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72)
2023(12530)
2022(10920)
2021(10299)
2020(8611)
2019(20250)
2018(19837)
2017(38478)
2016(20586)
2015(23374)
2014(22997)
2013(23066)
2012(21219)
2011(19239)
2010(18779)
2009(17263)
2008(16623)
2007(14132)
2006(12194)
2005(10716)
作者
(58282)
(48247)
(47959)
(45668)
(30921)
(23046)
(21765)
(19036)
(18437)
(17132)
(16586)
(16342)
(15175)
(15116)
(14943)
(14731)
(14366)
(14149)
(13819)
(13630)
(11842)
(11811)
(11486)
(10827)
(10766)
(10660)
(10523)
(10332)
(9615)
(9445)
学科
(89015)
经济(88919)
管理(57468)
(54518)
方法(44491)
(44080)
企业(44080)
数学(39718)
数学方法(39395)
中国(24663)
(21952)
(20182)
(18159)
贸易(18150)
业经(17880)
(17655)
(17043)
地方(16191)
农业(14656)
(14170)
环境(13700)
(13259)
技术(12827)
(12485)
金融(12484)
理论(12458)
(12446)
(12390)
财务(12387)
财务管理(12365)
机构
大学(297631)
学院(292526)
(126452)
经济(124154)
管理(119366)
理学(104663)
理学院(103543)
管理学(102021)
管理学院(101501)
研究(100356)
中国(74965)
(63370)
科学(60015)
(54415)
(49100)
财经(45197)
研究所(45123)
中心(44199)
(43185)
业大(42249)
(41499)
北京(40467)
经济学(39436)
(38771)
(37741)
师范(37446)
(36520)
经济学院(35810)
财经大学(34035)
农业(33964)
基金
项目(206165)
科学(163463)
基金(152985)
研究(151350)
(132952)
国家(131945)
科学基金(113802)
社会(97800)
社会科(92909)
社会科学(92888)
基金项目(81127)
(76621)
自然(73179)
自然科(71516)
自然科学(71500)
自然科学基金(70241)
教育(68505)
(65385)
资助(63799)
编号(59974)
成果(48268)
(47084)
重点(45622)
(43533)
(42515)
国家社会(41277)
教育部(40910)
课题(40652)
创新(39701)
人文(39612)
期刊
(129130)
经济(129130)
研究(88106)
中国(50060)
学报(44308)
管理(42526)
科学(42244)
(38237)
(38201)
大学(33946)
学学(31863)
教育(28939)
农业(27379)
技术(23961)
(23281)
金融(23281)
经济研究(22057)
财经(21962)
业经(19285)
(18725)
问题(17121)
图书(14984)
(14916)
(14722)
技术经济(14704)
理论(14566)
科技(13680)
世界(13647)
实践(13064)
(13064)
共检索到4152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艳  李树民  
中国工业在1995年至2005年间呈现出地理集聚加速的状态,并且偏向东部地区集聚。这一方面表明中国市场化改革已取得重大进展,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中国工业过度向东部地区集聚将导致中西部地区工业"空心化",造成地区发展差距扩大。当前产业政策的重点应当是引导东部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实现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各地区的协调发展。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秦建军  武拉平  闫逢柱  
本文首先利用空间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农产品加工业的12个产业的地理集聚度进行了测度与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扩展的C-D函数,重点分析地理集聚对农产品加工业成长的影响,结果发现:2002—2008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平均地理集聚度呈缓慢上升趋势,但不同产业集聚度变化存在差异;产业地理集聚度大小与变化及其对产业成长的影响显著且不同行业存在明显的差异;产业集聚对产业成长的贡献虽弱于资本而强于劳动;产业地理集聚、资本、劳动其对产业成长贡献差异及行业差异可以为政府通过产业集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成长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陶晨璐  李凌超  程宝栋  
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1999—2009年的木材加工业企业数据为样本,量化分析了中国木材加工业的空间集聚水平及其演变趋势。研究发现:1999—2004年期间中国木材加工业的空间集聚水平迅速大幅提升,2004年后逐渐保持稳定;越来越多的木材加工业的4位数行业成为高度集聚的行业,而不很集聚的细分行业数量则越来越少;1999—2009年,中国木材加工业企业集聚地区由东北三省向东部沿海一带转移;中国木材加工业聚集水平增速已超过制造业整体平均水平。最后提出促进中国木材加工业发展的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永培  晏维龙  郭晓飞  
为了深入分析工业分制造业地理集聚对碳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的影响,笔者在一个拓展的STIRPAT模型的基础上,利用1996年~2010年36个二位码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工业集聚对制造业碳排放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工业集聚对碳排放具有提升排放总量和降低排放强度增速的双重作用,即规模效应和强度效应。工业集聚过程中的市场集中度、国有企业的主导性对制造业碳排放发挥了重要的约束作用。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海宁  陈媛媛  
文章从外部性的角度探讨了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鉴于产业外部性即产业集聚会促进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的已有研究,文章提出了产业集聚也可以提高能源效率的假说,并借助中国2001-2007年25个工业行业的数据,采用DEA的方法测度了全要素(各类)能源效率以及产业集聚程度指标。结果发现能源密集型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较低,而能源非密集型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较高;资源依赖性行业及出口密集型等行业集聚程度较高;烟草行业的能源效率和集聚程度均居首位。随后文章采用实证的方法验证了产业集聚及其所引致的外部性可以有效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和单要素能源效率的假说。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杨宝良  
本文首先介绍了克鲁格曼中心外围模型的基本逻辑 ,指出规模经济等经济外部性对于制造业地理集聚的形成与稳定具有决定作用。然后对我国工业经济进行了实证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 ,需求变量、投入变量、及初始固定资产变量对产业地理集聚的作用是显著正向的 ,这与理论逻辑一致 ,而初始集聚度和规模变量则对地理集聚呈现显著负向的作用 ,这与理论逻辑相背离。文章根据我国渐进式改革的内容和特征对此做出了解释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许红  张春芳  
集聚是中国IT产业重要的区位特征。对1994年~2006年中国IT产业集聚度测算表明,中国IT产业的集聚度正在逐年提高,并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马亚华  史笑梦  
金融活动向优质区位的集聚提高了金融业绩效,但同时在宏观上造成了金融供给的空间分布与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匹配,增加了农村居民获取金融服务的空间成本,从而会在客观上降低区域金融包容水平。本文基于新金融地理学原理,利用2007—2012年中国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对我国银行业集聚与金融包容水平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的空间均衡化在整体上有利于金融包容水平的提升,但银行业集聚对金融包容水平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的分散化能显著提高金融包容水平,而在经济较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蒋含明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通过将区域产品需求分为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构建包含企业集聚变量在内的工资方程,在省际面板数据的基础上借助空间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资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在中国省域层面较为显著,地区工资水平对企业集聚的弹性系数均显著为正且在东部地区更大,表明我国中西部地区通过不断优化投资环境、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等举措将有助于缓解工资水平在我国省域间的趋异。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覃一冬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关于经济空间集聚的研究视角,采用我国2003—2009年间26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城市经济集聚的决定因素。实证研究结果发现,Marshall所强调的三个外部性经济均显著影响我国城市经济集聚,但是劳动力市场外部性和知识外溢却呈现出离心力作用。此外,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表明,扩大城市对外开放程度和增加教育投入能促进城市经济集聚,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则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的一体化。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树  陈刚  肖宏亮  
采用2006年的截面统计数据考查了我国35类工业产品生产的区域集聚现象。研究发现,工业产品生产普遍存在较高的区域集聚程度,表现出亲原料产地性、历史承继性、落脚自由等性质,并且存在明显的东西梯度和隐约的梯度推移黏性等性质;大多数产品生产集聚的影响因素是与新经济地理学相吻合的,但也有不少补充和修正。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伟纯  李二玲  
以2006—2016年中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农产品加工业为例,从强调区域内外两方面因素出发,利用演化经济地理思维构建分析框架,探讨了产业集聚的演化机制。结果表明:①区域产业集聚演化是在区域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路径依赖和路径创造的过程。②中国农产品加工业集聚水平的区域差异明显,地理集聚变化与产业转移高度相关;农产品加工业在中西部地区的集聚水平显著增强,表现出路径创造特征。分行业来看,中部地区对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业的路径创造较为明显;长江中上游地区对原材料—资本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业的路径创造突出,但烟草制品业集聚格局较为稳定,呈现出由区域路径锁定而导致的空间锁定特征。③对历史基础的依赖是影响农产品加工业集聚演化的关键,且是东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保持高水平集聚的最主要原因;产业转移显著推动了中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集聚;产业多样化与外商投资对农产品加工业集聚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在东部表现为负向作用,在中西部表现为正向作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苏李  臧日宏  闫逢柱  
产业集聚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本文利用克鲁格曼提出的空间基尼系数测度了2001—2008年中国制造业的28个行业的产业集聚度。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产业集聚度及其变化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平均产业集聚度上升明显,但各细分行业的集聚度变化却各有差异;从整体来说产业地理集聚推动了技术进步,但各行业地理集聚对技术进步的作用却存在显著差异。大部分技术密集型行业、原材料密集型行业以及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产业集聚对技术进步具有正面作用;但一些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产业集聚上升却不利于技术进步。产业集聚及其对技术进步作用的差异可以为政府的产业集聚政策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尹希果  梁彭勇  
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分析等经济计量方法,对我国1978~2003年工业集聚与非农产业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二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协同互动关系;(2)非农产业就业是影响我国工业集聚的重要原因,而工业集聚没有带动就业非农化;(3)我国地区政府的就业政策加快了非农化进程,引起了非农化过程中的工业集聚效应;(4)我国城市对工业的承受能力较弱;(5)我国的工业集聚只引起了产业产值变化,并没有过多地改变产业就业结构,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差,没有很好地解决就业问题,今后的工业化战略应当更加重视就业问题的解决。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曾国平  曾三  梁彭勇  
运用协整检验、因果分析等动态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1978—2005年的工业集聚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表明二者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协同互动关系。工业集聚是影响我国城市化的重要原因,而城市化进程对工业集聚的变动也有显著的影响。工业集聚加剧了人口的集聚,构成城市集聚的基础,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城市的规模越大,人口越多,集聚性越强,对周围地区的工业向心力越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