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81)
2023(7072)
2022(6014)
2021(5768)
2020(4754)
2019(11348)
2018(10880)
2017(20062)
2016(10729)
2015(12221)
2014(11767)
2013(12011)
2012(11304)
2011(10546)
2010(10273)
2009(9478)
2008(9293)
2007(7701)
2006(6863)
2005(6500)
作者
(31238)
(26195)
(26087)
(24979)
(16559)
(12552)
(11837)
(10151)
(10076)
(9185)
(9038)
(8820)
(8431)
(8312)
(8307)
(8237)
(7858)
(7468)
(7405)
(7404)
(6748)
(6350)
(6303)
(5907)
(5903)
(5884)
(5686)
(5373)
(5259)
(5240)
学科
(52783)
经济(52752)
(24953)
管理(24491)
方法(24431)
数学(22816)
数学方法(22696)
中国(17409)
(17380)
企业(17380)
(13642)
(12095)
贸易(12090)
(11873)
(10151)
(9562)
业经(9173)
(9074)
农业(8766)
地方(8090)
环境(7678)
(7610)
金融(7610)
(7526)
银行(7500)
(7382)
(7334)
产业(7212)
(7021)
(6998)
机构
大学(160425)
学院(155544)
(79720)
经济(78744)
研究(64737)
管理(57108)
中国(49678)
理学(49540)
理学院(48891)
管理学(48237)
管理学院(47940)
科学(36795)
(35064)
(32829)
(31890)
研究所(30212)
(28649)
中心(27597)
经济学(26997)
财经(26075)
经济学院(24351)
(24250)
业大(23243)
(22851)
北京(22684)
农业(22668)
(20596)
(20340)
科学院(20324)
师范(20124)
基金
项目(107013)
科学(86029)
基金(82546)
研究(75851)
(73947)
国家(73463)
科学基金(61956)
社会(52521)
社会科(50120)
社会科学(50110)
基金项目(42672)
自然(38674)
自然科(37849)
自然科学(37838)
自然科学基金(37269)
(36956)
资助(34484)
教育(34171)
(33140)
编号(26924)
(26082)
重点(25146)
国家社会(24216)
中国(24181)
(23825)
教育部(22374)
(21808)
成果(21663)
创新(20732)
人文(20639)
期刊
(81455)
经济(81455)
研究(51408)
中国(32001)
学报(26444)
科学(25573)
(24867)
(22497)
管理(21119)
大学(20361)
学学(19132)
农业(17697)
经济研究(15284)
财经(13799)
(13772)
金融(13772)
教育(13200)
技术(12358)
(12226)
(12159)
世界(11643)
问题(11317)
国际(11211)
(11193)
业经(9946)
技术经济(8891)
统计(8293)
资源(7879)
(6921)
(6904)
共检索到2385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孙早  刘李华  
本文测算了1989~2013年工业分行业的增加值、劳动投入、资本存量,利用随机前沿分析(SFA)计算1990~2013年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而估计工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对工业TFP增长的效应。本文发现,在考察期内,只有技术进步基本保持了持续增长,配置效率改善在2000年以后明显放缓;工业所有制结构变化显著提高了工业TFP增长率,但对技术进步的作用不显著;将考察期划分为两个阶段后发现,后一阶段所有制结构变化对TFP的促进作用明显小于前一阶段。工业改革的重点在于促使资源合理、自由流动,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为工业TFP增长释放更大的空间。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孙早  刘李华  
本文从资本深化的行业特征、结构及动因三个维度刻画并检验了转型时期资本深化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效应,为新常态下促进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实现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撑。研究发现:资本密集度高的行业,资本深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较低;设备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提高,并没有显著增强资本深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当资本深化由政府政策推动时,资本深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推动作用较小;国有企业总产值增长率较高的行业,资本深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正向作用较小,但所有制结构远不是解释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最主要理由。本文具有深刻的政策含义:应进一步提高设备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提升设备的技术含量对资本密集型行业尤为重要;所有制结构改革并不必然要求所有制结构的重大调整,重点应是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魏玮  谭林  刘希章  
研究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规律和演化趋势对我国未来工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是实现我国工业绿色转型的基础。本文基于Malmquist-Lunberger指数和Bootstrap纠偏估计方法测算了全国29个省区1998-2014年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分析了全国和分地区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的演变特征,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汝资  刘耀彬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由二元驱动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关键转型期,系统评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变动特征将对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应用永续盘存法估算了1978-2013年中国省际资本存量,在此基础上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很低;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改革释放期、震荡调整期、平稳增长期、结构调整期,发现不同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Selin Ozyurt  
本文利用柯布-道格拉斯(C-D)模型和加总的年度数据对1952—2005年中国工业的生产率表现进行了估算,分别从理论和方法上对C-D函数进行改进以回应学界之前对它的批评:首先,相应的经济假定使我们放松了新古典增长理论框架下一些严格的限制条件,例如竞争性市场行为、固定规模效应和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其次,本文中的TFP增长率还针对经济周期进行了调整;同时,本文还对大多数相关文献中存在的自相关问题进行了处理。文章的主要发现包括:(1)资本积累是1952—2005年中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2)改革开放之后,全要素生产率对于经济增长有十分显著的作用;(3)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日益融入...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金相郁  
本文利用M alm qu ist生产率指数分析中国41个主要城市在1990年~2003年期间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本文的分析发现:(1)虽然有些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但是其规模效率却下降了,表明城市的生产效率未达到最佳规模状态;(2)为了提高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城市需要的是技术进步,而不是技术利用效率以及规模效率;(3)通过M alm qu ist指数和城市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的分析,本文得出初步的结论,城市规模增长和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梁俊  龙少波  
本文对一个非径向非角度的方向性距离函数进行了拓展,使其能兼顾投入过量松弛和投入不足松弛。通过该模型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分析了中国2000—2012年环境约束下30个省市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对其收敛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较低,增长粗放的特点依然非常明显;工业技术效率改善缓慢,技术进步是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各省市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差异扩大了;如果忽视环境约束,会导致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高估;人均收入水平、资本积累、对外开放程度和能源消费结构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盛斌  牛蕊  
外包作为一种新型资源组织与生产方式对各国技术进步与要素报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中国31个工业部门1998—2006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外包及与其相关联的FDI对全要素生产率(TFP)、平均工资和要素收入分配变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包和FDI显著促进了中国工业部门TFP与工资水平的提高,它们对后者在样本期内增长的贡献度分别达到约42%和80%,但另一方面它们也导致了国内熟练与非熟练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的扩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志翠  刘辉  刘克非  
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显著,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传统的有关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往往只考虑合意产出而忽视非合意产出,造成测度失真。文章采用方向性距离函数的DEA方法,考虑污染排放产出,基于省际面板数据重新测度了我国1998~2010年我国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并寻求担当工业"先进者"角色的省市,同时与不考虑污染排放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期刊] 预测  [作者] 朱旭强  王志华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但如果经济增长主要由劳动力和资本增长推动,经济增长率就难以维持,只有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才能突破资本深化的限制,维持人均产出增长,本文试图从新的视角选取合适的指标研究产业结构升级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基于数据的可得性以及选择样本的代表性,本文以苏、闽、粤为样本分析产业结构变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产业升级能够解释一部分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而第二产业比重的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第一、第三产业比重变化的影响是不显著的。总体来说,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解释力是比较弱的,只能解释13.22%。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俊茹  王明利  杨春  石自忠  
基于2013—2017年的面板数据测算了我国15省区肉牛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并运用PVAR模型分析了农业机械化、政策扶持、交通条件、农村居民收入、牧草生产、粮食生产、乡镇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和规模化养殖对肉牛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我国15个省区肉牛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均值为1.015,年均增长1.50%,其中宁夏增长速度最快,云南降幅最大。西部地区肉牛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最高,其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最低。农业机械化、政策扶持、交通条件、牧草生产、乡镇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和规模化养殖对肉牛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产生积极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及粮食生产具有负面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建国  刘宇  
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探讨2006—2013年杭州旅游发展绩效及其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此间杭州市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呈现波动且上升的趋势,上升了10.8%,上升的原因在于,这8年间杭州旅游的历年平均技术效率、技术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在大部分年份均显著改善;此间杭州旅游纯技术效率是下降的,但呈现向好发展的势头,下降的原因在于投入要素在使用上的效率未能实现优化。从空间格局上看,杭州旅游效率呈现了空间差异的特征,但是区域差异不大。进一步对杭州市旅游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发现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服务业发展规模等因素对旅游经济效率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文章最后讨论了研究结果赋予的政策涵义。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顾乃华  
本文借助最新数据和随机前沿函数模型,实证检验了分税制改革对我国全要素生产演进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分税制改革有助于扭转市场分割格局和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有利于提升经济效率。就各地区平均而言,分税制可促使GDP增长6.3%。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冬  杨万平  
从要素投入和产出结构的互动视角来剖析全要素生产率演变,有利于促进要素投入集约和产出结构优化的有机协同,加快释放全要素生产率的“结构红利”和“技术动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本文考虑经济增长、结构优化、社会公平和环境协调等多重诉求,尝试构建面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框架,提出两期修正混合距离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从要素投入集约和产出结构优化的双重效应分解视角来揭示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演变来源和协同差异。研究发现: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通过技术进步单轮驱动,其中产出优化效应贡献较大,以“发展平衡—产出增长—污染治理”的贡献依次递减,而投入集约效应以“环境建设—能源—劳动—数据—资本”的贡献依次递减。2013年和2016年是南北全要素生产率差距由扩大到小幅缩小的重要节点,北方投入集约效应较大,南方则以产出优化效应为主,且其数据要素贡献更大。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协同差异不断缩小,来自投入集约效应的差异贡献较大,且环境建设和数据的差异贡献不断上升。南北方协同差异相近,但北方主要来自能源集约效应和污染治理效应的差异贡献,而南方则以环境建设、劳动和数据要素等投入集约效应和发展平衡效应的差异贡献为主。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勇  
本文利用1998—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在2002年后呈增长态势,中部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高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在影响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中,集聚经济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正向影响,国有经济比重则对全要素生产率有负向影响。研发投入在全国层面和东部区域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在中西部区域则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不显著。人力资本水平则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没有显著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