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57)
- 2023(14456)
- 2022(12156)
- 2021(11407)
- 2020(9726)
- 2019(22630)
- 2018(22122)
- 2017(42136)
- 2016(22331)
- 2015(25649)
- 2014(25561)
- 2013(25223)
- 2012(23193)
- 2011(20803)
- 2010(20406)
- 2009(18730)
- 2008(18438)
- 2007(16108)
- 2006(13607)
- 2005(12019)
- 学科
- 济(96863)
- 经济(96769)
- 管理(64189)
- 业(63388)
- 企(50550)
- 企业(50550)
- 方法(48256)
- 数学(43466)
- 数学方法(42977)
- 中国(26388)
- 农(26258)
- 财(25661)
- 贸(19968)
- 贸易(19961)
- 易(19498)
- 业经(19477)
- 学(18394)
- 技术(18002)
- 农业(17828)
- 制(15945)
- 地方(15939)
- 务(14675)
- 财务(14624)
- 财务管理(14588)
- 环境(14327)
- 和(13815)
- 企业财务(13804)
- 银(13657)
- 银行(13611)
- 理论(13464)
- 机构
- 大学(326291)
- 学院(324591)
- 济(141911)
- 经济(139438)
- 管理(127625)
- 理学(111319)
- 研究(110295)
- 理学院(110108)
- 管理学(108279)
- 管理学院(107668)
- 中国(82739)
- 京(68023)
- 科学(66911)
- 财(60893)
- 所(54758)
- 农(54252)
- 中心(51033)
- 研究所(50280)
- 财经(49892)
- 业大(49158)
- 经(45689)
- 江(45642)
- 经济学(45000)
- 农业(43002)
- 北京(42457)
- 范(41149)
- 经济学院(40842)
- 师范(40724)
- 院(39452)
- 财经大学(37317)
- 基金
- 项目(224643)
- 科学(178417)
- 基金(166786)
- 研究(161493)
- 家(146405)
- 国家(145277)
- 科学基金(124922)
- 社会(105353)
- 社会科(100125)
- 社会科学(100094)
- 基金项目(88018)
- 省(85418)
- 自然(80904)
- 自然科(79128)
- 自然科学(79105)
- 自然科学基金(77729)
- 教育(74663)
- 划(72963)
- 资助(68433)
- 编号(63270)
- 部(51179)
- 重点(50901)
- 成果(50248)
- 发(48041)
- 创(47320)
- 国家社会(45289)
- 创新(44406)
- 教育部(44118)
- 科研(43632)
- 课题(43117)
共检索到4615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姚毓春 袁礼 王林辉
探寻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对于解决中国要素收入分配结构失衡问题尤为关键,本文先从行业结构视角剖析工业部门要素收入份额变化,再利用CES生产函数下的三方程标准化系统法,估计1985—2011年工业部门要素替代弹性,测算技术进步偏向性及其对要素收入份额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工业部门要素收入份额的变化路径由技术进步偏向性所主导,行业结构的作用有限;整体而言,工业部门技术进步朝偏向于资本的方向发展,引致资本收入份额的上升和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且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其中1985—1996年工业和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明显偏向于劳动,带动劳动收入份额分别提升0.0504和0.0570,1997—2011年工业和制...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徐少锋 兰森 张紫洋 于泽
中国收入分布在1995—2018年发生了阶段性演变:2007年之前,中、底层收入份额不断转移至顶层;2007年之后,底层收入份额转移至中层。本文认为偏向性技术进步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构建了一个包含异质性个体的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系统考察了偏向性技术进步对中国收入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偏向性技术进步对收入分布的作用机制存在明显差异,并且总体上可以较好地解释这段时期中国收入分布演变的阶段性特征。具体而言,2007年之前,资本、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共同导致中、底层收入份额转移至顶层;2007年之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导致底层收入份额转移至中顶层,劳动偏向性技术进步部分抵消了前者对底层和顶层的影响,二者共同作用最终导致底层收入份额转移至中层。本文进一步考察了这段时期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背后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发现1995—2007年经济增长所引致的收入上升掩盖了分配格局的失衡,顶层群体收入增幅最大;2007—2018年收入分配格局有所改善,中层群体从增长中获益最多。本文有助于增进对中国收入分布和不平等演变的理解,也为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林辉 袁礼
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现有文献多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转型经济体产业结构变化视角考察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然而,若将其用于解释同一时期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趋稳环境中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问题,解释力和普适性则明显不足。基于此,本文从技术进步方向入手,构建两部门模型演绎有偏型技术进步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双重效应:一是产业内技术进步偏向性会非对称地影响要素边际产出,改变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二是产业间技术进步方向变化,会诱致要素跨部门流动和重新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变迁,进而形成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再结合供给面标准化系统法和我国三次产业数据,测算有偏型技术进步及其对要素收入份额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分解的产业效应和结构效应中,有偏型技术进步均发挥重要作用,多数时期约1/3—1/2的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可以归结于有偏型技术进步作用的结果;并且,有偏型技术进步的作用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在1996—2002年期间,有偏型技术进步通过结构效应改变劳动收入份额,而其他时期则主要通过产业效应发挥作用。
关键词:
有偏型技术进步 产业结构 劳动收入份额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博 温杰
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估算出工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以此来衡量工业技术进步,并将其分解为技术变化和技术效率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将工业整体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四大部门,利用行业面板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不同类型技术进步对我国不同工业部门就业的相应影响。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就业效应 工业结构 数据包络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黄凌云 杨秀苔 冉茂盛
论文运用GTAP理论分析框架,对中间投入的物化技术溢出与要素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在该理论假设的框架下进行实证模拟。模拟结果首先验证了第二产业的中间投入产生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第三产业的中间投入产生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假设;其次,模拟结果表明北美第二、三产业的技术进步对中国所有产业的技术进步均有促进作用,其中第二产业的作用强于第三产业的作用程度。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朱琳 汪波 徐波
借助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利用1985—2013年中国的相关数据,测算了中国技术进步的总体偏向性以及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和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的变化速率。结果表明: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弹性约为0.402,资本与劳动呈现互补特征,且中国的技术进步呈资本偏向性。指出:从技术进步偏向看,独立自主的发展方针、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以及资本和技术的缺乏共同导致了目前中国的技术进步偏向;中国工业化向高技术发展仍会加强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性,并将引发一系列问题。认为短期内中国仍需维持一定规模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应大力发展人力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程惠芳 丁小义 翁杰
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体系中,各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行业技术密集度及所负责的生产工序技术密集度存在明显差异,由此将形成不同的产品内分工模式,并影响行业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间的收入分配格局。本文利用32个中国工业部门行业的动态面板数据,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研究发现:不论是低端型还是高端型产品内分工模式,均会显著提高行业熟练劳动力的工资份额,加剧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间的工资差距;不同产品内分工模式影响收入分配格局的机制存在差异,低端型国际产品内分工通过进口中间品技术溢出间接地影响收入分配格局,而高端型国际产品内分工则通过要素替代直接影响收入分配格局;国际产品内分工对高技术部门收入分配格局的影...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小平 李小克
本文基于Kmenta近似技术从标准化CES生产函数中推导出包含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的TFP增长率函数,系统考察了偏向性技术进步下TFP增长率变化的驱动机制,刻画了偏向性技术进步与要素效率增长、资本深化水平及其增长率的协同效应对TFP增长率变化的作用机制。利用中国工业数据对理论机制的检验表明:技术进步偏向要素效率增长相对滞缓的资本,引发的"资本低效率陷阱"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工业的TFP增长潜力,而资本深化与技术进步融合推动了TFP增长率增长;相比较而言,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解释了现阶段中国工业TFP增长率的大部分增长。本文为开发和引进有利于TFP增长率提升的适宜技术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钟世川 雷钦礼
本文利用CES生产函数考察了技术进步偏向与资本-劳动收入份额比值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中国工业1979-2011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工业的要素替代弹性大于0小于1;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变化率小于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变化率,1987年后工业技术进步为劳动节约型的,资本-劳动收入份额比值提高;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偏向、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国际贸易是我国工业资本收入份额持续上升、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中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对要素收入份额失衡的影响最大。工业要素分配份额的演变直接体现了国民收入分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光栋 芦欢欢
基于我国省际间自主创新、技术引进的要素偏向性的估算,本文以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性为视角来解释不同来源的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的影响不尽相同,而不同的技术进步来源,其要素偏向性表现也不相同。自主创新在多数地区表现为偏向于劳动,对就业增长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技术引进则在更多地区偏向于资本,对就业增长的影响也比较复杂。本文最后提出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协调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技术进步来源 就业增长 技术进步偏向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翔 李小平 钟春平
研究目标:实证考察中国工业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采用非径向、非导向的基于松弛的DEA方法,对考虑能源投入和环境污染的技术进步指数进行分解。研究发现:中国工业的技术进步类型以中性技术进步为主,偏向性技术进步对工业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较低但日益重要;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整体上呈现密集使用资本和能源的趋势;贸易开放水平的提高、研发强度的加大、企业规模的扩大、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国有经济比重的加大均能有效地促进偏向性技术进步。研究创新:改进了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测算方法。研究价值:基于科学的研究方法,探明影响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为中国经济绿色转型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段国蕊
文章基于CES生产函数,推导出技术进步方向的测算方法,并据此度量了1993-2012年期间中国制造业部门地区间不同的技术进步方向和偏向性程度。测算表明:在考察期内,资本生产效率的增长率在大幅下降,而劳动生产效率的增长率在上升。从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递减原则出发,可以得到结论:在国家总量层面上,技术进步总体是偏向使用资本和节约劳动的;在地区层面上进行考察发现,中西部地区资本偏向性水平是最高的,其次是东部地区,而东北地区虽然是全国的重工业基地,但其技术进步对于资本的偏向性水平反而比较低。据此,文章从要素供给角度,
关键词:
技术进步偏向 生产效率 替代弹性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吴鹏 常远 穆怀中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缓和收入分配差距,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全面厘清技术进步偏向性、劳动收入份额及中等收入群体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理论模型,从技术进步偏向性视角研究中国如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利用1993—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随机效应及GMM估计等分析方法,从静态与动态两个层面,实证检验技术进步偏向性劳动收入份额对中等收入群体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要素替代弹性的大小(不等于1),无论从静态层面还是动态层面,无论从整体层面还是区域层面,只要技术进步偏向于劳动,技术进步偏向性劳动收入份额为正,提高技术偏向性劳动收入份额就可以有效且稳定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从而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雷钦礼
本文构建了一套系统测算要素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方法,不仅可以计算出每年资本增强型和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各自的速率和技术进步的整体偏向性,而且还深化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使用这一方法对我国1991-2011年经济增长过程中技术进步偏向性的测算表明,这一时期我国劳动的生产效率逐年提升,而资本的生产效率却在1995年以后逐年下降,技术进步表现为资本使用和劳动节约型;相对于经济增长率,我国1995年以后大部分年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都很低,凸显了我国技术创新的能力不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推动的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