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76)
2023(4902)
2022(3905)
2021(3644)
2020(2861)
2019(6774)
2018(6466)
2017(12263)
2016(6409)
2015(7582)
2014(7349)
2013(7616)
2012(7358)
2011(6879)
2010(6498)
2009(5586)
2008(5257)
2007(4361)
2006(3778)
2005(3513)
作者
(17722)
(14903)
(14774)
(14295)
(9468)
(6983)
(6628)
(5938)
(5865)
(5320)
(5080)
(4920)
(4919)
(4719)
(4700)
(4591)
(4582)
(4372)
(4215)
(3975)
(3781)
(3512)
(3476)
(3409)
(3366)
(3364)
(3169)
(3079)
(3016)
(2980)
学科
(34517)
经济(34481)
管理(17291)
方法(15779)
数学(15077)
数学方法(15031)
(13307)
中国(12498)
环境(10699)
(9105)
贸易(9100)
(8999)
(8362)
企业(8362)
(8300)
(6386)
(6280)
(5676)
(5611)
关系(5554)
(5513)
农业(5421)
(5334)
银行(5331)
(5267)
(5265)
(5031)
金融(5031)
(4906)
业经(4878)
机构
大学(98573)
学院(95312)
(54281)
经济(53744)
研究(39673)
管理(35677)
中国(31630)
理学(30784)
理学院(30470)
管理学(30205)
管理学院(30042)
(21409)
(21396)
科学(20468)
经济学(19274)
(19261)
财经(17836)
研究所(17754)
经济学院(17418)
中心(16744)
(16655)
北京(14327)
(14092)
财经大学(13517)
(13479)
科学院(12641)
研究中心(11950)
业大(11540)
(11318)
师范(11235)
基金
项目(65628)
科学(53456)
基金(52232)
研究(48196)
(46100)
国家(45846)
科学基金(38951)
社会(34949)
社会科(33399)
社会科学(33395)
基金项目(26505)
自然(23138)
自然科(22631)
自然科学(22626)
自然科学基金(22251)
资助(22134)
教育(20903)
(20690)
(19110)
中国(17679)
(16901)
国家社会(16604)
编号(16357)
重点(15050)
教育部(14838)
(14815)
人文(13496)
(13193)
社科(12979)
重大(12959)
期刊
(53813)
经济(53813)
研究(32212)
中国(17792)
(14083)
科学(14053)
学报(12786)
管理(12651)
(11572)
经济研究(10881)
大学(10304)
学学(9732)
财经(9318)
(8908)
金融(8908)
(8820)
世界(8404)
农业(8376)
(8214)
国际(7974)
问题(7576)
技术(6665)
业经(6145)
(5726)
统计(5546)
教育(5501)
技术经济(5138)
资源(4869)
(4431)
经济问题(4429)
共检索到1422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周平  王黎明  
居民最终需求已成为我国CO2排放量增长的重要原因。为了测算我国居民因最终需求而直接和间接排放的CO2,本文以1992-2007年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为基础,结合能源消费实物量数据,编制出混合单位的能源投入产出表,从而得到居民CO2间接排放量占居民碳排总量70%以上且呈上升趋势的结论。在能源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通过结构分解模型,对居民最终需求及相关经济活动引致的CO2间接排放量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居民最终需求总量、城乡消费比例及居民消费结构三个方面的变化是促进CO2间接排放量增加的因素,以能源消耗系数下降为特征的生产技术的进步是促使CO2间接排放量减少的主要因素。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韩中  陈耀辉  时云  
研究目标:探索国际最终需求视角下消费碳排放的测算与分析。研究方法: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采用MRIO模型对世界主要经济体(地区)最终需求视角下的消费碳排放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是全球出口隐含碳排放最多的经济体,欧盟是全球转移碳排放最多的经济体;欧盟等发达经济体消费碳排放中"境外排放"所占比例较高,且主要来源于中国等发展中经济体;相较于发展中经济体,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的出口隐含碳排放更多地来自服务行业,而发展中经济体则主要来源于采掘业,重工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供应业。从隐含碳排放实现方式来看,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的中国、印度,其贸易隐含碳排放主要是由最终产品出口引致的,而俄罗斯、澳大利亚等以能源、矿产资源出口为主的经济体,其贸易隐含碳排放主要是由中间产品出口引致的。研究创新:基于"消费者责任"原则,在生产碳排放的基础上测算了不同经济体的消费碳排放,并对一国(地区)出口隐含碳排放的行业结构和实现方式进行了研究。研究价值:有利于在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为准确核算一国(地区)碳排放的规模并界定其理应承担的碳减排义务和责任提供一个新思路。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董文超  赵健艾  张泽宜  
论文从中国GDP的构成入手,运用投入产出法,研究CO2排放量增长的经济拉动因素,分析不同的经济因素对中国CO2排放量增长的拉动贡献。得出以下几个结论:①居民消费和投资是拉动中国CO2排放量持续增长的两大助推器,且鉴于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态势,预计未来由居民消费和投资拉动的CO2排放量比重会呈缓慢上升趋势;②消费中各产品部门的CO2排放量较为分散,但以石油天然气开采业为代表的其他行业及机械、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等比例相对较重;③政府消费拉动的CO2排放量份额较小,且其贡献比例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④进出口对CO2排放量有相反的效应,且在未来,中国可能出现进出口拉动的净C...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徐大丰  
针对扩大内需将增加中国碳排放的观点,本文分析了中国最终需求结构变化的趋势,利用中国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消费、投资和出口需求诱发的碳排放。分析结果发现,与投资、出口需求相比,新增万元消费需求引发的碳排放最少。扩大内需在弥补出口需求不足的同时,并不会引起中国碳排放的净增加。因此,提升消费需求和适当控制投资需求将有助于中国的碳减排。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周海燕  
作为国内生产总值重要组成部分,居民消费是产生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以居民消费碳排放为研究对象,构建一套包含居民消费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CRITIC-TOPSIS法对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整体呈现出“东部和东北高、中部平、西部低”的阶梯型变化;不同维度对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量的影响不同,其中化石能源和热力消费对居民消费碳排放的影响最大。为此,应多措并举完善碳减排顶层设计、加快碳减排技术创新、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倡导国民养成低碳消费习惯,以降低居民消费碳排放。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皓  杨佳衡  蒋雪梅  
区别于传统视角的碳排放强度研究,本文从供给和需求,产出和增加值的内在联系出发,提出了最终需求视角下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及其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投资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和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并根据合并WIOD形成的1996-2009年的中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完成了对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的测算,以及对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变动的直接贡献率分解,同时对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进行了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中间投入技术结构效应、增加值系数效应和最终需求规模效应4种驱动因素的SDA分解。结果显示:第一,期间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均小于投资和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且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对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连芬  温佳丽  
本文基于WIOD数据库的数据,引入投入产出法测算了中国工业行业最终需求侧环境效率以及中国分行业对工业总体环境效率变动的贡献度,对分行业环境效率变动进行了增加值系数效应、中间需求效应、排放强度效应3种影响因素的SDA分解。得出结论:中国环境效率较低,改善环境质量刻不容缓;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等5个行业环境效率相对较低;对整体效率贡献率大的行业,有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995~2009年环境效率变动中排放强度贡献率最大,增加值系数和中间需求贡献较小甚至为负。最后从行业层面提出了改善环境效率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中华  石爽  
文章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对2001—2014年美国向中国转移的贸易隐含碳进行测算,并采用SDA两级分解法对驱动贸易隐含碳转移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测算结果表明:美国是典型的贸易隐含碳转出国,2001—2014年间美国共向中国转移了5859.65Mt贸易隐含碳,其中纺织服装皮革及其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制造业(不包括机械设备)和机械设备制造业三个部门承接了其转移的绝大多数贸易隐含碳;SDA结果表明,进口规模效应是推动美国向中国转移贸易隐含碳的最大驱动因素,直接碳排放强度有效抑制了美国向中国转移贸易隐含碳规模的扩大,其他效应影响相对微弱。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宋杰鲲  牛丹平  曹子建  张凯新  
基于IPCC碳排放系数法和贸易转移系数矩阵,测算了2000—2014年中国省域间的贸易转移碳排放量,分析了省域间碳转移的密切关系,核算了各省的共同责任碳排放量,利用加权变异系数、Theil指数和Gini系数考察了省域碳排放的公平性,并基于世袭制、平等主义、支付能力和综合公平等原则对2020年中国的碳排放配额进行分配。结果表明:可将中国30个样本省域划分为9个碳排放集结域;省域碳排放处于"比较公平"状态;要实现"十三五"减排目标,需要在全国范围内促进碳排放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韩君   陈俊松  
基于中国201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通过界定、分离与合并30个省份4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的数字化和非数字化部分,编制中国数字产业投入产出表,量化分析各省份数字产业化部门和产业数字化部门对不同能源的消耗量及碳排放效应。研究表明,产业数字化部门能源消耗量在数字经济能源消耗总量中占较大比重;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碳排放是中国数字经济产业碳排放的主要构成部分;数字产业化部门能源消耗多为清洁能源,产业数字化部门能源消耗多为化石能源。基于以上结论,从加强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深化数字经济发展、结合各省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实施数字减排战略两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傅京燕  李存龙  
本文利用环境投入产出分析和消费品生命周期分析方法,测算了1996-2011年中国居民消费的间接用能碳排放,并利用STIRPAT模型研究了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化工及医药制品、建筑建材及非金属矿物、金属加工制品、交通运输、仓储及信息服务等部门对居民消费间接用能碳排放的影响最大;此外,部门人均产出、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是居民消费间接用能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提高各部门能源利用效率,倡导居民向绿色和低碳消费模式转变是降低居民消费维度碳排放的有效举措。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傅京燕  李存龙  
本文利用环境投入产出分析和消费品生命周期分析方法,测算了1996-2011年中国居民消费的间接用能碳排放,并利用STIRPAT模型研究了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化工及医药制品、建筑建材及非金属矿物、金属加工制品、交通运输、仓储及信息服务等部门对居民消费间接用能碳排放的影响最大;此外,部门人均产出、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是居民消费间接用能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提高各部门能源利用效率,倡导居民向绿色和低碳消费模式转变是降低居民消费维度碳排放的有效举措。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安玉发  彭科  包娟  
本文采用碳折算系数法和投入产出分析法对居民食品消费碳排放进行宏观测算与结果分析,并对碳排放的变化做因素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居民食品消费碳排放对生态和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消费和生产是碳排放的密集环节,城镇居民在加工和流通环节的碳排放比重高于农村居民;食品最终消费的快速增长是拉动产业间接碳排放上升的主要动因,技术进步推动的能源强度降低对食品链产业具有明显的减排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范玲  汪东  
利用消费者生活方式方法(CLA),测算1993~2007年我国居民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以及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以1993年为基年,对我国居民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变化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居民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碳排放量也逐年增加,其中2007年城镇居民是农村居民人均碳排放量的三倍。(2)研究期间,人均消费水平城镇化率、居民消费结构和人口规模是拉动居民间接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而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是抑制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其中2003~2007年碳排放强度起到正效应;居民消费结构表现为负效应,对减少碳排放起到一定...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安静  冯宗宪  孟渤  
研究目标:测算中国30省份的生产者责任以及消费者责任CO_2排放量;各个省份的净碳转移量以及进出口隐含碳排放;测算省间的碳转出量,计算8大区域的净碳转移量,并分析了碳转移的方向。研究方法:借助投入产出表,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各省份各行业的CO_2排放量以及省间的碳转移量。研究发现:两种责任测算的CO_2排放量差别较大;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江苏的净碳转出量最大,内蒙古、山西、河北、新疆、贵州的净碳转入量最大;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以及京津地区的净碳转出量最大,西北地区的净碳转入量最大。研究创新:用投入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