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21)
- 2023(15370)
- 2022(12892)
- 2021(11797)
- 2020(9791)
- 2019(21748)
- 2018(21246)
- 2017(39514)
- 2016(21393)
- 2015(23827)
- 2014(22774)
- 2013(22504)
- 2012(20684)
- 2011(18827)
- 2010(18529)
- 2009(16975)
- 2008(16825)
- 2007(14792)
- 2006(13014)
- 2005(11731)
- 学科
- 济(84071)
- 经济(83954)
- 管理(70787)
- 业(66204)
- 企(55553)
- 企业(55553)
- 方法(35258)
- 数学(30827)
- 数学方法(30613)
- 中国(26146)
- 财(24708)
- 农(22566)
- 技术(21630)
- 制(21110)
- 业经(19908)
- 贸(18225)
- 贸易(18213)
- 学(18120)
- 易(17842)
- 环境(17399)
- 银(15438)
- 银行(15388)
- 农业(15000)
- 划(14811)
- 行(14721)
- 务(14615)
- 财务(14588)
- 财务管理(14560)
- 体(14555)
- 技术管理(14110)
- 机构
- 大学(303951)
- 学院(301386)
- 济(132341)
- 经济(130054)
- 管理(116233)
- 研究(108899)
- 理学(100622)
- 理学院(99502)
- 管理学(98162)
- 管理学院(97590)
- 中国(83511)
- 科学(65407)
- 京(64107)
- 财(60642)
- 所(54759)
- 农(53399)
- 研究所(49939)
- 中心(48893)
- 财经(47933)
- 业大(46418)
- 江(44375)
- 经(43895)
- 农业(42055)
- 经济学(41611)
- 北京(40334)
- 院(39666)
- 经济学院(37461)
- 范(36279)
- 财经大学(35795)
- 师范(35782)
- 基金
- 项目(208657)
- 科学(166298)
- 基金(155285)
- 研究(148335)
- 家(138791)
- 国家(137729)
- 科学基金(117375)
- 社会(98619)
- 社会科(93759)
- 社会科学(93739)
- 基金项目(82352)
- 省(79505)
- 自然(75927)
- 自然科(74239)
- 自然科学(74216)
- 自然科学基金(72989)
- 划(68287)
- 教育(67036)
- 资助(61426)
- 编号(55205)
- 创(49174)
- 重点(48350)
- 部(47347)
- 创新(45357)
- 发(44975)
- 成果(43702)
- 国家社会(42772)
- 制(42470)
- 教育部(40521)
- 科研(40140)
- 期刊
- 济(140909)
- 经济(140909)
- 研究(90024)
- 中国(64488)
- 学报(50955)
- 科学(48426)
- 财(47651)
- 农(47116)
- 管理(45691)
- 大学(38628)
- 学学(36846)
- 农业(31962)
- 教育(28458)
- 融(27253)
- 金融(27253)
- 技术(25523)
- 财经(24334)
- 经济研究(24293)
- 经(21067)
- 业经(21050)
- 业(19253)
- 问题(18213)
- 科技(17423)
- 贸(16835)
- 技术经济(16105)
- 世界(15086)
- 国际(15069)
- 版(14605)
- 资源(13082)
- 现代(12948)
共检索到4516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悦 王晶晶 程钰
从细分行业及区域视角切入,运用Super-SBM及双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分析中国工业碳排放绩效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明确技术创新对工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中国工业碳排放绩效在时序上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行业及区域变化具有一定差异,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38%、9.66%,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等碳排放绩效较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碳排放绩效较高;(2)中国工业碳排放绩效空间分异与关联特征明显,大致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递减,Moran’s I由1999年0.338上升至2019年0.509,空间集聚类型逐渐转变为高高集聚。中国工业碳排放绩效划分为14种类型“,低低低低”类型占主导地位;(3)R&D经费内部支出、R&D人员全时当量、专利申请数与工业碳排放绩效大致呈显著正相关,主要通过能源替代、工艺优化、产品创新等路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碳排放绩效稳步提升。最后从创新投入、政策体系及区域协调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中国区域及细分行业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与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等提供借鉴。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张诚 蒙大斌
本文在熊彼特创新经济学的框架下分析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影响因素、动力机制以及产业组织特征,并利用1999-2009年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是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源泉;(2)国有经济比重、市场结构、隐性知识含量等行业特征因素显著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3)诸多行业特征因素对于生产率的影响性质说明了中国工业不是单纯的"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的表面问题,而是"重技术引进,轻制度建设"的本质问题。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洪昌
选取2011—2021年中国工业投入产出面板数据,采用基准回归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技术创新对工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创新可显著驱动工业碳排放效率提升;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对制造业行业、西部地区及经济较发达地区工业碳排放效率的赋能作用更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工业生产效率、能源利用效率以及经济集聚是数字技术创新赋能工业碳排放效率提升的主要作用路径,且工业生产效率的中介效应更强。鉴于此,应当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数字技术创新;制定针对性创新机制,推动工业体系智能化升级;促进“AI+工业”深度融合,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以推动工业碳排放效率提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洪昌
选取2011—2021年中国工业投入产出面板数据,采用基准回归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技术创新对工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创新可显著驱动工业碳排放效率提升;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对制造业行业、西部地区及经济较发达地区工业碳排放效率的赋能作用更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工业生产效率、能源利用效率以及经济集聚是数字技术创新赋能工业碳排放效率提升的主要作用路径,且工业生产效率的中介效应更强。鉴于此,应当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数字技术创新;制定针对性创新机制,推动工业体系智能化升级;促进“AI+工业”深度融合,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以推动工业碳排放效率提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薛辉 杨艳艳
基于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空间面板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对低碳技术创新产出的时空演变进行研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低碳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机理进行探析。研究表明:(1)低碳技术创新产出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现象明显;(2)东部地区的低碳技术创新产出较高,中西部地区低碳技术创新产出较低,各区域低碳技术创新产出呈现上升的趋势;(3)R&D人员投入、项目投入和经费投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产出,且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更大;(4)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对低碳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作用为负,且对西部地区的抑制作用更明显。本研究的政策建议为: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优势,推动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带动西部地区创新发展;改进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降低能源强度、碳排放强度,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区域创新协调发展、联合减排、优化创新空间格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薛辉 杨艳艳
基于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空间面板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对低碳技术创新产出的时空演变进行研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低碳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机理进行探析。研究表明:(1)低碳技术创新产出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现象明显;(2)东部地区的低碳技术创新产出较高,中西部地区低碳技术创新产出较低,各区域低碳技术创新产出呈现上升的趋势;(3)R&D人员投入、项目投入和经费投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产出,且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更大;(4)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对低碳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作用为负,且对西部地区的抑制作用更明显。本研究的政策建议为: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优势,推动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带动西部地区创新发展;改进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降低能源强度、碳排放强度,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区域创新协调发展、联合减排、优化创新空间格局。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聂普焱 罗益泽 谭小景
在计算出工业部门特定年份能源消耗强度的基础上,根据Becker and Henderson分类方法,将33个工业部门划分为高、中、低能耗行业,同时测算1998-2007年33个行业碳排放强度、市场集中度和行业技术研发投入,构建行业面板数据模型,并应用差分GMM估计方法探究三类行业市场集中度、技术创新与碳排放强度的关系。研究结论是:技术创新有助于降低行业碳排放强度;市场集中度对行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行业异质性,高能耗行业市场集中度与行业碳排放强度呈负相关关系,低能耗行业市场集中度与行业碳排放强度呈正相关关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婕 王凯琪 张云
基于2010—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固定效应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减排效果。结果显示:政策未促进全样本试点企业碳减排,但显著促进高耗能企业碳减排;政策动态影响高耗能企业碳排放强度,政策效应先增后减;高质量技术创新能起到有效中介作用;对处于政府高度干预及国有经济发达区域制度环境的高耗能企业,政策减排效应更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谢波 李松月
利用2005—2015年的面板数据,采用DEA方法中的EBM模型,测算中国西部11个省市的制造业碳排放绩效,并通过建立面板Tobit模型,分析贸易开放和技术创新对我国西部制造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西部制造业碳排放绩效呈波动递减的趋势,且整体处于较低水平,而规模效率偏低是其偏低的主要原因;对西部制造业来说,贸易开放度对其碳排放绩效的提高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技术创新对其碳排放绩效呈正向影响。认为政府应鼓励西部地区制造业对外开放,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西部地区制造业应加强技术创新,以实现经济低碳绿色发展的目标。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垣 汪应洛
企业技术创新决策机制构成及特征西安交通大学李垣,汪应洛企业技术创新决策是指企业作为创新决策主体对整个创新过程中涉及的创新目标、创新方案选择原则、控制措施、创新方案评价选优、方案落实及监控等作出决定的过程。现代决策论学派的代表H.A.西蒙认为,决策贯串...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高建,柳卸林
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地区特征高建,柳卸林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根源。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各地区的技术创新,为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宏观管理提供依据,有必要对我国各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析。...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徐维祥 王睿 刘程军 徐严 刘晓雯
基于重构的农业科技创新指标体系,运用TOPSIS熵权法对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进行测算,并利用空间自相关、趋势面、空间引力模型分析农业科技创新的时空演进特征,进一步运用GWR模型探究其背后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较低且两极分化和层级差异较大,总体呈东北—华北—华东区向西南—西北区层级式递减的发展态势。(2)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地域内部分异明显,空间格局基本呈倒ζ形趋势。其空间联系网络结构具有"东密西疏"的特征,东北区与华东区空间联系强度明显,形成黑龙江—浙江—安徽空间三角强联系及陕西—山东、山东—湖北、陕西—浙江交叉强联系的空间分异格局。(3)政府扶持力度、人力资本强度、互联网+战略对农业科技创新具有较大的正向效应,农村经济水平、农业资源禀赋对部分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由负向影响效应转为正向效应,区域开放程度对大部分区域的农业科技创新存在负向效应。
关键词:
农业科技创新 时空演进特征 地理加权回归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田丽 吴旭晓
在厘清城镇化、技术创新影响区域碳排放绩效机制的基础上,选取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NCSE—EBM模型测度碳排放效率,利用面板数据Tobit模型检验全国和三大地区城镇化、技术创新对区域碳排放绩效的独立效应及协同效应。研究发现:城镇化对全国和中西部地区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显著,技术创新对全国及东部地区碳排放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城镇化与技术创新对全国及东部地区碳排放效率的协同效应小于独立效应,对中西部地区不显著;对全国及中部地区碳排放强度的协同效应小于独立效应,而东部地区协同效应大于独立效应,西部地区则不显著。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田丽 吴旭晓
在厘清城镇化、技术创新影响区域碳排放绩效机制的基础上,选取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NCSE—EBM模型测度碳排放效率,利用面板数据Tobit模型检验全国和三大地区城镇化、技术创新对区域碳排放绩效的独立效应及协同效应。研究发现:城镇化对全国和中西部地区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显著,技术创新对全国及东部地区碳排放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城镇化与技术创新对全国及东部地区碳排放效率的协同效应小于独立效应,对中西部地区不显著;对全国及中部地区碳排放强度的协同效应小于独立效应,而东部地区协同效应大于独立效应,西部地区则不显著。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卫东 许晓敏 牛东晓
我国既是第二大经济体,又是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我国政府承诺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到峰值。2030年左右能否达到峰值,人均碳排放量又是多少?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减少人均碳排放量?文章基于1999-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将技术引进、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引入二氧化碳的库兹涅茨曲线方程,构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面板计量模型研究上述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人均CO2排放与人均GDP之间存在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型关系,对应的拐点处的人均GDP数值为95415.85元;煤炭消费量对CO2排放具有正的
关键词:
技术引进 技术创新 碳排放 能源经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