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82)
2023(13535)
2022(11606)
2021(11026)
2020(8956)
2019(20912)
2018(20604)
2017(39128)
2016(20857)
2015(23649)
2014(23474)
2013(23380)
2012(21591)
2011(19785)
2010(19564)
2009(18003)
2008(17212)
2007(14803)
2006(13022)
2005(11035)
作者
(59861)
(50034)
(49332)
(47195)
(31594)
(23773)
(22349)
(19614)
(18935)
(17544)
(17039)
(16906)
(15649)
(15603)
(15284)
(15071)
(14673)
(14650)
(14173)
(13914)
(12298)
(12240)
(11788)
(11306)
(11095)
(11020)
(10903)
(10778)
(9991)
(9848)
学科
(89194)
经济(89099)
(55119)
管理(54122)
(41009)
企业(41009)
方法(39598)
数学(34983)
数学方法(34659)
(33531)
中国(26440)
农业(22098)
业经(21065)
(19364)
地方(18523)
(18001)
(17269)
贸易(17259)
(16798)
(15876)
环境(13652)
(13120)
(13085)
(13042)
银行(13008)
(12604)
金融(12601)
(12532)
理论(12109)
技术(12002)
机构
大学(301174)
学院(298301)
(125467)
经济(122908)
管理(119373)
研究(105199)
理学(104224)
理学院(103023)
管理学(101416)
管理学院(100874)
中国(78442)
(64695)
科学(63913)
(53101)
(51608)
(50290)
研究所(47439)
中心(46880)
业大(44584)
财经(43410)
北京(41161)
(40687)
(40554)
师范(40394)
(39786)
农业(38304)
经济学(38300)
(38181)
经济学院(34592)
师范大学(33120)
基金
项目(210338)
科学(166459)
研究(155304)
基金(155074)
(135049)
国家(133944)
科学基金(114939)
社会(100163)
社会科(94812)
社会科学(94788)
基金项目(82904)
(79072)
自然(73176)
自然科(71489)
自然科学(71474)
自然科学基金(70178)
教育(69422)
(67212)
资助(62947)
编号(62534)
成果(50670)
(47320)
重点(46531)
(45285)
(43172)
课题(42470)
国家社会(42023)
教育部(40740)
创新(40273)
科研(39689)
期刊
(136986)
经济(136986)
研究(89709)
中国(54917)
(50905)
学报(46924)
科学(45222)
管理(41114)
(36384)
大学(36103)
农业(35052)
学学(33967)
教育(30179)
(24958)
金融(24958)
业经(23488)
技术(23358)
经济研究(21711)
财经(20438)
问题(18301)
(17473)
(16176)
图书(15669)
科技(14485)
(14348)
理论(14281)
世界(14122)
技术经济(14039)
资源(13959)
(13819)
共检索到4301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应斌  龙花楼  
中国山区面积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是事关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山区乡村聚落作为山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核心空间单元,是中国乡村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和热点。论文基于文献回溯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在对中国山区发展概况、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明晰了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概念内涵、重构思路和方法,总结了中国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典型模式与调控策略;认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存在着主体多重、目标多元、模式多样等典型特征,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空间优化重组过程。新时代中国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应加强以下5个方面的研究:①山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作用机理与模式;②土地利用转型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作用机制;③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影响;④新兴业态发展与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交互作用关系;⑤大数据时代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方法革新。通过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时代背景、经济社会驱动因素与作用机理、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实证分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理论,以期促进中国山区可持续发展和助推现代化实现进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屠爽爽  周星颖  龙花楼  梁小丽  
伴随中国人地关系的巨大变化,乡村聚落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正在面临剧烈分化与重组。近年来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空间尺度,利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过程、机制与优化开展了诸多探讨。文章在综述乡村聚落空间演变过程研究进展基础上,归纳了由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政策制度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聚落空间演变驱动机制,梳理了聚落空间优化路径和模式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文章指出,未来乡村聚落空间研究应重点关注对小尺度空间演变过程的实证分析,加强行为主体和地方文化对聚落空间演变影响的研究,强化不同重构模式的凝炼和效应评估,并关注相关政策制度完善对聚落空间演变与优化的影响。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冀正欣  许月卿  卢龙辉  段亚明  李瑶瑶  黄安  
研究目的:探讨乡村聚落空间形成与演变机理、内涵及分类,系统梳理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的进展,展望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乡村聚落空间形成与演变机理的研究较为薄弱,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的内涵尚未统一,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框架及研究范式探讨尚显不足,行为主体对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的机制研究亟待开拓,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的政策应用相对薄弱。研究结论:未来应开展乡村聚落空间概念、分类与基础理论研究,构建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框架及其研究范式,加强行为主体对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的机制研究,拓展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成果的政策应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胜坤  张毅  闫欣  牛利强  汪洋洋  曹娟  
以2009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和DEM数据为数据源,运用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变差函数等方法,从分布、规模和形状3方面对秦巴山区的竹溪县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展开研究,并分析不同地形梯度下的乡村聚落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竹溪县乡村聚落为集群分布,拥有多条核密度高值分布带,表现出"中东部密集、北部次密集、南部密集程度较低"的特征;2乡村聚落用地规模普遍偏小,呈现出"北部较大,中、南部偏小"的分布格局;3乡村聚落斑块形状的不规则程度较高,总体上看,中部和南部聚落斑块的不规则程度高于北部。南—北方向上乡村聚落形态分布的均质性最佳,东—西和东南—西北方向上乡村聚落形态的差异程度相对较大;4地形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红波  张小林  吴启焰  王亚华  
乡村重构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新内容,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是在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引起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出现阶段性的转变,是乡村转型发展的过程。论文通过建构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测度指数和理论框架体系并以苏南地区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受乡村系统内外综合因素共同作用,城镇化、工业化、政府调控、乡村自身的更新改造和空间生产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且不同的重构阶段,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和作用机制存在差异,未来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路径应是基于多重作用力和不同作用模式基础上的、以城乡资源空间重构为导向的综合创新路径,研究有助于丰富乡村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董晓璞  邓健  赵满兴  
[目的]通过对生态环境较脆弱的陕北黄土沟壑区乡村聚落空间聚集分布特征及规律进行研究,以期对陕北地区完善乡村聚落功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乡村振兴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文章运用最临近点指数判别其空间分布类型,并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和地理联系率对其分布均衡程度和地理联系程度进行考量,通过核密度图进一步分析其空间分布指向,在此基础上分析空间集聚分布规律。[结果]陕北黄土沟壑区乡村聚落分布整体趋于集聚分布,且都表现出带状分布特征,主要集中在河谷平原和川台地后缘及坡麓,沿河流分布特征明显。[结论]陕北黄土沟壑区乡村聚落分布包含以米脂县、绥德县、子洲和佳县为主的榆林市密集区和以宝塔区、子长和延长为主的延安市密集区;从陕北黄土沟壑区乡村聚落整体分布来看,北部榆林市乡村聚落密度明显大于南部延安市乡村聚落密度,且形成了绥德县和宝塔区为中心的人口密集区;陕北黄土沟壑区乡村聚落可分为无定河下游地区、以窑洞为主要居住形式的黄土沟壑区和黄土沟壑区与风沙区的交界过度地带3个区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覃丽琼  
[目的]由于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深入,中国传统乡村聚落空间演变加剧并面临重构,研究桂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为丰富乡村聚落的市域空间格局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对广西乡村发展和乡村聚落的转型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方法]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及GIS空间分析方法,以2001年、2006年、2011年、2016年为时间节点,对表征乡村聚落空间规模的聚落人口密度进行测算与分析,通过对比分析确定桂北地区近15年乡村聚落在空间上的演变特征。[结果](1) 2001—2016年桂北地区乡村聚落分布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且下降遵循"由西向东"的规律,即西部地区分布密度先下降,继而中部地区下降,最后是东部地区分布密度下降;(2)聚落的分布特点由全区域范围内规模分布趋向于集中分布,最终呈"C"状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即桂林和贺州两市。[结论]桂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存在聚落密度依然较大、乡村建设"重西部,轻东部"、演化周期长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优化策略:优化桂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密度升"级";加强"C"区建设;优先建设小城镇,促进就地城镇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瑜  
经历了40余年的城市建设,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着眼于挖掘传统乡村聚落空间设计的核心价值。看似随机、散落的传统乡村聚落与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地域文化息息相关,对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类型的提炼及人文内涵的审视对当前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留住乡愁"的迫切需要。现代生活方式对建筑的空间结构、公共区域的功能和基础配套设施的要求都发生了变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周梅子   贺勇   陈钰凡   浦欣成  
文章将水系作为线索,以浙江萧山地区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采用GIS空间分析获取聚落选址与水系的相关性,结合自然地貌和水文特征将萧山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划分为4种典型模式:丘陵畈田型聚落、湖荡畈田型聚落、泾浜圩田型聚落和标准圩田型聚落,并选取4个典型聚落样本图解其空间形态特征,分析自然环境、农田水利和水运交通对聚落形态生成的影响机制,为水网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和景观特征的保护更新提供思路与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佳  华晨  余压芳  
对黔中屯堡聚落传统空间特征及发展演变阶段进行总结,梳理了当代屯堡聚落空间的演化路径,包括就地城镇化,衰退型和扩张型。并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量化方法,对比屯堡聚落传统区域与新建区域及整体形态的变化,得出扩张型屯堡聚落空间形态近年演变的特征:屯堡聚落边界形态由团状向指状拓展为主,新建区域空间肌理与原有空间差异较大,聚落空间结构性、整体性、致密性降低,建筑地域特征弱化。认为传统屯堡聚落围绕"防御"及"明清汉族文化"的空间组织机制已瓦解,交通便利性和个体价值成为左右近年空间组织的主要因素,而文化的自我认同、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佳  华晨  余压芳  
对黔中屯堡聚落传统空间特征及发展演变阶段进行总结,梳理了当代屯堡聚落空间的演化路径,包括就地城镇化,衰退型和扩张型。并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量化方法,对比屯堡聚落传统区域与新建区域及整体形态的变化,得出扩张型屯堡聚落空间形态近年演变的特征:屯堡聚落边界形态由团状向指状拓展为主,新建区域空间肌理与原有空间差异较大,聚落空间结构性、整体性、致密性降低,建筑地域特征弱化。认为传统屯堡聚落围绕"防御"及"明清汉族文化"的空间组织机制已瓦解,交通便利性和个体价值成为左右近年空间组织的主要因素,而文化的自我认同、村民自组织机制、复杂的宅基地产权划分以及各级保护政策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聚落空间的衰退。最后对屯堡聚落空间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少言,陈宗兴  
在分析我国乡村发展背景基础上,作者认为目前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研究的重点应揭示乡村聚落体系的演变规律。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规模与腹地、等级体系与形态、地点与位置、功能与用地组织、景观类型及区划等方向,并提出今后应加强研究的方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何仁伟  陈国阶  刘邵权  郭仕利  刘运伟  
近年来,随着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乡村发展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作为聚落地理学重要分支的乡村聚落地理学重新受到关注。了解乡村聚落地理学的研究现状,掌握其研究趋向,不仅是学术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中国城乡协调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首先简要叙述了国外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进展,认为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值得中国借鉴;然后简单分析了中国乡村聚落研究进展,并从乡村聚落生态、乡村聚落空间特征及其演化、乡村聚落发展问题、乡村聚落综合研究等4个方面对近年来中国乡村聚落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和分析;最后,在分析国内外乡村聚落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中国未来乡村聚落研究的主要趋向应为: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乡村聚落演变趋势预测研究;中国不同发展水平区域乡村聚落的模式研究;中国不同地貌形态区乡村聚落的研究;新聚落的构建研究;跨学科综合性研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炎  唐鑫磊  陈昆仑  李志刚  林赛南  
针对既有研究对演化维度、中观尺度和中部平原地区关注不足的现实,文章以武汉市为例,依托多时段的截面数据,基于ArcGIS的空间分析技术揭示了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特征,并从历史格局、自然地形、道路交通和城镇发展四个方面剖析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武汉市乡村聚落空间的剧烈重构受中部崛起战略下的城市大扩张外源动力和新农村建设下村庄的内生性响应双重驱动。虽然聚落用地总量变化不大,但空间分布基于历史格局的重构十分剧烈,先紧凑再迅速破碎化。高程和水体分布等地形因素的影响在道路等基础设施普惠的影响下趋弱。相比一般镇和产业重镇,县城所在城关镇的乡村聚落重构程度更为剧烈。据此,提出了推动中部地区乡村聚落精明收缩的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传武  梁双波  车前进  
以安徽省芜湖市为实证,以主体功能区为视角,以GIS技术为支撑,通过对乡村地域空间适宜性评价,将乡村聚落地域划分为优先重构区、鼓励重构区、适度重构区、引导重构区和限制重构区五种类型,提出不同的重构模式和对策,为芜湖市乡村聚落转型与空间重构提供科学依据,也为长江沿江地区的乡村聚落重构提供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