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29)
- 2023(10858)
- 2022(9001)
- 2021(8687)
- 2020(7008)
- 2019(16048)
- 2018(15721)
- 2017(30841)
- 2016(16614)
- 2015(18659)
- 2014(18232)
- 2013(18461)
- 2012(17516)
- 2011(16096)
- 2010(16422)
- 2009(15286)
- 2008(15141)
- 2007(13588)
- 2006(12450)
- 2005(11280)
- 学科
- 济(79026)
- 经济(78946)
- 业(55152)
- 农(50036)
- 管理(42837)
- 农业(33263)
- 企(33010)
- 企业(33010)
- 方法(28635)
- 数学(25780)
- 数学方法(25585)
- 中国(24889)
- 业经(21093)
- 财(18248)
- 制(17079)
- 贸(16735)
- 贸易(16725)
- 地方(16424)
- 易(16405)
- 策(16127)
- 发(13912)
- 银(12679)
- 银行(12672)
- 农业经济(12566)
- 行(12340)
- 及其(12071)
- 体(12004)
- 发展(11564)
- 展(11547)
- 融(11523)
- 机构
- 学院(241748)
- 大学(238576)
- 济(116908)
- 经济(114884)
- 管理(94103)
- 研究(89664)
- 理学(80958)
- 理学院(80109)
- 管理学(79145)
- 管理学院(78678)
- 中国(71777)
- 农(53339)
- 财(51206)
- 京(49898)
- 科学(48005)
- 所(44330)
- 中心(40424)
- 农业(40164)
- 财经(39944)
- 研究所(39791)
- 经(36702)
- 业大(36105)
- 经济学(36015)
- 江(35986)
- 经济学院(32455)
- 北京(31855)
- 范(31506)
- 师范(31362)
- 院(30995)
- 财经大学(29295)
- 基金
- 项目(154494)
- 科学(124519)
- 研究(119789)
- 基金(115747)
- 家(99295)
- 国家(98345)
- 科学基金(84436)
- 社会(81169)
- 社会科(76695)
- 社会科学(76681)
- 基金项目(59709)
- 省(57041)
- 教育(52869)
- 自然(49824)
- 自然科(48669)
- 自然科学(48658)
- 编号(48262)
- 划(47895)
- 自然科学基金(47888)
- 资助(47269)
- 成果(40073)
- 部(37361)
- 发(35655)
- 国家社会(34733)
- 重点(34220)
- 课题(33091)
- 教育部(32404)
- 创(31790)
- 性(31565)
- 人文(31548)
- 期刊
- 济(138370)
- 经济(138370)
- 研究(78870)
- 农(59015)
- 中国(51993)
- 农业(40148)
- 财(35848)
- 科学(33960)
- 管理(32334)
- 学报(31702)
- 融(29646)
- 金融(29646)
- 业经(26854)
- 大学(26307)
- 学学(24920)
- 教育(22474)
- 经济研究(21028)
- 财经(20139)
- 问题(19325)
- 业(18894)
- 技术(18608)
- 经(17421)
- 世界(17384)
- 贸(15607)
- 农业经济(15335)
- 农村(15333)
- 村(15333)
- 国际(13983)
- 经济问题(13145)
- 技术经济(12683)
共检索到3789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露 罗必良
本文构建“信念-目标-情境-工具”的制度分析框架,探究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工农城乡关系的演进逻辑。研究表明:第一,中国工农城乡关系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1921-1948年,以救国为目标,塑造农村包围城市的城乡关系;1949-1977年,以兴国为目标,构建农业支持工业的工农关系;1978-2011年,以富国为目标,形成农村支持城市的城乡关系;2012年以来,以强国为目标,进一步形成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以及相互融合的工农城乡关系。第二,总体而言,21世纪之前的工农城乡关系主要表现为以经济为重心的发展格局,而21世纪之后的工农城乡关系则呈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第三,中国工农城乡关系演进的基本经验是:始终坚守信念,在制度目标的设定中坚持长期目标的一致性和目标实现的阶段性,在制度工具的选择上则注重实施策略的互补性与土地制度的中心性。第四,新发展阶段的制度目标是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工农城乡关系,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制度工具选择的起点是破除二元分割,前提是开放村庄,重心是发展县域经济,路径则是深化社会分工。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丹 唐茂华
工农城乡关系都是我国基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之一,我国工农城乡关系经历了一个从互惠型到割裂型,又从恢复型到汲取型的演进过程,近年来正在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工农城乡之间是一个极其庞大、复杂的关系系统,也是长期以来累积形成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空间关系形态的综合体系,需要从重塑文化基石、完善市场基础、健全制度安排、丰富话语体系、构筑空间格局等方面,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政策框架。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林刚
在基本国情未发生根本变化的状况下,中国长期经济活动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任何"非农"产业和经济活动都不可能在损害农业、农民、农村的前提下得到真正发展。无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展到何种程度,农业、农村都是立国的根基。只有农村、农民的繁盛,才可能解决粮食安全、稳定就业和国内市场等问题。那种只把单一的城市化率作为衡量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准,将农村社会经济与工业化、城市化截然对立的现代化理念,既不符合历史常识,也经不起现实生活的检验。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梦笛 陈晨 赵民
作为快速城市化经济体,中国的城乡二元经济如何向一元经济融合是一个重要命题。中国地域广袤、发展条件迥异,需要实行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政策。如果说"城乡统筹"是一个全国性的城乡发展导向,"城乡一体化"则是中国东部沿海及内陆特大城市市域城乡发展的现实命题。既有研究较关注于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针对城乡二元结构走向一元结构的路径的讨论则相对不足。本文从城市化的阶段性特征与政策干预的视角,首先分析比较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等东亚发达经济体的城乡关系演进的模式,然后基于东亚经验探讨中国特大城市市域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和治理策略。
关键词:
城乡关系 治理策略 城乡一体化 东亚经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任路
纵观新中国建立70年来工农城乡关系的变迁,从生产要素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不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以"要素汲取型"为主要目的的工农城乡分割与制度化阶段;改革开放后以"放权让利型"为主要手段的工农城乡关系缓和与农村体制改革阶段;新世纪以来以"资源赋予型"为主要内容的工农城乡关系转型和政策支持阶段;新时代以来以"还权赋能型"为主要方式的工农城乡融合与要素市场化阶段。回顾工农城乡关系四个阶段,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经验:工农城乡关系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其中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交换是工农城乡关系的主线,而未来工农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更有赖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从而建立农业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邹一南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农城乡关系的演进,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总体趋势是:包括占有、使用、收益、转让在内的土地产权核心权能以及入股、融资担保、退出补偿等他项权能,逐渐地由集体向农户个体让渡。产权集体化向产权个人化转变的目标是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同时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但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发展,作为一种身份的农民和作为一种职业的农民的范畴差异逐渐扩大,以农民身份为依据实施的产权个人化安排不仅难以实现其政策目标,而且可能反噬“三农”,这集中表现在“离乡不离土”问题、“耕者租其地”问题和“农者无其权”问题上。新时代推动农业农村发展,须重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包括以组织化承包地退出实现农业转移人口“非农民化”,以组织化承包地调整实现“耕者有其权”,以成员资格开放实现集体经济组织现代化转型。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张小瑛 赖海榕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以工促农”到“工农互促”的战略转变是当前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区别于传统工农城乡关系的一大特征,这一政策的转变具有现实必然性。“工农互促”在中国的实践具有地域差别,其关键在于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更多时候表现为产业关系,这也使得建立“工农互促”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面临一系列困境。如工农产业关联存在链接“断点”、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城乡联动互促尚未形成、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受限,农业农村人才缺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等。因此,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需要以新思维寻求新突破,不断构建“工农互促”实现的动力机制。在这一过程中,应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工农互促”的市场环境;促进城乡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构建“城—镇—村”融合共生体系,强化城乡空间辐射;加大人才激励机制,畅通城乡人才流动渠道。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小军
考察了建国以来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探索进程,并从中得出:城乡统筹发展要确立农业、农村的战略地位;坚持以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来处理城乡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政策。
关键词:
建国以来 城乡发展 统筹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龚勤林 陈说
融合共兴的城乡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城乡关系的调整依次经历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背景下农村支持城市以农养工的城乡关系曲折演进阶段、改革开放指引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以及新时代共同富裕指引下城乡融合发展阶段。基于城乡关系演进历程的时代特征与多维实践,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了城乡关系演进"四个坚持"的历史经验,为探索形成城乡融合为主体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乡关系提供了历史借鉴与有益参考。
[期刊] 改革
[作者]
郭君平 曲颂 刘合光
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形态之一,城乡关系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根据国情社情发展、国家战略调整、外部形势变化等的影响和城乡关系经典理论,可将新中国成立后城乡关系的演变脉络划分为对流、分割、联通、统筹、融合五个阶段。在此变迁过程中,中国城乡关系结构性失衡的主要表征鲜明突出、成因复杂多样且负面影响加大。未来,应聚焦要素市场建设与农民增收引擎打造,抓实公共教育医疗服务均等与农民市民化,完善生态规划制度、反哺机制和科学治理体系,健全政治利益引导、诉求、整合、约束机制,推动文化资源共享、阵地共建和活动共办,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生态、政治、文化均衡发展。
关键词:
城乡关系 城乡失衡 城乡均衡 乡村振兴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龙珍罗尔依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能够彰显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能够从工农相促、城乡互补、共同繁荣三重维度夯实共同富裕制度基础。为此,应优化工农相促的产业制度,健全市场机制、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引入现代化管理;完善城乡互补的区域制度,在户籍制度、公共服务共享制度、区域空间规划等方面进行变革;提升共同繁荣的整体制度,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共同富裕理念,并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提供积极保障。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宋洪远
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根本途径是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用适用技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根本的改造,将农村经济纳入全国统一的市场化和现代化轨道。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在此时期,应该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否则工业化将会受到农业发展的严重制约;调整城乡关系要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关键词:
城乡关系 二元经济 城市化 城乡协调发展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苏明
三、我国社会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 与“三大关系”前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正处于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阶段,这必将对我国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及其国民收入分配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从宏观和长远战略高度把握上述问题,无疑是今后处理和解决好“三大关系”的必要前提。 (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苏明
一、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国民收入 分配关系的现状和矛盾 从宏观角度观察,尽管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当前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及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国家资金、政策、制度等综合资源配置向城市倾斜的格局没有根本改观,即是说国家总体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城乡和工农之间的分配有失均衡。现就其主要矛盾和问题作些概略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