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26)
- 2023(11890)
- 2022(10374)
- 2021(10026)
- 2020(8358)
- 2019(19568)
- 2018(19370)
- 2017(37244)
- 2016(19932)
- 2015(22676)
- 2014(22634)
- 2013(22678)
- 2012(20799)
- 2011(18944)
- 2010(18514)
- 2009(16701)
- 2008(15943)
- 2007(13535)
- 2006(11713)
- 2005(10279)
- 学科
- 济(82810)
- 经济(82713)
- 管理(55959)
- 业(51785)
- 企(41774)
- 企业(41774)
- 方法(40391)
- 数学(35759)
- 数学方法(35431)
- 中国(23648)
- 农(21254)
- 财(19190)
- 贸(17248)
- 贸易(17240)
- 学(17015)
- 易(16812)
- 业经(16780)
- 地方(14426)
- 农业(14225)
- 环境(14085)
- 制(13669)
- 和(13641)
- 理论(12200)
- 银(11949)
- 银行(11916)
- 技术(11676)
- 行(11437)
- 融(11397)
- 金融(11396)
- 划(11287)
- 机构
- 大学(286742)
- 学院(282339)
- 济(119849)
- 经济(117606)
- 管理(114878)
- 理学(100427)
- 理学院(99348)
- 研究(97866)
- 管理学(97713)
- 管理学院(97224)
- 中国(73300)
- 京(61520)
- 科学(59362)
- 财(51288)
- 所(48362)
- 研究所(44561)
- 中心(43127)
- 财经(42458)
- 农(41973)
- 业大(40793)
- 北京(39676)
- 经(38891)
- 范(37039)
- 江(37033)
- 师范(36737)
- 经济学(36724)
- 院(35687)
- 经济学院(33193)
- 农业(32971)
- 财经大学(31876)
- 基金
- 项目(198732)
- 科学(156950)
- 基金(146708)
- 研究(145725)
- 家(127856)
- 国家(126859)
- 科学基金(108959)
- 社会(93034)
- 社会科(88198)
- 社会科学(88176)
- 基金项目(77791)
- 省(73696)
- 自然(70611)
- 自然科(68985)
- 自然科学(68971)
- 自然科学基金(67716)
- 教育(65878)
- 划(63230)
- 资助(61185)
- 编号(58132)
- 成果(46599)
- 部(45178)
- 重点(43881)
- 发(41806)
- 创(40733)
- 课题(39464)
- 教育部(38984)
- 国家社会(38874)
- 科研(38153)
- 创新(38053)
- 期刊
- 济(125451)
- 经济(125451)
- 研究(85586)
- 中国(48868)
- 学报(42962)
- 科学(41209)
- 管理(41111)
- 农(37121)
- 财(35598)
- 大学(32677)
- 学学(30565)
- 教育(28537)
- 农业(26815)
- 技术(22999)
- 经济研究(21846)
- 融(21614)
- 金融(21614)
- 财经(20030)
- 业经(19297)
- 经(17070)
- 问题(16120)
- 图书(14957)
- 业(14572)
- 理论(14022)
- 技术经济(13814)
- 贸(13532)
- 科技(13276)
- 世界(13027)
- 资源(12798)
- 实践(12666)
共检索到4023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秋石 王一新
中国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以前的研究大多考虑对这种低消费量的解释。本文试图跳出已有的研究思路。我们认为中国居民消费率并非偏低,而是被低估的。我们通过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与实物消费增长率的偏差、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与服务性消费增长率的偏差证明中国居民消费率被低估的。造成这种低估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居民消费"企业化"、居民消费"投资化"以及居民消费"公款化"等三个方面。基于对实物消费、服务性消费和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比值的调整,我们对中国真实居民消费率做了一个估计。估算结果显示,调整之后的居民消费率更加接近其他与中国有相似经济结构国家的水平。也从另一个视角说明中国目前出现的所谓"内需不足"、"投资...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毛中根 孙豪 黄容
1978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率的变动特征表现为长期波动下降。为判断居民消费率的运行情况,根据代表性家庭效用最大化估算出最优居民消费率。研究表明,1978~1990年,实际居民消费率与最优居民消费率基本吻合;1991~2000年,实际居民消费率平均低于最优居民消费率7.8个百分点;2001~2010年,实际居民消费率平均低于最优居民消费率18.3个百分点。对居民消费率偏低贡献率的分析表明,城镇居民消费率偏低是导致整体居民消费率偏低的主要原因。通过考察预期收入、利率和效用函数改变对最优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分析了居民消费率的变动机制。
关键词:
消费率 家庭效用函数 最优居民消费率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梁其翔 龙志和
由于中国官方提供的居民消费率数据可比性受中、外经济核算规则差异的影响较大。该文基于中国经济运行的现实,对这种因中外核算规则差异对中国居民消费率计算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具体方法是采用机会成本法重新计量中国居民自有住房虚拟服务消费以及利用官方经济指标间的数量矛盾推算中国的灰色消费等等。该文通过调整中、外经济核算差异的影响后发现,2006年至2012年间中国居民消费率在45.23%至52.89%之间,不但高于中国官方公布的中国居民消费率数值,并且还呈逐年上升趋势。该文的结论是:调整后的中国居民消费率虽然低于同期欧美发达国家水平,但与主要亚洲国家居民消费率的差异不大,中国居民消费率没有显著偏低。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金勇进
居民消费率指一定时期内居民货币支出在货币收入中的比率。若以c代表货币支出,y代表货币收入,则居民消费率=c/y。它反映着在一定收入水平下,居民对实际消费所做出的选择,是居民的实际需求而不是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宁
利用1999—2010年我国31个省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流通创新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运用2SLS和GMM方法克服模型的内生性,并选择不同的解释变量考察估计结果的稳健性。结果表明,流通技术进步和组织创新对居民消费率的提升产生了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而技术效率对居民消费率提升的作用不显著。运用2SLS和GMM方法处理模型内生性的估计结果,进一步支持流通技术进步和组织创新估计结果的稳健性。
关键词:
流通创新 消费率 组织创新 技术进步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顾纪瑞
2011年11月29-30日,由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主办的全国第十五次消费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于郑州隆重召开。来自北京、石家庄、太原、济南、西安、南京、成都、武汉、上海、长沙、广州等地及河南省内的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90多人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围绕"建党90周年与党对民生的关怀暨消费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的会议主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讨,本刊特编发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大会发言和论文,以飨读者。
关键词:
建党90周年 民生关怀 消费发展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少军 方玉文 鄢甜
近年来随着全球价值链的兴起,中国的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全球价值链对中国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对中国的居民消费率会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无论是从进口渠道还是出口渠道,全球价值链都会显著地抑制中国的居民消费率。将居民消费率细分为城镇居民消费率和农村居民消费率后,全球价值链更显著降低的是中国农村的居民消费率。在全球价值链的背景下,促进能消费、敢消费和愿消费,提高居民消费率,关系到中国能否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清平
消费率作为一项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 ,对经济能否正常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 70年代末以来居民消费率的变动状况 ,探讨了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的原因。
关键词:
居民消费率 消费政策 人均收入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秋石 王一新
中国最近20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伴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初步城镇化的过程。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被打上了投资拉动型的标签。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中国的经济结构也逐渐形成了高投资、低消费的模式。基于这一背景,中国投资过热论,甚至是中国投资崩溃论的观点开始较为频繁地出现。中国的投资过热是一种假象,中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投资高估。如果剔除掉中国投资中的高估部分,那么中国的经济结构将更加合理,中国的投资效率也会得到进一步地提升。同时,中国未来的城镇化过程以及制造业的去工业化过程都需要大量的投资来带动,所以在投资高估的背景下,投资依然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关键词:
投资过热 投资高估 消费率低估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胡羽珊 王亚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率呈现总体偏低且持续下降的趋势,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因素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同于发达国家通常的年龄—收入驼峰型模式,我国在转型期出现了收入随年龄的增高而持续递增的独特模式。本文构建数理模型论证得出我国独特的年龄—收入模式对于城镇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方向取决于健康寿命与总寿命的比值,认为该模式可能降低了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和居民消费率。定量测算表明,1995—2011年间我国独特的年龄—收入模式对于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和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分别约为16%~17%和2%~3%。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曾国安 胡晶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居民消费率从总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与国际比较,中国居民消费率严重偏低。中国居民消费率的下降是经济和非经济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居民消费率的持续下降对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政府应该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的鼓励居民消费的政策措施,逐步改善居民消费率偏低的状况,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
居民消费率 居民收入 消费结构 消费环境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田堃 田银华
消费作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投资大幅度提升的同时,居民消费迟迟没有提升的动静。单纯的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可能带来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本文通过对我国消费率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一个以消费信息成本为核心的理论模型,指出要提高居民消费率,必须降低居民消费信息成本,政府应从构建信息平台入手,加快市场信息化进程。
关键词:
消费率 消费信息成本 信息平台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尹向飞 周翔
本文基于收入群体视角,利用结构分解方法,将总消费率分解为收入群体比重变动效应等七个效应,并对2010-2016年CFPS城镇居民家庭数据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不管基于全国数据还是东中西部地区数据,绝大多数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变动效应都大于0;同时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效应是抑制总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因素。第二,不管基于全国数据还是东中西部地区数据,绝大多数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变动效应为负。第三,不管从平均来看,还是从不同年份来看,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的中等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群体组内消费率变动效应大多数为正,而高收入群体大多数为负。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为制定收入分配政策以促进消费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收入群体 消费率 结构分解方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梁媛 余翊华
本文以一个整合的理论分析研究了收入分配、住房支出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并以北京市1992-2010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收入分配差距变大都会抑制居民消费,但住房支出增长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却出现了不一致。
关键词:
收入分配 住房支出 居民消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