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32)
2023(11601)
2022(9408)
2021(8778)
2020(7152)
2019(16568)
2018(16256)
2017(30930)
2016(16841)
2015(19518)
2014(19621)
2013(19453)
2012(18046)
2011(16341)
2010(16204)
2009(15293)
2008(15337)
2007(13757)
2006(12007)
2005(11055)
作者
(49111)
(41301)
(41257)
(39702)
(26184)
(19620)
(18829)
(16118)
(15635)
(14485)
(14155)
(13719)
(13255)
(12986)
(12972)
(12928)
(12455)
(12232)
(11898)
(11896)
(10329)
(10185)
(10131)
(9480)
(9340)
(9305)
(9114)
(9079)
(8338)
(8236)
学科
(77401)
经济(77335)
管理(42954)
(42017)
方法(33444)
(31407)
企业(31407)
数学(29973)
数学方法(29761)
中国(24767)
(23051)
(16814)
(16594)
业经(16589)
贸易(16585)
(16204)
农业(15083)
地方(14480)
(14375)
(14322)
(12122)
银行(12097)
(11618)
(11484)
金融(11481)
(11149)
环境(11009)
(10672)
(10158)
(9478)
机构
大学(250168)
学院(248170)
(111406)
经济(109382)
研究(91531)
管理(90384)
理学(77312)
理学院(76401)
管理学(75184)
管理学院(74718)
中国(69940)
科学(53927)
(53621)
(48636)
(46621)
(43078)
研究所(42501)
中心(40904)
财经(39110)
(36501)
经济学(36371)
业大(35741)
(35707)
北京(34438)
农业(33964)
(33351)
师范(33056)
经济学院(32981)
(32610)
财经大学(28955)
基金
项目(162453)
科学(127808)
研究(120466)
基金(118662)
(103592)
国家(102786)
科学基金(86559)
社会(78329)
社会科(74218)
社会科学(74197)
基金项目(61827)
(61084)
教育(55133)
自然(52807)
(52480)
自然科(51584)
自然科学(51568)
自然科学基金(50667)
编号(48524)
资助(48396)
成果(40271)
(37453)
重点(37390)
(36850)
课题(33972)
国家社会(33671)
(33362)
中国(32075)
教育部(32038)
创新(31391)
期刊
(122594)
经济(122594)
研究(76682)
中国(48991)
(40653)
学报(39146)
(36888)
科学(36302)
管理(31920)
大学(29632)
学学(27691)
农业(27605)
教育(26278)
(23298)
金融(23298)
经济研究(21126)
技术(21118)
财经(19867)
业经(19101)
(17272)
问题(17246)
(15814)
(15602)
世界(13941)
国际(13778)
技术经济(12990)
(12093)
统计(11685)
图书(11223)
理论(11022)
共检索到3732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武力  
新中国工业化的历程表现出它经历了三次道路选择,即:20世纪50年代选择的以“单一公有制”为基础的“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80年代选择的以“改革开放”为基础的“外延型全面发展”道路;世纪之交选择的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种历史性的选择,既是特定环境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工业化问题上已经成熟起来。但是,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匮乏、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人口大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换仍将是一个艰难的调整和较长的过程。
[期刊] 求索  [作者] 王赟鹏  
毛泽东领导中国工业化道路经历了三次大的历史转换。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3年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代表中国工业化道路由向传统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转向苏式社会主义; 1956年至1957年"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工业化道路主体自觉的形成; 1958年之后,中国工业化道路探索进一步转向,开始呈现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现代化趋向。在此历史转换过程中,主旋律是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不懈探索,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吴红娟  刘贵文  毛超  
基于政府角色,分析对比四个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建造的政策路径。通过对我国近20年工业化建造相关政策的统计,总结我国工业化建造发展的政策特征;依据现存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推广工业化建造提供指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吴贻玉  
农村工业化是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构建新型农民的主体性,才能在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中,自觉克服城市工业化中的种种缺陷,走一条以人的幸福为最终目的的生态化、特色化和集群化的道路。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婧   王跃生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历史维度看,新型工业化最初萌芽于社会主义工业化构想中,曲折演进于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探索中,成熟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中。从理论维度看,新型工业化相较于西方工业化实现了五方面突破创新:价值基础是以人为本而非资本驾驭人本;动力机制是技术与制度协同创新而非技术创新单线引领;目标理念为区域和产业协同推进而非利润引导的失衡发展;发展模式为并联式协调发展而非串联式单维发展;对外关系为开放合作、互利共赢而非内向自利、零和博弈。从现实维度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应在需求侧扩大人民有效需求,在供给侧培育壮大自主创新增长引擎,以“四化同步”畅通国内循环,以高水平开放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左峰  
流通与工业化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密切关系,这是二者互动的理论基础。流通对工业化的影响可概括为促进与协调润滑效应、波及效应、诱导效应;工业化对流通的影响主要有拉动效应、支持效应和渗透效应。近代工业化历史表明,近代流通对于近代工业化的积极作用不容否认,但是,受近代市场自身的局限,其对近代工业化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否认。从总体上讲,近代流通的发展与不发展伴随着近代工业化的波动,两者互动是低水平的有限互动。在新形势下,推进现代流通与新型工业化良性互动是中国经济深度发展的理性选择。为此,需要构建现代流通与新型工业化良性互动理念,优化现代流通与新型工业化良性互动平台,做长现代流通与新型工业化良性互动的短板。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袁天凤  刘晓鹰  杨军  
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及依据具体指标判定,处于西部的四川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期阶段,与全国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快速持续工业化仍是"十二五"及未来一定时期西部发展的主题。基于此,西部跨越式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继续工业化途径在于:走特色产业化、绿色产业化、科技和信息工业化之路,积极探索产业集群化、工业园区化、城乡一体化的地域推进模式。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肖立  
本文认为,农业工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根本性战略举措。盐城市农业工业化水平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与江苏省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差距,面临着农业结构层次不优、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慢等问题。文章提出,加快盐城市农业工业化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发展生态农业,优化发展环境。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董雪兵  潘登  李霁霞  朱慧  
文章结合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分解法,定量分析了2013—2018年中国制造业就业总量和就业份额同时下降的成因。研究发现:劳动生产率效应主导了2013—2018年中国制造业就业总量的下滑;劳动生产率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需求总量规模效应共同促成了中国2013—2018年制造业就业份额的下降,其中劳动生产率效应占主导作用。研究显示,增加值率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主导减少了中国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就业总量,劳动生产率效应主导减少了中国资本密集型行业就业总量。相比其他国家,增加值率效应对中国制造业就业份额提升作用较弱。文章为定量研究就业“去工业化”提供切入视角与研究框架。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崔向阳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计算出了我国各地区的工业化指数,并运用聚类分析、图形分析、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我国工业化的特点,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必须处理好工业化和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的关系,发展第三产业,协调地区经济发展。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秋石  王一新  杜骐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到2010年末,我国已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政策的制定尤为关键。去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需要我们认真去分析。文章从总量去工业化和区域性去工业化两个层面对中国的去工业化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通过对区域性去工业化的再分类,探析积极的去工业化和消极的去工业化背后的机理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我们的产业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董志凯  
60年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经历了诸多变迁与曲折,但是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始终不渝;各级规划、计划存在着分歧,但是追求工业化、现代化的方向是一致的。中国走了一条有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从一个积贫积弱的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初步工业化、现代化国家。20世纪50—80年代的工业化建设有从以下特点:一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集中财力、物力、人力,优先发展重工业。二是以政治激励为主,建设规模和速度与国力平衡困难,变动曲折、波动大。三是企业生机与活力不足的问题愈益凸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近30年改革开放中的工业化。工业领域的改革主要在企业、政府、行业三个层面上进行。同时实现了开放型经济的战略...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秋石  王一新  
去工业化是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必须面临的经济现象,不同的去工业化模式会对一国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总量去工业化带来的一种消极后果是产业空心化,这也是目前诸多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而结构性去工业化能较好地保存一国的制造业与该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中国目前正处在即将进入去工业化阶段时期,制造业面临着成本上升、人口红利消失、汇率上升以及东南亚国家的竞争等不利因素,同时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行为也对中国制造业构成了极大的挑战。结构性去工业化是中国应该采取的去工业化模式。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新建  
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正处在加快实现工业化的特殊历史阶段:一是工业化与我国所处的工业化阶段;二是中国工业化的特殊路径;三是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与全国工业化的基本途径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淑云  
我国的工业化道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道路上的经验教训是值得我们认真吸取的。笔者认为,在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存在的“三新三难”问题是需要我们认真加以对待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