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30)
2023(8579)
2022(7373)
2021(6980)
2020(6124)
2019(14525)
2018(14154)
2017(27689)
2016(14884)
2015(17062)
2014(17144)
2013(17450)
2012(16649)
2011(15198)
2010(15109)
2009(14203)
2008(14195)
2007(12674)
2006(10823)
2005(9948)
作者
(43719)
(36755)
(36747)
(35354)
(23191)
(17593)
(16860)
(14439)
(13881)
(12851)
(12728)
(12205)
(11795)
(11620)
(11619)
(11555)
(11173)
(11004)
(10608)
(10528)
(9246)
(9032)
(8929)
(8417)
(8314)
(8299)
(8111)
(7952)
(7368)
(7320)
学科
(70869)
经济(70804)
管理(38615)
(38102)
方法(34749)
数学(31708)
数学方法(31520)
(28793)
企业(28793)
中国(20703)
(18676)
(17263)
(16224)
贸易(16219)
(15833)
(13492)
(13456)
业经(12363)
农业(12097)
地方(11558)
(11079)
银行(11054)
(10647)
(10602)
金融(10600)
(9702)
(9504)
财务(9489)
环境(9482)
财务管理(9461)
机构
大学(226220)
学院(222609)
(104943)
经济(103232)
管理(83725)
研究(81311)
理学(72333)
理学院(71506)
管理学(70483)
管理学院(70060)
中国(62947)
(47965)
科学(47429)
(45797)
(41687)
研究所(38129)
(38128)
财经(37179)
中心(36306)
经济学(34773)
(33968)
业大(31796)
经济学院(31551)
(31165)
北京(31013)
农业(30296)
(28534)
(28438)
师范(28162)
财经大学(27671)
基金
项目(145742)
科学(115226)
基金(109111)
研究(105072)
(95424)
国家(94709)
科学基金(80096)
社会(69572)
社会科(66095)
社会科学(66076)
基金项目(57097)
(53086)
自然(50334)
自然科(49189)
自然科学(49172)
自然科学基金(48355)
教育(47857)
(46008)
资助(45897)
编号(40722)
(34745)
重点(33222)
成果(33071)
(31734)
国家社会(30164)
教育部(29868)
(29486)
中国(29471)
科研(28376)
人文(28111)
期刊
(111789)
经济(111789)
研究(68285)
中国(39942)
学报(34999)
(34420)
(33613)
科学(32751)
管理(28410)
大学(26285)
学学(24836)
农业(22731)
经济研究(20462)
(20299)
金融(20299)
财经(19064)
教育(17475)
技术(17292)
业经(16552)
(16506)
问题(15479)
(14562)
(13362)
世界(12799)
国际(12451)
技术经济(12039)
统计(11912)
商业(11135)
理论(10241)
(10154)
共检索到3274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黎力  张红梅  
在经济思想史上存在着一条沿着凯恩斯、明斯基、金德尔伯格、加尔布雷思和希勒的研究思路不断继承和发展的,从经济体系内部去探求引致泡沫产生和破灭交替循环动态的杰出而悠久的金融泡沫研究传统。该传统将复杂而充满不确定性的金融部门纳入分析的核心,采取广义上的理性行为假设,从内生且脆弱的债务、货币和信贷体系中寻求泡沫动态的根源,突出强调欺诈、腐败等反社会行为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主张"大政府"和"大银行"的政策制度安排来充当稳定器和安全网。该传统对泡沫研究的发展路径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并且在实证上得到大量支持,然而却由于自身所秉持的与主流截然不同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模型化表述方式而一直以来饱受忽视乃至...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段先盛  
居民部门消费率涉及从微观到宏观的过渡问题,现有研究对此并没有一个合意的处理方法。将居民部门消费率从结构上分解为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居民部门收入占比和居民部门平均消费倾向的乘积,目的在于从宏观上把握居民部门消费率的结构性变迁。实证核算表明:(1)中国居民部门消费率2000—2006年的下降主要是GDP中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占比下降所致;(2)2006—2008年的部门消费率下降主要是由居民部门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引起;(3)2008—2010年的部门消费率波动是GDP中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占比小幅上升和居民部门平均消费倾向小幅下降相互制约的结果;(4)2010—2012年的部门消费率上升是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耿佳   伍文中  
本文采用2003-2021年我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港澳台地区除外),并使用面板回归模型实证研究收入结构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工资收入占比提升显著促进居民消费率提升,而经营性收入占比和转移性收入占比提升反而对居民消费率产生抑制作用;从区域差异角度来看,工资性收入占比提升对中西部地区居民消费率的促进效应要高于东部地区;经营性收入占比提升对东部地区居民消费率产生显著促进作用,而对中西部地区居民消费率反而产生抑制作用;转移性收入占比提升对东部地区居民消费率提升产生显著抑制作用,而对中西部地区居民消费率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艳梅  张雷  
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可分为直接和间接消费两部分,一般来说,后者远远大于前者。因此,在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消费迅猛增长的背景下,分析居民间接生活能源消费的变动趋势及原因,对于寻找节能途径与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1987年~2002年为样本期,运用投入产出方法,构建结构分解分析模型,对中国居民间接生活能源消费的增长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促使间接生活能源消费增加的因素有居民消费总量增加、消费结构变化、城乡消费比例变化和中间生产技术变化,而起到抑制能源消费增加的因素唯有以直接能源消耗系数大幅下降为标志的节能技术进步。可见,由于我国正值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居民消费变化和产业结构演进都成为能源消...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高连水  邓路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不利局面下,确保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扩大内需,扩大内需的重中之重在于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率。本文的研究表明,不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和过大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都与居民消费率低迷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并构成了居民消费率下降的格兰杰原因。同时,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受到某一外部正冲击后,将对居民消费率产生负向的持续效应。本文最后有针对性的给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毛中根  孙豪  黄容  
1978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率的变动特征表现为长期波动下降。为判断居民消费率的运行情况,根据代表性家庭效用最大化估算出最优居民消费率。研究表明,1978~1990年,实际居民消费率与最优居民消费率基本吻合;1991~2000年,实际居民消费率平均低于最优居民消费率7.8个百分点;2001~2010年,实际居民消费率平均低于最优居民消费率18.3个百分点。对居民消费率偏低贡献率的分析表明,城镇居民消费率偏低是导致整体居民消费率偏低的主要原因。通过考察预期收入、利率和效用函数改变对最优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分析了居民消费率的变动机制。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曾国安  胡晶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居民消费率从总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与国际比较,中国居民消费率严重偏低。中国居民消费率的下降是经济和非经济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居民消费率的持续下降对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政府应该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的鼓励居民消费的政策措施,逐步改善居民消费率偏低的状况,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武晓利  晁江锋  
文章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框架下,将政府消费性支出和转移支付引入家庭部门,将政府投资性支出和服务性支出引入生产部门,并利用贝叶斯估计方法,分析政府消费性支出、转移支付、投资性支出和服务性支出对居民消费、消费率的影响与传导机制。结果表明:(1)增加政府消费性支出在长期内不仅挤出居民消费,而且导致居民消费率下降。(2)增加政府转移支付能够有效刺激居民消费,具有挤入效应,并且在长期内促进居民消费率提高。(3)增加政府投资性支出在长期内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入效应,但在一段时期内会导致居民消费率下降。(4)增加政府服务性支出能有效挤入居民消费,并在长期内促进居民消费率提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利馥  刘东皇  谢忠秋  
文章利用1996—2016年全国及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因素众多,各因素中对我国居民消费率影响最为显著的是工业化和国际化,对东部居民消费率影响最大的也是工业化和国际化;中部地区为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保障因素;而影响西部地区居民消费率较显著的因素则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以及市场化因素。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朱勤  彭希哲  吴开亚  
本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基于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测算中国居民消费品载能碳排放量;基于结构分解方法分析影响居民消费品载能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并量化其贡献率。结果显示,样本期内我国居民消费品载能碳排放变动的影响因素按贡献率绝对值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居民消费水平、部门排放强度、部门中间生产需求结构、人口规模及居民消费结构。其中,消费水平与人口规模均表现为持续的正效应,部门排放强度表现为持续的负效应,中间需求与消费结构的贡献率则经历从负到正的变动,总体上表现为正效应。研究表明该阶段我国居民消费模式的变动尚缺少低碳维度的有力支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对增加消费需要具有推动作用,然而,全社会还没有关心和重视我国人口构造的改变对村民消费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所以研究我国农村地区人口结构对农民消费率的影响,对激发村民的消费、扩大消费经济体内部的需求,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还有保证我国经济不断稳步提高都起到积极作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对增加消费需要具有推动作用,然而,全社会还没有关心和重视我国人口构造的改变对村民消费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所以研究我国农村地区人口结构对农民消费率的影响,对激发村民的消费、扩大消费经济体内部的需求,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还有保证我国经济不断稳步提高都起到积极作用。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尹向飞  周翔  
本文基于收入群体视角,利用结构分解方法,将总消费率分解为收入群体比重变动效应等七个效应,并对2010-2016年CFPS城镇居民家庭数据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不管基于全国数据还是东中西部地区数据,绝大多数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变动效应都大于0;同时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效应是抑制总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因素。第二,不管基于全国数据还是东中西部地区数据,绝大多数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变动效应为负。第三,不管从平均来看,还是从不同年份来看,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的中等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群体组内消费率变动效应大多数为正,而高收入群体大多数为负。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为制定收入分配政策以促进消费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丁永欣  
产业结构与消费率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内在的联系。本文用1991-2009年我国30省份的数据进行的研究显示,农村居民、城市居民和政府等消费率的变动对三次产业具有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提高城市居民消费率最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对优化产业结构具有最明显的正向引导作用;农村居民消费率变动对第一产业有明显的影响。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豪  毛中根  
基于泰尔指数,从五个维度分解和测度了居民消费不平等。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4年中国居民消费差异整体上趋于收敛;居民消费的群体不平等程度较高,城乡不平等次之,而区域不平等和省际不平等程度相对较低;城镇居民消费不平等的程度在群体、城乡、区域、省际等方面均高于农村。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居民消费不平等成因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市场化程度、增加民生性财政支出等,有利于减少居民消费不平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