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455)
2023(15863)
2022(12924)
2021(12050)
2020(10132)
2019(22945)
2018(22473)
2017(41783)
2016(22928)
2015(26124)
2014(25946)
2013(25629)
2012(23560)
2011(21243)
2010(21374)
2009(20553)
2008(20788)
2007(19117)
2006(17124)
2005(16128)
作者
(67511)
(56330)
(56284)
(53236)
(35990)
(26608)
(25356)
(21820)
(21510)
(20268)
(19525)
(18865)
(18525)
(18201)
(18057)
(17232)
(16950)
(16475)
(16271)
(16161)
(14178)
(14044)
(13812)
(13055)
(12816)
(12678)
(12616)
(12365)
(11444)
(11362)
学科
(95467)
经济(95312)
(93423)
管理(90054)
(85930)
企业(85930)
方法(38946)
(34624)
业经(31762)
(29888)
数学(29693)
数学方法(29443)
中国(27558)
(26696)
(24376)
财务(24325)
财务管理(24282)
企业财务(23032)
农业(20365)
(20041)
技术(18978)
(18638)
(18526)
理论(18037)
(17830)
贸易(17817)
(17747)
(17568)
银行(17529)
(17395)
机构
学院(334186)
大学(332965)
(142958)
经济(140103)
管理(130189)
研究(115780)
理学(109093)
理学院(107953)
管理学(106525)
管理学院(105882)
中国(95172)
(72348)
(71848)
科学(67359)
(59048)
(58790)
财经(54779)
(53281)
研究所(52816)
中心(52463)
(49829)
业大(47855)
农业(46370)
北京(45977)
经济学(43618)
(41908)
(41318)
财经大学(40390)
(39079)
经济学院(39027)
基金
项目(211797)
科学(167891)
研究(155614)
基金(155539)
(136300)
国家(135127)
科学基金(116006)
社会(100816)
社会科(95543)
社会科学(95519)
(81189)
基金项目(80681)
自然(73815)
自然科(72112)
自然科学(72087)
自然科学基金(70897)
教育(70681)
(68327)
资助(63721)
编号(61182)
成果(50726)
重点(48018)
(47964)
(46430)
(45153)
(44208)
(43417)
课题(43326)
创新(42799)
国家社会(42775)
期刊
(170424)
经济(170424)
研究(104184)
中国(76258)
(62080)
管理(57610)
(55124)
学报(51698)
科学(49926)
大学(40232)
学学(38048)
农业(37336)
(35268)
金融(35268)
教育(33934)
技术(30730)
财经(29285)
业经(27450)
经济研究(26760)
(25466)
(23639)
问题(21592)
(18505)
世界(18310)
技术经济(18175)
国际(16931)
现代(16560)
财会(16501)
会计(16373)
(16341)
共检索到5329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曙光  
新中国依靠强大的国家政治共识凝聚能力和资源动员能力,在短时间内建立了大一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工业管理体制。这一体制在改革开放前经历了初步奠基时期、权力下放时期、权力上收时期、调整和探索时期四个阶段,为中国快速工业化和经济赶超奠定了体制基础。本文强调通过历史视角和全球视角来审视传统体制的内在优势、历史价值和深层问题,既看到这一"超级国家体制"在工业化初期的巨大体制优势,又看到这一体制已经包含的导致自身变革和超越的因素。本文提出"后发大国工业化阶段相关假说",认为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决定着国家的资源配置模式、宏观调节模式和微观主体独立性,从而建立了解释新中国工业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制度变迁的一个一以贯之的基本理论框架。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袁为鹏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缪长江  
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逻辑思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系列谈之一缪长江国有企业改革滞后,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比较优势逐渐消退,使得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累积的矛盾日益尖锐,国有企业改革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可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实践的紧迫性尚未...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姚树荣  
企业的本质在于合作剩余的创造和分配,而合作剩余索取权配置取决于要素所有者拥有的谈判力的强弱。历史地看,要素所有者的谈判力强弱是随着技术条件和市场状况等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企业制度也在不断演化。主流企业制度的演化大致经历了资本家主导式、经理主导式、专家主导式等几个阶段。但是,企业制度的演化并非是直线式进行的,"劳动雇佣资本"不可能成为企业制度演化的终极模式。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赵建国  
本文运用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原理和非瓦尔拉均衡理论,在借鉴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模型的基础上,构造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过剩就业的形成模型。该模型揭示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过剩就业形成原因及不合理的劳动工资制度能够得以长期维持的原因。之后,笔者又在生计工资不变和国有企业资本深化的假设条件下,构建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过剩就业的深化模型,并揭示了1952~1978年这一阶段,国有企业过剩就业的深化并未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内在原因。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金碚  
国有企业是不同于非国有企业的一类特殊企业。国有企业必须实行分类改革。适用于自由企业制度的企业,改革方向是完全商业化。不适用于自由企业制度的企业,改革方向是适当处理国家法规制约与企业自由决策之间的关系。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缪长江  
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系度谈之四缪长江国有企业进行制度创新,核心问题是要建立企业法人财产制度,其前提必须实行政资分开,即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运营职能分开,明确企业的国有投资主体。目前,国有资产管理经营体制由三个层次所构成...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姜烨  
中国经济体制决定了中国国有银行体制的选择集合和选择空间。在中国经济渐进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各参与方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变化,由于国家选择在集中金融资源、控制金融风险和引进市场竞争等因素之间的动态权衡,中国国有银行同样经历了一场渐进演进的逻辑过程。WTO过渡期的结束,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的格局已然形成,如何在中国经济渐进转轨的整体框架下继续将改革向前推进,如何随着中国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而融入全球金融市场,并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国有银行未来改革的关键所在。在未来改革方向的选择上,中国应该立足于培育国有银行的金融功能。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程民选  龙游宇  李晓红  
本文从制度变迁的视角看待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分析改革的特点并进行经验总结。国企制度变迁过程具有诱致性因素和强制性因素交互作用,但强制性因素起主导作用的特点。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也是一个经营者与政府反复博弈的过程。国有企业逐渐成为市场主体,最终实现同市场经济体制的契合是改革所坚持的目标;政府的明智抉择是民间的改革创举得以推行的决定性因素;正确对待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是国有企业改革顺利推进的必要条件。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周叔莲日前指出,过去十几年中国企业改革更多地致力于经营方式的改革,而忽视了企业制度改革。今后,要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以及独立的市场主体,必须重塑中国的国有企业制度。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程漱兰  李爽  
本文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依据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起步、起飞和繁荣成果全民共享这三大阶段客观发展要求,回答了农村集体土地制度为什么能横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大时期而存在和发展,以及其形成和演进的内在逻辑和制度绩效。计划经济时期以合作社—人民公社体制运行的农村集体土地制度,为中国现代化起步确保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农业剩余来源;市场经济时期以家庭承包经营体制运行的农村集体土地制度,为中国现代化起飞提供了可靠的“三农”保障;现时农民土地权益矛盾冲突的新难题,要根据集体土地制度的内在规定性,探索破解的基本途径;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发展的历史逻辑,预示着未来的可能变动和前景。总之,中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不仅适应于、服务于中国现代化的起步和起飞,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而且正在以其内在规定性弥补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中的“三农”短板,助推中国人民“强起来”;让亿万农民均等按份共有总计占国土面积近60%的集体土地资源所有权,共享繁荣成果,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世锦  
如果说生产技术选择的实质是节约生产费用,那么,经济体制组织选择的实质则在于节约交易费用。从这个意义上评价和分析经济体制效率,其前提是找出那些与交易费用有关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联系。本文首先讨论交易技术结构与体制组织相容原理,产权形式对体制组织选择的影响,然后据此分析中国国有企业制度改革的有关问题。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娄必元  刘大芷  彭掌轩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赵蓓文  
从纵向的历史发展、横向的国际比较、理论内涵的新变化、“双循环”下的典型特征、自贸试验区探索的创新实践以及“一带一路”与中国制度型开放的协同发展六个方面,剖析中国从历史到现状、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中国问题与全球经济治理相互关系的逻辑演进,提出中国以制度型开放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创新的六大逻辑:从要素流动型开放到制度型开放的历史逻辑,从国内外理论研究到开放政策实践的比较逻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度型开放内涵变化的理论逻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制度型开放典型特征的现实逻辑,自贸试验区探索与制度型开放创新实践的中国逻辑,“一带一路”与中国制度型开放协同发展的全球逻辑。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陈晓东  金碚  
国企高管薪酬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表现在薪酬水平上,但实质是薪酬制度紊乱、缺乏基本的理据和规范的秩序。2015年1月实行的央企高管薪酬制度改革,其本质是通过建立合适的机制,规范和激励高管把国有企业做强做大做长远。此次薪改也是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环节,对限制不合理收入、促进分配公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国企高管薪酬规范了,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才能真正迈开步伐。如果说1998年的国企改革是从"减员增效"开始,此次央企高管薪改则揭开全面深化国企改革的序幕。以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来探讨国企高管薪酬制度改革的历史逻辑与政策效果,能为深化改革提供一定的认识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