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30)
- 2023(13103)
- 2022(10966)
- 2021(9833)
- 2020(8324)
- 2019(19296)
- 2018(18641)
- 2017(35372)
- 2016(19509)
- 2015(21906)
- 2014(21761)
- 2013(21875)
- 2012(20545)
- 2011(18688)
- 2010(18359)
- 2009(16970)
- 2008(16789)
- 2007(14978)
- 2006(12965)
- 2005(11516)
- 学科
- 济(86957)
- 经济(86878)
- 管理(53795)
- 业(50854)
- 方法(41201)
- 企(38832)
- 企业(38832)
- 数学(37438)
- 数学方法(37177)
- 中国(24320)
- 农(22956)
- 财(21047)
- 学(19642)
- 贸(19320)
- 贸易(19314)
- 易(18867)
- 业经(16608)
- 环境(16524)
- 农业(15543)
- 地方(15152)
- 制(14604)
- 银(13009)
- 银行(12944)
- 融(12724)
- 金融(12722)
- 和(12581)
- 行(12372)
- 务(12295)
- 财务(12279)
- 财务管理(12248)
- 机构
- 大学(291358)
- 学院(287274)
- 济(128491)
- 经济(126381)
- 管理(107282)
- 研究(105858)
- 理学(93502)
- 理学院(92394)
- 管理学(90929)
- 管理学院(90411)
- 中国(78966)
- 科学(66289)
- 京(61549)
- 农(58760)
- 所(55267)
- 财(54800)
- 研究所(50982)
- 业大(48616)
- 中心(47178)
- 农业(47068)
- 财经(44751)
- 经济学(41467)
- 经(40987)
- 江(40732)
- 北京(38658)
- 经济学院(37784)
- 院(37462)
- 范(35331)
- 师范(34833)
- 财经大学(33418)
- 基金
- 项目(198197)
- 科学(155413)
- 基金(147336)
- 研究(135655)
- 家(132707)
- 国家(131717)
- 科学基金(110448)
- 社会(89414)
- 社会科(84964)
- 社会科学(84938)
- 基金项目(77963)
- 省(74900)
- 自然(72815)
- 自然科(71198)
- 自然科学(71170)
- 自然科学基金(69968)
- 划(64971)
- 教育(61333)
- 资助(60390)
- 编号(50765)
- 重点(45770)
- 部(44857)
- 发(43192)
- 创(41156)
- 成果(40218)
- 科研(39123)
- 国家社会(38790)
- 创新(38774)
- 计划(38614)
- 教育部(37754)
- 期刊
- 济(131130)
- 经济(131130)
- 研究(81699)
- 学报(55022)
- 中国(52074)
- 农(51886)
- 科学(48050)
- 财(41634)
- 大学(39958)
- 学学(38196)
- 管理(36523)
- 农业(35262)
- 融(23937)
- 金融(23937)
- 经济研究(23477)
- 财经(22523)
- 教育(21835)
- 技术(21545)
- 业(20231)
- 业经(19642)
- 经(19510)
- 问题(18172)
- 贸(17124)
- 技术经济(15098)
- 版(15021)
- 国际(14866)
- 世界(14829)
- 统计(14245)
- 业大(13927)
- 科技(13599)
共检索到414535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险峰
利用2001-2014年间中国工业39个行业消费8种主要能源和电力数据,运用对数平均指数分解法对各年工业部门能源消耗活动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子及其影响程度进行估算。研究表明:产出增长是导致工业部门碳排放增长最重要的原因,能源强度是碳减排最重要的因素,能源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工业部门碳排放水平,部门结构的变化在大多数年份增加了碳排放量,且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
碳排放 影响因素 LMDI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新红 王哲如
本文以我国工业部门为研究对象,构建工业部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LMDI因素分解模型;对碳排放恒等式进行改进,并将改进的碳排放等式和LMDI因素分解法运用到工业部门的碳排放因素分解中,实证研究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工业部门的能源结构、经济增长水平及人口数量与碳排放的增长呈现出正相关关系;能源强度与碳排放增长呈负相关关系。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给出我国工业部门的减排政策建议。
关键词:
碳排放 LMDI方法 工业部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国涓 刘长信 孙平
本文首先采用修正的Laspeyres指数分解方法,分析了1994年-2007年中国工业及分工业部门CO2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解析了差异原因。然后,基于退耦理论深入研究了工业部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状态和减排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最后,对各分工业部门的减排潜力进行定量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是:①工业产出是中国工业部门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正向影响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主要的负向影响因素,它们对碳排放的影响分别为357.20%和-248.67%;食品工业、纺织工业、机械工业和其它工业的碳排放呈现出递减的趋势,而石油、电力工业部门的碳排放量增加最多;②1994年-2007年和2000年-2007年工业部门碳...
关键词:
CO2排放 因素分解 退耦 减排潜力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杨振兵 张诚
本文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模型,结合市场需求-供给比率测算了中国工业行业的产能过剩指数,并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考察了其影响因素。我们发现:由于生产过程中效率损失与市场供大于求,中国工业行业普遍存在产能过剩现象,有15个行业产能过剩现象较为严重。产能过剩现象不能完全归咎于盲目过量投资,为解决就业压力增加劳动投入、不重质量只求数量的吸引外资、为提升生产效率增加的创新投入、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等都会恶化产能过剩现象。因此,解决产能过剩需要优化创新方向,并在提升产品质量、完善收入分配与对外直接投资策略方面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林青松
迄今为止尽管中国工业改革,特别是国有工业部门的改革仍不尽人意,但改革前经济生活中那种令人窒息的死气沉沉的懒散状态已经被沸沸腾腾的商海潮一扫而光。城市里一幢幢花样翻新的写字楼和贸易大厦高悬着醒目的商业广告,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摆满了货架。这一切不仅令俄罗斯人,而且今西方人赞叹不已。中国市场取向的改革确实正在结出硕果。本文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评估改革以来中国工业效率变动的走势以及不同所有制工业部门之间效率的差异并分析影响效率走势和造成差异的原因。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冯根福 刘军虎 徐志霖
本文认为,既有的许多有关中国工业部门研发行为的研究文献是从市场结构的角度进行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则从另一个角度,即从效率的角度,重新设计了量化中国工业部门研发行为的指标与变量,并对中国35个工业部门的研发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在上述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若干提高中国工业部门研发效率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工业部门 研发效率 影响因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鹤
工业部门的节能减排对于我国实现2020年减排目标意义重大,需要结合不同区域工业化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节能减排措施。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例,利用工业CO2排放估算模型及指数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1995年-2009年区域工业CO2排放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减排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东北地区工业CO2排放构成变动较小,排放总量整体呈上升态势,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增长尤为迅猛,区域工业CO2排放强度则快速降低。工业产出规模的快速扩张及行业结构的变动是导致区域工业CO2排放总量迅速上升的主要因素,前者的贡献更为显著,行业CO2排放强度的降低则对区域工业CO2排放量快速增长起到了抑制...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韩燕 钱春海
通过对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考察了近年来FDI对我国工业部门不同要素密集度特征的三类行业(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资源密集型行业中,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作用和间接效应都是最小的;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当中,外商直接投资作为一种投资对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最大;而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外资则更显著地通过技术外溢和产业关联等间接方式拉动经济增长。
关键词:
FDI经济增长 差异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范巧
要素禀赋变化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对选择要素发展战略十分重要。然而,学界对该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于短期和静态效应。文章结合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及相关设定,考察了一国要素禀赋变化对资本密集型部门和劳动密集型部门总产出变化的可能影响。理论分析结论显示:短期内,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其它部门的生产则降低;长期内,某种要素的增加将引起该要素价格的下降,则所有生产部门都将更多地使用该要素,而某一要素的增加也会导致密集使用其他要素部门的产出增加;长期内,劳动和资本要素的相对价格变化将引起劳动密集型生产部门产出同方向变化,而资本密集型生产部门产出则反方向变化。同时,本文还结合19...
关键词:
要素禀赋变化 要素密集度 产出增长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云 杨来科
文章在总结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改进投入产出模型,消除中间投入中进口产品国外CO2排放的影响,计算国内直接碳排放强度矩阵;然后根据现有投入产出表,测算并比较1987年、1997年和2007年中国工业部门出口贸易的国内CO2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并利用两极分解法对1987~1997年和1997~2007年两个跨期中国工业部门出口贸易的国内CO2排放情况进行结构分解,对比分析效率效应、生产结构效应、出口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对CO2排放的影响;最后立足于行业部门碳排放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工业部门 出口贸易 CO2排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焦文献 陈兴鹏 贾卓
经济增长和能源节约需要统筹兼顾,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应减少能源消耗。本文以甘肃省工业部门24个细分产业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各产业的能耗比重及其变化情况,发现能源消耗集中在六大高耗能产业,并且其比重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其次,应用能耗产出弹性分析了能源消耗与产业产值增量变化之间的相对关系,重点评价了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可持续状态;然后,应用改进型结构分解法分析了部门结构变化和部门强度变化在工业部门能源强度降低中所起的作用,并通过进一步分解产品结构变化和产品强度变化对部门强度变化的影响,还原了部门结构变化对工业部门能源强度降低的真实作用;最后,结合甘肃省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的现状提出了节约能源的重...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邵军 管驰明
本文对我国工业部门的全要素能源使用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考察期内全部样本行业的能效均值基本维持在50%至60%水平之间,能效水平总体不高。能源使用效率存在着较为显著的行业间差异,采掘业能效水平均值要高于轻工业和重工业。总体能效水平以2002年为拐点,出现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轨迹。采掘业能效水平在考察期内有所波动,但基本能够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重工业呈缓慢上升态势,而轻工业则在2002年以后出现了大幅下降。通过计算标准差,我们也未发现能效出现行业趋同。企业平均规模的扩大、市场竞争强度的降低、外资规模的增加对行业能效提高具有积极影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董军 张旭
在对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集中研究了影响工业部门能耗碳排放的具体因素,综合考虑能源排放强度、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和产出规模等四个要素,运用指标分解分析法中的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建立了工业部门能耗碳排放分解模型,并对1995年-2007年的工业部门能耗碳排放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业能源强度显现出了对碳排放明显的负影响,工业经济产出效应明显分为正影响缓慢增长的1995年-2001年和迅速增长的2001年-2007年两个阶段;工业总量增长引起能源消耗上升是导致碳排放总量迅速增长的直接原因,并且该效应已经抵消了能源强度效应对碳减排的贡献。文章最后提出了针对工业部门能源消耗的源头、过程和...
关键词:
工业部门 碳排放 LMDI 能源强度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杨顺顺
本文基于修正的投入产出模型和双比例平衡法(RAS法),利用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费数据,对中国23个工业部门的直接和完全碳排放、碳排放的部门间转移和进出口转移进行了定量评价和预测。结果显示:①中国能耗碳排放超过84%来源于工业部门,强度减排和总量减排的重点部门有所趋同;②绝大多数工业部门的引致碳排放远高于直接碳排放,部门间碳转移是构成工业部门完全碳排放的主要部分,不同部门间应负有共同减排责任;③23个工业部门包含5个表观高碳部门、5个传导型高碳部门和6个全过程高碳部门,不同类型部门应采取分类管理策略;④从供给端分析,工业部门间碳转移主要沿能源转化部门、采掘业、流程制造业、离散制造业的路径流动,通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叶 刘中侠 邓翠翠 王迪
减少工业部门碳排放是实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路径之一。为识别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及其减排贡献,厘清工业部门碳排放与经济发展间的脱钩路径,本文以2006—2019年安徽省工业碳排放为例,集成C-D生产函数、LMDI模型与Tapio解耦模型量化评估了工业部门的低碳化驱动因素及其脱钩路径。结果表明:(1)考察期内安徽省工业部门碳排放累计净增1076.70万吨,碳排放总量呈阶段性变化并在2013年与2016—2018年实现了减排效果;(2)工业部门投资与工业技术水平导致了安徽省工业部门碳排放的快速增长,而能源强度的减排作用最为显著,能源结构、经济结构和劳动力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工业CO_(2)排放,特别是劳动力投入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变化趋势;(3)安徽省工业CO_(2)排放与经济发展间的脱钩状态有四种:弱解耦(2008—2012年和2014—2015年)、强解耦(2013年和2016—2018年)、扩张耦合(2006—2007年)和扩张负解耦(2019年);抑制脱钩因素有技术水平和资本投入;促进脱钩因素有能源强度和经济结构;其中能源结构和劳动力逐渐由抑制脱钩转变为促进脱钩,且劳动力投入因素变化最为显著。实现安徽省工业CO_(2)减排,建议进一步优化能耗结构与经济结构,提升能源强度和劳动力投入水平,并逐步转变安徽省工业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及其资本利用效率。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