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412)
2023(19188)
2022(16354)
2021(15156)
2020(12558)
2019(28918)
2018(28523)
2017(54108)
2016(29099)
2015(32960)
2014(32559)
2013(32162)
2012(29879)
2011(27098)
2010(26874)
2009(24237)
2008(23504)
2007(20407)
2006(17947)
2005(15936)
作者
(84496)
(70671)
(70158)
(66465)
(44938)
(33624)
(31751)
(27722)
(26864)
(24992)
(24067)
(23897)
(22420)
(22295)
(21764)
(21720)
(20922)
(20586)
(20147)
(20136)
(17590)
(17382)
(17054)
(16091)
(15865)
(15738)
(15528)
(15282)
(14150)
(13964)
学科
(124355)
经济(124236)
管理(81882)
(79489)
(63553)
企业(63553)
方法(53442)
数学(46729)
数学方法(46143)
中国(36600)
(34142)
地方(28051)
业经(27593)
(27552)
(26455)
(23682)
贸易(23666)
农业(23205)
(22981)
技术(22396)
(20925)
环境(20592)
(18990)
(18860)
银行(18809)
理论(18531)
(18279)
金融(18277)
(18128)
(17047)
机构
大学(413987)
学院(412479)
(170999)
经济(167557)
管理(161580)
研究(146469)
理学(139532)
理学院(137955)
管理学(135509)
管理学院(134777)
中国(109950)
科学(90316)
(89522)
(74739)
(73631)
(69339)
研究所(67386)
中心(65852)
业大(62325)
财经(60145)
(59726)
北京(57117)
(55626)
师范(55058)
(55028)
农业(54177)
(53612)
经济学(51659)
(48294)
经济学院(46582)
基金
项目(285649)
科学(225413)
基金(207998)
研究(207535)
(182818)
国家(181346)
科学基金(155294)
社会(131594)
社会科(124823)
社会科学(124793)
(109995)
基金项目(109700)
自然(100941)
自然科(98648)
自然科学(98624)
自然科学基金(96828)
教育(94897)
(93534)
资助(85854)
编号(83352)
成果(66594)
重点(64710)
(64139)
(63137)
(59505)
课题(57775)
创新(55685)
国家社会(54985)
科研(54551)
教育部(53937)
期刊
(186398)
经济(186398)
研究(123276)
中国(81585)
学报(65851)
(62852)
科学(62419)
管理(60309)
(54642)
大学(50214)
学学(47196)
教育(46808)
农业(44269)
技术(38780)
(34952)
金融(34952)
经济研究(30436)
业经(30371)
财经(28865)
(24859)
问题(24185)
(24162)
技术经济(21399)
图书(21122)
科技(20738)
(19494)
资源(19409)
世界(18718)
理论(18679)
(18625)
共检索到6125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景维民  张璐  
本文参照F等(2005)的方法,采用二次函数形式参数化方向性距离函数,用以刻画中国工业生产的绿色技术特征。度量并考察环境技术效率、SO2的影子价格以及SO2与总产值的替代弹性三项指标在2001-2010年的动态特征后,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工业的环境技术非效率在波动中有所上升,并表现出某种程度的"俱乐部收敛"效应;工业SO2的影子价格开始向更高的价格区间移动,反映出技术进步开始朝着更加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也预示着中国工业产出的增长将伴随污染排放的减少和可持续性的增强;SO2与总产值的替代弹性持续下降,部分行业开始表现出大幅降低,意味着减排难度的不断加大。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斌  彭星  欧阳铭珂  
本文基于2001—2010年中国36个工业行业的投入产出数据,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非径向非角度SBM效率测度模型及结合ML生产率指数来测算分行业的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作为中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衡量标准,同时采用面板门槛模型估计环境规制和中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间的非线性关系并计算出门槛值。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中国工业分行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非但没有出现增长,反而出现一定的倒退,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导致其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降低甚至为负,中国工业增长方式越发显现粗放和外延性特征。环境规制可以通过作用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而影响中...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璐  景维民  
在中国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考察中国的工业发展方式转变,不能不考虑国际贸易因素。文章综合采用LMDI分解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全面考查并测算了国际贸易影响中国工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变的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研究表明:(1)生产的技术清洁度提升是中国工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变的主要原因;(2)国际贸易显著促进了工业SO2和CO2减排的技术进步,且对SO2而言,该作用在强有力的环境管制下得到了更为有效的发挥;(3)国际贸易的"污染天堂假说"在中国仅得到了微弱的支持,主要是净出口规模快速扩张的结果。因此,污染排放尚未成为影响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因素,推动工业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变应着力于技术层面,促使环境管制...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荣林   廖秋娴   熊治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推动制造业企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国内生产网络视角,从需求侧探究中国制造业企业减排的动因,通过建立一个生产技术选择内生决定的异质性企业模型,揭示了外部需求冲击如何影响企业自身及其上下游企业的生产技术选择,从而影响企业污染排放强度。在此基础上,使用份额移动法构建企业层面的外部需求冲击指标,并结合企业之间的投入产出联系构建外部需求冲击的上下游溢出效应指标,从实证上检验了外部需求冲击对中国企业污染排放强度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结果发现,企业外部需求扩张导致的市场规模效应大于竞争效应,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自身污染排放强度,并且企业外部需求扩张的影响也可以沿着国内生产网络溢出到上下游企业尤其是下游企业,从而间接降低其他企业污染排放强度。此外,外部需求冲击对企业污染排放强度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主要通过促使企业选择更先进和环保的生产技术发挥作用。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厘清外部需求、国内生产网络和企业绿色发展之间背后的逻辑关系。本文的政策启示是,维持外部需求增长稳定与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有助于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春明  郝庆升  周杨  
加强供给侧改革,促进绿色农产品产业的快速发展是新常态下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1—2015年绿色农产品的省级面板数据,建立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经过极大似然比估计与T检验,研究了中国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效率。结果表明,技术创新与进步对于提高绿色农产品产量更为显著。提高当地经济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以及政府支持力度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有积极影响。为此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魏玮  谭林  刘希章  
研究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规律和演化趋势对我国未来工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是实现我国工业绿色转型的基础。本文基于Malmquist-Lunberger指数和Bootstrap纠偏估计方法测算了全国29个省区1998-2014年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分析了全国和分地区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的演变特征,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君安  
中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面对工业能耗高、工业资源利用率低、工业环境污染严重及国际绿色经济发展的现实,中国工业绿色化发展必须通过创新驱动来提高绿色工业技术水平、优化绿色工业组织结构、加速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并提高其发展的可持续能力。文章认为,中国工业绿色化发展的重点是要以创新驱动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培养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绿色产业,而关键在于强化制度激励、推进科技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和深化国际合作。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孔德新  黎泽潮  
绿色发展是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而绿色广告则通过代言绿色产品、推进绿色生产、传播绿色文化、倡导绿色消费,减少"广告冲突",彰显了现代广告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功能。本文即从绿色广告的内涵、特征及功能出发,探析绿色广告在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晓晨  
介绍了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发展概况和国外发展绿色建筑的成功经验。分析了绿色建筑的"四节三优"特征。认为我国建筑业应尽快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营造绿色建筑,从而让建筑具有更好的生态环保性能,进而缓和城市化与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汪克亮  杨力  程云鹤  
文章充分考虑到中国不同省份、区域绿色生产技术的异质性,运用2000-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基于非参数共同前沿理论和方向性距离函数对中国绿色经济效率进行测算;同时,采用"共同技术率"衡量三大区域绿色生产技术与全国潜在最优水平之间的差距,并从"生产技术"和"管理"两个维度将共同前沿下不同区域各省份的绿色经济无效率分解为"技术差距无效率"与"管理无效率",以剖析效率缺失的根源。研究表明:我国绿色经济效率水平严重偏低,仅为0.3411,距离全国最优绿色生产前沿存在65.89%的改进空间;三大区域的绿色生产技术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实现了全国潜在最优绿色生产技术的98%以上,而中西部地区则仅实现了11...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遵白  吴贵生  
文章针对中国绿色建筑产业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遇到的问题,在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一、根据绿色建筑概念的演化历程和业界的共识,对绿色建筑的内涵进行了归纳,并对绿色建筑产业最重要的特征进行了提炼;第二、绘制了较为完整的中国绿色建筑产业技术路线图;第三、根据这份技术路线图,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未来5年~10年中国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基本框架及重要的政策操作要点。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臧洪  丰超  周肖肖  
本文引入全局DEA和"环境技术"概念框架,结合方向距离函数和SBM模型来构造绿色生产率和能源利用效率指标,并运用面板数据计量分析方法实证研究绿色生产技术、规模、管理对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2~2011年间中国绿色生产率累积增长达9.79个百分点,技术进步、规模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65.57、-76.43、-89.14个百分点;(2)绿色生产技术、规模效率、管理水平以及煤炭占比、能源价格每提高1个百分点,能源利用效率分别提高0.4450、0.8099、0.9309、-0.2515、0.0390个百分点。由此可知,合理调整生产规模,提高规模效率,加...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吴英姿  闻岳春  
基于1995年至2009年碳排放特征分组的中国工业投入产出数据,采用方向距离函数估算工业的生产效率和绿色生产率,基于方向距离函数的SML指数方法测算绿色生产率增长指数,从时间和行业两个维度比较分析工业绿色生产率的变化趋势和行业差异,结合改进的STIRPAT模型面板数据模型估计方法,就绿色生产率对工业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及影响工业低碳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不考虑碳排放的生产效率,绿色生产率在高碳排放强度行业上升,在低碳排放强度行业下降;绿色生产率先升后降,对工业低碳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对高碳排放强度行业作用更大;绿色技术进步对工业绿色生产率增长和低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著...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赵霞  
流通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主导产业,贯穿于各个生产和消费领域,对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转变消费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绿色流通体系的建设有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因而,本文基于绿色流通的视角,阐述了绿色经济与绿色流通的相关理论,然后从流通产业的发展现状、绿色体系构建以及推动发展的有效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我国流通产业的创新与转变提供了参考。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志轩   简兆权  
本文在梳理数字经济与绿色消费耦合协调发展机理基础上,构建数字经济与绿色消费系统的综合评价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重心模型,分析2014-2021年省域数字经济与绿色消费系统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第一,数字经济与绿色消费的耦合协调发展机理需要加强技术创新、信息共享、数据驱动和产业合作等才能更好提升和改善;第二,数字经济发展速度高于绿色消费,综合发展水平变化平稳,东部和东北区域省份发展水平较高,中西部区域发展水平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第三,数字经济与绿色消费协调度时序呈不断增长趋势,空间上东部沿海区域发展水平较高,存在正的空间效应,且协调度发展重心落在河南省内,随时间向东南方向迁移,后期迁移距离较远。基于此,提出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合作、提高绿色消费的认知普及、完善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加强区域间合作与交流提升省份协调度从而促进区域更好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