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80)
2023(7342)
2022(5916)
2021(5794)
2020(4461)
2019(10308)
2018(9831)
2017(18838)
2016(9644)
2015(11053)
2014(10709)
2013(10755)
2012(10044)
2011(9177)
2010(8790)
2009(8200)
2008(7717)
2007(6624)
2006(5877)
2005(5339)
作者
(25484)
(21677)
(21644)
(20860)
(13548)
(10145)
(9700)
(8480)
(8369)
(7655)
(7464)
(7118)
(6973)
(6845)
(6749)
(6733)
(6470)
(6202)
(6144)
(5903)
(5362)
(5111)
(5079)
(4968)
(4909)
(4894)
(4668)
(4540)
(4358)
(4268)
学科
(48900)
经济(48856)
(23069)
管理(22419)
方法(21401)
数学(20028)
数学方法(19951)
中国(16834)
(15171)
(14042)
企业(14042)
(12185)
贸易(12178)
(11953)
农业(11003)
(10157)
业经(8712)
地方(8581)
(8208)
(7618)
银行(7607)
(7431)
收入(7359)
(7262)
金融(7259)
环境(7144)
(7136)
(6993)
(6863)
关系(6332)
机构
大学(140855)
学院(140119)
(73437)
经济(72591)
研究(53721)
管理(51707)
理学(44832)
理学院(44374)
管理学(43928)
管理学院(43680)
中国(42549)
(31220)
(29429)
科学(28014)
(25885)
经济学(25493)
财经(25447)
研究所(23671)
(23543)
经济学院(23107)
中心(23014)
(19575)
(19306)
北京(19258)
财经大学(19085)
(17552)
(17543)
师范(17428)
业大(16639)
科学院(16451)
基金
项目(94486)
科学(76381)
基金(72550)
研究(71203)
(63086)
国家(62598)
科学基金(53400)
社会(50489)
社会科(48030)
社会科学(48022)
基金项目(37207)
(32435)
教育(31847)
自然(30945)
自然科(30267)
自然科学(30262)
自然科学基金(29756)
资助(29577)
(28106)
编号(26805)
(23180)
国家社会(22996)
中国(22223)
成果(21465)
重点(21382)
(21303)
教育部(20527)
人文(19346)
(19289)
社科(18683)
期刊
(78944)
经济(78944)
研究(47120)
中国(25941)
(21552)
科学(19584)
管理(18901)
学报(18616)
(18598)
经济研究(15872)
大学(15213)
学学(14445)
财经(13117)
农业(13077)
(12998)
金融(12998)
业经(11588)
(11554)
教育(11095)
(11059)
问题(10601)
世界(10127)
技术(9969)
国际(9542)
(7395)
统计(7299)
商业(7003)
技术经济(7000)
经济问题(6389)
(6130)
共检索到2097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兰兰  徐婷婷  李方一  焦建玲  
在研究2000—2014年中国居民天然气消费重心迁移路径及其变化特征的基础上,首先运用夏普利值分解八大经济区域对重心迁移的贡献率,然后采用LMDI分解方法,将天然气消费增量分解为基础设施效应、服务效率效应、需求效应,探讨各区域对重心迁移贡献大小的原因与规律。结果显示:2000—2014年居民天然气消费重心经历了向西北、东南、东北方向迁移的三个阶段;2000—2003年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2003—2008年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地区,2008—2014年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是居民消费重心迁移的主要推力;2000—2014年,基础设施效应一直是促进中国及各区域居民天然气增长的主要动因,而未来效率效应和需求效应将会逐步成为大部分区域的主要驱动因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兰兰  徐婷婷  李方一  焦建玲  
在研究2000—2014年中国居民天然气消费重心迁移路径及其变化特征的基础上,首先运用夏普利值分解八大经济区域对重心迁移的贡献率,然后采用LMDI分解方法,将天然气消费增量分解为基础设施效应、服务效率效应、需求效应,探讨各区域对重心迁移贡献大小的原因与规律。结果显示:2000—2014年居民天然气消费重心经历了向西北、东南、东北方向迁移的三个阶段;2000—2003年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2003—2008年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地区,2008—2014年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是居民消费重心迁移的主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露  龚承柱  李兰兰  帅传敏  
天然气作为优质、高效和清洁的能源正成为中国能源发展的关键,研究天然气供需重心迁移路径可以厘清天然气供需空间迁移的发展方向和平衡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天然气供需现状,然后运用重心理论研究了中国天然气2000-2011年供需重心迁移路径,进而采用Shapley分解方法计算不同区域对重心迁移的贡献度。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气供需重心迁移路径不存在交叉,其中生产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消费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且天然气生产重心迁移量比消费重心迁移量大,消费重心变动比生产重心变动更加剧烈,天然气供需不均衡加剧。在天然气供需重心迁移过程中,西北片区对产量迁移的贡献度最大,华东片区对消费量迁移贡献度最大。根据天然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宋杰鲲  康忠燕  韩文杰  梁璐璐  
论文以2006—2016年各省份可再生能源电力产量为基础,测算中国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重心,并分析重心迁移特征;构建重心迁移的区域贡献模型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变动的驱动因素分解模型,对中国七大区域进行实际分析。结果表明:2006—2008年、2008—2013年、2013—2014年、2014—2016年中国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重心分别向西南、西北、西南、东北方向迁移。第一、三阶段的主要推力是西南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快速增加,第二阶段的主要推力是华北、东北、西南、西北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快速增加,第四阶段的主要推力则是华东、华北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快速增加。结合各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变动的驱动因素分析和有关各省份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区域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加的对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宋杰鲲  韩文杰  康忠燕  梁璐璐  
分析技术创新产出重心迁移路径,寻求区域贡献及其技术创新产出变动的驱动因素,对落实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构建了技术创新产出重心测算模型及重心迁移的区域贡献模型,并构建了区域技术创新产出变动的驱动因素分解模型,分解为人员投入、经济基础、投入强度和经费产出效率四方面效应,同时对2001-2017年的专利授权数进行实际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7年中国技术创新产出重心迁移可分为四个阶段,重心分别向东南、东北、西北和向南迁移;华南、华东地区技术创新产出快速增加是2001-2005年重心迁移的主要推力,华东、西北和华南地区技术创新产出快速增加则分别是2005-2012年、2012-2016年和2016-2017年的主要推力。结合各地区技术创新产出变动的驱动因素分析和各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技术创新产出增加的对策。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马忠玉  肖宏伟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期。随着能源生产消费革命的逐步落实和油气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天然气消费比重大幅提升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面临基础设施、市场机制不完善等诸多挑战。必须抓好"深化价格机制改革、补齐管网建设短板、稳定国际国内供应、积极开拓消费市场"等任务的落实,切实解决天然气"用不起、用不上、不够用、不想用"的问题,为顺利实现2020年天然气消费比重翻番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马忠玉  肖宏伟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期。随着能源生产消费革命的逐步落实和油气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天然气消费比重大幅提升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面临基础设施、市场机制不完善等诸多挑战。必须抓好"深化价格机制改革、补齐管网建设短板、稳定国际国内供应、积极开拓消费市场"等任务的落实,切实解决天然气"用不起、用不上、不够用、不想用"的问题,为顺利实现2020年天然气消费比重翻番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朱学敏  李军华  李炜杰  
本文分析了不同产业GDP数据、不同产业的天然气消费量数据后发现: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我国天然气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与最近几年我国天然气消费的快速增长和我国天然气消费市场所处阶段有关。分析产业结构分解模型分解出的四个驱动因素发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是驱动天然气消费量增长的主因,本来应该起到抑制天然气消费量增长的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在消失。特别是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费强度抑制作用在2004年以后消失了,而第三产业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几乎没有起到抑制作用,经济增长效应和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共同促进我国天然气消费量的增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何立华  徐钰  许永祥  李宏勋  
天然气作为一种洁净高效的优质燃料,其消费在世界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天然气消费需求正成为时下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而天然气管网的建设将有助于满足天然气消费需求。本文选取我国从1996年到2011年天然气消费需求和输气管网的统计数据,以天然气输气管网建设长度为自变量,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天然气消费需求与输气管网长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天然气消费需求与输气管网长度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且输气管网长度与天然气消费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我国加快天然气产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柴建  王亚茹  KIN Keung-lai  
作为一种优质、高效的绿色能源,天然气在中国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但可再生能源的崛起使得天然气成为过渡能源的选择,天然气消费量的增长趋势不明晰,因此相关企业及部门需要合理、准确的天然气需求预测模型为未来的工作提供指导性信息。基于此,本文首先从经济水平、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天然气价格等方面选取影响天然气消费的12个因素。其次,运用贝叶斯模型平均(BMA)法构建了一个包含相关文献中常用的6个影响因素的基准模型,针对该模型,围绕影响天然气消费量的各种因素,以逐个添加的方式建立对比模型,从备选模型中选出预测精度最高的对未来天然气消费量进行预测。最后,将BMA模型与ARIMA模型、ETS模型、BVAR模型、逐步回归模型以及等权重加权平均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最优的BMA模型包含了涉及经济水平、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人口因素、天然气价格、天然气供给六个方面9个影响因素,其预测精度优于对比预测模型,且该模型预测2022年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3254. 153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为8%。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东景  
文章构建IPAT扩展模型,将我国能源消费量增长分解为城镇人口变动效应、农村人口变动效应、区域经济发展效应、区域人口比例变动效应、分产业能源强度变动效应和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对我国2001—2015年能源消费量增长驱动因素的分解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是驱动能源消费量增加的最主要因素,并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城镇人口增长的增量化效应明显高于农村人口减少的减量化效应;能源强度效应是能源消费减量化的最重要因素,存在明显的产业间差异;产业结构调整在能源消费量变动中减量化效应不明显;区域人口比例变动驱动能源消费量增长的作用很小。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段平忠  
在一个动态收敛框架下应用经典收敛理论分析了中国省际间人口迁移对经济增长动态收敛的影响,通过横向对比发现:越是相对发达地区,其经济增长单纯受人口要素流动的影响越弱;越是相对落后地区,人口迁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也越大。其次,由于相同时期的人口迁移所引致的不同经济集团到达各自的稳态存在时间差,从而加剧了不同集团间的增长不均衡,并最终造成了中国经济增长总体差距的不断扩大。纵向的对比也发现,富裕地区的经济受人口迁移的影响不大,但是影响趋势却逐渐由促进收敛转向减缓收敛;中等发达地区的经济受人口迁移影响的趋势也是由促进收敛逐渐转移到减缓收敛甚至于增加发散,与富裕地区相比较,其影响的程度增强了;贫穷地区的经...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吴曾  谭亚妮  姜楠  王德运  
天然气是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的一种主要能源,随着天然气使用的逐步推广和天然气消费量的快速增长,正确合理地对天然气消费量进行预测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筛选出影响天然气消费量的六个主要因素——人均GDP、天然气生产总量、居民消费水平、用气人口、城镇化率和管道运输长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小波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以1995-2013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的统计数据为例对预测模型进行训练和检验,并将该预测方法与传统BP网络、小波神经网络预测方法作对比,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的预测精度更高。遗传算法和小波神经网络相结合的预测方法,可以科学预测我国未来年份的天然气消费量,有效地提高了预测精度,为天然气行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逯进  郭志仪  
文章利用层次分析法讨论了我国省域人口迁移和经济增长的变动规律,在此基础上,从系统耦合观视角实证检验了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两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之特征,并对二者耦合程度的演化规律做出了理论解析。结果发现,我国各省区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都存在稳定的正向协调演进机制,但总体看二者的耦合度并不高,且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从空间上表现出由东至西依次递减态势;同时,还表现出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适宜性特征。此外,各区域都存在耦合衰退趋势,这意味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不断深入,经济增长与人口迁移将出现逆向变动趋势,未来由高素质人力资本迁移带动的经济增长特征将愈发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