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435)
2023(18673)
2022(15573)
2021(14516)
2020(12533)
2019(28667)
2018(28381)
2017(54055)
2016(29437)
2015(33097)
2014(33100)
2013(32903)
2012(30167)
2011(27105)
2010(27008)
2009(25373)
2008(25505)
2007(22899)
2006(19774)
2005(18297)
作者
(85739)
(71817)
(71579)
(68241)
(45724)
(34418)
(32485)
(27976)
(27188)
(25683)
(24531)
(24112)
(23177)
(22792)
(22619)
(22172)
(21493)
(21313)
(20859)
(20541)
(17818)
(17772)
(17509)
(16419)
(16188)
(16113)
(16105)
(15793)
(14556)
(14345)
学科
(126582)
经济(126416)
(105739)
管理(97997)
(92763)
企业(92763)
方法(58899)
数学(49250)
数学方法(48705)
(39910)
(37829)
业经(34542)
中国(33465)
(28644)
(27314)
财务(27255)
财务管理(27206)
农业(25967)
企业财务(25851)
(23668)
贸易(23657)
(23093)
(22546)
技术(22036)
(20952)
(20349)
理论(20225)
(19995)
银行(19946)
地方(19845)
机构
学院(428404)
大学(426193)
(183448)
经济(180005)
管理(167111)
理学(143649)
研究(143547)
理学院(142171)
管理学(139914)
管理学院(139114)
中国(112291)
(89306)
(86778)
科学(86405)
(76228)
(73087)
财经(68867)
研究所(66043)
中心(65933)
(64472)
业大(64142)
(62661)
农业(60139)
经济学(56909)
北京(55914)
(51305)
经济学院(51303)
财经大学(51071)
(50819)
(50233)
基金
项目(282831)
科学(224123)
基金(209051)
研究(202960)
(183270)
国家(181769)
科学基金(156380)
社会(131464)
社会科(124784)
社会科学(124753)
基金项目(109804)
(109181)
自然(102004)
自然科(99702)
自然科学(99670)
自然科学基金(97975)
教育(93094)
(91955)
资助(86214)
编号(79766)
成果(64120)
(63756)
重点(63705)
(60541)
(59849)
创新(56225)
国家社会(55641)
科研(54965)
课题(54877)
教育部(54704)
期刊
(201587)
经济(201587)
研究(123667)
中国(83681)
(71708)
(70217)
学报(67317)
管理(65721)
科学(63100)
大学(51301)
学学(48959)
农业(47627)
(39802)
金融(39802)
技术(38574)
教育(37026)
财经(35248)
业经(32649)
经济研究(32381)
(30340)
(28396)
问题(26560)
技术经济(23244)
(22244)
统计(21304)
(20872)
世界(20698)
财会(19795)
(19627)
现代(19590)
共检索到6374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丹丹  
在中国市场化转型的背景下,企业所有权性质的变化在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用2001-2016年中国工业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分省份-行业数据,考察不同企业所有制类型的工业经济变动特征,并实证分析劳动生产率收敛趋势,比较和分析其收敛差异。研究发现,中国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均存在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非国有经济的收敛驱动了整体经济的收敛。国有企业由于市场竞争不充分、缺乏创新激励等,劳动生产率的收敛速度要慢于非国有产权企业的。而私营企业能更好的与本土实际相结合,充分匹配适宜的技术,收敛速度要优于外商和港澳台企业。为实现经济发展均衡,政府需继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重视私营企业的发展优势,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创新环境。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丹丹  
基于2001~2017年中国工业分企业所有制-分地区-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利用相对劳动生产率和变异系数指标对全国和分区域的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商和港澳台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和收敛性进行描述性分析,并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其进行计量检验。结果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三类所有制结构的劳动生产率均呈现显著的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但是收敛速度呈现差异。其中,私营企业收敛速度最快,外商和港澳台企业次之,国有企业收敛速度最慢。分区域来看,东北和西部收敛速度相对较快,中部次之,而沿海三类所有制结构的劳动生产率收敛速度均较慢。因此,政府应进一步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完善市场竞争等方面努力,有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所有制结构的收敛,从而带动整体经济的收敛。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丹丹  张倩肖  
在测算和分析中国工业1999-2014年间整体、分区域和分行业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长率的基础上,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并探讨这些特征的形成原因。研究发现:中国工业整体劳动生产率呈绝对收敛特征;分区域看,中国四大区域均呈绝对收敛特征,东北地区收敛速度最快,中部和西部地区次之,沿海地区收敛速度最慢;分行业看,绝大多数工业行业都表现出收敛特征,且技术密集型行业比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收敛速度快。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柯福艳  王秀清  
本文在分析我国食品加工业劳动生产率区域性差异的基础上 ,利用变异系数β和收敛的方法 ,对 1 993— 2 0 0 1年我国不同省间食品加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收敛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1 993— 1 996年我国各省劳动生产率差距在扩大 ,而 1 996— 2 0 0 1年的差距在缩小 ,1 993— 2 0 0 1年整个过程来看劳动生产率差距也在缩小。并且通过分析认为 2 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企业改革政策是造成我国食品加工业劳动生产率收敛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志强  
基于一个修正的经典模型,应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分析产品核心化策略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考察了企业所有制因素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主动产品核心化策略对企业劳动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被动产品核心化策略对企业劳动生产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另外,外企、国企主动产品核心化策略效果更好,私企主动产品核心化策略效果较弱;外企被动产品核心化策略的损失较小,私企被动产品核心化策略的损失较大。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媛  应瑞瑶  杨向阳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服务业增长质量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使用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1978~2006年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现状,并采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方法考察了其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呈稳定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基本无差异,且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2)在分别考虑了截距项、时间趋势、时间特殊效应、省份特殊效应、省份时间效应与序列相关等因素的影响后,我国各省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以及东中西部地区内部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均存在条件性β收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高毅蓉  袁伦渠  
本文基于1985-2010年期间我国大陆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泰尔指数和σ收敛性检验分析了我国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研究发现:我国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总体(省际)差异不断缩小,但主要是由于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带区域内部差异的不断缩小所引起,而三大经济带之间的收敛效应未能显现。本文认为,近年来我国产业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促进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但是劳动力资源分配的地区差异仍然明显。构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提高城乡劳动力素质和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将有助于各地区劳动生产率平衡发展和促进就业人口的非农化进程。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丹丹  张倩肖  
基于中国跨区域和跨行业劳动生产率收敛异质性的基础上,考察当地政策因素、R&D投入强度和员工技能水平对跨区域和跨行业劳动生产率收敛性的驱动影响。结果表明,分区域来看,政府在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和工资增长方面的经济政策可以促进区域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收敛;分行业来看,R&D投入促进了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收敛,而员工的技术水平对行业劳动生产率收敛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这与低员工技术水平投入的行业更容易利用其落后优势和从技术溢出效应中获益有关。因此,为了缩小地区工业差异和提高工业行业发展效率,政府应该在基础设施建设、最低工资制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丹丹  张倩肖  
基于中国跨区域和跨行业劳动生产率收敛异质性的基础上,考察当地政策因素、R&D投入强度和员工技能水平对跨区域和跨行业劳动生产率收敛性的驱动影响。结果表明,分区域来看,政府在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和工资增长方面的经济政策可以促进区域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收敛;分行业来看,R&D投入促进了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收敛,而员工的技术水平对行业劳动生产率收敛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这与低员工技术水平投入的行业更容易利用其落后优势和从技术溢出效应中获益有关。因此,为了缩小地区工业差异和提高工业行业发展效率,政府应该在基础设施建设、最低工资制度执行的监管和提升科学技术水平等方面做出努力。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高帆  石磊  
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协调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指数方法实证研究了1978~2006年我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文简称"省份")劳动生产率的收敛性问题。结果显示: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表现出东部领先背景下的有限收敛,劳动生产率绝对值则表现出东部占优条件下的相对发散,这种格局在1993年之后有相对增强态势。劳动生产率增长可分解为纯生产率效应、鲍默效应和丹尼森效应,各省份劳动生产率增长主要是依靠纯生产率效应驱动的,这种状况在1993年之后得以强化。各省份劳动生产率增长中丹尼森效应贡献度较小,这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流转的交易成本较高有关,而纯生产率效应的贡献最大,这...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竞博  高瑗  
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收敛呈现出显著的区域性和阶段性,不同区域范围内的劳动生产率收敛程度和收敛速度由于各自的资源禀赋差异而截然不同。全国总体和东、中、西部的劳动生产率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发散趋势,但是最终都呈现出σ收敛趋势。在束紧经济条件的情况下,全国的劳动生产率以每年0.83%的速度显著收敛,东部是所有地区中劳动生产率收敛速度最快的地区,具有绝对β收敛现象;在放宽初始经济环境的条件下,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均在1%水平下显著收敛,西部地区在1991-2015年之间,不具有条件β收敛现象,分阶段的收敛性和收敛速度也完全低于其他地区。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王艺明  赵焱  
基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生产率、价值转形、利润率平均化等理论,本文构建了衡量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指标,实证地检验国有独资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否提升其劳动生产率水平。研究发现,混合所有制改革显著促进了国有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并且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加,国有资本保留企业控制权的改革效果优于非国有资本取得企业控制权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显著提升了国有资本控股企业的人均工资水平,但对非国有资本控股企业人均工资的影响不显著。此外,混合所有制改革对非国有资本控股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抑制效应但对国有控股企业的影响不显著。最后,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有资本控股和非国有资本控股企业的利润率皆存在提升作用。在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上,本文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强  郑江淮  
文献分析和收敛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劳动生产率在国家层面上和产业层面上存在相反的结论,可谓之"地区—产业收敛悖论"。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将1980—2009年各省份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分解成产业结构效应、纯生产率效应和配置效应,并利用统计数据检验每种效应的收敛性。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二产业的纯生产率效应存在绝对收敛,但是产业结构效应和配置效应是发散的。这正是"地区—产业收敛悖论"存在的内在原因,即地区间生产率的收敛并不唯一地由产业的纯生产率决定,还要取决于产业结构效应和配置效应,而这两个效应在中国恰恰是发散的。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李丹丹  
基于1999—2015年中国工业省份-行业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人力资本对区域劳动生产率收敛是否具有促进作用。实证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水平加速了区域劳动生产率的收敛,不同人力资本分布差异对不同区域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作用不同,这种推动作用是由行业的技能特征实现的。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沿海区域,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层次的人口作用显著为正。对于东北和中部,初中层次的人力资本水平作用要明显大于高层次人口,对于西部区域,三种层次的人力资本均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政府可以实施差别化的人力资本提升等策略来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张亚云  杨文举  
运用基于DEA的经济增长核算模型,将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分解成由技术效率的变化、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所引致的三大部分,并运用反事实劳动生产率差异分析法分析2003—2007年我国39个工业行业劳动生产率差异的演变及原因。结果表明:(1)我国工业劳动生产率整体上有所提高,技术效率的变化和技术进步对此具有促进作用,其中技术进步的贡献较为显著;(2)工业行业间劳动生产率差距扩大,主要源于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的作用,而技术效率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差距的扩大。为促进我国工业经济协调发展,应不断加大落后行业的资本投资,并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