国际贸易净输入水足迹为261.3亿m~3,省际贸易净输出水足迹为801.6亿m~3,省际贸易在全国水足迹贸易中占主导地位。(2)就省(市)区而言,河北、黑龙江等19个省(市)区为净输出省份,北京、天津等12个省(市)区为净输入省份;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水足迹净输出757.9亿m~3;第二产业净输入222.2亿m~3、第三产业净输出4.6亿m~3。(3)省际间水足迹空间转移具有来源与去向的不一致性,同时存在省(市)区转移的地理邻近性,资源丰富省份和经济发达地区转移现象明显。
关键词:
MRIO模型 水足迹 空间转移 中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