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65)
2023(4845)
2022(3960)
2021(3937)
2020(3215)
2019(7623)
2018(7235)
2017(13680)
2016(6936)
2015(8258)
2014(7799)
2013(7870)
2012(7374)
2011(7070)
2010(6617)
2009(6170)
2008(5998)
2007(5074)
2006(4521)
2005(4299)
作者
(19532)
(16712)
(16663)
(15832)
(10576)
(7837)
(7419)
(6369)
(6355)
(5848)
(5586)
(5413)
(5381)
(5252)
(5219)
(5212)
(5076)
(4794)
(4691)
(4395)
(4295)
(3858)
(3805)
(3755)
(3698)
(3634)
(3470)
(3404)
(3298)
(3243)
学科
(36138)
经济(36108)
管理(16913)
(16729)
方法(16460)
数学(15220)
数学方法(15157)
中国(12276)
(11599)
企业(11599)
(10537)
贸易(10532)
(10420)
(8635)
业经(6605)
关系(6577)
(5830)
(5599)
农业(5539)
(5510)
(5415)
(5327)
金融(5325)
(5284)
银行(5282)
(5192)
(5188)
环境(5114)
出口(4539)
出口贸易(4539)
机构
大学(109712)
学院(104987)
(57143)
经济(56531)
研究(43749)
管理(39875)
理学(34523)
理学院(34127)
中国(33986)
管理学(33814)
管理学院(33609)
(23922)
科学(22967)
(22134)
(21426)
经济学(19809)
研究所(19768)
财经(18549)
中心(18515)
经济学院(17858)
(17394)
北京(15809)
(15590)
(15269)
财经大学(14211)
科学院(13900)
(13415)
师范(13328)
研究中心(13070)
业大(12820)
基金
项目(71632)
科学(58649)
基金(57150)
研究(52402)
(50800)
国家(50538)
科学基金(43036)
社会(37786)
社会科(36074)
社会科学(36069)
基金项目(28892)
自然(25952)
自然科(25469)
自然科学(25464)
自然科学基金(25075)
资助(23908)
教育(23176)
(22318)
(20717)
中国(18601)
编号(18386)
(18325)
国家社会(18037)
重点(16283)
教育部(16196)
(15630)
成果(15142)
(14849)
人文(14761)
创新(14121)
期刊
(57161)
经济(57161)
研究(34847)
中国(20493)
科学(15702)
管理(15072)
学报(15049)
(14604)
(14043)
大学(11902)
经济研究(11202)
学学(11074)
农业(10466)
世界(9765)
财经(9745)
(9564)
(9181)
金融(9181)
国际(9020)
(8632)
教育(8338)
技术(7930)
问题(7850)
(7179)
业经(6539)
技术经济(5953)
统计(5191)
图书(4996)
(4936)
论坛(4936)
共检索到1589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唐海燕  张会清  
本文从产品内分工视角,通过贸易数据的深入分析,研究中国崛起对东亚生产网络的影响。结论显示,中国在融入东亚生产网络的过程中,逐渐崛起为东亚制造中心,削弱了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网络影响力。同时,中国崛起的竞争效应推动网络成员乃至网络整体的专业化层次提升。借助与中国在产品内分工各流程的衔接合作,东亚生产网络的内部联系进一步强化。此外,中国演进为东亚出口平台,使得东亚生产网络对世界市场出口的"双边贸易"转变为经由中国的"三角贸易"模式。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段锡平  
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潮流,相对欧洲与北美日益成熟和扩大的区域集团化趋势,东亚的区域合作机制显得零散而脆弱。作为东亚地区日益开放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大国,中国的崛起不仅会影响东亚的振兴,同时也会受东亚地区各种经济、政治、安全等因素的制约。因此,积极参与并推进东亚区域合作,通过寻求共同利益达到“双赢”和“共赢”,以获取自身发展的最适环境,是中国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志高  王涛  陈伟  
随着网络分析方法的发展,利用社团检测和社交网络分析研究世界贸易网络成为当前重要的前沿问题。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多为短期尺度,中长期尺度研究亟需更新。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性要素增多,"一带一路"建设正进入深耕细作的阶段,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转变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更替的长尺度变化,有利于揭示世界贸易网络的中长期演变趋势,并为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历史启示。论文主要基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贸易方向统计数据库(DOTS),首先总结了1980—2018年世界贸易发展3大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然后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世界贸易网络中组团及国家地位的演变。研究发现:①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和技术进步对世界贸易网络影响深远。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由福特制向后福特制的转变、新自由主义的推广、数字技术的大规模发展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对全球贸易空间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崛起是全球贸易网络变化重要的力量。②从Top1贸易网络上看,世界贸易格局呈现出"稳中有变"的演化趋势。世界贸易网络中,欧洲部分的德国、法国和俄罗斯组团相对稳定,而英国和意大利组团地位不断下降;美国主导了亚太部分,澳大利亚组团较为稳定,日本组团地位下降。③印度、巴西和南非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导致世界经济和贸易格局的重大变化,这些国家近年来成为了新兴的区域性贸易中心。④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成为了超过美国的世界贸易组团核心。最后,简要讨论了中长期尺度贸易网络研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启示。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华晓红  周晋竹  宫毓雯  
一、全球价值链与东亚生产网络的关系(一)全球价值链推动东亚生产网络的产生价值链(value chain)是源自商业管理的一个概念,最早由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1985)提出。近年来,随着全球生产的分散化,价值链的概念被拓展到了国家与区域的层面,形成了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的新概念,即一条价值链上所有的增值环节都可被分离开来,从产品创意到其生产和商业化的全部过程都被散布到世界各地。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春生  
东亚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不断演进,主要表现为东亚区域内贸易的扩张和地区内部投资的不断增长,进入新世纪以来,东亚地区经济合作不断深入,为区域生产网络的完善提供了制度保障。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马行空  
80年代,整个世界政局风云变幻、动荡不定,世界经济稳中见衰,举步维艰。然而,有这样一块地方,自80年代以来,这里政治渐见开明、经济日益升腾,人民勤劳质朴;这里已经成为一颗亮丽的明星冉冉升起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这里就是拥有世界第二大工业国日本,拥有亚洲四小龙之三韩国、台湾、香港以及拥有东方巨龙中国的东亚地区。东亚,从狭义的地理概念来划分,它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台湾、香港、澳门及关岛在内的9个国家和地区。80年代至9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的经济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经济增长率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东亚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何在呢?东亚各国间经济、文化的相互合作和交流情况又怎样呢?东亚经济...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伍贻康  
试论东亚的崛起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所伍贻康曾经创造灿烂的东方文明的亚洲,历史上长时期居于时代的前列,对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过伟大的贡献。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亚洲日益显得落后并屡遭侵略,相继沦为欧洲各国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杨鲁慧  
从地缘政治角度研究国家安全环境问题是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民族国家永恒的主题,也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点问题。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是否有利,首先取决于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经济和地缘安全环境。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国家安全利益紧密相关,东北亚地区的中国崛起是不可遏止的必然过程,同时也是极为艰难复杂的过程,大国崛起必然也面临着“崛起困境”。哪些地缘政治关系和安全环境构成了“崛起的困境”,就成为东北亚安全环境中中国崛起的战略问题。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喻春娇  张洁莹  
本文在测度中国融入东亚跨国生产网络程度的基础上,分析中国融入东亚跨国生产网络的影响因素,包括中国的贸易便利化、在华跨国公司的中间产品进口、外部需求变动、区域市场规模、中国与东亚地区不同经济体的区位优势差异等因素,并进一步运用面板协整模型验证了这些因素对于中国参与东亚跨国生产网络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反映东亚区域内部需求的区域市场规模这一因素外,其它因素都对中国参与东亚跨国生产网络有促进作用。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唐乐  
中国制造业各行业融入东亚生产网络的程度存在差异,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融入程度较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融入程度较高。融入东亚生产网络,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间升级与制造业整体内部升级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不同类型的要素密集型产业,其内部升级效果却存在明显差异。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融入东亚生产网络的内部升级效应显著,而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却不显著。在继续发挥传统要素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需尽快寻找具有高端要素竞争优势的产业融入东亚生产网络新的途径。对不具有技术优势的产业,应努力提升其技术吸收和再创造能力,推动中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发展,高端制造业向全面扩散发展。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夏平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在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的内在动力的推动下,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逐步将劳动密集型的部门转移到其他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东亚国家(东盟四国和中国),形成了东亚区域生产网络。这里的东亚国家主要包括日本、亚洲四小龙(韩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冯维江  
本文主要从器物、货币、制度、观念四个层面来刻画中国崛起的进程及其对外影响。从器物层面看,中国30多年来在经济规模、科技水平、军事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不对称依赖有所增强;从货币层面看,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人民币正在获得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从制度层面看,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有所扩大,参与创设国际机制的能力也在提高;从观念层面看,中国倡导的基础设施优先、自下而上的改革和发展理念,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赞同。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段晓蕊  
作为当今世界头号强国的美国对于中国崛起问题存在着多种认知,我们既要认识其中的主流认知,也不应忽视其中的非主流认知。本文从四个方面全面、综合地分析了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首先,中国崛起还需要很长时间。其次,中国有和平崛起的可能,但不一定会实现和平崛起。第三,中国崛起对美国而言利弊双收。最后,中国不太可能推翻现有世界秩序。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李娇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雁行"国际分工与组织模式逐渐衰落,其带动东亚贸易发展的作用下降。然而,东亚贸易的发展并没有因此失去发展的动力,相反东亚贸易继续快速发展并在贸易发展模式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章从国际生产网络这一新的主导东亚贸易发展的分工与组织方式的视角,考察近年来东亚贸易模式的转变,并对东亚未来贸易发展模式进行展望。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陈勇  
“雁行模式”已经不能描述东亚生产分工的特点,取而代之的是区域生产网络。本文从区域生产网络概念切入,进而从贸易角度对东亚区域生产网络进行实证研究,并对东亚各经济体在工业领域的相互依赖性作了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