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682)
- 2023(18196)
- 2022(15384)
- 2021(13922)
- 2020(11640)
- 2019(26460)
- 2018(25674)
- 2017(48296)
- 2016(26324)
- 2015(29619)
- 2014(29407)
- 2013(29392)
- 2012(27893)
- 2011(25728)
- 2010(25819)
- 2009(24054)
- 2008(23863)
- 2007(21259)
- 2006(19057)
- 2005(17562)
- 学科
- 济(130994)
- 经济(130875)
- 管理(71731)
- 业(69061)
- 企(53276)
- 企业(53276)
- 方法(51318)
- 数学(45596)
- 数学方法(45267)
- 中国(36710)
- 农(32995)
- 地方(30952)
- 财(27259)
- 业经(26313)
- 学(26173)
- 贸(24845)
- 贸易(24831)
- 易(24034)
- 农业(22540)
- 制(21965)
- 融(19854)
- 金融(19852)
- 银(19704)
- 银行(19636)
- 环境(19487)
- 行(18946)
- 地方经济(17907)
- 和(17246)
- 发(16899)
- 技术(16771)
- 机构
- 大学(393672)
- 学院(391667)
- 济(174097)
- 经济(170856)
- 研究(146368)
- 管理(143851)
- 理学(123300)
- 理学院(121760)
- 管理学(119899)
- 管理学院(119157)
- 中国(110757)
- 科学(89222)
- 京(84257)
- 所(76423)
- 财(76411)
- 农(73600)
- 研究所(69447)
- 中心(64970)
- 财经(60949)
- 业大(60088)
- 江(59161)
- 农业(58179)
- 经(55422)
- 经济学(55013)
- 北京(53648)
- 院(51879)
- 范(51720)
- 师范(51107)
- 经济学院(49551)
- 州(46652)
- 基金
- 项目(258250)
- 科学(203036)
- 基金(188687)
- 研究(183463)
- 家(167315)
- 国家(165947)
- 科学基金(139979)
- 社会(119746)
- 社会科(113677)
- 社会科学(113644)
- 省(99832)
- 基金项目(99033)
- 自然(89660)
- 自然科(87613)
- 自然科学(87583)
- 自然科学基金(86076)
- 划(85329)
- 教育(83224)
- 资助(77320)
- 编号(71260)
- 发(60712)
- 重点(59516)
- 成果(58048)
- 部(57584)
- 创(53560)
- 国家社会(50867)
- 课题(50646)
- 创新(50344)
- 科研(49689)
- 教育部(48790)
- 期刊
- 济(197195)
- 经济(197195)
- 研究(119483)
- 中国(80941)
- 学报(67520)
- 农(67179)
- 科学(60855)
- 财(57298)
- 管理(52948)
- 大学(49748)
- 学学(47108)
- 农业(45630)
- 融(39077)
- 金融(39077)
- 教育(38058)
- 经济研究(33152)
- 技术(32287)
- 财经(31427)
- 业经(30273)
- 经(27195)
- 问题(26123)
- 业(25200)
- 贸(23239)
- 技术经济(21061)
- 国际(20791)
- 世界(20573)
- 统计(19021)
- 版(18813)
- 商业(18280)
- 科技(17888)
共检索到6007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延爱
工业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是整个社会区域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的关键所在。本文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地区间的差距经过了先缩小再扩大又缩小的过程。在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众多影响因素中,除了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外,地区物质资本的投入、国外直接投资、工业基础设施和市场开放程度等都对地区工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工业经济 区域协调发展 影响因素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中国工业经济区域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 史修松
本文以2008年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相关统计资料,分析了1978-2009年间我国工业经济的区域差异、变迁及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工业经济区域差异较为明显,1978-2009年区域差异呈缩小、扩大、缩小趋势,三大经济带对差异的贡献不同,东部地区是差异的主要来源;在工业经济发展的众多影响因素中,除了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外,地区物质资本的投入、国外直接投资、工业基础设施和市场开放程度等都对地区工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并且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程度不同。
关键词:
工业经济 区域差异 协调发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吴承业 袁达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工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环境库兹涅茨数理模型,并结合经济计量工具对我国的工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情况进行评价,提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工业经济政策建议。 一、我国工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矿产资源综合回采率低,损失浪费大。我国矿产种类较为齐全,但共伴生矿床比重大,占80%左右;特别是金属矿产中,综合矿多,单一矿少。而我国共生伴生矿综合开发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超 钟昌标
文章紧扣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目标框架,构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八大综合经济区作为地域单元,综合测算1996-2017年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指数,并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识别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我国各子系统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整体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始终未能突破不协调临界线;长江中游和西南经济区协调发展水平较高,且一直处于不协调临界线上方,东部沿海经济区从2014年开始处于较为协调阶段,其余经济区始终处于不协调阶段;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大,公共服务系统协调的影响程度次之但显著为负,人民生活、基础设施及经济发展系统协调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据此,提出要通过强化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区域公共服务质量以及推动区域开放合作交流来促进新时代我国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韩兆洲 安康 桂文林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是我国一项长期重要国策,也是社会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将空间计量模型与面板分析方法相结合,以我国省域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对我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和所受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不同,对经济发展有持续显著正影响的因素有:人力资本、人口资本、市场化进程和财政支出等。据此本文提出若干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经济协调增长。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代伟鹏 张娜
本文采用2012-2021年我国皖江城市群相关产业数据构建计量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区域数字经济与商贸流通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并结合F检验与Hausman检验分析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结论表明:考察期间内,皖江城市群区域数字经济与商贸流通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渐进式增长态势;区域内各城市间数字经济与商贸流通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存在异质性,其中合肥市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处于良好协调状态(耦合协调度指数为0.696),芜湖、马鞍山、滁州等市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处于轻度失调状态(耦合协调度指数在0.4-0.6之间),安庆、宣城、六安、铜陵等市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处于中度失调状态(耦合协调度指数在0.2-0.4之间),池州市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处于严重失调状态(耦合协调度指数为0.188);皖江城市群区域内数字经济和商贸流通业耦合协调发展影响因素依其作用大小,依序排列为财政支持力度、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水平和金融服务水平,均显著促进了数字经济与商贸流通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延爱
区域经济差异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经济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繁荣的时期,也是区域经济格局差异不断扩大的时期。本文利用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运用绝对差异统计法和相对差异统计法,对我国工业经济的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工业经济区域差异较大,尤以东、中、西部区域间的差异为甚。
关键词:
工业经济 区域差异 泰尔指数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海民 王劲屹 薛文博
本文运用1980~2006年全国22个代表性省市工业经济的面板数据,测算了中国工业经济运行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技术创新、开放化、市场化、民营化、信息化、企业规模和人力资本对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大小。结果表明,开放化、市场化、民营化、信息化、R&D投入对中国工业经济效率具有积极的正面促进作用,而工业规模与人力资本则表现出负面阻滞作用。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隐藏在规模背后的国有因素对效率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人力资本计量指标的局限性导致了模型估计的偏误,对工业人力资本与效率的影响关系有待进一步实证。相对而言,以"开放化、市场化、民营化"为主轴的制度变革因素对中国工业经...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宋春梅
本文采用1994-2006年中国工业数据,就工业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工业经济规模的扩大增加了污染排放;中国工业行业的结构正在由污染型的结构向清洁型的结构转变,同时,经济增长带来的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都大大降低了污染排放。因此说,优化经济结构和促进技术进步,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规模效应 结构效应 技术效应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郭庆然 丁翠翠
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否协调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该研究通过构建"三化"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探索中国"三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程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研究表明:2002—2011年中国省际"三化"耦合协调度存在一定差异,东中西地区总体上依次递减;产业结构、教育经费、R&D经费投入与劳动者素质对"三化"耦合协调度的影响是显著的,而经济发展水平、农村金融支持对"三化"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不很明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建辉 计军平 马晓明
运用自上而下碳计量模型核算了中国水泥工业2002~2012年的碳排放量情况,并运用STIRAPT扩展模型分析了其增长的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结论:(1)我国水泥行业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轨迹背向而行,碳排放总量直线上升,而排放强度逐年下降;(2)对我国水泥工业碳排放增长起拉动作用的因素有4个,按单位拉动效应大小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城市化率、人均GDP,拉动弹性系数分别为0.2133、0.1892、0.1877、0.1771;(3)对我国水泥工业碳排放增长起减排作用的因素有3个,按单位减排效应大小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能源消费结构、水泥消费结构、技术进步率,减排弹性系数分别为0.15...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姜文仙 覃成林
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一直以来,立足于"问题导向"的区域协调发展实践收效甚微,归根结底在于忽视了不同区域的内在利益冲突。区域协调发展应该立足于"利益导向",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的三层协调网络中,通过各主体间的有序互动不断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环境,降低区际产权交易的成本,形成区域之间合理规范的内在秩序,保障区域协调发展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
区域 区域协调发展 产权 交易成本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丽婷 莫晓勇 黄小春
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 ,对区域林业社会、经济、环境如何实现协调发展进行了科学分析,重点探讨了影响区域林业协调发展的相关因素,通过数学方法建立ISM模型,划分区域林业协调发展的管理层次,并针对每个管理层次进行策略分析。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马孝先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复杂性、开放性、空间层次性,使传统方法难以深入揭示区域经济发展因素的作用机制。本文集成空间经济计量学、系统动力学等方法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生驱动因素与多重耦合机制,论证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性、空间效应及相邻经济区域的耦合关系,给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框架,为进一步研究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马孝先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复杂性、开放性、空间层次性,使传统方法难以深入揭示区域经济发展因素的作用机制。本文集成空间经济计量学、系统动力学等方法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生驱动因素与多重耦合机制,论证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性、空间效应及相邻经济区域的耦合关系,给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框架,为进一步研究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