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25)
2023(7151)
2022(5935)
2021(5620)
2020(4610)
2019(10532)
2018(9971)
2017(18645)
2016(9639)
2015(11052)
2014(10869)
2013(11073)
2012(10432)
2011(9715)
2010(9325)
2009(8684)
2008(8317)
2007(7104)
2006(6216)
2005(5724)
作者
(27737)
(23407)
(23156)
(22384)
(14738)
(11054)
(10521)
(9239)
(9036)
(8339)
(7900)
(7875)
(7514)
(7363)
(7339)
(7299)
(7024)
(6690)
(6683)
(6459)
(5784)
(5585)
(5519)
(5293)
(5264)
(5187)
(5111)
(4811)
(4677)
(4561)
学科
(53301)
经济(53256)
管理(23708)
方法(23428)
(21634)
数学(21541)
数学方法(21447)
中国(16548)
(15200)
企业(15200)
(12289)
贸易(12279)
地方(12220)
(12070)
(11966)
(8809)
业经(8802)
(8429)
农业(8296)
环境(8252)
地方经济(7982)
(7705)
(7668)
金融(7667)
(7348)
银行(7342)
(7231)
关系(6974)
(6889)
(6819)
机构
大学(148533)
学院(146501)
(75078)
经济(74138)
研究(57200)
管理(55528)
理学(48541)
理学院(47959)
管理学(47399)
管理学院(47139)
中国(44614)
科学(32381)
(31617)
(29946)
(28327)
研究所(26214)
经济学(25666)
财经(24912)
中心(24447)
经济学院(23199)
(23063)
(21053)
(20658)
北京(20447)
(19414)
师范(19275)
财经大学(18853)
(18694)
业大(18371)
科学院(18304)
基金
项目(102788)
科学(83779)
基金(79767)
研究(74194)
(70204)
国家(69725)
科学基金(59843)
社会(52835)
社会科(50410)
社会科学(50403)
基金项目(41425)
自然(36523)
(35749)
自然科(35729)
自然科学(35721)
自然科学基金(35096)
教育(32801)
资助(32745)
(31396)
编号(26802)
(24895)
国家社会(24247)
重点(23659)
中国(23283)
(23230)
教育部(21641)
(20934)
成果(20566)
人文(20497)
创新(19836)
期刊
(78084)
经济(78084)
研究(46540)
中国(25970)
科学(21951)
学报(20794)
管理(20126)
(19386)
(17865)
大学(16079)
经济研究(15466)
学学(15266)
农业(12959)
(12852)
金融(12852)
财经(12636)
(11109)
业经(10914)
(10812)
问题(10493)
技术(10244)
教育(10010)
世界(9928)
国际(9562)
统计(8547)
资源(8452)
(8320)
商业(7664)
技术经济(7579)
(7493)
共检索到2142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章印   王永瑜  
文章基于消费环境、消费能力、消费信心和消费结构四个子系统构建中国居民消费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2008—2020年全国及31个省份居民消费潜力综合指数及子系统指数,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方法揭示居民消费潜力及各子系统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规律。研究发现:中国居民消费潜力水平偏低但呈上升趋势,“东部高、中西部增、东北降”的区域格局已经形成;四个子系统中消费环境和消费信心水平稳步增长,消费能力和消费结构水平亟须提升。居民消费潜力区域差异显著且逐步缩小,区域间差异是其主要来源。消费环境和消费能力水平的绝对差异是我国居民消费潜力差异的主要原因。优化收入分配格局、供需两侧同时发力、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消费战略是全面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和缩小区域差异的有效途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冀红梅   王覃刚  
消费潜力是隐藏在居民身上尚未释放出来的消费需求。本文使用2006-2021年省级平衡面板数据对不同省份居民消费潜力进行定量测算,得到相关结论。政府应根据不同区域、户籍居民的潜力释放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消费刺激计划,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雷学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其在我国各地区的水平和差异状况对于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熵权-TOPSIS法对我国30个省(区、市)2012~2022年的新质生产力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其区域差异及其动态演进。研究发现,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基尼系数分解结果显示,区域间差异是造成整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本文还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了新质生产力水平的空间演变特征,发现区域间生产力水平差异正在缩小,表明我国在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为进一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均衡发展,本文提出了加强科技创新支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差异化区域发展战略、注重人才培养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雪  王永瑜  
研究目标:测度和考察2011~2019年中国乡村振兴及各子系统真实水平、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方法:运用熵值法测算乡村振兴水平综合指数及五个子系统指数,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揭示乡村振兴及各子系统水平的区域差异及演进趋势。研究发现:中国乡村振兴水平和五个子系统水平总体呈稳步上升态势;乡村振兴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并且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东部—西部的区域间差异最大,五个子系统的区域差异均呈下降趋势,主要也是来源于区域间差异;除东北地区以外,全国、东、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水平的绝对差异均呈稳步下降趋势。研究创新:在科学准确测度乡村振兴及各子系统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总体及各子系统的区域差异及其来源,并分析动态演进特征。研究价值: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借鉴价值。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研  洪俊杰  
研究目标:从消费结构的视角分别探究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的不平衡程度及其来源,并对消费潜力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采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二重分解法对2001~2019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的不平衡程度进行测度,以八大经济区为空间划分方式,以八大类消费支出作为分类消费项目,对消费不平衡进行空间和分类消费项目分解,进而采用HP滤波的方法探究居民实际消费支出和潜在消费支出之间的差距。研究发现:以2013年为分界点,我国消费不平衡经历了从农村大于城镇向城镇大于农村的转变。区域间消费不平衡是总体不平衡的主要来源,农村居民表现更为显著。食品支出是影响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不平衡的首要因素,2013年之后城镇居民消费不平衡主要来源于居住支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总的不平衡变化、区域内和区域间不平衡变化中集中效应占主导作用。近年来大部分省份的人均消费支出缺口变动幅度相对变小,城镇居民潜在消费偏离实际消费的程度要小于农村居民。研究创新:采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二重分解法分别对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的不平衡程度进行测度,并对其进行空间和结构分解分析差异来源,进而采用HP滤波的方法分析消费潜力。研究价值:有利于明确各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的不平衡程度及其来源,为缩小区域消费差距提供有益的借鉴及参考。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秦晓娟  孔祥利  
综合"差距"和"支持保障"的潜能思想,构建包括消费能力、消费需要和消费条件3个子系统的消费潜能评价体系,并结合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数据展开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潜能处于中低水平,省域消费潜能呈东—中—西区域递减梯度差异;中西部省域消费潜能水平低,是消费潜能开发难点集中区域;省域间消费潜能首要制约因素具有差异性;省域间消费能力差异度显著。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秦晓娟  孔祥利  
综合"差距"和"支持保障"的潜能思想,构建包括消费能力、消费需要和消费条件3个子系统的消费潜能评价体系,并结合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数据展开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潜能处于中低水平,省域消费潜能呈东—中—西区域递减梯度差异;中西部省域消费潜能水平低,是消费潜能开发难点集中区域;省域间消费潜能首要制约因素具有差异性;省域间消费能力差异度显著。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雷雷   郭幼佳   郭禹辰  
农村消费市场是国内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视为拉动消费增长的“新蓝海”。挖掘和释放农村消费潜力,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将扩大农村消费同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具有重大意义。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的一种新形态,能够促进居民消费快速增长。所以,如何发挥数字经济作用,充分挖掘农村居民消费潜力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基于此,本文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挖掘的宏观作用及区域异质性,旨在引导各地区出台针对性数字经济发展政策,充分挖掘本地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能够显著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社会保障水平能够显著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教育水平能够显著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能够显著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于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的促进作用大于东部。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臧旭恒  易行健  
社会保障作为满足居民多层次物质需求的基础性保障手段,对于促进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和实现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社会保障政策的风险缓解效应可以通过降低居民未来的风险预期及收支不确定性来提升当期消费能力。此外,正如前文第三部分论述的那样,收入分配不均是导致我国消费需求整体低迷的重要因素[53][112],而国内各项社会保障的政策实践均证明了社会保障对收入再分配的重要影响[113],其资源分配效应在调节收入差距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贡献率,对于提升低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和防止社会财富两极分化具有积极作用,进而能够推动社会资源公平配置和缓解“待遇差”问题,在增强居民风险应对能力的过程中提振消费信心,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相对较低。2020年,我国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仅相当于GDP的3.2%。而同年美国的社会福利开支相当于GDP的18.8%,日本的这一数据为22.02%,德国为26.57%,同为新兴经济体的韩国为8.85%(1),均远高于我国的支出水平。在此背景下,国内学者们主要围绕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这两大类对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的关系展开了针对性的研究,探索好钢用在刀刃上的路径。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臧旭恒  易行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和释放,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目前中国居民消费率依然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中等偏上经济体的平均水平,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国内学者对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问题非常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系列理论创新和规律发现。文章旨在系统梳理中国学者在解释中国居民消费不足问题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总结提炼重要的理论创新与贡献,从而为后续研究提供可借鉴可查阅的文献资料,为进一步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以及提出新发展格局下消费潜力释放政策建议提供参考。具体而言,第一,剖析了中国居民消费的典型事实、展开了国际比较、总结了中国学者对居民消费不足估测的演变历史和阶段性特征研究的主要进展,并进行了简要述评。第二,收入分配是解释中国居民消费不足问题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其中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将抑制居民消费需求,但规模性收入分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方向并不一致,并且中国居民消费不平等程度较为接近甚至高于收入不平等。第三,总结了人口结构变迁解释中国居民消费不足问题的国内重要研究成果。第四,针对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的相关问题,归纳总结了国内学者的一些代表性研究,结论基本证实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能够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和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五,我国学者基于居民部门杠杆率、住房价格演变和个体异质性视角,深入研究了负债及房价变动对居民消费支出量及结构的影响,从家庭负债和住房双重视角为实现住房价格稳定与居民消费平稳增长提供了研究依据。第六,针对提升居民消费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问题,中国学者主要从居民消费提升的长期优势以及提升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形成正循环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最后,文章对进一步完善与拓展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文彬  王赟  
研究目标:测度并分析中国福利水平及其区域差异、空间动态演进特征、结构差异来源。研究方法:采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以及方差分解法对福利水平及区域差异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发现:全国福利发展水平不高且呈不规则"M"形波动,地区福利发展呈俱乐部收敛状态;区域福利差异来源以区域间和超变密度为主,地区福利差异的空间演进呈缩小趋势。研究创新:基于可行能力理念与中国"五位一体"战略思想构建福利水平评价体系,从整体特征、区域差异、空间动态演变以及结构分解等方面进行深度研究。研究价值:为正确评价和提高中国福利水平提供经验支撑和政策参考,为归纳总结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福利提升方面的经验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黄淼  
本文使用2004-2021年省级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基于熵权法的Topsis模型,测算出我国消费环境综合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综合指数,并就消费环境对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的影响效应展开实证检验,得出相关结论。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释放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政策含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梅娟  余东华  
文章基于复合熵值法从八个维度构建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指数,对2007—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方法,对其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进行实证研究,并运用方差分解法探究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第一,样本期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上升,但区域差异较大,其空间分布与“胡焕庸线”相契合,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格局。第二,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与其他三个地区的区域间差异始终较高,东西部地区的区域间差异贡献最大;区域内差异中,东西部地区的差异显著高于东北、中部地区,且西部地区有扩大趋势;超变密度的影响也不断增强。第三,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差距的主要驱动力分别为融合发展、速度效益、结构优化、营商环境。创新驱动、品质品牌、营商环境逐渐成为未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对于缩小地区差距、协调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冯星   赵鹏睿   张晓芸  
充分激发文化消费潜力是促进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文章首先从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消费需要、文化消费环境3个维度构建了指标体系,然后测度了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潜力并考察其动态演变趋势,最后分析了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潜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潜力整体波动较小,且文化消费环境是影响文化消费潜力的主因。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潜力存在较强的区域异质性,东部及中部地区的居民文化消费潜力较强,西部地区则有待激活。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潜力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人均可支配收入、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等因素均对文化消费潜力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薛永刚  
基于空间经济计量框架建立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测度评价体系,并分析消费潜力时空演变特征,同时基于空间误差分量模型分析数字金融释放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具有逐年增大趋势,空间上呈现三级阶梯分布特征;数字金融可以有效释放农村居民消费潜力,覆盖广度影响最大;人口老龄化对释放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具有推动作用;数字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通过上述分析提出,基于区域特征有区别地发展农村数字金融服务;增强农村数字金融服务空间辐射范围和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大力发展农村老龄人口相关产业,进而释放农村居民消费潜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