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00)
- 2023(9788)
- 2022(8369)
- 2021(7751)
- 2020(6571)
- 2019(15814)
- 2018(15376)
- 2017(29880)
- 2016(16336)
- 2015(18849)
- 2014(18900)
- 2013(19283)
- 2012(18377)
- 2011(16842)
- 2010(16635)
- 2009(15348)
- 2008(15534)
- 2007(13851)
- 2006(11924)
- 2005(10948)
- 学科
- 济(75200)
- 经济(75133)
- 管理(44068)
- 业(41188)
- 方法(35948)
- 数学(32616)
- 数学方法(32380)
- 企(30366)
- 企业(30366)
- 农(22026)
- 中国(21762)
- 贸(20910)
- 贸易(20904)
- 易(20507)
- 财(17909)
- 学(16336)
- 环境(14777)
- 出(13676)
- 制(13108)
- 业经(13073)
- 农业(12913)
- 地方(12579)
- 银(11532)
- 和(11501)
- 银行(11500)
- 融(11108)
- 金融(11106)
- 行(11078)
- 划(10122)
- 口(9495)
- 机构
- 大学(246721)
- 学院(242572)
- 济(113100)
- 经济(111226)
- 管理(90846)
- 研究(89412)
- 理学(78104)
- 理学院(77197)
- 管理学(76025)
- 管理学院(75567)
- 中国(68679)
- 科学(53103)
- 京(52771)
- 财(48746)
- 所(46093)
- 农(43685)
- 研究所(42026)
- 中心(40049)
- 财经(39365)
- 经济学(37180)
- 业大(36347)
- 经(35917)
- 江(34937)
- 农业(34808)
- 北京(33861)
- 经济学院(33780)
- 院(31756)
- 范(30647)
- 师范(30297)
- 财经大学(29227)
- 基金
- 项目(159744)
- 科学(125536)
- 基金(118630)
- 研究(114882)
- 家(104294)
- 国家(103559)
- 科学基金(87190)
- 社会(74718)
- 社会科(71029)
- 社会科学(71009)
- 基金项目(61693)
- 省(59082)
- 自然(55332)
- 自然科(54061)
- 自然科学(54044)
- 自然科学基金(53109)
- 教育(51657)
- 划(51009)
- 资助(50182)
- 编号(44239)
- 部(37529)
- 重点(36621)
- 成果(36174)
- 发(35441)
- 创(32581)
- 国家社会(32274)
- 中国(31970)
- 教育部(31922)
- 科研(31335)
- 创新(30797)
共检索到3621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张云 赵捧莲
近年来,中国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取得一定成效,但出口产品的国内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却有所增加。从减排意义上来说,应该大力扶持国内排放强度较低的出口行业。从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业分析角度出发,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全面合作推进较慢的情况下寻找重点行业作为突破口,可以与发达国家建立行业补偿机制、推进高碳密集型产品外包、发展高科技产品并向低能源密集型的服务业转型等。
关键词:
工业部门 出口 二氧化碳排放 排放系数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刘丹 曹雪琳 王东
随着中欧贸易蓬勃发展,中国已跃升为欧洲的主要贸易伙伴和首要进口来源地。数据显示,中国对欧洲的出口与欧洲各地区的CO_(2)排放量呈显著负相关。基于该视角,利用1997—2014年中国对全球各国的出口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深入探讨了中国出口对欧洲CO_(2)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对欧洲的出口增长显著降低了欧洲的CO_(2)排放。通过机制分析,中国出口对欧洲整体CO_(2)排放存在替代作用,且对不同国家存在异质性——欧洲发达国家呈现净减排作用,而发展中国家呈现净促进作用。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两个效应:生产替代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对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一是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实现能源低碳转型;二是提高国内低碳减排技术发展水平,推动国际技术合作;三是优化贸易产品结构,提高绿色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乌力吉图 王东亚
通过投入产出SKYLINE分析法,探讨了中国进出口贸易在国际分工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研究结果显示2007年中国贸易结构在国际分工中具有污染逆差特征。分行业看,净出口二氧化碳排放比例排在前八位的产业部门分别是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谭飞燕 李孟刚
基于中国1960—2010年的时序数据,结合环境学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建立定量分析的二氧化碳排放的估计方程,采用ARDL法估计的结果表明,金融深化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呈负相关关系,中国金融深化并没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反而降低了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长期来看,我国的碳排放主要由收入、能源消耗和贸易开放度决定。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华军 赵浩
本文采用IPCC的方法测算了1995-2009年中国省际层面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根据Dagum(1997)提出的基尼系数及其按子群分解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及其演变态势。实证结果显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地区分布上呈现明显的非均衡特征;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呈增大趋势,但并不明显;利用基尼系数及其子群分解方法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地区分解,结果表明地区间差距对地区差异贡献率增加,地区内差距贡献率变化不明显,超变密度贡献率呈下降态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龙家勇 吴承祯 洪伟 林君燕
相邻原则构造空间邻接矩阵,以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分析研究我国省域2000~2008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空间差异性。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 I)统计值由2000年0.159增大到2001年0.202 9,后减小到2007年的0.197 9,继续减小到2008年的-0.034 9,趋势分析表明:中国省域碳排放量在2000~2007年之间存在空间正相关,且总体上呈减弱趋势,到2008年呈显著性很弱的负相关。对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分析确定了碳排放量的空间集聚模式及空间演变态势,其散点图揭示我国存在中东部碳排放量高而西部低的空间聚集现象。并对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走上低碳发展道路,实现全国经济健...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国志 王群伟
文章基于变参数模型,分析了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出口贸易各项组成部分与二氧化碳排放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并呈现动态变化。其中初级产品出口对碳排放的影响系数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工业制成品出口对碳排放的影响系数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基于此,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园 张传平 谢晓慧
本文利用改进的STIRPAT模型,采用面板固定效应进行回归分析,对中国工业39个分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能源强度对节能减排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能源消费在所有因素中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最大;工业分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现象;同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产业结构也促使碳排放的增长。最后,文章提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相关政策和建议,以适应中国的节能减排以及低碳经济之路。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张文君 任荣明
使用1998~2010年中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研究了不同技术通道对中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增加贸易和FDI可以降低工业二氧化碳排放;R&D对于二氧化碳排放具有非线性效应,当R&D强度较低时,R&D强度的增加可能提高二氧化碳排放,只有当R&D强度达到一定水平时,R&D强度的增加才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关键词:
二氧化碳排放 R&D 贸易投资 FDI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魏巍贤 杨芳
本文将内生增长理论与环境污染模型相结合,运用1997-2007年中国省市面板数据,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着重研究了技术进步(包括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对CO2减排的贡献。本文得到如下结论:总体而言,我国CO2排放总量上升与经济总量的扩大、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等因素正相关;其次,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对我国的CO2减排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自主研发对引进技术的吸收能力较低,在促进生产率提高和节能减排方面,与技术引进形成互补优势的能力尚待提高;再次,技术进步对我国CO2排放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关键词:
自主研发 技术引进 二氧化碳排放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谌伟 诸大建
本文构建碳排放福利绩效指数,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进行评价,并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对中国、中美、中英的碳福利绩效变化进行因素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福利视角的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高于英国和美国,但发展轨迹表现趋于恶化。中美、中英之间的碳福利绩效之间的差值远小于碳生产率的国别差值,但这种差距正在缩小。基于时间序列或国别之间中国碳福利绩效变化,驱动因素均为碳生产率效应,经济福利绩效因素则表现为抑制作用。中国的未来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应当参考英国的模式。最后建议将提高碳福利绩效作为制定政策的目标。
关键词:
碳福利绩效 碳生产率 分解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白红菊 李晓铮
在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与能源大背景下,中国必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探寻碳排放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中国的碳排放与出口贸易尽管都是非平稳的,但二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稳定的联系。长期均衡关系结果进一步显示,出口贸易对碳排放存在负面的影响。
关键词:
碳排放 出口贸易 协整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肖周燕
人口数量及其增长率常常被认为是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而家庭变动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往往被忽视。基于此,采用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来考察人口和家庭变动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影响,并用方差分解法揭示其相互影响程度及差异。结果表明,家庭层面变量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远大于人口总量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考察人口总量、平均家庭规模以及家庭户变动三者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的贡献差异发现,平均家庭规模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大于家庭户变动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且大于人口总量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相对于人口总量,以家庭户为视角来研究人口因素对二氧化碳的影响更为重要。因此,在节能减排的政策建议中,应当更多倡导推广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家庭户模式,家庭减排对于减排目标的实现将具有更大的潜力。
关键词:
人口 家庭规模 家庭户 二氧化碳排放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史亚东
在进行国际环境责任分担时,综合考虑生产者责任和消费者责任,不仅符合责任分担的公平性要求,也能够协调各方利益,促进国际环境合作的达成。本文在Rodrigues等人指标模型基础上,利用全球贸易分析项目(GTAP)数据库,实际测算了在综合考虑生产者责任和消费者责任原则下,2004年中国、美国、日本等全球十个主要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发现中、俄、印三国当年的碳排放责任被高估,而美、日等其他国家当年的碳排放责任被低估。
关键词:
碳排放责任 生产者责任 消费者责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白楠楠
文章使用异质面板数据模型对城镇化与CO2排放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发现,无论样本中是否包含中国,收入、人口和能源密度对CO2排放的弹性系数均显著为正,但是在样本中包含中国的情况下,城镇化的弹性系数却由不显著变为显著,这一方面说明就全球范围来看,城镇化对于CO2排放的影响可能存在着相互抵消的因素,其既可以通过工业化增大环境的压力,也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来减轻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说明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其城镇化对于环境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城镇化 面板数据 CO2排放 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