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02)
- 2023(15444)
- 2022(13473)
- 2021(12703)
- 2020(10801)
- 2019(25272)
- 2018(25235)
- 2017(48758)
- 2016(26694)
- 2015(30554)
- 2014(30884)
- 2013(30898)
- 2012(28715)
- 2011(26098)
- 2010(25867)
- 2009(23793)
- 2008(23393)
- 2007(20609)
- 2006(17609)
- 2005(15682)
- 学科
- 济(111764)
- 经济(111646)
- 管理(74447)
- 业(70007)
- 企(56066)
- 企业(56066)
- 方法(54394)
- 数学(48209)
- 数学方法(47736)
- 中国(30163)
- 农(29911)
- 财(26875)
- 学(24789)
- 贸(22851)
- 贸易(22843)
- 业经(22413)
- 易(22213)
- 地方(21029)
- 农业(19855)
- 环境(19371)
- 制(19139)
- 和(17863)
- 银(16513)
- 银行(16455)
- 务(16308)
- 理论(16246)
- 财务(16235)
- 财务管理(16198)
- 融(15755)
- 金融(15752)
- 机构
- 大学(389027)
- 学院(385978)
- 济(159693)
- 经济(156411)
- 管理(151830)
- 研究(133455)
- 理学(131845)
- 理学院(130372)
- 管理学(128169)
- 管理学院(127493)
- 中国(99279)
- 科学(83639)
- 京(83153)
- 财(69568)
- 所(68484)
- 农(65926)
- 研究所(62919)
- 中心(60042)
- 业大(59494)
- 财经(56740)
- 江(54265)
- 北京(53160)
- 农业(52205)
- 经(51595)
- 范(50639)
- 师范(50173)
- 经济学(48544)
- 院(47921)
- 州(44032)
- 经济学院(43975)
- 基金
- 项目(263924)
- 科学(206083)
- 基金(191573)
- 研究(190860)
- 家(167545)
- 国家(166198)
- 科学基金(141170)
- 社会(119321)
- 社会科(113010)
- 社会科学(112979)
- 基金项目(101880)
- 省(101490)
- 自然(92383)
- 自然科(90186)
- 自然科学(90161)
- 自然科学基金(88528)
- 教育(86887)
- 划(86254)
- 资助(79937)
- 编号(77553)
- 成果(62687)
- 重点(59135)
- 部(58989)
- 发(56484)
- 创(53948)
- 课题(53130)
- 科研(51091)
- 创新(50474)
- 教育部(50085)
- 大学(49382)
- 期刊
- 济(170476)
- 经济(170476)
- 研究(112322)
- 中国(68088)
- 学报(63450)
- 农(59179)
- 科学(57782)
- 管理(52160)
- 财(51061)
- 大学(46927)
- 学学(44115)
- 农业(41331)
- 教育(38555)
- 技术(32010)
- 融(30846)
- 金融(30846)
- 经济研究(28419)
- 业经(27350)
- 财经(26922)
- 经(22938)
- 问题(22454)
- 业(22397)
- 图书(19969)
- 技术经济(19357)
- 贸(18639)
- 理论(18517)
- 科技(17999)
- 版(17923)
- 商业(17687)
- 统计(17411)
共检索到5545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丽 曲建升 李恒吉 曾静静 张洪芬
当前,居民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生活部门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能耗部门,随着居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还将持续增长。文章对1997—2015年中国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现状进行分析,并基于ARIMA模型对2016—2025年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997—2015年,中国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整体呈上升趋势,城市碳排放增速和占比于2005年超过农村;城市煤品碳排放波动下降,油品碳排放比2005年增速加快,到2015年与煤炭碳排放相差0.073 5亿吨。农村居民煤品碳排放仍然较高,油品和气品碳排放增幅远低于城市;到2025年,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达到7.87亿吨,年均增长率7.13%;煤品碳排放持续下降,但减速较缓,油品碳排放自2016年起超过煤炭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雪梅 曹丹丹 王鑫 杨秀平
各省份积极贯彻落实碳达峰行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达峰是我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构建CO_2排放状态定量判断模型分析省域碳排放状态,并运用支持向量机多情景预测2019—2035年27个省份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与碳达峰时间。能源“双控”指标将27个省份分为高消费高强度、高消费低强度、低消费低强度与低消费高强度的四个区域,分析每个区域的碳达峰与能源“双控”指标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将“碳达峰”看作一个过程,目前我国6个省份处于下降期,4个平台期与17个上升期;(2)在低碳情景下各省份的碳排放水平最低,碳达峰进展最顺利,21个省份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3)从整体上看高消费高强度与低消费低强度区域能源“双控”进展更顺利,高消费低强度与低消费低强度区域“碳达峰”进程更快。能源“双控”与控制碳排放增长密切相关。为此,针对不同区域的能源“双控”进展与碳排放状态提出参考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雪梅 曹丹丹 王鑫 杨秀平
各省份积极贯彻落实碳达峰行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达峰是我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构建CO_2排放状态定量判断模型分析省域碳排放状态,并运用支持向量机多情景预测2019—2035年27个省份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与碳达峰时间。能源“双控”指标将27个省份分为高消费高强度、高消费低强度、低消费低强度与低消费高强度的四个区域,分析每个区域的碳达峰与能源“双控”指标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将“碳达峰”看作一个过程,目前我国6个省份处于下降期,4个平台期与17个上升期;(2)在低碳情景下各省份的碳排放水平最低,碳达峰进展最顺利,21个省份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3)从整体上看高消费高强度与低消费低强度区域能源“双控”进展更顺利,高消费低强度与低消费低强度区域“碳达峰”进程更快。能源“双控”与控制碳排放增长密切相关。为此,针对不同区域的能源“双控”进展与碳排放状态提出参考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包森 田立新 王军帅
为合理、科学地对能源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提出了能源结构的双组份模型。由统计检验估计法,对模型中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相关系数进行了预测估计。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数据,对我国2014年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的预测结果分别为24.26×108t标准煤及27.15×108t标准煤。利用预测的能源消费总量、结构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式——即单位能耗碳排放系数的表达式,预测中国2012年的碳排放量为21.87×108t标准煤,且有上升趋势,并提出了相关的能源对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范玲 汪东
利用消费者生活方式方法(CLA),测算1993~2007年我国居民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以及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以1993年为基年,对我国居民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变化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居民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碳排放量也逐年增加,其中2007年城镇居民是农村居民人均碳排放量的三倍。(2)研究期间,人均消费水平城镇化率、居民消费结构和人口规模是拉动居民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而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是抑制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其中2003~2007年碳排放强度起到正效应;居民消费结构表现为负效应,对减少碳排放起到一定...
关键词:
居民消费 碳排放 LMDI 分解分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云鹏 王泳璇 王帆 丁哲 赵文晋
居民家庭生活能源的消耗日益增长成为全球能源需求增长和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来源。基于此,应用STIRPAT模型对我国居民家庭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拟合,并在此基础上采用蒙特卡洛动态模拟2030年碳排放情况。研究结果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引起居民家庭能源消费逐年增加的主要原因,人口次之;居民消费占比对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主要呈负向效应。蒙特卡洛模拟结果表明2030年居民家庭消费碳排放的最大概率值为64.27亿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云鹏 王泳璇 王帆 丁哲 赵文晋
居民家庭生活能源的消耗日益增长成为全球能源需求增长和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来源。基于此,应用STIRPAT模型对我国居民家庭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拟合,并在此基础上采用蒙特卡洛动态模拟2030年碳排放情况。研究结果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引起居民家庭能源消费逐年增加的主要原因,人口次之;居民消费占比对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主要呈负向效应。蒙特卡洛模拟结果表明2030年居民家庭消费碳排放的最大概率值为64.27亿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广为 赵涛 米国芳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研究动态进行系统论述,随后对碳排放强度的预测研究现状做出整体概述。将DDEPM与现有的碳排放预测方法进行比较,说明其优越性。应用DDEPM,用Matlab编程,基于1980年-2009年的碳排放数据和GDP数据,对2020年碳排放和GDP进行预测,通过计算得出降低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潜力巨大。基于中国能源以煤炭为主的现状,应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从煤炭能源消耗比重的角度,分析其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随后整合碳排放强度、煤炭消耗比重的预测数据和实际数据,将其整合数据进行向量自回归处理,其结果与碳排放强度与煤炭消耗比重实际数据的向量自回归进行比较,得出了两组模...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王东 吴长兰
本文研究了1995~2013年广东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并通过与其他省份比较表明广东碳排放总量处于较高的水平、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则较低;采用灰色GM(1,1)模型对广东未来的碳排放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如不转变发展方式,广东进一步减排的潜力有限,应在大排放源节能降碳、低碳生活方式、碳交易市场化、低碳示范区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为促进全国低碳发展先行先试。
关键词:
广东省 碳排放 低碳发展 灰色预测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罗世兴 柯文岚
双碳背景下,采矿业减排降碳对工业领域实现碳达峰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全口径的经济普查,热力、电力等28种能源的终端能源消费等数据,测算了2000—2021年我国采矿业能源消费CO_2排放,运用LMDI法分析其驱动因素,并对2025年采矿业能源消费CO_2排放进行情景预测。结果表明:2000—2021年我国采矿业能源消费CO_2排放呈倒“V”型走势,单位产值CO_2排放稳步下降;行业上主要分布在煤炭采选、油气开采行业,能源类别上主要来源于电力、煤炭类能源消费;2004—2018年,产值变化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是主要增排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增排作用较弱;能源强度效应是核心减排因素但减排作用下降;排放系数效应减排作用最弱;低、中低和中排放情景难以实现2025年单位产值能耗和碳排放的下降目标,中高和高排放情景虽能实现规划目标,但难以实现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降,因此,需要在保持能耗强度下降的同时,加大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力度。
关键词:
碳排放 LMDI 情景预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任苏灵
文章利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方法分析了1997—2015年中国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动态演进过程,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城镇化等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核密度函数呈现单峰特征,近年来分散程度有所提高。(2)虽然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存在较大的惯性,但是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3)城镇化率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特征,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能源强度的增加均会导致能源消费碳排放增加。
关键词:
核密度估计 马尔科夫链 碳排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朱勤 彭希哲 陆志明 吴开亚
本文综合考量经济产出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能源效率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应用LMDI分解方法对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应用该模型对中国1980年~2007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分解分析,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量化其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产出效应对我国该阶段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达到152.73%,其他各影响因素按贡献率绝对值大小依次是:能源强度效应为-79.93%,人口规模效应为20.20%,产业结构效应为7.78%,能源结构效应为-0.77%。研究认为,产业结构整体变化对该阶段碳排放增长未能表现出负效应,其主要原因...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凯 李娟 唐宇凌 刘浩龙
随着第一、二产业节能减排潜力的快速释放及其节能减排成果边际递减效应日益明显,服务业成为我国节能减排亟需开拓的新领域。基于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中的碳排放因子与核算方法,估算了1995-2010年我国服务业能源消费与CO2排放量,并探讨其总体变化趋势;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辨识与分解研究样本区间内影响我国服务业CO2排放变动的关键因素及其贡献值。结果表明:我国服务业能源消费主要依赖于石油、煤炭等高碳化能源燃料,CO2排放量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产业规模和人口效应是服务业CO2排放最为主要的增量因素,而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结构则是服务业CO2排放减量的最主要贡献因素;交通运输、仓储...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永哲 马立平 徐宪红
本文建立我国主要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综合分析产业能源结构、产业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和人口城市化等因素对我国主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并量化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率,讨论了各影响因素的变动对碳排放增长所具有的效应。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对主要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变化的贡献程度最高,人口城市化、产业结构和产业能源结构居次,产业能源强度最低。最后,本文提出了节能减排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永哲 马立平 徐宪红
本文建立我国主要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综合分析产业能源结构、产业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和人口城市化等因素对我国主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并量化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率,讨论了各影响因素的变动对碳排放增长所具有的效应。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对主要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变化的贡献程度最高,人口城市化、产业结构和产业能源结构居次,产业能源强度最低。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节能减排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