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88)
- 2023(15979)
- 2022(13933)
- 2021(13103)
- 2020(11125)
- 2019(26168)
- 2018(25733)
- 2017(49753)
- 2016(27280)
- 2015(31108)
- 2014(31210)
- 2013(31265)
- 2012(28913)
- 2011(26344)
- 2010(26159)
- 2009(24178)
- 2008(23900)
- 2007(20886)
- 2006(18080)
- 2005(15998)
- 学科
- 济(113965)
- 经济(113848)
- 管理(75759)
- 业(72309)
- 企(58674)
- 企业(58674)
- 方法(54976)
- 数学(48557)
- 数学方法(48061)
- 中国(30823)
- 农(30197)
- 财(27991)
- 学(24642)
- 业经(23678)
- 贸(22402)
- 贸易(22392)
- 地方(21925)
- 易(21763)
- 农业(20039)
- 制(19712)
- 务(17544)
- 和(17544)
- 环境(17543)
- 财务(17472)
- 财务管理(17435)
- 理论(17123)
- 企业财务(16493)
- 银(16404)
- 银行(16338)
- 技术(16261)
- 机构
- 大学(397951)
- 学院(393628)
- 济(162076)
- 经济(158673)
- 管理(154356)
- 研究(136717)
- 理学(134211)
- 理学院(132655)
- 管理学(130437)
- 管理学院(129740)
- 中国(100871)
- 科学(85769)
- 京(85456)
- 财(70711)
- 所(69740)
- 农(68226)
- 研究所(64061)
- 业大(61697)
- 中心(61107)
- 财经(57665)
- 江(55935)
- 北京(54314)
- 农业(54126)
- 经(52493)
- 范(52010)
- 师范(51529)
- 经济学(49352)
- 院(49333)
- 州(44985)
- 经济学院(44714)
- 基金
- 项目(269970)
- 科学(211271)
- 基金(196235)
- 研究(194526)
- 家(172006)
- 国家(170655)
- 科学基金(145175)
- 社会(122162)
- 社会科(115803)
- 社会科学(115768)
- 基金项目(104570)
- 省(104104)
- 自然(95060)
- 自然科(92842)
- 自然科学(92814)
- 自然科学基金(91164)
- 教育(89050)
- 划(88622)
- 资助(81511)
- 编号(78666)
- 成果(63916)
- 重点(60643)
- 部(60224)
- 发(57676)
- 创(55483)
- 课题(54103)
- 科研(52050)
- 创新(51897)
- 教育部(51145)
- 大学(50448)
- 期刊
- 济(171511)
- 经济(171511)
- 研究(115546)
- 中国(71768)
- 学报(65734)
- 农(61030)
- 科学(59606)
- 管理(53523)
- 财(52954)
- 大学(48662)
- 学学(45685)
- 农业(42601)
- 教育(41227)
- 技术(33109)
- 融(30270)
- 金融(30270)
- 经济研究(28281)
- 财经(27683)
- 业经(26984)
- 经(23703)
- 问题(23035)
- 业(23014)
- 图书(20499)
- 技术经济(19901)
- 科技(18783)
- 贸(18716)
- 理论(18622)
- 版(18602)
- 资源(17829)
- 统计(17276)
共检索到5667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姜蓓蕾 耿雷华 卞锦宇 刘恒 赵志轩 贾仁甫
以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1997-2010年的工业发展规模、资源环境、工业结构、技术投入、环境以及经济杠杆等方面的指标数据为分析样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工业用水效率驱动因素进行筛选分析,认为水资源条件和高耗水行业的比重对工业用水效率的提高呈现负向作用,且水资源条件约束性是持久性的,高耗水行业比重的负向作用呈现出加强的趋势;工业科技投入和技术进步对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具有正向作用,且从时间上看,推进作用持续明显。根据2010年全国及各省区的主成分综合得分,在聚类分析法基础上,将全国划分成5个区域:区域Ⅰ资源压力是工业用水效率的主要驱动因素,未来效率的提升空间较小;区域Ⅱ工业产业规模和资源压力是主要驱...
关键词:
工业用水效率 驱动因素 区划 主成分分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雷玉桃 黄丽萍 张恒
选取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1999~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Frontier4.1软件测算了我国各省区历年工业用水效率值,还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各省区分为高效率组、中效率组、低效率组进行工业用水效率差异分析,接着选择自然资源、经济水平、工业发展、工业结构、用水结构和政府影响这6个因素,构建Tobit回归模型对这6个驱动因素分全国、高、中、低效率组样本分别对工业用水效率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如下:我国工业用水效率平均值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东、中、西部地区的工业用水效率值差异较为明显;工业用水效率整体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趋势;我国各省区的工业用水效率处于一种较快的增长趋势且地区间的工业用水效率差距在不断缩小;人均水资源量与工业用水效率呈负相关关系;经济水平驱动因素和工业发展驱动因素都与工业用水效率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合理的工业结构可以显著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政府作为对于工业用水效率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
工业用水效率 动态演进 驱动因素 SFA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雷玉桃 黄丽萍
本文依据中国31个省2002-2013年的面板数据,运用SFA方法测算和对比分析各省每年的工业用水效率值,并建立回归方程分别对全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工业用水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应提高节水意识和节水技术、鼓励循环用水、调整产业布局和优化工业结构、根据区域差异制定有区别的管理方案和制度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工业用水效率 影响因素 区域差异 SFA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余许友 张陈俊
文章利用多层次LMDI方法,分解2002—2013年安徽省工业用水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规模以上工业及其部门用水强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而规模以下工业用水强度远远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并且居高不下;(2)规模结构效应、部门结构效应和行业结构效应对工业用水强度的下降起到正向促进作用,而技术进步效应阻碍了工业用水强度下降,主要由于规模以下工业用水强度太高,拉高了工业用水强度,但是规模以上工业的技术进步效应有利于工业用水强度的下降;(3)规模以上工业技术进步效应反转是规模以上工业用水强度出现反转的主要原因,除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之外,剩下36个行业的用水强度全部下降,对工业用水效率的提高具有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
多层次 LMDI 工业用水强度 因素分解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珊 张玲玲 丁雪丽 王小红
工业用水效率是影响工业用水的直接因素,剖析其影响因素并找出空间分布规律是提高中国工业用水效率的关键。通过选取Super-SBM模型,引入非期望产出指标来测算中国31省2007~2016年的工业用水效率,并从多方面综合分析工业用水效率影响因素的空间动态演变状况,以求研究结果为制定有差异的区域集约型水资源管理政策提供依据。结果发现:(1)我国多数省份的工业用水处于无效率状态,同时高效率中心由东向西转移;(2)不同影响因素对工业用水效率的影响关系不同。水资源总量、地区生产总值、工业用水占比、R&D投入占比的增多对工业用水效率有负向影响,工业用水效率会降低;而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人均教育支出的增多对工业用水效率有正向影响,促进工业用水效率提升。(3)不同影响因素对中国工业用水效率的影响程度存在空间差异。城镇化率、R&D投入占比和人均教育支出对工业用水效率带来的影响作用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影响高值区主要落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低值区主要在东部沿海;而水资源总量、地区生产总值、工业用水占比和地区常住人口的影响在空间上呈现一种演变的状态,随时间发展影响高值区和低值区都发生了中心转移。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冯俊华 成尧 张丽丽
工业废水增加严重影响水资源环境,阻碍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本文选取陕西省工业2001-2015年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MAXdea软件对陕西省工业用水的经济效率与经济-环境效率进行测算与分析,并利用Tobit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工业用水效率较低,政府环境规制对工业用水效率有促进作用;现阶段改善陕西工业用水效率,不能单纯依靠环境规制物力与资金的投入,提高环保资金和设施的利用率才是关键,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有利于用水效率的提升。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雷玉桃 黄丽萍
本文在分析中国各主要工业省区工业用水现状的基础上,选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利用13个主要工业省区1999~2013年的面板数据,测算每年的工业用水效率值,通过定额比较法计算工业节水潜力,并通过系统聚类方法将13个主要工业省区划分为3种节水潜力类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各主要工业省区的工业用水效率均未达到1,说明各省存在一定的节水空间,节水潜力较大;随着工业用水效率的不断提高,各省每年的工业节水潜力大体上呈逐年递减态势;各省区不仅工业用水效率存在差异,工业节水潜力也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江苏和湖北的工业节水潜力较大,黑龙江、上海、福建和广东次之,其他省区工业节水潜力较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程永毅 沈满洪
构建基于地区要素禀赋的投入价格体系,利用成本效率DEA模型将要素禀赋因素纳入工业用水效率分析框架,测算分析了中国2002—2011年地区工业用水效率增长,并对其收敛性进行了检验。测算结果显示,各地区的工业用水效率在不断上升,但地区间差距较大,存在三个明显的梯队;大部分地区的要素投入结构与自身要素禀赋特征不匹配,东、中部地区普遍表现为资本投入比重过低和水资源投入比重过高,西部地区则普遍表现为劳动投入比重过低和水资源投入比重过高。收敛性检验结果显示,全国各地区的工业用水效率并未像资本效率和劳动效率一样呈现出较强的收敛趋势,但高用水效率地区与低用水效率地区分别存在俱乐部收敛。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吕洪燕 乔朋华
中国工业发展经历了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工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绿色创新是基于目前能源与生态约束下中国工业创新的必经之路。文章采用DDF模型,分析中国各地区绿色创新效率、技术缺口比率以及全局参比下工业绿色创新动态效率Malmquist指数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中国工业绿色创新效率地区间异质性明显,多数效率前沿省份都位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在考虑地区差异的基础上,各地区TGR呈上升趋势,地区间技术缺口比率差距逐渐缩小;样本期内全局参比Malmquist指数显示中国大部分省份工业绿色创新动态效率是提高的;工业绿色创新效率较高的省份主要为技术驱动,而工业绿色创新效率较低省份多为效率驱动,工业绿色创新动态效率较高的省份为技术变化和效率变化共同驱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朱启荣
本文对我国各地区的工业用水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与节水潜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目前,我国工业用水资源配置偏离了效率原则;各地区工业用水的效率存在着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是由工业结构水平、外商投资规模和水资源禀赋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各省(市、区)的工业用水效率均有不同程度提升的潜力。我国在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时,需要制定有区别的区域节水目标和政策措施。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杨大楷 汪若君
利用2002~2008年中国113个重点城市的数据分别考察了丰水区和缺水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水价对于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有正向作用;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对于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没有影响;缺水区的水价对于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工业用水 循环利用 重复用水率 区域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旭 洪祥镇 宋安斌
文章采用定基极差TOPSIS熵权法对2008—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营商环境水平进行测度,通过Dagum基尼系数探究了营商环境地区差异的演变趋势,并基于方差分解法与二次指派程序(QAP)对营商环境不均衡的结构性来源以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整体营商环境逐渐优化,但空间不均衡特征明显;营商环境差异具有缩小态势,东-中、东-西地区组间差异是总体基尼系数的主要来源,投资融资、企业市场和公共服务环境差距均是造成营商环境不均衡的主要因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范丹 王维国
本文将二氧化碳排放纳入工业能源绩效的评价体系之中,基于SBM方向距离函数及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2000-2010年我国工业36个行业的能源效率与生产率,利用核密度估计分析了能源效率的动态演进,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业低碳能源效率高于传统能源效率,其中制造业的低碳能源效率最高,其次为供应业,采掘业最低;考察期内工业行业的最优生产前沿不断外移,低碳技术边界越来越偏离规模报酬不变技术;核密度分析可知,大多数工业行业由于生产率提高使得能源效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驱动因素分析显示,工业行业存在能源利用的规模经济,能源结构对行业能源绩效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资本深化对工业行...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邓光耀 张忠杰
近年来,中国工业用水占全部用水的比例在20%~30%左右,提升工业用水效率、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基于网络SBMDEA模型和GML指数,研究了2007-2015年中国各省工业用水效率,实证结果发现:(1)从年度平均值来看,与污水治理阶段相比,生产阶段处于前沿面的省份更多,各省份与前沿面的差距相对较小。北京、天津、内蒙古、山东、广东、海南等省份生产阶段工业用水效率较高,但是污水治理阶段的效率值却较低;辽宁、吉林、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西、贵州、云南、青海等省份生产阶段效率值较低,但是污水治理阶段的效率值却较高。(2)从各时间段的几何平均值来看,大部分省份网络和污水治理阶段的GML指数值小于1,但是生产阶段的GML指数值大于1。因此,在提升生产阶段的工业用水效率的同时,需要加大工业污水的治理力度,提升污水治理阶段的效率,并树立工业生产和治污同步进行的意识,特别是北京、天津、内蒙古、山东、广东、海南等污水治理效率较低的省份。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静 任继达
工业用水效率的提升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基于中国30个省区20052015年的面板数据,利用最新DEA模型——Min DS估计了各地工业的用水效率;利用Tobit模型考察了不同区域的影响因子对工业用水效率的作用。研究发现:全国总体的平均用水效率为0.75,东中西的平均用水效率分别为0.79、0.70和0.77,纯技术用水效率东部表现最好,而规模效率西部地区表现最优。另外,南方省区的工业用水效率要低于北方省市。工业化比重对工业用水效率产生正向影响,而用水规模对其产生负向影响。文章给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