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07)
- 2023(14873)
- 2022(12774)
- 2021(11921)
- 2020(9854)
- 2019(22733)
- 2018(22515)
- 2017(43332)
- 2016(23254)
- 2015(26210)
- 2014(26220)
- 2013(26307)
- 2012(24338)
- 2011(22149)
- 2010(22005)
- 2009(20333)
- 2008(19613)
- 2007(16962)
- 2006(15150)
- 2005(13669)
- 学科
- 济(116123)
- 经济(116014)
- 管理(64969)
- 业(58873)
- 企(47237)
- 企业(47237)
- 方法(46659)
- 数学(41058)
- 数学方法(40708)
- 中国(29167)
- 农(25925)
- 地方(25865)
- 学(23611)
- 业经(22362)
- 财(22239)
- 贸(19693)
- 贸易(19682)
- 易(19047)
- 环境(17933)
- 农业(17791)
- 制(17219)
- 和(16312)
- 地方经济(15971)
- 融(14857)
- 金融(14855)
- 理论(14789)
- 银(14537)
- 银行(14493)
- 划(13950)
- 行(13946)
- 机构
- 大学(342689)
- 学院(338303)
- 济(150211)
- 经济(147385)
- 管理(132572)
- 研究(122801)
- 理学(114959)
- 理学院(113595)
- 管理学(111773)
- 管理学院(111169)
- 中国(91165)
- 科学(73754)
- 京(73699)
- 财(64155)
- 所(61831)
- 研究所(56502)
- 中心(53108)
- 财经(52145)
- 农(51098)
- 业大(47823)
- 经(47592)
- 北京(47303)
- 江(47235)
- 经济学(46874)
- 范(44776)
- 院(44583)
- 师范(44426)
- 经济学院(42043)
- 农业(39839)
- 财经大学(38846)
- 基金
- 项目(230949)
- 科学(182654)
- 基金(170263)
- 研究(168788)
- 家(148554)
- 国家(147405)
- 科学基金(126147)
- 社会(109510)
- 社会科(103890)
- 社会科学(103863)
- 基金项目(89967)
- 省(86577)
- 自然(80527)
- 自然科(78625)
- 自然科学(78608)
- 自然科学基金(77223)
- 教育(75732)
- 划(73719)
- 资助(70365)
- 编号(66533)
- 成果(54006)
- 部(52053)
- 重点(51801)
- 发(50497)
- 创(47158)
- 国家社会(46116)
- 课题(45946)
- 教育部(44716)
- 创新(44139)
- 科研(43673)
- 期刊
- 济(166907)
- 经济(166907)
- 研究(105782)
- 中国(61854)
- 学报(51990)
- 科学(49853)
- 管理(49606)
- 财(46232)
- 农(45956)
- 大学(39313)
- 学学(37090)
- 教育(32558)
- 农业(32468)
- 技术(28495)
- 经济研究(28102)
- 融(27542)
- 金融(27542)
- 财经(26176)
- 业经(23791)
- 经(22551)
- 问题(21545)
- 技术经济(18228)
- 贸(17893)
- 世界(17155)
- 业(17033)
- 图书(16114)
- 理论(15961)
- 资源(15918)
- 国际(15818)
- 科技(15553)
共检索到5018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铁鹰 李京梅
本文以环境污染中的重要指标工业废气排放量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基于1998—200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检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在中国的存在性及相应的拐点研究,并以实证检验为基础对工业废气排放和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废气排放量在工业化发展的整个阶段始终处于上升趋势,而EKC拐点一般出现在工业化结束之后的一段时间;截至2050年,将有30个省份越过拐点;就各个区域而言,相比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总体上能够较早地到达拐点;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拐点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点,拐点的变化取决于环境污染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关系。
关键词:
工业废气 经济增长 区域分异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铁鹰 李京梅
扩展性地分析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将环境容量统一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框中,在理论上放宽了基本假定。在此基础上,通过1992-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以沿海地区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入海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两者间存在N型曲线关系。除环渤海地区外,其他沿海省份的实际入海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均小于其环境容量,除辽宁、河北等省份污染物排放的极大值要高于环境容量外,其他省份没有超过环境阈值。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任重 周云波
本文利用1981-2005年环渤海三省二市工业废气排放量、人均实际GDP以及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等两个污染控制变量的年度数据,建立panal data模型,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否存在以及什么因素影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形状。实证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气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呈现整体向上倾斜的倒"N"形的曲线特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规模的扩大和重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环渤海地区的工业废气排放污染呈现出持续恶化的趋势;恶化速度可能存在一个先相对减缓、后加速、然后相对减缓的过程,这不同于传统的环境库兹涅茨倒"U"假说;就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来说,...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红卫 张民服
本文实证研究了我国流通业增长与碳排放的耦合关系,主要有两条研究脉络:一是研究我国流通业增长与碳排放耦合的动态关系,二是比较研究耦合发展的区域分异性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流通业增长与碳排放的退耦水平在样本期内可以分为5个阶段:临界状态-强耦合-弱耦合-临界状态-弱耦合,对应的流通发展类型则总体由低效扩张转向集约扩张。根据区域比较研究结果,分异性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东部地区流通业发展类型逐步从低效扩张转向集约扩张,与碳排放的协调关系总体优化,而中西部地区流通业增长与碳排放的耦合发展滞后于东部地区,亟待优化协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陆亚琴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环境质量在不断下降。造成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的原因很多,但不容忽视的是,伴随着外国直接投资(FDI)的大量涌入,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资源和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为揭示不同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对环境影响的差异情况,本文将我国31个省(区、市)划分为东、中和西部①三大经济区域,利用1991~2006年实际使用的FDI数额和同期的工业废气排放量数据,分别考察三大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对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影响。
关键词:
外国直接投资(FDI) 环境 区域影响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朱万里 胡瑜杰
本文通过甘肃省1997-2010年的相关数据,采用协整分析的方法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财政分权和经济增长对甘肃省废气排放量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和经济增长与废水排放量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均衡关系,财政分权程度的提高增加了废气排放量,经济增长与废水排放量存在着正相关。
关键词:
废气排放量 经济增长 财政分权 甘肃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邓小乐 孙慧
对1995~2012年中国30省份的人均CO2排放、人均GDP与人文发展指数进行单位根检验,并对30省份的平稳面板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和福利均为碳排放的单向格兰杰原因;经济增长和福利之间为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资源型省份在取得与非资源型省份同样的经济增长时,将比非资源型省份产生较多的碳排放,同时资源型省份在取得福利水平提高时碳排放有同向变动趋势,而非资源型省份的福利水平与碳排放呈反向变动趋势。
关键词:
碳排放 福利 资源型省份 非资源型省份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宏伟 易丹辉 周明勇
利用Tapio脱钩模型,研究了"十五"和"十一五"两个时期区域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弹性,从省级区域、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三个角度对脱钩弹性进行了测算和因果链分解。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把节能减排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抓手,区域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处于弱脱钩状态,且其脱钩弹性较"十五"期间下降幅度较大。其中,减排弹性变动不大,工业节能弹性变成弱脱钩状态,工业节能成效显著,工业化弹性、城市化弹性和经济发展弹性均呈增加趋势。因此,要切断区域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联系,必须加大对海南、宁夏等省级区域、中西部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低组的减排力度。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郭杰 包倩 欧名豪
研究目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合理分配是实现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减量化,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和约束机制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考虑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区域分异,构建包括人口、二三产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耕地保有量、建设用地可拓展空间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下达指标分配体系,并结合区域建设用地经济增长贡献率分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折抵指标,为全国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提供方法参考。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经济计量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1)基于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差异构建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下达指标分配体系,既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又兼顾区域资源禀赋的供给约束,评价体系更为全面;(2)考虑不同区域建设用地对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章恒全 韩若祎
文章以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各省人均GDP为度量指标,运用VAR模型,基于我国31个省八大经济区域1997—2015年相关数据,研究了我国各区域工业废水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八大经济区中,除东北地区与长江中游地区外,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黄河中游地区、西南地区和大西北地区的工业废水排放和经济增长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二者间的相互影响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且工业废水排放对经济增长的预测方差贡献度比经济增长对工业废水排放的预测方差贡献度小。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英姿 都红雯 闻岳春
文章基于改进的STIRPAT模型,以1995-2010年按碳排放特征分组的中国工业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了我国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具有U型曲线特征,拐点处的经济产出高排放强度行业低于低排放强度行业。资本存量对工业碳排放的正向影响作用大于劳动力总量,科研投入有利于高排放强度行业减排,化石能源结构调整不能促进工业减排。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吴浙
论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异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吴浙自70年代末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央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上一直实施的是不平衡发展战略。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在我国开始变得越来越普遍、越来越突出。即使是在地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肖雁飞 廖双红
二元经济是工业化的必然过程和必然阶段,现代经济追求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一元经济。本文在回顾二元经济理论由来和中国特殊城乡二元结构形成渊源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城乡二元经济变化态势,并重点分析城乡二元经济区域分异规律和形成原因。最后,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二元经济 区域分异 对策分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陆宇嘉
以工业废气为研究对象,拓展IPAT模型,构建30个省份的工业废气排放影响方程。运用基于回归方程的Shapley值方法分解各影响因素对地区工业废气差异形成的贡献程度。分析表明,经济发展程度是造成我国地区工业废气排放不平等的最主要因素,平均贡献率高达50.52%。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和外商直接投资是导致地区工业废气排放差异形成的第二层次因素,分别导致了17.60%、21.93%和8.40%的排放不平等。而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程度的作用并不明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潘佩佩 杨桂山 王晓旭 葛京凤
耕地变化的区域分异研究可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重要依据。基于RS和GIS技术,分析太湖流域1985~2015年耕地数量、质量和动态结构的时空演化格局。结果表明:近30a流域耕地呈现以城镇为中心面的边缘扩散和以乡镇为中心点的散布流失特征,导致耕地净减少了38.87%,其中环湖、沿江城市密集区及县域空间拓展区是耕地流失的热点区域。耕地集中连片分布区与经济发展快速区的空间复合导致耕地缩减与建设用地扩张呈现空间对应关系,建设占用始终是驱动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不同阶段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政策影响,不同地类对耕地转移的贡献率和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且转移比例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对等。总体上,耕地变化呈现由缓慢零散占用到快速集聚流失的过程,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高值和低值区亦表现由分散到集中的格局,最终驱动了耕地优势区由环湖平原区向西南丘陵区的空间转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