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12)
2023(14075)
2022(12143)
2021(11538)
2020(9588)
2019(22528)
2018(22156)
2017(42557)
2016(22819)
2015(26125)
2014(25813)
2013(25666)
2012(23740)
2011(21674)
2010(21501)
2009(19641)
2008(19267)
2007(16446)
2006(14458)
2005(12821)
作者
(66339)
(55403)
(54905)
(52242)
(35444)
(26378)
(24902)
(21841)
(21038)
(19657)
(18897)
(18843)
(17552)
(17516)
(17084)
(16932)
(16379)
(16114)
(15902)
(15718)
(13680)
(13627)
(13182)
(12542)
(12329)
(12243)
(12182)
(11881)
(11093)
(10959)
学科
(96123)
经济(96016)
管理(61833)
(58487)
(46977)
企业(46977)
方法(45785)
数学(39827)
数学方法(39442)
(28383)
贸易(28370)
中国(28291)
(27614)
(24550)
(22524)
(20675)
业经(19781)
地方(18156)
农业(16355)
(15746)
(14968)
环境(14955)
理论(14699)
(14677)
技术(13895)
(13571)
银行(13529)
(13384)
金融(13382)
(13001)
机构
大学(335745)
学院(330168)
(141783)
经济(139188)
管理(129614)
研究(117016)
理学(113107)
理学院(111834)
管理学(110007)
管理学院(109440)
中国(85933)
(71783)
科学(71244)
(61097)
(58773)
研究所(54128)
(51938)
中心(50636)
财经(50230)
业大(48315)
(46036)
北京(45639)
(45589)
经济学(44369)
(43999)
师范(43618)
(42538)
农业(41014)
经济学院(40319)
财经大学(37677)
基金
项目(229691)
科学(181333)
基金(169701)
研究(167270)
(148633)
国家(147506)
科学基金(125862)
社会(107308)
社会科(101830)
社会科学(101807)
基金项目(89714)
(85676)
自然(81295)
自然科(79448)
自然科学(79427)
自然科学基金(78023)
教育(75866)
(73551)
资助(70305)
编号(66143)
成果(53919)
(52408)
重点(51600)
(48895)
(47266)
课题(45530)
国家社会(45244)
教育部(45011)
创新(44166)
科研(44051)
期刊
(147431)
经济(147431)
研究(100193)
中国(58653)
学报(53273)
科学(49768)
(46506)
管理(46333)
(43078)
大学(40223)
学学(37716)
教育(34069)
农业(33179)
技术(26194)
经济研究(25545)
(25242)
金融(25242)
财经(24244)
(22712)
业经(22287)
(20814)
问题(20704)
国际(19494)
(17836)
图书(16934)
世界(16677)
技术经济(15945)
理论(15461)
科技(15405)
资源(14683)
共检索到4790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魏浩  王浙鑫  惠巧玲  
本文利用1992-2007年我国33个工业部门的面板数据,研究了进出口贸易的就业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出口和进口对就业的作用都为正效应,出口的就业效应大于进口的就业效应;从6类制造业部门来看,不同类型制造业部门的进出口就业效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低技术制造部门的出口就业正效应最大,中等技术制造部门的进口就业正效应最大;从33个行业来看,不同行业的进出口就业效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纺织品类产品、机械设备制造类产品的出口就业正效应最大,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行业的进口就业负效应最大。因此,为了长期的经济发展和应对当前十分严峻的就业压力,我国政府应该高度重视进出口贸易对国内就业的...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小萌  陈建先  师磊  
本文基于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Greenaway et al.(1999)模型,探讨进出口贸易对中国就业结构的影响。采用2000~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评估了进出口贸易对中国就业和就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了经济增长、就业刚性、进出口和工资对就业影响之间的系统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来看,出口贸易对我国存在着显著的劳动就业效应,而进口贸易对我国就业影响不明显;进出口贸易对产业就业的影响存在分化现象。出口贸易显著促进了第二产业的就业,也带动了第三产业就业的增加,但对第一产业的影响有限;进口贸易对第二产业就业存在着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影响不显著。工资的...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洪铎  陈晓珊  李波  
利用2001—2004年中国海关月度贸易数据,本文对中美进出口贸易统计的"偏年度误差"进行测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美贸易企业的进出口动态在跨月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从事进出口活动的新企业数量的各月平均占比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体呈下降态势;采用日历年统计方式计算中国企业的年均进出口增长率以及按月统计的年均进出口增长率,前者会出现大幅高估的现象,且以首个贸易时间段最为明显,而后者则会产生低估前8、9个月的进出口增长率以及高估后3、4个月的进出口增长率的统计误差;采用日历年统计方式来计算中国企业的相对进出口水平,会引发相对进出口额的低估以及相对进出口增长率的高估问题;剔除"偏年度效应"后,扩展边际在进出口增长分解中的贡献率显著上升,这说明传统的日历年统计方式低估了扩展边际的作用。综上,忽视"偏年度效应"容易引致贸易统计指标出现失真失实等统计幻象,针对此引入相应的修正方法并评估其政策效应,应成为未来完善外贸统计标准与强化外贸统计分析的题中之义。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群勇  
本文利用中国进出口的季度数据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进出口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了长期贸易均衡约束对进出口短期动态调整的约束作用,从而对我国长期以来的贸易政策进行了数量上的论证。结果发现,中国进出口额虽然在短期出现过较大程度的偏离,但在长期内仍然维持着均衡关系;当进出口偏离二者的长期均衡关系时,进出口几乎以相同的速度对这种偏离作出调整。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绍媛  郭强  李秋阳  
20世纪90年代以来,贸易与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中国长期以来粗放型贸易增长模式凸显了环境问题,特别是工业行业进出口贸易的环境问题。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法量化分析中国工业行业的进出口污染排放,衡量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为他国承担的环境成本,提出兼顾平衡贸易收益和环境成本的贸易发展建议。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朱钟棣  杨宝良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取得了巨大成绩,贸易商品结构在不断地改善,出口市场趋向多样化,但同时,成绩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风险,这些问题和风险来自于过高且趋于上升的进出口国内分布地理集中度、进口国际分布地理集中度,它们可能会恶化国内出口商的价格竞争,引发国外反倾销调查等贸易摩擦,带来就业以及国际市场风险等问题。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林清泉  杨丰  
本文通过构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广义脉冲反应函数来检验汇率变化对我国总体贸易活动和双边贸易活动的影响,认为我国进出口贸易活动存在J曲线效应。对于总体贸易来说,在人民币发生贬值后的第1个季度,中国的出口-进口比率会有明显下降,而在长期内上升到比贬值前更高的水平。同时对于中国与6国双边贸易活动来说,除英国和澳大利亚之外,中国对美国、日本、德国和荷兰的双边贸易活动也存在明显的J曲线效应。最后,本文认为人民币贬值在长期内会改善中国的贸易收支状况。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李善民  吴小惠  
我国石油市场既面临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又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由于国际市场油价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明显增强、石油企业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以及人民币汇率的升跌对油价的影响,中国石油市场的风险绝不容忽视。因此,应大力提倡利用石油期货市场搞好国内石油贸易风险管理。中国石油市场也应随着期货交易所的建立而逐渐地完善起来。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陈丽萍  杨忠直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评价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将产品转化为提供该物质流所需的生物生产型土地面积来测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为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本文利用生态足迹法对1991-200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输入输出作出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95 年以前,我国在初级产品和能源产品贸易中生态足迹赤字;从1996年开始,生态足迹由赤字转变为盈余,国内资源存量得到保护,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赵永亮  刘德学  
本文在传统的引力模型基础上引入社会网络变量,利用中国1980~2005年与26个国家进出口贸易数据,重点考察华侨社会网络的贸易效应。与先前文献不同,本文的实证考虑了社会网络效应的国别差异,引入制度变量和FDI来加以控制,并以固定效应来获取。结果显示,以华侨移民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对我国贸易促进作用显著,但社会网络效应的有效性随着时间而减弱。结论认为,世界各国经济自由化和一体化加速以及制度创新与发展,减弱了我国对外贸易的社会网络依赖性;同时在华FDI的跨国企业分支网络也部分替代了华侨社会网络对贸易的促进作用。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陈柳钦  孙建平  
对 198 3年到 2 0 0 2年进出口贸易间总量与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结构上 ,趋势变量与进 (出 )口贸易间的关系既有正相关 ,也有负相关。在贸易总量上 ,出口对进口的影响 ,进口对出口的影响都为正相关。在进口贸易结构上 ,出口贸易结构对其的影响基本上是正相关。在出口贸易结构上 ,进口贸易结构对其的影响呈正相关。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李永江  
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历史 和现状 从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历史来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50年代,中国粮食基本上是出口的,进口量很少。据统计,1950—1959年,中国共出口粮食2280万吨,进口粮食84万吨,平均每年出品220万吨。1960—1976年为第二阶段,这期间中国粮食进大于出,出口4143万吨,进口8490万吨,平均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琰  由黎  赵淳  胡荣华  
本文将生态足迹核算方法运用于进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计算了我国1994年-2007年进出口贸易的生态足迹,分析该时段中国对外贸易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结构的合理性,从而说明其发展的可持续性。研究发现:1994年-2007年期间,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逐渐优化。出口的商品中初级资源类商品逐渐减少,电子通讯、电气机械等产品的出口不断增长,而进口的商品中能源类产品和林木的增长迅速。我国已经从自然资源的净输出国转化为净输入国,且输入的生态足迹逐年增长。可以认为中国现阶段的对外贸易状况是有利于改善本国生态的。对Stefan Gossling等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后发现,2002年全球七大贸易区中北美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