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42)
2023(10132)
2022(8607)
2021(7892)
2020(6782)
2019(16026)
2018(15644)
2017(30233)
2016(16584)
2015(18838)
2014(18865)
2013(19186)
2012(18272)
2011(16797)
2010(16624)
2009(15228)
2008(15141)
2007(13575)
2006(11706)
2005(10668)
作者
(50397)
(42349)
(42173)
(40330)
(26591)
(20342)
(19257)
(16688)
(15885)
(14907)
(14601)
(14163)
(13441)
(13353)
(13301)
(13250)
(12908)
(12641)
(12217)
(12150)
(10700)
(10540)
(10366)
(9712)
(9470)
(9433)
(9308)
(9140)
(8603)
(8502)
学科
(76582)
经济(76526)
管理(43660)
(40797)
方法(36269)
数学(33040)
数学方法(32811)
(31236)
企业(31236)
中国(21767)
(19807)
(17464)
(17395)
(16422)
贸易(16417)
(16036)
环境(15215)
业经(13794)
(13699)
地方(13093)
农业(12772)
(11487)
(11321)
银行(11271)
(10921)
金融(10919)
(10848)
(10307)
(10245)
财务(10230)
机构
大学(250357)
学院(246376)
(111756)
经济(109876)
研究(92720)
管理(90702)
理学(78433)
理学院(77444)
管理学(76196)
管理学院(75735)
中国(69974)
科学(57157)
(53838)
(48478)
(47384)
(46820)
研究所(44611)
中心(40894)
业大(39084)
财经(38658)
农业(37343)
经济学(36524)
(35330)
(35327)
北京(34313)
经济学院(33168)
(32944)
(31905)
师范(31549)
科学院(28975)
基金
项目(165934)
科学(130540)
基金(123112)
研究(116962)
(109598)
国家(108822)
科学基金(91235)
社会(75869)
社会科(72099)
社会科学(72075)
基金项目(64886)
(61892)
自然(58996)
自然科(57627)
自然科学(57608)
自然科学基金(56641)
(53968)
教育(53118)
资助(51137)
编号(44776)
重点(38705)
(38363)
(36932)
成果(36265)
(33864)
国家社会(32801)
科研(32509)
中国(32379)
教育部(32373)
创新(31993)
期刊
(116891)
经济(116891)
研究(72429)
中国(45592)
学报(43539)
(41208)
科学(39663)
(35808)
大学(31979)
管理(30820)
学学(30314)
农业(28034)
教育(20819)
(20733)
金融(20733)
经济研究(20352)
财经(19678)
技术(19452)
(17129)
业经(16813)
(16387)
问题(16340)
(15320)
世界(13401)
技术经济(13205)
国际(13179)
统计(12437)
资源(12339)
(12072)
科技(10812)
共检索到3603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田华征  马丽  
以1986-2016年为研究时段,将41个工业部门归类为16个部门,在运用CKC模型分析各部门产值与其CO_2排放量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以碳排放部门结构、碳排放系数、能源消费强度以及产值部门结构为因素的工业碳排放强度kaya分解模型,运用LMDI法分析不同因素对中国工业碳排放强度变化的贡献。研究发现:工业不同部门产值与其CO_2排放量的关系不同。只有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呈现倒U型关系,机械交通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呈现倒N型关系,其余部门都呈现线性递增或单调递增关系。从工业碳排放强度变化的贡献因素看,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学工业、医药工业、机械交通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和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技术性CO_2减排效应显著。其他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纺织服饰业和化纤及橡塑工业等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行业的结构性CO_2减排效应显著,而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制品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在产值与CO_2排放量的同步递增关系以及结构增长的共同作用下,CO_2减排效应不明显,需要在能源结构调整和利用效率提升方面密切关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凯  佟昕  
碳排放强度与影响因素的关联程度,直接影响正确判断和把握碳排放强度的发展方向。通过分析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大小,来制定控制碳排放强度的短期和长期政策。文章基于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享中心(Carbon Dioxide Information Analysis Center,CDIAC)提供的我国2000-2011年全国碳排放量数据,核算出中国各年度的碳排放强度,通过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别从静态、动态的视角研究中国碳排放强度与技术进步、人口、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谢守红  邵珠龙  
计算了1999-2010年无锡市各工业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并分析了其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999-2010年期间,无锡市工业碳排放强度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59.6%。采用改进的差值因素分解法,从效率效应、结构效应两个方面分析了工业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内在动因。结果显示,在1999-2010年无锡市工业碳排放强度的变化量中,结构贡献率为42.84%,效率贡献率为57.16%;1999-2005年结构效应是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贡献率为76.23%;2005-2010年效率效应是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贡献率为81.73%。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梁广华  
运用计量经济模型从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3个方面研究了影响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因素,研究表明,能源强度的提高能够使碳排放强度上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以及非化石能源比重的提高能够使碳排放强度下降,并对2010年和2011年中国碳排放强度变化做了分解,研究表明中国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主要是由能源效率减排引起的,基于以上研究提出当前应优化产业结构和稳步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等建议,对于政府制定节能减排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孙欣  张可蒙  
本文考虑在对外开放与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结合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等三个途径研究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选择第二产业比重、人均GDP、能源强度、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城镇化率等影响因素,根据协整理论分析认为1980-2011年我国碳强度与影响因素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通过构建状态空间模型并运用卡尔曼滤波对其估计分析,结果验证了前面的结论,并分别得到各因素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动态影响。最后根据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小平  胡德波  李小平  
文章以中国各省区1995~2009年的碳强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进出口和城市化数据为样本,把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收敛性概念引入到碳排放强度领域,探讨了中国省际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收敛性,结果表明中国地区间碳强度存在σ收敛、β绝对收敛和β条件收敛。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研究了影响中国碳强度的因素,发现人均GDP、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的影响最显著。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乔健  吴青龙  
利用经济重心模型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整体演变进行分析,并基于KAYA恒等式构建碳排放强度重心演变驱动因素模型,对中国碳排放强度重心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省级区域碳排放强度整体呈现先升后降态势;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影响,中国省级区域碳排放强度重心、碳排放重心和经济重心演进呈现经度向西、纬度基本不变态势;在区域碳排放强度重心演变的影响因素中,能源消费强度是主要推动因素,经济增长是主要的制约因素,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能源消费结构与碳排放强度关系随区域不同而不同。据此,提出强化能源强度约束,推动经济节能、低碳发展;因地制宜制定区域碳排放强度控制策略;发展节能低碳技术及增加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三方面建议,以更好完成中国碳排放强度目标。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乔健  吴青龙  
利用经济重心模型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整体演变进行分析,并基于KAYA恒等式构建碳排放强度重心演变驱动因素模型,对中国碳排放强度重心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省级区域碳排放强度整体呈现先升后降态势;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影响,中国省级区域碳排放强度重心、碳排放重心和经济重心演进呈现经度向西、纬度基本不变态势;在区域碳排放强度重心演变的影响因素中,能源消费强度是主要推动因素,经济增长是主要的制约因素,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能源消费结构与碳排放强度关系随区域不同而不同。据此,提出强化能源强度约束,推动经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广为  赵涛  
近年来国内外对碳排放与碳排放强度的因素分解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影响因素个体的贡献程度上,而对于影响因素的稳定性及其对碳排放或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动态冲击效应方面,缺乏相应的深入研究。本文采用Kaya恒等式的改进模型,对碳排放强度进行因素分解,得到碳排放因子、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四个影响因素。以1980年-2009年国内的各项相关数据为基础数据,对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的相关性进行平稳性检验,并对碳排放强度与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进行整体协整检验,检验通过后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三种影像因素的变化对碳排放强度的冲击效应;利用SVAR模型中的方差分解功能,计算三种影响因素对...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潘晨  李善同  何建武  周鹏  周德群  
中国是二氧化碳排放大国且具有较强的减排决心,其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受到广泛关注。已有研究较少考虑国内区域间贸易结构变化的影响,而随着经济发展,该因素显得愈发重要。为此,本研究纳入省际贸易结构,采用基于中国省级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两阶段六因素结构分解分析方法,探究2002—2012年这一重要发展时期内中国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7—2012年期间,省际贸易结构变化呈高碳化态势;最终需求规模对碳排放增长的促进作用由2002—2007年期间的出口及东部投资拉动为主,转变为各省份投资的普遍拉动。部门层面,电力生产的碳排放强度持续改善,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压延和加工品等也有不同程度改善;但建筑业与服务业用电量有所上升。未来,可将生产侧碳排放强度和生产技术改善与需求侧需求主体偏好的倒逼相结合,并促进地区间基于产业链的低碳发展合作。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健  周慧  
产业结构调整与低碳经济发展相互联系,内在统一,从产业结构角度探讨碳排放强度问题,有利于正确判断和把握影响碳排放量变化的产业因素,有效制定控制碳排放的产业发展政策。本文在对我国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用2001-2008年全国及28个主要省域的碳排放总量、三次产业比重、单位GDP碳排放量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碳排放强度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得到以下结论:第二产业是影响地区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因素,全国有16个地区二次产业与碳排放强度关联度最大,但第二产业并不是影响地区碳排放量增大的绝对因素;第三产业对地区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效应并不明显,全国有11个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璇  
文章利用1995—2015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基于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了工业污染排放水平及其变化情况,并运用系统GMM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外直接投资等因素对工业排污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工业污染排放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环境治理支出的增加、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引进等,工业产业结构对工业污染排放具有先增后降的影响,而所有制结构对工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并不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璇  
文章利用1995—2015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基于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了工业污染排放水平及其变化情况,并运用系统GMM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外直接投资等因素对工业排污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工业污染排放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环境治理支出的增加、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引进等,工业产业结构对工业污染排放具有先增后降的影响,而所有制结构对工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并不明显。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岳书敬  王旭兰  许耀  
中国工业的低碳创新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碳减排"双赢"的关键支撑,但现实中从低碳效益维度对工业行业创新效率进行分析的研究较少。而实现低碳转型是遏制环境进一步恶化和缓解资源紧缺的现实路径。因此,在低碳经济现实背景下基于传统创新生产函数,构建兼顾经济效益和低碳效益的低碳创新效率,分析其行业差异、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尤显必要。研究表明:低碳创新效率与传统创新效率的测度结果显著不同;重工业化进程使传统创新效率提升快于低碳创新效率;近几年中国工业创新活动逐步关注低碳效益;政府支持、市场竞争、企业规模等对低碳创新效率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能耗特征、外商直接投资、国有产权对低碳创新效率的提升起到负面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潘丹  
采用2004—2011年31个省(市、区)的数据,对中国化肥消费强度变化的驱动效应进行了测度和时空差异比较,并进一步对影响化肥消费强度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2004—2011年,我国化肥消费强度呈显著上升趋势,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化肥利用效率变动共同推动了化肥消费强度的增加,且化肥利用效率贡献率高于结构调整贡献率。②不同地区化肥消费强度变化的驱动效应不同。结构调整效应负向驱动地区多位于我国东部地区,效率效应负向驱动地区多位于我国西部地区。③经济发展水平、农业产业结构、人均耕地规模、技术进步、上一期化肥消费强度、城市化发展水平和耕地质量等因素对化肥消费强度产生重要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