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07)
- 2023(9519)
- 2022(7952)
- 2021(7482)
- 2020(6231)
- 2019(14274)
- 2018(13836)
- 2017(26238)
- 2016(14332)
- 2015(15879)
- 2014(15479)
- 2013(15604)
- 2012(14581)
- 2011(13508)
- 2010(13432)
- 2009(12180)
- 2008(12335)
- 2007(10611)
- 2006(9410)
- 2005(8503)
- 学科
- 济(62291)
- 经济(62228)
- 管理(37761)
- 业(34014)
- 方法(29578)
- 数学(26786)
- 数学方法(26543)
- 企(25863)
- 企业(25863)
- 中国(18816)
- 农(15992)
- 学(14839)
- 环境(14383)
- 财(13660)
- 贸(13259)
- 贸易(13253)
- 易(12999)
- 业经(11895)
- 制(11636)
- 银(11304)
- 银行(11269)
- 行(10893)
- 融(10610)
- 金融(10609)
- 农业(10438)
- 划(9544)
- 地方(9515)
- 和(8884)
- 发(8723)
- 技术(8641)
- 机构
- 大学(213788)
- 学院(209127)
- 济(95235)
- 经济(93796)
- 研究(81804)
- 管理(76240)
- 理学(66470)
- 理学院(65604)
- 管理学(64483)
- 管理学院(64103)
- 中国(61696)
- 科学(50463)
- 京(46043)
- 所(42322)
- 财(40506)
- 农(40098)
- 研究所(39259)
- 中心(35037)
- 财经(33506)
- 业大(33430)
- 农业(31863)
- 经济学(31477)
- 经(30937)
- 北京(29320)
- 院(29124)
- 江(29024)
- 经济学院(28494)
- 范(27705)
- 师范(27404)
- 科学院(25825)
- 基金
- 项目(146422)
- 科学(116705)
- 基金(111132)
- 研究(101885)
- 家(100054)
- 国家(99371)
- 科学基金(83446)
- 社会(68700)
- 社会科(65459)
- 社会科学(65437)
- 基金项目(58464)
- 自然(54008)
- 省(53308)
- 自然科(52747)
- 自然科学(52728)
- 自然科学基金(51871)
- 划(47163)
- 教育(45927)
- 资助(45484)
- 编号(36263)
- 部(34425)
- 重点(34363)
- 发(32022)
- 国家社会(30696)
- 创(30394)
- 成果(29483)
- 中国(29160)
- 教育部(29098)
- 创新(28717)
- 科研(28427)
共检索到3057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郭文 孙涛
文章采用非期望SBM模型测算了2002-2012年中国工业行业的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根据效率值对工业行业进行了分类,然后分析了工业行业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收敛性及其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工业各行业的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差异比较明显,极差约为0.3;中国每年工业行业整体的能源效率为0.61~0.73,即节能潜力为27%~39%;工业整体、高效率行业和低效率行业都呈现出显著的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的特征,表明工业行业整体的能源效率差异在缩小;一般效率行业只呈现出条件收敛,即这类行业收敛于自身的稳态;行业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国璋 霍宗杰
传统单要素能源效率测度指标,只是能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无法测度其他的投入要素组合对于能源效率的影响,忽略了GDP产出是由能源与资本、劳动力等相互可替代的要素投入共同组合的结果,具有比较明显的缺陷。而DEA模型可以综合考虑能源、资本和劳动因素以测度我国能源效率。本文采用中国大陆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投入导向的规模报酬不变DEA模型,分析比较了1995-2006年各个省份、全国整体及三大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其结果表明我国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由西到东逐步提高,且全国和三大区域的能源效率在1999-2002年间有所波动,但总体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通过进一步对全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区域进行全要...
关键词:
全要素 能源效率DEA 收敛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栾义君 任杰
该文基于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以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产出,以能源、资本、劳动、土地四要素为投入,构建DEA模型,比较分析了2002-2011年各个省份的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总体偏低,在其他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维持既定产出的节能潜力达到39%;(2)从总体趋势看,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了波动上升的态势,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正在由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转变;(3)从区域层面看,东部地区的平均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中部地区的次之,西部地区最低,区域差距明显。在此基础上,对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收敛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较低地区的增长趋势快于较高地区...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国璋 霍宗杰
提高能源效率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减少污染排放的根本途径。基于跨期数据,运用数据包络方法对各个省份、三大区域及全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分析显示,中国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步提高的梯级分布。全国和东中部能效均呈现向一个稳态收敛的发展趋势,而西部能效却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收敛趋势。对各地区能效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西部和其他区域主要影响因素的不同及这些因素水平的相对落后解释了西部能效最低且不能向更高能效收敛的原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维国 范丹
本文将能源和非期望产出二氧化碳纳入生产率分析框架中,基于序列DEA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及Malmqul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1999年-2010年我国28个省、市、区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动态变化及其分解变量。实证结果表明:不考虑碳排放约束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被高估,而考虑碳排放约束后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调整,呈现出规模效率的提升。从区域差异来看,1999年-2010年间我国三大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其中西部区域其收敛速度要高于中部、及东部区域,各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趋同的趋势。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可知:我国2000年后经济发展与全要素能...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德敏 张瑞 谭志雄
能源效率是促进经济增长、减少能源消费的关键政策参数,研究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收敛性关系,对于揭示能源效率在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指导能源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选取1995-2009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样本,运用DEA方法测算全要素能源效率,发现全国以及区域能源效率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再下降的过程,中国省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差异显著,但总体上各省份之间的差异呈现缩小趋势;将能源效率纳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运用IV、DIFF-GMM和SYS-GMM方法证明中国经济增长条件收敛存在,能源效率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能源效率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收敛;运用纠偏LSDV估计方法分区域开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康海媛 孙焱林 陈祖海
文章选取2000—2012年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Global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考虑资源投入与能源消耗的中国各省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指数变化。结果显示:中国省际平均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呈现稳步上涨趋势,其中从2005年开始,上涨速度加快;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增长率则呈下降趋势;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阶梯型分布,北京增长最快,而湖北是能源生产率下降幅度最大的省份;省际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收敛趋势。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祝树金 许可瑞琳
本文采用Battese的参数型共同前沿法建立了中国2001~2013年36个工业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投入共同前沿函数,结合谢泼德能源距离函数测算了工业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采用IV-GMM估计方法实证考察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样本期间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水平较低,但呈平稳上升趋势。不同要素密集度行业能源效率、节能潜力有显著差别,全要素能源效率从高至低依次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虽然样本期内有小幅波动,但三类行业基本也呈上升趋势。此外,资本密集型行业的节能潜力是其他两类行业平均水平的2.9倍。影响因素方面,企业研发投入、电力占能源消耗比重对整体工业行业和各要素密集...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慧 李玮 姚西龙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2007—2016年中国省域全要素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同时运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和动态收敛性分析法,研究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的集聚效应和在时间轴上的动态收敛性。从地区角度来看,全要素碳排放效率从东到西依次递减,东部地区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空间角度来看,全要素碳排放效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以H-H(高-高)集聚和L-L(低-低)集聚为主;从时间角度来看,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地区差异不断缩小,呈现出动态收敛的特征。最后针对不同的省份提出差异化的碳减排建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薛思蒙 刘瀛弢 毛世平
水稻是中日两国共有的重要粮食作物,在资源短缺与经营规模较小的共同客观条件约束下,全要素生产率对中日两国的水稻生产能力有重要影响。本文首先使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中日两国水稻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动趋势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两国水稻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中国水稻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0.987)低于日本(1.017),技术进步因素是导致中国水稻全要素生产率较低的重要原因。第二,中国18省份间、日本9大地区间水稻全要素生产率均存在σ收敛与绝对β收敛,各地区的差距虽不稳定但有所减小,中日各地区及中日两国间均存在低效率地区追赶高效率地区的现象,趋向于共同的稳态水平。第三,与中国相比,日本各地区间水稻全要素生产率的差距较小,且"追赶效应"更加显著。研究结论对中国水稻产业的优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水稻 全要素生产率 收敛性 中日比较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余泳泽
本文从核算方法调整入手,采用检验后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对1978-2012年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再估算并对空间收敛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两种资本存量核算方法下,中国TFP年均增幅分别为1.679%和1.630%,主要来自于规模效率改进和技术进步。(2)在考虑了TFP空间外溢效应的情况下,中国省际TFP的收敛速度加快,收敛周期缩短,这主要得益于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的空间收敛。采用不同空间权重矩阵得出的省际TFP空间收敛速度有差异,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省际TFP空间收敛速度降低。(3)加入"中国式分权"的制度因素后,省际TFP的空间收敛速度有所提升,说明在"中国式分...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喜平 姜晔
运用方向距离函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对我国2001~2008年36个工业行业在二氧化碳排放约束条件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进行测算,并利用核密度法估计了在此期间累积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同时考察了影响碳排放约束下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在样本期间内我国各工业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且高效率工业行业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行业内企业研发投入、企业平均规模、行业产权结构等都能显著提高能源效率水平,而能源消费结构则与能源效率呈负相关。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尹向飞 郭晓东 林媚
本文利用DEA方法对2002~2011年25个钢铁上市公司的全要素销售效率进行测算,并分析了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对全要素销售效率及其收敛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平均全要素销售效率为0.825,从演进的角度来看,平均全要素销售效率经历了"V"型变化趋势。(2)只有硕士以上管理层比例对企业全要素销售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影响,而其他人力资本结构变量和平均人力资本的影响不显著。(3)各分组的硕士以上管理层比例和全要素销售效率都呈σ收敛趋势,他们的变异系数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具有高级人力资本的管理层比例趋同是全要素销售效率趋同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全要素销售效应 σ收敛 人力资本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肖挺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服务业在2004-2014年期间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化,将污染气体排放量纳入"投入-产出"的研究体系,分析近年来中国服务业分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走势,通过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分析测算了我国各行业的传统及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并针对各行业的两类变化指数进行收敛性分析,研究指出我国各行业的两类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只存在条件收敛,而无绝对收敛,而且在考虑污染排放的情况下,实际全要素生产率会被一定程度的低估,研究认为,决策制定者应给予服务业产业效率发展在环境治理领域内更多的重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