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23)
2023(6361)
2022(5233)
2021(5051)
2020(4172)
2019(9884)
2018(9415)
2017(18125)
2016(9578)
2015(10751)
2014(10355)
2013(10570)
2012(9916)
2011(9331)
2010(9149)
2009(8143)
2008(7972)
2007(6724)
2006(6009)
2005(5515)
作者
(27585)
(23061)
(22966)
(21928)
(14558)
(10996)
(10358)
(9009)
(8798)
(8060)
(8003)
(7730)
(7309)
(7272)
(7195)
(7192)
(6968)
(6602)
(6577)
(6530)
(5962)
(5514)
(5501)
(5160)
(5156)
(5153)
(4980)
(4700)
(4614)
(4586)
学科
(47290)
经济(47260)
管理(22439)
(22313)
方法(21921)
数学(20428)
数学方法(20334)
(16196)
企业(16196)
中国(15522)
(11929)
(11093)
贸易(11088)
(10904)
(9064)
(8611)
业经(8429)
(8193)
农业(7633)
产业(7063)
环境(7029)
地方(6963)
(6859)
银行(6837)
(6719)
(6687)
(6620)
金融(6620)
(6495)
(6364)
机构
大学(144664)
学院(140588)
(71937)
经济(71064)
研究(56091)
管理(52358)
理学(45781)
理学院(45212)
管理学(44640)
管理学院(44379)
中国(42771)
科学(31593)
(31058)
(28710)
(27918)
研究所(25791)
经济学(24673)
(24026)
财经(23930)
中心(23593)
经济学院(22314)
(22219)
业大(20351)
北京(19947)
(19858)
农业(19021)
(18327)
财经大学(18085)
(18023)
师范(17835)
基金
项目(97063)
科学(78416)
基金(75130)
研究(69570)
(66711)
国家(66262)
科学基金(56303)
社会(48623)
社会科(46434)
社会科学(46420)
基金项目(39186)
自然(34695)
自然科(33962)
自然科学(33952)
(33560)
自然科学基金(33445)
教育(31555)
资助(31001)
(29865)
编号(24810)
(23909)
重点(22603)
国家社会(22354)
中国(22125)
(21650)
教育部(20722)
(20130)
成果(20070)
人文(19164)
创新(19081)
期刊
(72888)
经济(72888)
研究(45193)
中国(26769)
学报(22864)
科学(22579)
(20966)
(20072)
管理(19075)
大学(17748)
学学(16798)
农业(14726)
经济研究(13846)
财经(12755)
(11648)
金融(11648)
(11282)
教育(11193)
(10643)
技术(10526)
问题(10388)
世界(9990)
国际(9451)
业经(9196)
(8993)
技术经济(7749)
统计(7225)
资源(6606)
经济问题(6232)
(6231)
共检索到2066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戴魁早  
本文在测度工业结构合理化和工业结构高度化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工业结构变迁驱动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运用VAR模型对工业结构合理化和工业结构高度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表明,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吸收能力、居民收入增长、国际贸易和市场化进程是驱动中国工业结构变迁的重要因素;但这些因素对工业结构合理化和工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存在着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实证考察了工业结构合理化和工业结构高度化的长短期关系,结果发现,中国工业结构高度化是引导工业结构合理化演进的长短期原因,但反向的因果关系却不存在。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戴魁早  
本文从工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两个方面来衡量工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并结合其内在含义对工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衡量方法进行了改进;在测算中国工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水平的基础上,实证考察了中国工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长短期关系.结果发现,中国工业结构的合理化水平和高度化水平都呈现着波动式的上升趋势,且工业结构高度化是引导工业结构合理化演进的长短期原因,但反向的因果关系却不存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勇  吴寿平  
通过对中国1985~2010年的工业数据分析,发现中国工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结构升级效应十分显著;随后在VAR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计量方法发现,长期内技术吸收能力、制度变迁和FDI都对工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起到促进作用,四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有效的制度变迁是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原因,不仅存在短期水平效应,而且也存在长期增长效应。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祝树金  涂志敏  
构建行业层面的出口技术水平指数,采用行业面板数据和系统GMM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的动态变迁及其影响因素。从出口构成来看,我国制造业出口呈现"双峰"分布:一个峰以服装、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中心,另一个以机械、电气用品、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资本或者技术密集型行业为核心。样本期间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水平显著上升,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FDI、进口贸易的作用;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研发投入却存在滞后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立新  王晓君  吴敬学  毛世平  
[目的]中国是西瓜甜瓜生产和消费大国,其产业发展对于保障城乡居民鲜果消费和带动农户增收非常重要。[方法]文章系统梳理了1961年以后中国西瓜和甜瓜产业变迁史,运用重心模型分析中国西瓜和甜瓜生产重心演变轨迹及优势主产区变化,解析其区域布局变迁背后的影响因素。[结果](1)1961年以来中国西瓜甜瓜产业发展划分为缓慢发展期、快速发展期、全面增长期和结构调整期4个阶段。(2)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西瓜生产重心整体比较稳定,向西南移动了196.82 km,中国甜瓜生产重心变化剧烈,整体向西移动了545.64 km。(3)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西瓜和甜瓜东北优势区地位逐渐下降,西北优势区发展快、潜力大。(4)自然禀赋、科技创新、产业政策及消费需求升级是中国西瓜和甜瓜产业区域布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针对中国西瓜甜瓜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需求与制约瓶颈,提出未来要提升农业生产“三品一标”能力,加大产业科研资金投入,创新绿色技术,提高机械化水平,加快产销模式变革和业态功能创新,推动西瓜甜瓜产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徐成龙  庄贵阳  
基于2006—2015年环境规制与工业空间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运用动态面板的系统GMM估计方法定量分析环境规制对工业空间结构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2006—2015年环境规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2012年之后高环境规制地区的环境规制强度呈快速上升趋势,而低环境规制地区的环境规制强度则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2006—2015年工业空间格局呈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演化规律,其中,高环境规制地区的工业空间结构呈扩散模式,低环境规制地区的工业空间结构呈集聚模式;(3)环境规制对工业空间结构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效应,即全国范围内环境规制与工业空间结构呈倒U型关系,而高环境规制地区环境规制与工业空间结构呈负相关关系,低环境规制地区环境规制与工业空间结构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贸易政策对工业增加值比重具有正向影响,劳动力成本对工业增加值比重具有负向影响,城镇化对区域工业空间结构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丁小义  程惠芳  
研究目标:探索高、低端型产品内分工的演变规律及其核心驱动因素。研究方法:基于45个国家(地区)1996~2016年的HS六位码数据构建指标测算分工水平,然后采用一步SYS-GMM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当前的产品内分工体系呈四梯队型的"中心-外围"格局,且各国的分工形态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分工模式的黏性使后期的各种驱动政策极易陷入乏力或失效的境地;相对而言,在"内力型"驱动要素中,人力资本投入对高端型产品内分工的提升作用最为显著;发达国家的OFDI对高端型产品内分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低端型分工为主国家的FDI、OFDI则反而加剧了"低端陷入"。研究创新:提出国别层面高、低端型产品内分工的测度方法,考察各影响因素对不同模式的作用差异。研究价值:为优化中国分工参与模式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月芽  张根福  
1950年代以前,太湖流域水质除苏州河外,污染很少;1960—1970年代,黄浦江水质逐步恶化,甚至出现黑臭,大运河各段水质相继污染,太湖水质受轻微污染;到1980年代中期,太湖流域污染加重,大运河出现黑臭,典型河流和跨界水域受污染,太湖水质受严重影响;到1990年代,运河河道90%为V类水或劣于V类水,太湖出现富营养化。太湖流域水环境变迁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网围养鱼、农业面源污染、乡镇企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王玉燕  林汉川  王建秀  
本文立足于地区工业化进程,考察地区工业结构的异质性与驱动力因素。研究表明:东部地区具备工业结构推动效应而不具备区位优势;相反,中西部地区具备区位优势而不具备结构优势。因此,东部地区应以服务业为主线,而中西部地区应以工业为主导,推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期刊] 求索  [作者] 张巍钰; 彭涵祺; 王远东;  
基于我国工业结构已趋于完善,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且工业结构有待进一步合理化的典型事实,选取中西部地区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影响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结构升级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对外开放程度、市场化水平和技术创新指标对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都有着正向影响,而其余驱动因素对两者的影响则存在差异。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博  曾宪初  
本文从工业结构的视角对新中国60年工业化历程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构建了一个探讨工业结构变迁动力机制的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结构变迁的动因和类型。结果表明:1978年之前,中国工业结构演变趋势极不稳定,且与发达国家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存在很大差异,原因在于政府过度干预工业结构演变过程。1978年以来,中国工业结构明显升级,趋势稳定性逐步增强,先后出现了适应需求结构和要素结构的两轮工业结构变迁,此外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对我国工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力正不断加强。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滕祥河  文传浩  张雅文  王钰莹  
从产业结构变迁的视角,探讨了中国川渝地区(重庆和四川)城镇化的驱动因子,并建立OLS回归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川渝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正向作用于城镇化,重庆产业结构的边际影响效应相对稳定,四川产业结构的边际影响效应逐渐增强;川渝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正向影响城镇化,其中第三产业的拉动效应低于第二产业;川渝地区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化正相关,而金融业对城镇化的影响在作用方向和作用效果上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庄汝龙  宓科娜  梁龙武  
基于2005~2015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环境统计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SARAR计量模型系统刻画了工业废水排放的时空格局演变与空间集聚特征,并进一步揭示其驱动因素及区域差异性。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工业废水排放逐年减少,但废水排放总量不断上升,表明中国废水排放主导源已经发生替变;(2)中国工业废水排放量总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省际格局特征,胡焕庸线可看作工业废水排放"热区"与"冷区"的分界线;(3)中国工业废水排放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集聚趋势逐年加强;(4)SARAR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城镇化推进、第二产业发展、人口增长依次是中国工业废水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与全国相比,热区的SARAR模型估计结果与上述结论基本一致,但各驱动因素的影响效应略有不同。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雷玉桃  黄丽萍  张恒  
选取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1999~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Frontier4.1软件测算了我国各省区历年工业用水效率值,还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各省区分为高效率组、中效率组、低效率组进行工业用水效率差异分析,接着选择自然资源、经济水平、工业发展、工业结构、用水结构和政府影响这6个因素,构建Tobit回归模型对这6个驱动因素分全国、高、中、低效率组样本分别对工业用水效率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如下:我国工业用水效率平均值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东、中、西部地区的工业用水效率值差异较为明显;工业用水效率整体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趋势;我国各省区的工业用水效率处于一种较快的增长趋势且地区间的工业用水效率差距在不断缩小;人均水资源量与工业用水效率呈负相关关系;经济水平驱动因素和工业发展驱动因素都与工业用水效率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合理的工业结构可以显著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政府作为对于工业用水效率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姜蓓蕾  耿雷华  卞锦宇  刘恒  赵志轩  贾仁甫  
以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1997-2010年的工业发展规模、资源环境、工业结构、技术投入、环境以及经济杠杆等方面的指标数据为分析样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工业用水效率驱动因素进行筛选分析,认为水资源条件和高耗水行业的比重对工业用水效率的提高呈现负向作用,且水资源条件约束性是持久性的,高耗水行业比重的负向作用呈现出加强的趋势;工业科技投入和技术进步对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具有正向作用,且从时间上看,推进作用持续明显。根据2010年全国及各省区的主成分综合得分,在聚类分析法基础上,将全国划分成5个区域:区域Ⅰ资源压力是工业用水效率的主要驱动因素,未来效率的提升空间较小;区域Ⅱ工业产业规模和资源压力是主要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