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22)
2023(8571)
2022(7373)
2021(6919)
2020(6060)
2019(14381)
2018(14016)
2017(26805)
2016(14621)
2015(17025)
2014(17003)
2013(17222)
2012(16315)
2011(14975)
2010(14891)
2009(13974)
2008(14045)
2007(12579)
2006(10825)
2005(9770)
作者
(44159)
(37197)
(36951)
(35489)
(23435)
(17772)
(17052)
(14596)
(13929)
(13046)
(12771)
(12399)
(11741)
(11707)
(11626)
(11619)
(11443)
(11038)
(10677)
(10654)
(9305)
(9170)
(9035)
(8454)
(8304)
(8266)
(8131)
(8107)
(7532)
(7530)
学科
(68215)
经济(68161)
管理(37030)
(36038)
方法(33664)
数学(30759)
数学方法(30548)
(27055)
企业(27055)
中国(19745)
(17972)
(15610)
贸易(15605)
(15250)
(14869)
(13253)
业经(12234)
农业(11632)
(11619)
地方(11188)
环境(10034)
(10005)
银行(9969)
(9589)
(9541)
(9527)
金融(9525)
(8474)
财务(8457)
财务管理(8431)
机构
大学(223758)
学院(219528)
(101124)
经济(99427)
管理(81718)
研究(81518)
理学(70560)
理学院(69701)
管理学(68658)
管理学院(68238)
中国(61669)
科学(48835)
(47821)
(42625)
(42184)
(40664)
研究所(38686)
中心(36316)
财经(34822)
业大(33883)
经济学(33061)
农业(32498)
(31838)
(31341)
北京(30590)
经济学院(30051)
(28474)
(28425)
师范(28152)
财经大学(25919)
基金
项目(145533)
科学(114403)
基金(107867)
研究(104284)
(95127)
国家(94426)
科学基金(79312)
社会(68017)
社会科(64610)
社会科学(64588)
基金项目(56686)
(53858)
自然(50196)
自然科(49064)
自然科学(49046)
自然科学基金(48249)
教育(47835)
(46778)
资助(44950)
编号(40488)
(34203)
成果(33477)
重点(33405)
(31966)
(29800)
国家社会(29498)
教育部(29148)
中国(28964)
科研(28258)
创新(28055)
期刊
(105756)
经济(105756)
研究(65643)
中国(41286)
学报(36904)
(36160)
科学(33668)
(32272)
管理(27507)
大学(27340)
学学(25750)
农业(24728)
教育(19711)
(18584)
金融(18584)
经济研究(18519)
技术(17854)
财经(17825)
(15513)
业经(15075)
问题(14866)
(14518)
(14403)
世界(12617)
国际(12377)
技术经济(12100)
统计(11370)
(10606)
理论(9968)
资源(9944)
共检索到3227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国凤  何炼成  杨煜  
将1996—2011年中国工业部门36个子行业的能源消耗量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分解法将能源消耗增长量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规模效应是这一阶段我国能源消耗量增加的主要因素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出口大国的状况符合;技术效应是降低能源消耗量的主导因素,贡献率为131.52%;结构效应对能源消耗量的下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与采用行业细分的价格指数对36个子行业的增加值数据进行调整有关。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慧芳  聂锐  
文章根据中国2006—2015年间能源消费情况,将能耗分为生产用能和生活用能两部分,并将影响各部分能耗变动的因素归纳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人口规模、居民生活水平5个因素。通过运用LMDI指数分解法对影响中国能耗变动的以上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技术进步是中国节能的主要驱动因素,经济增长是促进能耗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产业结构调整的节能效应在9年间几乎没有作用,根源在于高能耗产业结构比重始终居高不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会极大增加居民生活用能;人口规模增加会增加生活能耗,但影响较小。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磊  雪合来提·马合木提  
新疆的能源资源禀赋具有明显优势,但在工业化过程中,能源消耗量大、利用率低下的问题始终存在,因此造成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十分严峻。本文建立能耗DPG模型,对新疆工业部门的能耗偏离量进行了分解,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影响工业能耗量变动的主要正面因素是能耗强度的变化,其次是对本地产品的最终需求,生产技术进步的作用很小;而主要的负面因素是调入替代的增加。工业部门的节能效果也主要是依靠少数几个资源型行业的拉动。从长期看,调整工业结构、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才是新疆工业节能降耗的根本途径。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迪  聂锐  张炎治  
基于能耗变动的视角,运用改进的Laspeyres指数分解的完全形式对1997~2007年间中国东部地区的节能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技术进步与结构变动是区域节能的主要影响因素,而经济增长是促进能耗逐年增长的主导因素;在区域与整体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能源技术进步是节能的主要因素,实现了36.5%的节能作用,其中工业能效提高是节能因素的重中之重;产业结构优化的节能效应在短期内并不显著,且呈"U"型变化趋势,根源在于工业部门投资效应与能源消费的滞后影响;最后通过东部三大区域节能效应的比较,给出了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优化、节能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畅  孔宪丽  高铁梅  
利用中国29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在中观层面上对中国工业部门及其内部不同能耗特征的各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不仅研究了技术进步及能源价格对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还考虑了高耗能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产权结构以及能源替代等因素。实证结果表明,科技经费支出的增加有助于高能耗行业能源效率的提高,这些行业通过加强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将有很大的节能潜力;企业产权结构和出口贸易结构对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有显著影响;能源相对价格的提高对工业行业的节能降耗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电力、石油等能源产品占总能源消费比例的增加降低了工业行业特别是高能耗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浦勇超  王祥  潘祺志  
本文借助于面板模型工具,在省际样本维度上,实证分析技术进步、结构变迁、能源价格变化和资本深化等多种因素对能耗强度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以R&D投入衡量的技术进步与结构变化确实是主导能耗强度变化的最关键因素,同时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对能源效率改善的积极作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作为节能减排的核心因素,技术、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变化主导了我国区域经济体能耗强度的波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献金  欧阳丹丹  
能耗强度反映了国民经济在生产中对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是经济增长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文章利用回归的方法研究了影响我国能耗强度的因素,结果表明:产业结构、技术进步是影响中国能耗强度的主要因素,对能耗强度有很强的调节作用,出口贸易间接影响能耗强度,而能源价格和经济增长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调节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根  冯鑫明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能耗强度尽管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高位。文章首先分析了江苏工业能耗强度的变动特征;接着探究技术进步、能耗结构、产业结构、能源价格等因素对江苏工业能耗强度的作用机理;然后基于1990—2014年时间序列数据,运用VAR实证分析多因素对工业能耗强度的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结果;最后提出优化能耗结构、促进技术进步、理清能源价格体系等相关建议,以降低江苏工业能耗强度。结果能为实现工业节能减排提供相关政策建议,也可丰富和完善节能减排理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根  冯鑫明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能耗强度尽管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高位。文章首先分析了江苏工业能耗强度的变动特征;接着探究技术进步、能耗结构、产业结构、能源价格等因素对江苏工业能耗强度的作用机理;然后基于1990—2014年时间序列数据,运用VAR实证分析多因素对工业能耗强度的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结果;最后提出优化能耗结构、促进技术进步、理清能源价格体系等相关建议,以降低江苏工业能耗强度。结果能为实现工业节能减排提供相关政策建议,也可丰富和完善节能减排理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贾俊松  
弄清楚碳排量的重要宏观驱动因素可以为我们设计与碳减排相关的政策机制提供理论支撑。本文采用递阶偏最小二乘方法(Hi-PLS)进行了宏观驱动因素的研究,并将其与传统PLS模型进行了比较。实证过程采集了1952-2006年我国大陆区的社会、经济、人口及自然环境等方面共36个指标的数据进行。结果表明:与传统PLS模型相比,Hi-PLS用于该主题的研究更加有效,解释起来也更加方便具体;我国碳排放重要的宏观驱动因素来自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等活动强度均较大的领域(如,邮电运输活动与教育文化活动等)及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不重要的宏观驱动因素则来自于几乎无法反映人类活动强度的领域,如自然环境要素和艺术表演团体的...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吴巧生  成金华  
文章运用Laspeyres指数及其分解模型,对中国能源消耗强度进行分解,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80年以来,中国能源使用效率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消耗强度仍然有很大的下降空间。中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主要是各产业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的结果,相对于效率份额,结构份额对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也少得多,除了少数年份外,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降低能源消耗强度的作用是负面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红琴  唐思  
云南作为西南地区主要省份之一,省内能源消耗的合理有效分配控制对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寻找各州市能源消耗差异特点,在收集云南8州8市"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能源消耗数据的基础上,对主要能源消耗州市的能耗强度进行剖析,得出初步结论。利用STIRPAT模型从规模效应、经济效益、技术效应、结构效应以及城镇化效应五个方面对能源消耗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得出人口因素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作用最大,第二产业结构占比和城镇化率对能源消耗的影响作用明显大于人均GDP,能源强度始终是抑制能源消费的负影响因素等,并在此基础上对云南省内各州市合理控制能耗、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东旭  赵国杰  
解决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偏大问题日益关键,特别是减少权重较大的空调采暖系统的能耗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公共建筑的空调采暖系统能耗指标在运营阶段偏高,文章针对目前空调采暖系统能耗影响因素界定不足,影响程度认识模糊的问题,引入通径分析的方法,在案例分析基础上,对空调采暖相关能耗影响因素分析比较,从而得出各因素间的权重排序,并提出合理的节能改造建议与相适应的能耗控制策略。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沈恬  陈远生  杨琪  
城市居民家庭用水的能源消耗是水系统终端消费环节能源消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典型测试和问卷抽样调查,对全国9个城市的家庭用水能耗强度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影响家庭用水能耗强度的环境因素、家庭自身因素和设备技术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各研究区域的用水能耗强度介于(11.04~20.78)k Wh/m3之间;大部分研究区域冬季能耗强度显著大于夏季。气温是影响家庭用水能耗强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气温越高,室内温度和出水温度越高,家庭用水能耗强度越低。家庭自身因素方面,收入水平、水费支出占家庭收入比例、洗浴频率、家庭节水行为数量与家庭用水能耗强度呈负相关;人均日用水量、洗浴温度与用水能耗强度呈正相关;平房...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韩中合  祁超  
日益严重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对降低能耗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能源消费结构、能源转化效率、能源价格和对外贸易结构对能耗强度的作用机理,并进行了因果关系检验。建立了基于灰色关联度的能耗强度影响因素模型,得出在这6个因素中,与能耗强度的关联度由大到小分别是能源价格、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转化效率、城镇化水平和对外贸易结构。根据模型结果,提出了合理制定能源价格,加快产业结构转变,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转化效率和城镇化水平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