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372)
- 2023(17470)
- 2022(14923)
- 2021(13890)
- 2020(11542)
- 2019(26465)
- 2018(25834)
- 2017(49346)
- 2016(27130)
- 2015(30049)
- 2014(29718)
- 2013(29650)
- 2012(27390)
- 2011(25044)
- 2010(24633)
- 2009(22278)
- 2008(21820)
- 2007(18723)
- 2006(16395)
- 2005(14277)
- 学科
- 济(108045)
- 经济(107925)
- 管理(74166)
- 业(69782)
- 企(56165)
- 企业(56165)
- 方法(50516)
- 数学(44370)
- 数学方法(43880)
- 中国(29934)
- 农(28796)
- 学(27275)
- 财(25521)
- 业经(23118)
- 贸(21777)
- 贸易(21769)
- 易(21196)
- 环境(19744)
- 地方(19690)
- 农业(19414)
- 制(18516)
- 和(17150)
- 技术(16657)
- 理论(16481)
- 银(16240)
- 银行(16161)
- 务(15833)
- 融(15796)
- 金融(15793)
- 财务(15768)
- 机构
- 大学(394013)
- 学院(388490)
- 济(156827)
- 经济(153789)
- 管理(148141)
- 研究(140500)
- 理学(129719)
- 理学院(128130)
- 管理学(125698)
- 管理学院(125024)
- 中国(102112)
- 科学(91349)
- 京(84648)
- 农(74753)
- 所(72765)
- 财(67653)
- 研究所(67560)
- 业大(65316)
- 中心(61297)
- 农业(59547)
- 财经(55889)
- 江(54064)
- 北京(53169)
- 范(51432)
- 经(51203)
- 师范(50785)
- 院(50709)
- 经济学(48412)
- 经济学院(43819)
- 州(43431)
- 基金
- 项目(276686)
- 科学(216491)
- 基金(202962)
- 研究(192082)
- 家(182452)
- 国家(181056)
- 科学基金(152432)
- 社会(122264)
- 社会科(115947)
- 社会科学(115918)
- 基金项目(107661)
- 省(105578)
- 自然(102184)
- 自然科(99867)
- 自然科学(99832)
- 自然科学基金(98054)
- 划(91476)
- 教育(87189)
- 资助(83665)
- 编号(74275)
- 重点(63125)
- 部(61120)
- 成果(59604)
- 发(58763)
- 创(57194)
- 科研(53887)
- 创新(53609)
- 计划(53165)
- 课题(51843)
- 国家社会(51490)
- 期刊
- 济(162013)
- 经济(162013)
- 研究(111320)
- 学报(74653)
- 中国(69467)
- 农(66764)
- 科学(65738)
- 大学(54568)
- 管理(52126)
- 学学(51810)
- 财(48368)
- 农业(46589)
- 教育(37979)
- 技术(29693)
- 融(29488)
- 金融(29488)
- 经济研究(27574)
- 财经(27044)
- 业(25253)
- 业经(25120)
- 经(23245)
- 问题(21601)
- 版(20340)
- 科技(20241)
- 业大(19995)
- 图书(18547)
- 技术经济(18346)
- 资源(18053)
- 贸(17998)
- 理论(17008)
共检索到5516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兰梓睿
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市区(西藏、港澳台除外)工业面板数据,利用包含非期望产出(CO_2)的Shephard距离函数和Malmquist指数测算地区工业全要素碳生产率,分析其区域差异性,并采用σ收敛模型、绝对β收敛模型和条件β收敛模型考察中国工业碳生产率的空间收敛性。结果表明:中国工业碳生产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性;中国工业碳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全国工业碳生产率不存在σ收敛,东、中部以及东北地区存在σ收敛,西部地区存在σ发散,全国及东、中、东北、西部地区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以及城镇化对工业碳生产率提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工业化水平和工业能源结构对工业碳生产率提升起负向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余泳泽
本文从核算方法调整入手,采用检验后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对1978-2012年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再估算并对空间收敛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两种资本存量核算方法下,中国TFP年均增幅分别为1.679%和1.630%,主要来自于规模效率改进和技术进步。(2)在考虑了TFP空间外溢效应的情况下,中国省际TFP的收敛速度加快,收敛周期缩短,这主要得益于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的空间收敛。采用不同空间权重矩阵得出的省际TFP空间收敛速度有差异,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省际TFP空间收敛速度降低。(3)加入"中国式分权"的制度因素后,省际TFP的空间收敛速度有所提升,说明在"中国式分...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韩中
本文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 ,测算了1978~2008年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序演进和空间分布,并对其进行了收敛性检验。结果表明,1978~2008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年均4.3%的速度增长,其中技术进步年均增长4.7%,而技术效率年均下降0.4%,可见农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是促使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稳步增长的主要源泉动力。同时,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和技术进步增长率明显地高于中、西部地区,在技术效率上,中、西部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恶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梅辉扬 傅志华 梅霞
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本文分析了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通过构建全要素碳生产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局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6—2020年中国283个地级市的全要素碳生产率,运用Kernel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方法考察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分布动态、地区差异和差异来源,使用σ收敛模型和β收敛模型检验全要素碳生产率的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全要素碳生产率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但是地区差异明显,呈现东部地区>全国>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分布特征,并且这种差异呈扩大的趋势;(2)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异,其贡献率整体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波动下降的趋势;(3)全国及三大区域全要素碳生产率不存在显著的σ收敛特征,但是均表现出典型的β收敛特征,全要素碳生产率最高的东部地区收敛速度最慢,全要素碳生产率最低的西部地区收敛速度最快;(4)产业结构、财政支出水平等是影响全要素碳生产率收敛速度的重要因素。本文最后从清晰认识推动中国绿色低碳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重视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问题、重视绿色低碳协调发展工程的实施路径问题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政府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提供依据,有助于推进区域绿色低碳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江涛涛 郑宝华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紧张和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考虑各区域在能源约束和碳排放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显得日益重要。根据低碳经济的要求和特征应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我国29个省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低碳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考虑低碳因素后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到增加;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由技术进步率的变化主导,低碳技术效率变化对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限;西部地区不存在绝对收敛,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存在较明显的"俱乐部收敛",我国总体及东中西三大地区都存在明显的条件收敛趋势。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孙传旺 刘希颖 林静
2009年中国政府提出碳强度指标,表明今后中国经济发展将面临碳强度约束。针对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法没有考虑到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本文提出了碳强度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通过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比较,表明碳强度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与碳强度目标相吻合,能够实现对低碳经济发展中全要素生产率较准确的评价。经过进一步对碳强度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分解,推动生产可能性边际外移的创新者分析,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研究,结果显示:技术进步是推动碳强度约束下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引导技术进步的创新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平均碳强度最大,目前碳强度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不存在...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林春
首先,采用DEA-MAlMquist模型对中国29个省份2000~2012年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全面测算,得出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技术进步的增长有所下降,技术效率得到了改善。其次,在此基础上通过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GMM方法,分析了各因素对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得出结论是中国仍未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并没有摆脱依赖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应继续增加科研力量投入,推进技术进步对其发挥显著作用。最后,从收敛性看,中国的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β收敛。其中,收敛速度以西部最快,中部最慢,说明中国各个地区都存在各自的稳态水平,并且都收敛于各自的稳定水平。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翔 李小平 周大川
采用基于松弛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和全域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1998~2011年中国26个制造业行业的碳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对其收敛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制造业的碳生产率整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技术变化是其变动的主要因素。相对干净类行业和高技术类行业具有较高的碳生产率,相对污染类行业和中低技术类行业的碳生产率相对较低。制造业的碳生产率存在σ收敛和β收敛,不同分类的行业所具有的收敛特征不尽相同。制造业的碳生产率具有正的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环境效应以及负的结构效应。在低碳经济时代,扩大企业规模、加大技术创新、优化行业结构、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将是中国制造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
碳生产率 制造业 σ收敛 β收敛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滕泽伟 胡宗彪 蒋西艳
研究目标:中国服务业碳生产率变动的差异及收敛性。研究方法:采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对20042013年中国服务业分行业的碳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对其进行收敛性检验。研究发现:中国服务业碳生产率整体呈增长趋势,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主要因素,技术效率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提升服务业碳生产率的作用,利用效率的改善来提高服务业碳生产率增长还有很大的空间。此外,中国服务业碳生产率并没有呈现显著的σ收敛,而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模型研究表明,中国服务业分行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滕泽伟 胡宗彪 蒋西艳
研究目标:中国服务业碳生产率变动的差异及收敛性。研究方法:采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对2004~2013年中国服务业分行业的碳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对其进行收敛性检验。研究发现:中国服务业碳生产率整体呈增长趋势,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主要因素,技术效率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提升服务业碳生产率的作用,利用效率的改善来提高服务业碳生产率增长还有很大的空间。此外,中国服务业碳生产率并没有呈现显著的σ收敛,而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模型研究表明,中国服务业分行业间的碳生产率总体差异正在逐步缩小。研究创新:将碳生产率的测算及收敛性研究延伸到服务业领域。研究价值:有利于低碳经济背景下服务业碳生产率的提升和节能减碳目标的实现。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薛思蒙 刘瀛弢 毛世平
水稻是中日两国共有的重要粮食作物,在资源短缺与经营规模较小的共同客观条件约束下,全要素生产率对中日两国的水稻生产能力有重要影响。本文首先使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中日两国水稻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动趋势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两国水稻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中国水稻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0.987)低于日本(1.017),技术进步因素是导致中国水稻全要素生产率较低的重要原因。第二,中国18省份间、日本9大地区间水稻全要素生产率均存在σ收敛与绝对β收敛,各地区的差距虽不稳定但有所减小,中日各地区及中日两国间均存在低效率地区追赶高效率地区的现象,趋向于共同的稳态水平。第三,与中国相比,日本各地区间水稻全要素生产率的差距较小,且"追赶效应"更加显著。研究结论对中国水稻产业的优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水稻 全要素生产率 收敛性 中日比较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姜钰 管时一
通过构建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和引入收敛性分析的方法,测算了中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了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化趋势,以期深化对区域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认识和理解,为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及提高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⑴2004~2014年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虽然出现一定的波动幅度,但整体呈上升趋势;⑵各区域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⑶除西藏、北京和青海3个区域外,其他区域的林业全要素生产率都呈增长趋势;⑷由于存在收敛性,各区域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以趋于同一水平的趋势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卫兵 涂蕾
采用基于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GML指数测度了我国27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总体、三大区域以及五大城市群三个维度对其收敛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增长趋势,东部地区城市增长率最高,西部地区城市最低,且其增长主要源于绿色技术进步;全国总体以及三大区域均不存在绝对σ收敛,但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五大国家级城市群均不存在绝对σ收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长江中游四个城市群则存在绝对β收敛,但成渝城市群不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且五大城市群均存在条件β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卫兵 涂蕾
采用基于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GML指数测度了我国27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总体、三大区域以及五大城市群三个维度对其收敛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增长趋势,东部地区城市增长率最高,西部地区城市最低,且其增长主要源于绿色技术进步;全国总体以及三大区域均不存在绝对σ收敛,但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五大国家级城市群均不存在绝对σ收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长江中游四个城市群则存在绝对β收敛,但成渝城市群不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且五大城市群均存在条件β收敛;三大区域或不同城市群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向其自身稳态水平收敛,但城市之间的差距仍会存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