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45)
2023(16295)
2022(13907)
2021(13117)
2020(10810)
2019(24961)
2018(24450)
2017(47168)
2016(25829)
2015(28728)
2014(28471)
2013(28210)
2012(26132)
2011(23790)
2010(23404)
2009(21305)
2008(20668)
2007(17785)
2006(15701)
2005(13751)
作者
(75351)
(62744)
(62032)
(59124)
(39899)
(29869)
(28065)
(24665)
(23867)
(22297)
(21299)
(21077)
(19851)
(19758)
(19448)
(19314)
(18847)
(18735)
(18034)
(17769)
(15807)
(15288)
(15117)
(14206)
(14097)
(13797)
(13785)
(13718)
(12629)
(12419)
学科
(101620)
经济(101509)
管理(73644)
(68488)
(55134)
企业(55134)
方法(46419)
数学(41001)
数学方法(40568)
中国(29383)
(28475)
(25548)
(22816)
(22062)
贸易(22053)
业经(21861)
(21526)
环境(19236)
地方(18903)
农业(18819)
(18369)
(16283)
(15908)
银行(15843)
技术(15623)
(15424)
财务(15358)
财务管理(15335)
(15318)
(15173)
机构
大学(366293)
学院(364018)
(151794)
经济(148842)
管理(143839)
研究(129111)
理学(125209)
理学院(123831)
管理学(121826)
管理学院(121202)
中国(96025)
科学(80349)
(78233)
(66570)
(65377)
(64697)
研究所(60083)
业大(57869)
中心(57257)
财经(53879)
农业(51165)
(50817)
北京(49739)
(49338)
(46815)
(46647)
师范(46303)
经济学(45829)
经济学院(41443)
(40878)
基金
项目(254292)
科学(199399)
基金(186006)
研究(181923)
(164572)
国家(163268)
科学基金(138649)
社会(115565)
社会科(109605)
社会科学(109579)
基金项目(98433)
(96892)
自然(91476)
自然科(89333)
自然科学(89307)
自然科学基金(87715)
(83145)
教育(82396)
资助(76994)
编号(72302)
成果(58029)
重点(57265)
(56659)
(54596)
(52668)
课题(49879)
创新(49240)
科研(48962)
教育部(48113)
国家社会(47956)
期刊
(160204)
经济(160204)
研究(107685)
中国(65810)
学报(62587)
(58242)
科学(56237)
管理(51177)
(47698)
大学(46495)
学学(44063)
农业(40481)
教育(36078)
(31315)
金融(31315)
技术(28640)
经济研究(27105)
业经(25836)
财经(25802)
(22100)
(21339)
问题(21010)
科技(18502)
(18217)
技术经济(17322)
图书(17183)
(17129)
理论(16700)
世界(16206)
国际(16038)
共检索到5256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勇  曾康佳  
通过系统动力学,建立了中国工业碳排放交易政策模型,研究配额交易价格、配额免费比例、CCER交易价格、CCER抵消比例限制的变化对中国工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配额交易政策的实施会带给工业经济一定的负效应,但政策的减排效应更为显著;CCER交易政策的实施可以缓和配额交易政策对工业经济的负效应;过于宽松的CCER抵消比例限制和配额免费比例,减排效果较差;配额交易价格和CCER交易价格的上升都会加剧对经济的负效应,但同时减排效应也会更为显著。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范秋芳  张园园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对碳生产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我国30个省(区、市) 2006~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研究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碳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同时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碳生产率的传导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实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显著提高碳生产率,实现"减排促经"效果,并且随时间推移,这种正向影响逐渐增强;(2)中介效应分析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通过降低能源强度、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的方式影响碳生产率的提高。基于研究结论,本文建议从进一步完善碳交易政策、降低能源强度、加快绿色技术创新和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等方面助力碳生产率提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光球  陈琴  
碳交易政策作为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手段,以实现低成本控制碳排放为目标。为评估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工业投入产出面板数据,采用DDF-GML指数测算并分析各省份碳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项,通过双重差分法构建处理组和对照组,评估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并进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探究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30个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上升趋势,低碳技术创新是各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2)碳交易试点政策能有效地促进试点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3)低碳技术创新及市场化是碳交易试点政策推动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两条主要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光球  陈琴  
碳交易政策作为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手段,以实现低成本控制碳排放为目标。为评估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工业投入产出面板数据,采用DDF-GML指数测算并分析各省份碳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项,通过双重差分法构建处理组和对照组,评估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并进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探究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30个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上升趋势,低碳技术创新是各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2)碳交易试点政策能有效地促进试点省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3)低碳技术创新及市场化是碳交易试点政策推动中国工业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两条主要路径。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承智  潘爱玲  
碳排放权交易作为减少工业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已在我国多个行政辖区应用实施。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下的现行会计政策,对我国会计实务和准则制订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政府补助法是较理想的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方法,但要限制免费配额后续计量的重估模式和排放负债市价结算法的使用,实现政府补助法在会计方法层面的协调一致性,并择机对制造企业产品碳配额成本核算做出相应规定。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旸  陈浩苗  
以湖北、广东和深圳3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为研究对象,运用事件研究法实证研究了环保政策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影响。结果表明:环保政策对湖北和广东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碳排放权价格有明显影响,对深圳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碳排放权价格无明显影响,这说明环保政策对不同碳市场的碳排放权价格影响存在差异。这可能是因为湖北、广东和深圳三个碳市场的行业覆盖范围和政策法规体系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要扩大碳排放权试点的行业覆盖范围,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碳金融机制。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文举   钱新新  
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探讨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影响中国工业低碳转型的作用机制,并从七个试点省份出发,选取2006—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对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策的环境经济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和提升工业低碳全要素生产率,从而促进中国工业的低碳转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要通过成本约束和结构升级途径促进工业低碳转型,而技术进步途径的作用尚未实质性显现。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研发水平更高的地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和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更加明显;而在外商投资水平更高的地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更加明显。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董康银   邓又一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转变是中国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此过程中,碳排放权交易作为碳市场调节机制的核心,对中国推进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9—2020年894家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企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从数字化转型和企业分工两个维度进行了作用机制分析。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降低了企业碳排放强度,且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这说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加速了企业低碳转型进程。作用机制分析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能够通过企业数字化转型来降低企业碳排放强度,但不能通过企业分工降低碳排放强度,且政策的实施效果对不同性质、不同规模和不同资本密集度的企业有所差异。本文研究表明,实施“碳排放双控”政策需要健全各项配套措施,重视碳市场建设并加强企业环境监管对中国低碳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喜平  王素静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钢铁行业碳排放效率,运用双重差分方法探讨碳交易政策对钢铁行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并分别考察地区异质性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碳交易政策对钢铁行业碳减排具有显著且持续的促进作用,使得试点地区效率值平均提升12.6%。但这种作用具有地区异质性,东西部地区较为显著,中部地区则不明显。碳交易政策可以通过促进技术创新、降低能源强度、调整能源结构来提高钢铁行业碳排放效率。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占文忠  吕思琦  郭娅妮  
本文通过分析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碳排放影响的内在机制及影响因素,借助DID双重差分模型及其动态效应变形来测度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实施对中国七个试点省市碳排放的净影响,并检验政策效果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以及同时加入中介变量交互项检验政策是否存在中介效应。研究发现,2012~2018年中国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的碳排放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证实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有利于碳减排;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可以通过改善产业结构以及能源消耗结构来影响碳排放。而且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能源消耗结构、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化程度等因素对碳排放水平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在全国范围推广碳排放权交易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唐安宝  马姚  范文娜  吴晨  周杰  
低碳背景下,金融中介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基于我国30个省2007-2016年碳排放强度与金融中介发展等数据,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金融中介对碳排放强度的作用程度,并进一步考察碳交易相关政策对其的影响。这对完善我国碳交易体系、明确低碳经济发展着力点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第一,我国碳排放强度存在较强的空间集聚效应和空间外溢性;第二,金融中介动员社会资金功能、投资转化功能以及资金配置功能对抑制碳排放强度具有促进作用,但动员居民储蓄功能对其存在不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考虑碳交易政策作用时,地方政策加深了动员社会资金功能和投资转化功能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程度。因此,中央政府要审时度势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地执行和完善碳交易政策,并建立跨区域碳减排合作关系,合理分配金融资源,以促进低碳发展社会共识的形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钦池  
文章利用可变参数STIRPAT模型定量分析1971-2050年人口政策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口数量、城市化、老龄化、家庭规模、性别结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碳强度因素对1971~2010年中国CO2增量的贡献率分别为34.3,26.9,23.9,13.2,-0.45,74,0.3,-72.1。如果没有人口政策,1971-2010年中国CO2排放量要比实际多112亿吨。如果明显放宽人口政策,未来中国CO2排放量将显著多于保持政策不变条件下的排放量,稳定的人口政策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策略。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道平   刘琳琳   刘杨婧卓  
“双碳”目标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科学量化我国碳中和进程,并考察相关政策效果,总结分析碳中和目标实现路径,本文首先从区域总体、人均和能源消耗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了能够反映我国各省份碳中和进程的指数体系,总结了其时空动态演化特征,并以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我国省级经验数据,深入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我国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影响。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能够推进我国各地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并通过碳排放和碳吸收(即碳汇)两端产生积极的政策效果;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通过改善能源结构和提升能源效率两个渠道促进了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本文研究为实现“双碳”目标、建设健全中国碳市场和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实证证据和政策支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慧英  王子瑶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是借助市场的手段实现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我国目前处于碳试点向全国铺开的过渡时期。以中国碳市场试点的准自然实验为背景,搜集2005~2017年我国大陆地区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通过构造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模型,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我国试点省市碳减排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进行了平行趋势检验及安慰剂检验提高实证结果的严谨性与可信度。研究发现,这项政策有效促进了试点地区的碳减排,但是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还不显著。并进一步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减碳机制,发现该政策主要是通过影响能源消费总量与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实现碳减排。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孔晓旭   张新旭   唐晓萌  
文章基于2011—2021年A股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以中国实施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等考察试点政策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实施对于控排名单中上市企业的ESG表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该政策的实施效果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异质性检验发现,对于非国有企业和非高污染企业,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企业ESG表现的促进作用更强;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通过强化高管可持续发展意识来提高企业履行ESG的积极性,尤其对ESG分项指标中的E和S影响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