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60)
- 2023(8054)
- 2022(6950)
- 2021(6527)
- 2020(5698)
- 2019(13487)
- 2018(13214)
- 2017(25438)
- 2016(13702)
- 2015(16065)
- 2014(16181)
- 2013(16447)
- 2012(15679)
- 2011(14387)
- 2010(14240)
- 2009(13449)
- 2008(13462)
- 2007(12045)
- 2006(10291)
- 2005(9416)
- 学科
- 济(65810)
- 经济(65754)
- 管理(36112)
- 业(34576)
- 方法(32714)
- 数学(29961)
- 数学方法(29788)
- 企(25577)
- 企业(25577)
- 中国(19227)
- 农(17346)
- 贸(15701)
- 贸易(15696)
- 易(15332)
- 财(14543)
- 学(11926)
- 业经(11435)
- 农业(11285)
- 制(11258)
- 地方(10386)
- 银(9930)
- 银行(9910)
- 环境(9732)
- 行(9554)
- 融(9479)
- 金融(9477)
- 和(9311)
- 出(8302)
- 务(7908)
- 财务(7893)
- 机构
- 大学(211076)
- 学院(207683)
- 济(99029)
- 经济(97445)
- 管理(78460)
- 研究(76383)
- 理学(67620)
- 理学院(66860)
- 管理学(65959)
- 管理学院(65566)
- 中国(59042)
- 京(44816)
- 科学(44164)
- 财(42051)
- 所(39118)
- 研究所(35703)
- 农(35163)
- 财经(34308)
- 中心(34142)
- 经济学(32510)
- 经(31352)
- 业大(29604)
- 经济学院(29508)
- 北京(29039)
- 江(28938)
- 农业(27990)
- 院(26754)
- 范(26400)
- 师范(26174)
- 财经大学(25513)
- 基金
- 项目(135383)
- 科学(106835)
- 基金(101029)
- 研究(98276)
- 家(88175)
- 国家(87516)
- 科学基金(73889)
- 社会(64895)
- 社会科(61629)
- 社会科学(61611)
- 基金项目(52830)
- 省(49170)
- 自然(46122)
- 自然科(45075)
- 自然科学(45059)
- 教育(44586)
- 自然科学基金(44298)
- 划(42656)
- 资助(42333)
- 编号(38390)
- 部(32366)
- 成果(31118)
- 重点(30758)
- 发(29791)
- 国家社会(28116)
- 中国(27912)
- 教育部(27819)
- 创(27502)
- 科研(26220)
- 人文(26204)
共检索到3068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苏兴国
为了定量分析控制生产规模、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等三个方面的节能举措对工业节能的影响,文章使用"自底而上"的"多层次分步对数均值Divisia指数"(MH-LMDI)法完全分解2002年-2010年工业能源消费。研究结果表明:2002年-2005年,工业能源消费大增主要归因于生产效应和子强度效应,结构效应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2005年-2010年,只有生产效应是驱动工业能源消费的动力,子强度效应是降低能源消费的主要动力,其次是结构效应。退出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晓平 孙磊
工业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对工业内部各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结构变化的深入剖析有助于决策者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政策措施。基于改进的差值分解法,本文把1997年-2007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分解为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结果表明,过去10年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基本上归因于效率效应,其总体贡献率达90.48%。对工业内部36个部门的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分解结果显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工业等部门的效率效应对降低全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贡献最大,但同期高耗能冶金工业规模扩张产生的结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效率效应。未来中国工...
关键词:
工业 能源消费强度 分解 中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鹏 顾晓薇 刘敬智 王青
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的不断增加同能源储量不断减少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能源危机时威胁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正处于全面工业化时期,经济快速发展,能源使用效率低,近几年不少地区出现的不同程度的“三荒”(电荒、煤荒和油荒)正是这一矛盾的体现。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经济发展和能源使用效率对能源消耗的影响,本文运用分解模型把能源消耗总量的变化分解为经济增长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计算结果显示:1978年~2003年间能源效率年均增长率为4·76%,能源消耗总量没有随GDP的增长而同比增长,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之间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相对脱钩;研究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效应共使能源消耗量增加约22·8×108t标准煤,而能源...
关键词:
中国 能源消费 分解 能源使用效率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向其凤 马晓兰
能源消费分解是研究能源消费变动影响因素的一种常用方法。利用LMD I方法对云南省1997~2006年间的工业能源消费变动情况进行分解,将能源消耗增长的总效应分解为产出效应、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计算的结果显示,云南工业能源消费的结构效应与效率效应,两者正负相抵消,使得总效应和产出效应相当,结构效应几乎消耗了效率效应节约的全部能源。建议政府构建"能源分解指数体系"作为制定能源政策的依据。
关键词:
对数平均D氏指数法 结构效应 效率效应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查建平 唐方方 傅浩
工业能源碳排放在中国总碳排放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是中国低碳减排工作关注的重点。文章从产业视角出发,利用Divisia指数分解法构建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1998~2007年间,能源排放强度、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产业结构以及产出等五因素对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的影响。分析不同因素对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的不同影响以及不同因素在工业系统内部各产业间的变化特性,从而为中国工业能源碳减排路径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孙玉环 李倩 陈婷
本文根据我国三次经济普查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相关数据,在分析中国能源消费强度行业差异的基础上,利用LMDI分解法与完全分解法,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将能源消费强度分解为结构效应与效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效率因素逐渐超越结构因素成为影响能源消费强度的主要因素,以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效率因素的提高,对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发挥积极作用;工业部门对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最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能源消费强度降低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关键词:
能源消费强度 LMDI分解法 完全分解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马晓钰 李强谊
分别以人均能源消费和能源消费强度作为能源消费指标,对2000~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进行结构分解,并且实证研究了不同能源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费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能源消费强度的区域差异要明显大于人均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三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划分标准下,能源消费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差异。城市化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人口规模以及人均收入是造成能源消费水平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朱勤 彭希哲 陆志明 吴开亚
本文综合考量经济产出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能源效率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应用LMDI分解方法对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应用该模型对中国1980年~2007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分解分析,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量化其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产出效应对我国该阶段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达到152.73%,其他各影响因素按贡献率绝对值大小依次是:能源强度效应为-79.93%,人口规模效应为20.20%,产业结构效应为7.78%,能源结构效应为-0.77%。研究认为,产业结构整体变化对该阶段碳排放增长未能表现出负效应,其主要原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艳梅 张雷
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可分为直接和间接消费两部分,一般来说,后者远远大于前者。因此,在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消费迅猛增长的背景下,分析居民间接生活能源消费的变动趋势及原因,对于寻找节能途径与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1987年~2002年为样本期,运用投入产出方法,构建结构分解分析模型,对中国居民间接生活能源消费的增长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促使间接生活能源消费增加的因素有居民消费总量增加、消费结构变化、城乡消费比例变化和中间生产技术变化,而起到抑制能源消费增加的因素唯有以直接能源消耗系数大幅下降为标志的节能技术进步。可见,由于我国正值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居民消费变化和产业结构演进都成为能源消...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满芝 刘贤贤 陈梦
基于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从全国和省际层面将城镇生活能源消费分解为能源结构效应、生活能源强度效应、消费倾向效应、收入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各效应逐年和累积效应贡献度以及区域间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收入、生活能源强度、人口规模均促进城镇能耗增长,其中收入的影响效应最为显著,而生活能源消费结构与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抑制了生活能耗增长;各地区收入、人口规模、生活能源强度累积效应均为正值,而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居民消费倾向累积效应有正有负,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对遏制中国城镇生活能耗增长、实现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永哲 马立平 徐宪红
本文建立我国主要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综合分析产业能源结构、产业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和人口城市化等因素对我国主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并量化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率,讨论了各影响因素的变动对碳排放增长所具有的效应。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对主要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变化的贡献程度最高,人口城市化、产业结构和产业能源结构居次,产业能源强度最低。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节能减排政策建议。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满芝 刘贤贤 陈梦
基于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从全国和省际层面将城镇生活能源消费分解为能源结构效应、生活能源强度效应、消费倾向效应、收入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各效应逐年和累积效应贡献度以及区域间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收入、生活能源强度、人口规模均促进城镇能耗增长,其中收入的影响效应最为显著,而生活能源消费结构与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抑制了生活能耗增长;各地区收入、人口规模、生活能源强度累积效应均为正值,而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居民消费倾向累积效应有正有负,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对遏制中国城镇生活能耗增长、实现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永哲 马立平 徐宪红
本文建立我国主要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综合分析产业能源结构、产业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和人口城市化等因素对我国主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并量化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率,讨论了各影响因素的变动对碳排放增长所具有的效应。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对主要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变化的贡献程度最高,人口城市化、产业结构和产业能源结构居次,产业能源强度最低。最后,本文提出了节能减排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高振宇 王益
能源消费分解是探讨能源消费变动影响因素的一种常用方法。在本文中介绍了目前研究中较为合理的一种分解方法——对数平均D氏指数法,并借助这一方法来对我国“六五”时期以来的生产用能源消费情况进行分解分析,探讨产业结构变动和产业内效率提高对能源消费和总体单位能耗的影响。根据测算结果,笔者认为产业内能源效率的提高是我国能源节约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建议政府构建“能源分解指数体系”作为制定能源政策的依据。
关键词:
对数平均D氏指数法 结构效应 效率效应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国富 赵慧卿
使用LMDI分解方法,对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结果发现:按行业分解时,劳均资本与工业出口外贸依存度是总能耗增加的主要动因,而工业单位出口能耗变化则导致总能耗降低;按省区分解时,劳均资本与能源强度是影响总能耗的两大因素,但方向一正一负。西部地区能源强度高于东、中部地区,且下降速度缓慢,对西部地区总能耗增长的抑制作用较弱;为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过快增长,短期内应重点降低工业、交通运输业能源强度,优化出口结构;长远而言,应加大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力度;而分地区来看,西部地区尤其应注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与东、中部地区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走能源节约型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
对数均值迪氏指数 能源消费 影响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