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53)
- 2023(13960)
- 2022(12081)
- 2021(11548)
- 2020(9464)
- 2019(22142)
- 2018(21949)
- 2017(42618)
- 2016(23199)
- 2015(26132)
- 2014(26010)
- 2013(25760)
- 2012(24050)
- 2011(21867)
- 2010(21698)
- 2009(19703)
- 2008(19167)
- 2007(16653)
- 2006(14826)
- 2005(13192)
- 学科
- 济(94678)
- 经济(94576)
- 管理(67998)
- 业(63185)
- 企(52099)
- 企业(52099)
- 方法(42245)
- 数学(36893)
- 数学方法(36486)
- 中国(27715)
- 农(25575)
- 财(23000)
- 业经(20262)
- 学(19850)
- 贸(19750)
- 贸易(19740)
- 易(19292)
- 地方(18473)
- 环境(18056)
- 制(17207)
- 农业(16722)
- 策(16050)
- 和(15745)
- 划(15160)
- 银(14701)
- 银行(14666)
- 技术(14276)
- 理论(14238)
- 行(14078)
- 务(13794)
- 机构
- 大学(329575)
- 学院(326925)
- 济(139777)
- 经济(137002)
- 管理(132127)
- 研究(115602)
- 理学(114187)
- 理学院(112947)
- 管理学(111332)
- 管理学院(110726)
- 中国(87057)
- 京(70896)
- 科学(68568)
- 财(61988)
- 所(57298)
- 研究所(52283)
- 中心(50972)
- 财经(49762)
- 农(49130)
- 江(46223)
- 业大(46068)
- 北京(45608)
- 经(45492)
- 范(43103)
- 师范(42792)
- 院(42170)
- 经济学(41969)
- 农业(38269)
- 经济学院(37838)
- 州(37259)
- 基金
- 项目(222474)
- 科学(176113)
- 研究(165647)
- 基金(163305)
- 家(141598)
- 国家(140478)
- 科学基金(120618)
- 社会(105088)
- 社会科(99681)
- 社会科学(99658)
- 基金项目(85904)
- 省(83532)
- 自然(77509)
- 自然科(75665)
- 自然科学(75650)
- 教育(75153)
- 自然科学基金(74296)
- 划(71419)
- 资助(67931)
- 编号(66927)
- 成果(55026)
- 部(50586)
- 重点(49564)
- 发(48104)
- 课题(46166)
- 创(45853)
- 教育部(43652)
- 国家社会(43414)
- 创新(42785)
- 人文(42246)
- 期刊
- 济(151951)
- 经济(151951)
- 研究(101558)
- 中国(60545)
- 管理(49423)
- 学报(47751)
- 科学(46584)
- 农(44471)
- 财(44466)
- 大学(36578)
- 教育(35569)
- 学学(34210)
- 农业(31466)
- 融(29316)
- 金融(29316)
- 技术(27563)
- 经济研究(24729)
- 财经(23888)
- 业经(23390)
- 经(20459)
- 问题(19713)
- 贸(17360)
- 图书(17123)
- 业(16821)
- 技术经济(16371)
- 理论(15954)
- 世界(15546)
- 科技(15412)
- 现代(15282)
- 国际(15270)
共检索到4835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董军 张旭
在对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集中研究了影响工业部门能耗碳排放的具体因素,综合考虑能源排放强度、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和产出规模等四个要素,运用指标分解分析法中的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建立了工业部门能耗碳排放分解模型,并对1995年-2007年的工业部门能耗碳排放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业能源强度显现出了对碳排放明显的负影响,工业经济产出效应明显分为正影响缓慢增长的1995年-2001年和迅速增长的2001年-2007年两个阶段;工业总量增长引起能源消耗上升是导致碳排放总量迅速增长的直接原因,并且该效应已经抵消了能源强度效应对碳减排的贡献。文章最后提出了针对工业部门能源消耗的源头、过程和...
关键词:
工业部门 碳排放 LMDI 能源强度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杨顺顺
本文基于修正的投入产出模型和双比例平衡法(RAS法),利用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费数据,对中国23个工业部门的直接和完全碳排放、碳排放的部门间转移和进出口转移进行了定量评价和预测。结果显示:①中国能耗碳排放超过84%来源于工业部门,强度减排和总量减排的重点部门有所趋同;②绝大多数工业部门的引致碳排放远高于直接碳排放,部门间碳转移是构成工业部门完全碳排放的主要部分,不同部门间应负有共同减排责任;③23个工业部门包含5个表观高碳部门、5个传导型高碳部门和6个全过程高碳部门,不同类型部门应采取分类管理策略;④从供给端分析,工业部门间碳转移主要沿能源转化部门、采掘业、流程制造业、离散制造业的路径流动,通过...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俊伶 夏侯沁蕊 王克 邹骥 孔英
工业是中国最大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部门,对低碳转型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工业模块的"自下而上"能源系统模型PECE-LIU2017,展望工业部门的发展与排放趋势,探讨不同情景下中长期低碳转型的可能路径。结果显示:①在充分发挥减排潜力的条件下,工业部门有望在202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2050年排放量由基准情景的59亿吨下降到21亿吨;②能效提升是减排的关键,生产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有着重要贡献,但要实现2℃温升目标,还需在2030年后推广应用CCS技术;③工业部门的技术普遍较为成熟,2050年大部分技术的边际减排成本为负,节约的费用可以弥补新增投资,但CCS等技术仍需政府支持;④2050年前,工业部门能够以不到总低碳投资需求的10%贡献25.62%的减排量,低碳转型具有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可接受性。中国工业部门应坚持在近期以成熟的能效技术为主、中长期以低碳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方向,走出一条率先达峰及深度脱碳的转型路径。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险峰
利用2001-2014年间中国工业39个行业消费8种主要能源和电力数据,运用对数平均指数分解法对各年工业部门能源消耗活动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子及其影响程度进行估算。研究表明:产出增长是导致工业部门碳排放增长最重要的原因,能源强度是碳减排最重要的因素,能源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工业部门碳排放水平,部门结构的变化在大多数年份增加了碳排放量,且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
碳排放 影响因素 LMDI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国涓 刘长信 孙平
本文首先采用修正的Laspeyres指数分解方法,分析了1994年-2007年中国工业及分工业部门CO2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解析了差异原因。然后,基于退耦理论深入研究了工业部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状态和减排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最后,对各分工业部门的减排潜力进行定量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是:①工业产出是中国工业部门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正向影响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主要的负向影响因素,它们对碳排放的影响分别为357.20%和-248.67%;食品工业、纺织工业、机械工业和其它工业的碳排放呈现出递减的趋势,而石油、电力工业部门的碳排放量增加最多;②1994年-2007年和2000年-2007年工业部门碳...
关键词:
CO2排放 因素分解 退耦 减排潜力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蒋惠琴 李奕萱 陈苗苗 邵鑫潇
选取工业产值、能源消费、煤炭消耗、能源效率等关键指标,建立STIRPAT模型,对浙江省工业及重点行业进行碳达峰研究。结果表明:(1)在低碳情景下,工业部门九大分行业除石油行业以外均可实现在2030年前达峰。(2)在5种达峰策略中,浙江省工业整体仅在低碳情景策略下可实现2028年提前达峰。(3)不同情景下,浙江省工业部门达峰峰值处于3.516亿~5.481亿t CO_2区间内。提出差异化减排政策措施、分批次达峰目标、工业部门整体统筹规划等发展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新红 王哲如
本文以我国工业部门为研究对象,构建工业部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LMDI因素分解模型;对碳排放恒等式进行改进,并将改进的碳排放等式和LMDI因素分解法运用到工业部门的碳排放因素分解中,实证研究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工业部门的能源结构、经济增长水平及人口数量与碳排放的增长呈现出正相关关系;能源强度与碳排放增长呈负相关关系。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给出我国工业部门的减排政策建议。
关键词:
碳排放 LMDI方法 工业部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春梅 高阳
利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我国工业部门间的减排成本,根据边际减排成本曲线构建了行业间碳交易模型,探讨了在我国碳交易试点排放权分配办法下,要实现2020年减排目标,碳交易市场对行业间减排成本和市场交易价格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减排成本随着排放强度的降低呈现上升趋势,上升速度随着排放强度的减小而增加;在碳排放强度较高的部门减排潜力大,其减排成本较低,而碳排放强度较低的行业减排成本较高;要实现2020年降低45%的减排目标,比减排40%时要多增加近三倍的减排成本。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张云
回顾了贸易隐含碳以及增长与能源关系相关研究,推导投入产出模型以及计算CO_2排放强度矩阵,测算中国24个工业行业国内CO_2排放和出口贸易CO_2排放,证实部分行业属于高排放和高能耗行业,而且部分行业出口贸易国内碳排放比重较高;基于测算结果选择中国工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比重较高的11个行业,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并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及个体固定效应检验,结果证实这些行业能源消耗与产出长期稳定关系和较大的弹性系数作用;最后提出政策建议,强调排放消费者负责制的排放责任认定原则,强化我国出口贸易隐含碳较高行业的产业结
关键词:
碳排放 国际贸易 工业部门 排放基础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张佩
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量化考察了1998~2007年间工业部门的资源错配,发现:各年平均来看,资本与劳动力在行业间的错配,降低了工业部门总体全要素生产率(TFP)的19%,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资本错配造成的效率损失大约是劳动力错配的10倍。跨时期看,采矿业、制造业内部的资源错配程度大幅缩小,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改善不明显。回归分析表明,行业集中度越低、国有企业比重越大、进出门槛越低以及中西部地区比重越大的行业,越倾向于过度投资;就业重配置率越高的行业,越可能投入了过多的劳动力。
关键词:
资源错配 效率损失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国涓 郭崇慧 凌煜
本文以超越对数成本函数为基础,通过在能源要素份额方程中增加能源价格的非对称影响约束,将MES模型与能源价格非对称影响结合起来,建立了测算能源消费反弹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运用该框架和中国工业部门的能源、经济时间序列数据,测算了中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的反弹效应。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工业部门的反弹效应为39.48%,虽然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工业部门能源效率的提高整体呈现出能源节约的特征。
关键词:
反弹效应 替代效应 价格分解 能源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贾卓 陈兴鹏 善孝玺
以陕西省工业部门为研究对象,计算和分析工业部门22个细分产业的碳排放特征、影响力系数和平均影响力系数,根据碳排放强度和平均影响力系数两个指标,将工业部门22个细分产业分为4类:(1)平均影响力系数高,碳排放强度大;(2)平均影响力系数高,碳排放强度小;(3)平均影响力系数低,碳排放强度大;(4)平均影响力系数低,碳排放强度小。针对不同的产业提出既降低碳排放、又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低碳转型路径。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陶小马 周雯
估算了电力、热力的CO2折算系数,据此精确测算了1995—2008年中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部门的CO2排放量,并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计算了考虑和不考虑CO2排放两种情形下各省区的工业TFP。结果显示:考虑CO2排放时中国工业部门的TFP增长率(碳效率)比不考虑CO2排放时高出2个百分点;东部地区的工业部门在两种情形下均是推动前沿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且在考虑CO2排放情形下表现更为突出;2000年后,中部地区个别省份的工业部门开始进入技术前沿。结论表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路正南 王志诚 王健
传统DEA方法研究碳减排潜力时以能源效率最优行业为参照标准,忽视了行业低碳发展存在阶段性特征的事实,测算的减排潜力值在短期内难以全部释放,不能作为我国工业部门制定碳减排目标的依据。而改进的广义DEA模型可自由选择参照集进行评价,因此,本文尝试采用比各行业低碳发展阶段高一级的行业组为低碳发展标准,并对比分析两种方式下的碳减排潜力。结果显示:(1)我国工业部门2011年低碳发展水平总体可以分为5个阶段,处于低碳发展一般阶段的行业比例最大,为36.8%;(2)阶段式减排下绝大多数行业比传统方式下要求的减排量减少,工业总体要求减排量降低8.1%;(3)我国工业部门推进碳减排工作的重点行业为非金属矿物制...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于宝明
大家知道城市交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是碳排放一个主要排放源,已有数据表明交通在碳排放占整个社会碳排放量25%,深圳目前交通的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