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56)
- 2023(15860)
- 2022(13737)
- 2021(13032)
- 2020(10905)
- 2019(25197)
- 2018(24813)
- 2017(47534)
- 2016(25270)
- 2015(28485)
- 2014(28080)
- 2013(27649)
- 2012(25157)
- 2011(22689)
- 2010(22179)
- 2009(19817)
- 2008(18840)
- 2007(15912)
- 2006(13499)
- 2005(11656)
- 学科
- 济(101472)
- 经济(101358)
- 管理(70695)
- 业(66825)
- 企(54213)
- 企业(54213)
- 方法(49774)
- 数学(44189)
- 数学方法(43647)
- 中国(28395)
- 农(26859)
- 财(25247)
- 业经(22093)
- 贸(20755)
- 贸易(20747)
- 易(20221)
- 学(19945)
- 地方(18070)
- 农业(18018)
- 制(16864)
- 环境(15768)
- 务(15619)
- 和(15613)
- 财务(15549)
- 财务管理(15520)
- 技术(15336)
- 理论(15122)
- 银(14744)
- 企业财务(14741)
- 银行(14708)
- 机构
- 大学(352680)
- 学院(350344)
- 济(146540)
- 经济(143781)
- 管理(142242)
- 理学(124801)
- 理学院(123519)
- 管理学(121350)
- 管理学院(120737)
- 研究(117292)
- 中国(87638)
- 京(74208)
- 科学(71332)
- 财(63336)
- 所(57027)
- 农(53829)
- 中心(53428)
- 研究所(52680)
- 财经(52497)
- 业大(51616)
- 经(48211)
- 北京(46786)
- 江(46568)
- 范(45143)
- 经济学(45025)
- 师范(44736)
- 院(43006)
- 农业(42313)
- 经济学院(40782)
- 财经大学(39553)
- 基金
- 项目(250647)
- 科学(198359)
- 基金(184702)
- 研究(183115)
- 家(161103)
- 国家(159824)
- 科学基金(138127)
- 社会(117197)
- 社会科(111202)
- 社会科学(111173)
- 基金项目(97710)
- 省(94733)
- 自然(89686)
- 自然科(87695)
- 自然科学(87674)
- 自然科学基金(86092)
- 教育(83533)
- 划(80631)
- 资助(76295)
- 编号(73791)
- 成果(58123)
- 部(56244)
- 重点(55499)
- 发(52782)
- 创(52099)
- 课题(49516)
- 国家社会(49294)
- 创新(48665)
- 教育部(48593)
- 科研(48329)
- 期刊
- 济(149133)
- 经济(149133)
- 研究(100549)
- 中国(59666)
- 学报(54305)
- 科学(50407)
- 管理(50220)
- 农(47547)
- 财(46032)
- 大学(41750)
- 学学(39183)
- 教育(35208)
- 农业(33968)
- 技术(30007)
- 融(26441)
- 金融(26441)
- 经济研究(25818)
- 财经(24831)
- 业经(24126)
- 经(21275)
- 问题(19167)
- 图书(18795)
- 业(18253)
- 理论(16510)
- 技术经济(16420)
- 科技(16276)
- 贸(16038)
- 统计(15773)
- 商业(15372)
- 版(15361)
共检索到4916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向东 米壮
正确判断我国的消费升级状况,对制定经济政策,特别是消费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已有的研究与现实状况,首先说明了单纯使用消费结构方法考察消费升级的局限性,然后引入"基本-非基本消费"概念构建了一个判断消费升级状况的新分析框架,进而深入分析和判断我国消费的现状。文章使用CGSS数据和ELES模型计算出我国当前的基本和非基本消费,代入分析框架后发现我国整体处于消费升级状况,但收入位于28%以下的低收入阶层面临着消费降级的处境,同时,农村地区的家庭也面临着消费降级的状况。另一方面,医疗、教育这两项服务性消费的刚性支出进一步恶化了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情况。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封福育
基于CGSS 2010年的家庭微观调查数据,应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社会保障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同等消费水平下,参加社会保障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要高于未参加社会保障者;不同收入组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大致呈"几"字形,即高收入组居民和低收入组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而中等收入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此外,参加社会保障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随着年龄增加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而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呈现上升趋势。
关键词:
社会保障 消费 分位数回归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赖凯声 孙晓冬
本文通过CGSS2010对中国家庭人情消费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农村家庭人情消费高于城市,中西部家庭高于东部;客观的家庭收入和主观的家庭经济地位评价均与家庭人情消费正相关;老年组、婚龄与家庭人情消费负相关,而社会交往频率、男户主的工作状况等则与之正相关。该结果反映了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向过程中人情消费的异化现象,并且家庭成员个体特征的作用以及人情消费的政策性干预等问题值得未来研究进一步关注。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佟孟华 于建玲
本文基于CGSS2010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运用Brown等分解方法,考察了所有制不同造成的部门分割对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性别工资差异的影响。研究表明,男女劳动者的工资差异主要是由部门内工资差异引起的,部门选择不同带来的工资差异不大;性别工资差异中不可解释的部分略小于可解释的部分,但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可见歧视仍是造成性别工资差异的重要原因。消除对女性的偏见,提升女性自身能力,是缩小性别工资差异的重要途径。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佟孟华 于建玲
本文基于CGSS2010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运用Brown等分解方法,考察了所有制不同造成的部门分割对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性别工资差异的影响。研究表明,男女劳动者的工资差异主要是由部门内工资差异引起的,部门选择不同带来的工资差异不大;性别工资差异中不可解释的部分略小于可解释的部分,但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可见歧视仍是造成性别工资差异的重要原因。消除对女性的偏见,提升女性自身能力,是缩小性别工资差异的重要途径。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李昕曈
购房压力不断增加一直是影响幸福感与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7年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有序Logit模型和有序Probit模型分析了房价收入比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房价收入比能显著影响居民幸福感,并且影响程度在24~40岁群体、租房者群体中尤为突出,但在18~24岁和拥有多套房产的群体中则无显著影响,通过中介效应分析发现,房价收入比可以通过改变生活充实度、未来预期情况来间接影响幸福感。最后,以稳定房价和提高居民幸福感为目标提出对策建议:实施"一城一策"的调控策略、建立推进房地产稳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制定合理引导个人住房消费的政策。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文太林 何佳怡
在我国老龄化与少子化背景下,儿童照顾问题日益突出,应合理分担政府和家庭的照顾责任。公众福利态度是社会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年和2017年两期数据,研究了我国民众儿童照顾责任态度的变化及影响因素,为厘清政府与家庭的儿童照顾责任边界,实现儿童照顾责任在家庭和政府间的有效分配提供实证依据。研究表明,自利因素中,老年人、家庭经济地位低、受教育年限长的群体更支持政府承担儿童照顾责任。平等因素中,性别平等观和社会公平感弱的群体更支持政府承担儿童照顾责任。发展因素中,与2006年相比,2017年民众对政府承担儿童照顾责任的认同感显著提升。但从总体上来讲,民众仍然倾向于由个人和家庭承担儿童照顾责任。研究认为,一方面要始终将家庭作为儿童照顾的最基本责任主体,增强家庭照护能力;另一方面,政府也应明确自身在儿童照顾上的责任定位,通过托育服务、收入补充、时间弥补等手段降低儿童照顾成本并提升民众的社会公平感,同时还要加强对家庭照顾的政策支持。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陈婉婷 张秀梅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备受关注。本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年调查数据,了解我国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并通过序次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得出结论:我国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整体上比较高;性别、年龄、信仰、婚姻、居住地、社会地位自评、健康状况、家庭收入、家庭经济地位自评、收入合理度、社会公平感、社会信任感对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影响;居民的健康状况、社会评价、家庭变量和态度变量是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任国强 石玉成
个体收入剥夺影响因素的确定对于降低农村居民的主客观个体收入剥夺水平、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CGSS2010数据,采用计量模型分别研究了农村居民主客观个体收入剥夺的决定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影响农村居民个体收入剥夺的因素包括年龄、教育、家庭经济水平、房产数量、中部和西部地区,其中年龄、教育及西部地区对这两方面作用方向不一致;仅对客观收入剥夺有显著抑制作用的因素是性别、非农就业、婚姻;主观收入剥夺方面,个人收入有显著降低作用,政治面貌的作用方向则相反。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文婷婷
文章利用CGSS2010调查和《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采用有序LoGit模型研究亲贫式支出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亲贫式支出可提升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但效果不显著;从结构上看,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和农林水事务支出对农村居民幸福感存在正效应,社会保障支出对农村居民幸福感存在负效应;从区域差异上看,亲贫式支出对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正效应要显著大于经济发达地区。基于此,文章提出公共支出应向农村地区倾斜,尤其要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且要调整支出结构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和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魏巍 杨哲
采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提出农民工的社会网络由"浅表性网络"、"延展性网络"及"渗透性网络"三个维度构成,并分析社会网络对农民工城市住房消费是否存在影响。研究发现:农民工社会网络生态结构由低度链接"浅表性"网络、中度链接的"延展性"网络以及高度链接"渗透性"网络共同支撑,三种形态网络结构对农民工城市住房消费提升具有递增性;"浅表性"网络对农民工住房消费没有显著影响,"延展性"网络和"渗透性"网络对农民工在住房消费都有显著性正向效应,"渗透性"网络对农民工在城市住房消费提升效应高于延展性网络;"
关键词:
社会网络 农民工 城市住房消费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魏巍 杨哲
采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提出农民工的社会网络由"浅表性网络"、"延展性网络"及"渗透性网络"三个维度构成,并分析社会网络对农民工城市住房消费是否存在影响。研究发现:农民工社会网络生态结构由低度链接"浅表性"网络、中度链接的"延展性"网络以及高度链接"渗透性"网络共同支撑,三种形态网络结构对农民工城市住房消费提升具有递增性;"浅表性"网络对农民工住房消费没有显著影响,"延展性"网络和"渗透性"网络对农民工在住房消费都有显著性正向效应,"渗透性"网络对农民工在城市住房消费提升效应高于延展性网络;"延展性网络"和"渗透性网络"的网络生态结构对农民工城市住房消费影响存在代际差异。
关键词:
社会网络 农民工 城市住房消费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倪志良 陈永立 殷金朋
笔者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的数据,使用广义线性潜变量混合模型(GLLAMMS)对财政分权、收入差距与国民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在城乡和地区两个层面对国民幸福感的影响效果迥异;城乡收入差距与国民幸福感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雷权勇 祁春节 孙楚仁
贸易与福利是国际贸易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以往研究大多集中于考察贸易的经济福利而较少关注贸易的社会福利。健康作为社会福利的重要维度,影响着人们对自身幸福和美好生活的感知。因此,从社会福利角度考察贸易对健康的影响十分必要。本文基于2010—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库考察了进口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进口贸易自由化提高了中国居民的健康水平,且该影响随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呈梯度上升特征;进口贸易自由化通过收入效应和环境效应两个传导机制影响并提高了居民的健康水平。本文研究对于在新发展格局下正确理解贸易与福祉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冯永琦 于欣晔
为探究我国家庭投资风险偏好对于生育行为的影响,运用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2017)数据,将生育行为划分为生育意愿与实际生育行为进行实证分析。总体而言,家庭投资风险偏好会影响生育行为,高投资风险偏好会抑制生育行为。研究还发现,收入、教育、户籍、年龄、房产数量和收入风险等因素都会影响家庭生育行为。从区域异质性分析来看,东部地区家庭的高投资风险偏好会抑制生育行为,中部地区家庭的高投资风险偏好会促进实际生育行为,而西部地区家庭的高投资风险偏好会促进生育意愿但抑制实际生育行为。从其他异质性分析来看,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的高投资风险偏好会促进生育行为,受教育程度较低家庭的高投资风险偏好则会抑制生育行为。由结论分析,在提高我国家庭经济收入和风险投资收益的同时,缓解因生育行为导致预期收入和生活质量大幅降低,平衡家庭生育行为的成本与收益,应成为我国制定生育政策及其配套措施的重要考量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城乡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比较研究——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中国统计数据分析
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的状态空间模型研究——基于1990-2009年中国统计数据分析
三部门收入对最终消费和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湖北数据的状态空间模型检验
居民应对环保知行不一的认知策略及其原因——基于CGSS2010微观数据的分析
收入、个体收入剥夺对城乡居民健康的影响──基于CGSS2010数据的实证分析
农民家庭禀赋与社会养老保险参保行为研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数据
社会互动与信任对农民参与“新农保”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CGSS2010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
1985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的实证检验——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分析
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动态影响分析——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变参数估计
政府民生支出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动态影响——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