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91)
- 2023(14224)
- 2022(11581)
- 2021(10921)
- 2020(9049)
- 2019(20762)
- 2018(20147)
- 2017(39041)
- 2016(20459)
- 2015(22910)
- 2014(22490)
- 2013(22085)
- 2012(19791)
- 2011(17591)
- 2010(16974)
- 2009(15354)
- 2008(14555)
- 2007(12046)
- 2006(10406)
- 2005(9170)
- 学科
- 济(93236)
- 经济(93152)
- 业(54920)
- 管理(54355)
- 企(43171)
- 企业(43171)
- 方法(40540)
- 数学(36365)
- 数学方法(35987)
- 中国(27199)
- 农(26065)
- 业经(20985)
- 财(20554)
- 地方(19986)
- 农业(17467)
- 贸(17401)
- 贸易(17392)
- 易(16970)
- 制(15735)
- 学(15195)
- 产业(14275)
- 技术(13410)
- 环境(12946)
- 银(12621)
- 银行(12606)
- 融(12588)
- 金融(12585)
- 发(12239)
- 务(12211)
- 体(12195)
- 机构
- 大学(283211)
- 学院(282910)
- 济(129095)
- 经济(127137)
- 管理(112169)
- 理学(98170)
- 研究(97508)
- 理学院(97117)
- 管理学(95595)
- 管理学院(95065)
- 中国(73517)
- 京(58566)
- 科学(56236)
- 财(54507)
- 所(46296)
- 财经(44966)
- 中心(44560)
- 农(42547)
- 研究所(42538)
- 经济学(42036)
- 经(41351)
- 业大(39090)
- 江(38484)
- 经济学院(38071)
- 范(36343)
- 北京(36307)
- 师范(35998)
- 院(35627)
- 财经大学(33869)
- 农业(32976)
- 基金
- 项目(201348)
- 科学(161983)
- 基金(151037)
- 研究(148463)
- 家(131639)
- 国家(130651)
- 科学基金(113539)
- 社会(99579)
- 社会科(94698)
- 社会科学(94680)
- 基金项目(79934)
- 省(75456)
- 自然(71266)
- 自然科(69701)
- 自然科学(69688)
- 自然科学基金(68465)
- 教育(67061)
- 划(64243)
- 资助(60515)
- 编号(57554)
- 部(46089)
- 重点(45711)
- 发(45316)
- 成果(45117)
- 国家社会(43424)
- 创(42681)
- 教育部(40254)
- 创新(40068)
- 人文(39141)
- 课题(38941)
- 期刊
- 济(133364)
- 经济(133364)
- 研究(82320)
- 中国(49759)
- 管理(41053)
- 科学(40425)
- 财(40319)
- 学报(39858)
- 农(39462)
- 大学(31723)
- 学学(30060)
- 农业(27162)
- 技术(24445)
- 教育(24108)
- 融(23487)
- 金融(23487)
- 经济研究(23252)
- 财经(22272)
- 业经(21604)
- 经(19431)
- 问题(18565)
- 贸(15385)
- 业(15249)
- 世界(14540)
- 技术经济(13853)
- 国际(13415)
- 统计(13395)
- 资源(13075)
- 科技(12730)
- 现代(12515)
共检索到4019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滕祥河 文传浩 张雅文 王钰莹
从产业结构变迁的视角,探讨了中国川渝地区(重庆和四川)城镇化的驱动因子,并建立OLS回归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川渝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正向作用于城镇化,重庆产业结构的边际影响效应相对稳定,四川产业结构的边际影响效应逐渐增强;川渝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正向影响城镇化,其中第三产业的拉动效应低于第二产业;川渝地区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化正相关,而金融业对城镇化的影响在作用方向和作用效果上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关键词:
川渝地区 城镇化 产业结构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于骥
文章在分析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城镇化作用机理的基础上,结合2005-2015年我国31省市人口和产值数据对我国东中西部产业结构变迁及城镇化发展走势进行描述,并通过对面板数据开展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分别验证了东中西部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变迁对城镇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城镇化发展主要得益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推动;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受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共同作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明显。据此得到启示:为推动中国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政府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才能为城镇化发展起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城镇化 合理化 高级化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于骥
文章在分析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城镇化作用机理的基础上,结合2005-2015年我国31省市人口和产值数据对我国东中西部产业结构变迁及城镇化发展走势进行描述,并通过对面板数据开展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分别验证了东中西部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变迁对城镇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城镇化发展主要得益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推动;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受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共同作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明显。据此得到启示:为推动中国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政府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才能为城镇化发展起到正向推动作用。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城镇化 合理化 高级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孙叶飞 夏青 周敏
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和改进Moore指数,分别对新型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变迁指数进行测算,并在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分析基础上,构建空间自回归模型、空间效应分解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显示,新型城镇化通过发挥其"选择效应"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生产率,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红利"因产业结构变迁而减弱,导致中国经济发展出现"结构性减速"现象,但产业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仍存在;实现产城联动,发挥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协同效应",对于缓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减速"问题,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产业...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黄可人
选取西部12个省区1992—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变动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城镇化进程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合理化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乡收入差距未能产生显著影响;其他影响因素中,经济增长水平显著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程度、经济开放程度、财政支农政策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熊兴 余兴厚 汪亚美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协调发展有助于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通过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的互动关系特征和产城融合水平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型城镇化水平指数与产业结构优化指数整体上呈平稳上升态势;从互动关系来看,产业结构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作用逐渐增强,但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支撑性不足,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整体耦合协调度还较低。鉴于此,应优化城市体系格局,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发挥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支撑作用;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发挥政策叠加优势,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区域竞争力。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李跃
对产业集群演变与成因的深入分析需进一步引入地区产业结构变迁理论,融合新结构经济学中地区比较优势产业演进与新经济地理学中有关理论,构建产业结构形态变迁与内生动力驱动关系的理论框架。采用2005-2014年中国279个地级市数据,从消费结构、要素禀赋、对外贸易与技术进步四个方面实证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形态变迁与内生动力的关系。研究显示:内生动力驱动现阶段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形态整体上呈集聚态势;门槛效应检验表明不同阈值区间的内生动力对产业结构形态变迁的作用存在差异;低水平区间内的技术进步促进地区产业多样性,高水平区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李跃
对产业集群演变与成因的深入分析需进一步引入地区产业结构变迁理论,融合新结构经济学中地区比较优势产业演进与新经济地理学中有关理论,构建产业结构形态变迁与内生动力驱动关系的理论框架。采用2005-2014年中国279个地级市数据,从消费结构、要素禀赋、对外贸易与技术进步四个方面实证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形态变迁与内生动力的关系。研究显示:内生动力驱动现阶段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形态整体上呈集聚态势;门槛效应检验表明不同阈值区间的内生动力对产业结构形态变迁的作用存在差异;低水平区间内的技术进步促进地区产业多样性,高水平区间内则转变为促进集聚态势;对外贸易改善对集聚态势有持续性的促进作用;劳动力质量提升、资本深化驱动产业结构形态趋于多样性态势。资本深化与消费结构水平较低是制约我国现阶段地区产业结构形态高级化的"短板"。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李跃
对产业集群演变与成因的深入分析需进一步引入地区产业结构变迁理论,融合新结构经济学中地区比较优势产业演进与新经济地理学中有关理论,构建产业结构形态变迁与内生动力驱动关系的理论框架。采用2005-2014年中国279个地级市数据,从消费结构、要素禀赋、对外贸易与技术进步四个方面实证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形态变迁与内生动力的关系。研究显示:内生动力驱动现阶段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形态整体上呈集聚态势;门槛效应检验表明不同阈值区间的内生动力对产业结构形态变迁的作用存在差异;低水平区间内的技术进步促进地区产业多样性,高水平区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方齐云 陶守来
基于人口与城镇化视角,构建了中国碳排放七大驱动因素模型,并采用LMDI分解法计算出各因素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1)从变量作用方向来看,对碳排放一直保持正向促进作用的有人口规模、城镇化率、城镇就业率和能源强度,对碳排放保持负向抑制作用的是就业的城乡结构,经济结构和碳排放强度则呈现分阶段正负作用交错的形态;(2)从变量作用效果的大小来看,城镇化率、就业的城乡结构、经济结构和能源强度的影响较为显著,而人口规模、城镇就业率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果则相对较弱;(3)单一城镇化率的提高带来的碳排放增加不可避免,但是综
关键词:
绿色发展 碳排放 城镇化 经济结构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方齐云 陶守来
基于人口与城镇化视角,构建了中国碳排放七大驱动因素模型,并采用LMDI分解法计算出各因素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1)从变量作用方向来看,对碳排放一直保持正向促进作用的有人口规模、城镇化率、城镇就业率和能源强度,对碳排放保持负向抑制作用的是就业的城乡结构,经济结构和碳排放强度则呈现分阶段正负作用交错的形态;(2)从变量作用效果的大小来看,城镇化率、就业的城乡结构、经济结构和能源强度的影响较为显著,而人口规模、城镇就业率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果则相对较弱;(3)单一城镇化率的提高带来的碳排放增加不可避免,但是综合考虑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就业率和就业的城乡结构等影响因素,则城镇化率提高与环境成本降低存在双赢空间。
关键词:
绿色发展 碳排放 城镇化 经济结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锡富
新型城镇化推动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促进了劳动生产率提高,加快了经济发展,增加了民众收入,改善了人们生活,促进了人的素质提高,推动了人的发展。但我国就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阻碍了劳动力的流动,妨碍了劳动生产率提高,阻碍了经济发展中人的素质提高。应大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就业结构优化,进而促进人的发展。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人的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戴志敏 罗燕
基于2000—2014年中国中部地区六省以及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静态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区域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结果显示: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对中国中部地区的城镇化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交互项对城镇化具有阻碍作用,两者发展不协调;区域工业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对城镇化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最后,提出推动中国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发展 产业结构 城镇化 中部地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叶飞 周敏
研究城镇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对CO_2排放的影响效应,对于促进CO_2减排,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2000-2014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基于独立效应和联动效应双重视角,在对城镇化"质量效应"与"扩张效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由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结构红利"而产生的"经济服务化"趋势,实证分析了城镇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对CO_2排放的影响机理。结果发现:(1)独立效应视角下,中国城镇化尚处于发展阶段,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带来基础设施的扩建,最终导致城镇化的"扩张效应"占主导地位,"质量效应"的CO_2减排作用尚不明显,因此城镇化与CO_2排放存在正相关关系。产业结构高级化所带来的"...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陈丹妮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进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脉络。本文系统性构建了城镇化影响产业结构演进的五大机制:经济发展、要素供给、消费投资需求、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研究表明,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3年的53.73%,我国产业结构经历了"二一三"、"二三一"和"三二一"三个阶段。从城市类型来看,在经历了城镇化发展之后,我国逐渐建立了中心城市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导,次中心城市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而广大中小城市产业主要依赖当地自然资源禀赋的产业结构。借助于结构方程模型,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