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71)
2023(4325)
2022(3602)
2021(3563)
2020(2946)
2019(6966)
2018(6541)
2017(12215)
2016(6304)
2015(7607)
2014(7206)
2013(7453)
2012(7041)
2011(6507)
2010(6302)
2009(5795)
2008(5601)
2007(4642)
2006(4053)
2005(3767)
作者
(17195)
(14570)
(14312)
(13902)
(9262)
(6846)
(6533)
(5756)
(5627)
(5140)
(4961)
(4787)
(4767)
(4591)
(4507)
(4496)
(4397)
(4162)
(4053)
(3920)
(3729)
(3357)
(3327)
(3298)
(3244)
(3239)
(3112)
(2963)
(2941)
(2837)
学科
(32740)
经济(32703)
方法(15771)
管理(15017)
(14916)
数学(14754)
数学方法(14695)
中国(12319)
(10424)
企业(10424)
(9008)
贸易(9003)
(8911)
(7943)
(6729)
(5775)
关系(5462)
(5360)
(5231)
银行(5228)
农业(5210)
业经(5176)
(5114)
(4764)
金融(4764)
环境(4676)
收入(4572)
(4487)
(4353)
技术(4274)
机构
大学(97302)
学院(94150)
(52638)
经济(52069)
研究(38261)
管理(35174)
中国(30555)
理学(30479)
理学院(30147)
管理学(29865)
管理学院(29694)
(21303)
(21110)
科学(19473)
经济学(18672)
(18544)
财经(17708)
研究所(17068)
经济学院(16885)
(16577)
中心(16076)
北京(14229)
财经大学(13431)
(13421)
(12431)
科学院(11930)
(11815)
师范(11736)
研究中心(11506)
社会(11050)
基金
项目(63633)
科学(51955)
基金(50176)
研究(47613)
(43945)
国家(43663)
科学基金(37226)
社会(34244)
社会科(32694)
社会科学(32690)
基金项目(25491)
自然(21643)
教育(21605)
资助(21290)
自然科(21201)
自然科学(21196)
自然科学基金(20867)
(20059)
(18351)
中国(17052)
(16682)
编号(16624)
国家社会(16309)
教育部(14824)
重点(14524)
(13788)
成果(13621)
人文(13380)
(13301)
大学(12899)
期刊
(52613)
经济(52613)
研究(32681)
中国(18868)
(14436)
科学(13381)
管理(13084)
学报(12127)
经济研究(10767)
(10727)
大学(9925)
财经(9533)
学学(9273)
(8771)
(8649)
金融(8649)
世界(8456)
(8405)
教育(8173)
国际(7972)
农业(7855)
问题(7447)
技术(7173)
业经(5897)
统计(5477)
(5431)
技术经济(5300)
(4604)
经济问题(4318)
资源(4138)
共检索到1416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康锋莉  区蕾  赖磊  
文章基于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CHNS),利用基尼系数和泰尔熵计算中国居民的可行能力不平等程度,两种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性别和年龄分层结果发现,男性受教育程度更集中,21~35岁之间居民的受教育水平最不公平,36~45岁之间居民的身体与心理健康差异较大,而46~55岁之间居民在生活条件,家庭收入和家庭资产方面的可行能力也最不平等。城乡结果表明,农村受教育程度更为集中,但生活条件、家庭收入和家庭资产以及心理健康的不平等程度更大。东中西部分解结果显示,生活条件各地差异并不明显,西部地区的家庭资产及医疗可及性最不平等,中部地区居民的身体健康最集中,但心理健康差异更大,东部地区受教育程度不平等程度最大。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樊振佳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信息不平等的研究视角存在分化,逻辑出发点也较为分散,提倡整体性研究、回归以人为中心、关注现实语境等研究取向很有必要。借鉴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概念和能力途径视角,在部分质性研究的经验材料提供支持的基础上发现,信息不平等可以被视为个体在信息行为中可行能力的分化,这种可行能力至少涉及信息主体的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可用资本、实际效用等内容,是人们的信息行为在一定语境中所具备的行为能力。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袁方  史清华  
本文从不平等的两个方面即收入不平等和可行能力不平等,研究了农民工福利和不平等的关系。利用2009年上海农民工实地调查数据,在福利分类模型的框架下对农民工福利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1)总体而言,可行能力和收入不平等对农民工福利水平存在负向影响,但针对不同农民工群体,其影响效果和程度存在明显差异;(2)可行能力不平等对高收入群体的福利存在显著影响,对于第Ⅰ类农民工群体,可行能力不平等对其福利存在正向影响,而对第Ⅳ类群体的福利则存在负向影响;且可行能力不平等对第Ⅰ类和第Ⅲ类农民工群体的收入和福利关系存在显著的负调节作用;(3)收入不平等严重损害低收入低可行能力农民工群体的福利,而对高收入高可行能力...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万相昱   张晨   唐亮  
缩小机会不平等,消除收入差距扩大的源生动力,从而达到分配公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途径,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治理抓手。本文采用基于集成回归树算法的机器学习模型,尝试克服传统方法在测算机会不平等方面普遍存在的重要缺陷,同时引入分位数回归森林将收入均值的机会不平等拓展至收入分布的机会不平等,以此提供收入机会不平等测算的全新方法和全新视角。基于2010~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测算结果表明,以基尼系数衡量的全样本收入均值的机会不平等约为0.244~0.307,大致占总体不平等的38.1%~52.4%;这种非线性机器学习模型的测算结果明显高于依赖线性模型的传统测算方法;城镇居民收入的机会不平等高于农村,环境因素对城乡间收入差距形成的贡献度最大;个体及其父亲的可观测特征差异更倾向于拉大收入差距,而其母亲的可观测特征则相反;另外,收入分布的机会不平等测算结果表明,环境因素显著影响子代的收入风险,优良的环境基础更倾向于赋予子代收入分布的右偏优势;从分布结构看,收入下限、收入上限、偶然收入和收入风险的不平等程度都要显著高于收入均值的机会不平等;不可控的环境因素导致的子代收入下限和收入风险不平等需要被重点关注。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李家山  易行健  何启志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如何较为准确地测度财富不平等是改善财富分配格局的基础。本文使用2013-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并结合各年度胡润富豪榜数据,借助广义帕累托插值法研究了中国居民财富不平等的动态演变趋势,较好地修正了因调查数据覆盖率不足而导致财富不平等低估的问题。研究结论表明:(1)我国居民财富不平等处于较高水平,财富分配后90%群体所拥有的财富份额从2012年的34.2%下降至2016年的32%;(2)农村内部财富不平等是否高于城市取决于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两种不同的衡量方式;(3)我国居民财富不平等主要来源于城市内部,财产性收入的差距是驱动财富不平等持续扩张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郝淑玲  
文章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使用Bonferroni指数对中国居民家庭资产的构成、居民家庭资产在城乡间及地域间的不平等程度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非金融资产的不均衡程度远远超过金融资产的不均衡程度;农村居民家庭资产的不平等程度远远高于城镇;东部地区的不均衡程度最为严重,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的不均衡程度最弱;群组间的不平等对总不平等的贡献很小,群组内的不平等是产生总不平等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马占利  邹薇  
本文利用泰尔零阶指数测算了个体收入分配中的机会不平等,运用非参数法、参数法进行估计,其中在参数估计中区分了环境对个体影响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并考虑了不同环境因素的交互影响。结果表明:2007-2013年中国的机会不平等越来越严重,考虑环境对努力的间接效应后,2007、2013年中国机会不平等相对占比分别为13. 59%和20. 74%;就机会不平等在城乡、性别、不同出生群组间的差异来看,农村相对于城市、女性相对于男性、70后相对于50后和60后,机会不平等更为严重。对收入不平等的各影响因素进行嵌套Shapley分解表明:对环境直接效应影响较大的三个因素分别为户籍、性别和父母教育,同时环境的间接效应随时间加大。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江求川  
收入并非决定居民福利的唯一因素,收入不平等亦不能反映居民的福利不平等。正确评价居民的福利不平等状况,还需要引入非货币维度。本文探讨了我国多维福利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及分解。结果表明,总体的福利不平等虽在上升,但增幅远小于同期的收入不平等增幅;20世纪90年代初,教育和收入是福利不平等的主要因素,但随着收入差距扩大,其逐渐成为福利不平等的主导因素;健康对福利不平等的影响较小但呈上升趋势;收入、健康和教育之间的相关性强化了居民福利不平等。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朱梦冰  李实  
随着中国城镇住房分配体制的转型,居民的居住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的收入水平,因此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也在无形中影响着住房的不平等状况。基于2002年和2013年的城镇和农村的住户调查数据,本文从住房面积和房产价值两个角度分析中国农村和城镇居民住房不平等的总体状况。研究发现,在住房市场化体制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从财产所有权上的住房均等化有所提升,家庭居住面积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人均居住面积分布的不均等程度却进一步扩大。房产价值的不平等分析表明,虽然这一时期居民的住房财富高速增长,但城乡内部和城乡之间的房产差距都急剧扩大。基于回归分解的方法考察住房财富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后发现,区域差异、收入差异和人力资本是造成居民房产价值分布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因素。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韦韡  蔡运坤  陈晓璇  
文章基于Roemer的机会平等理论,通过匹配省级宏观与2014—2018年三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显著促进了居民消费增长,且该结论经过工具变量法与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促成了一个平等的机会,不仅可以缓解由“环境”导致的机会不平等,也可以改善由“环境”造成的“努力”不平等的“偏环境问题”,进而促进居民消费增长,这意味着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将有效地促使发展成果共享机会均等。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农村、低收入、女性、低养老负担、低人力资本与父亲受教育水平低的家庭中,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更加显著。研究结论涵义在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促进机会均等,有助于激发居民消费,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畅通国内循环提供内生动力。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储德银  迟淑娴  纪凡  
本文首先采用基尼系数对我国城乡、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进行重新测度,然后以政府转移支付为门限变量建立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对财政收支分权与居民收入不平等之间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一是财政收入分权与收入不平等显著负相关,财政支出分权与收入不平等显著正相关;二是财政收支分权对不同类型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无论是财政收入分权抑或支出分权对收入不平等的政策效应大小依次是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总体居民;三是政府转移支付在不同区制对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呈现显著地非线性特征。即从相对较低的第一区制跨入较高的第二区制时,转移支付对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由负转变为正。本文以上研究结论不仅对于全面构建央地新型政府间财政关系,还可以为促进公平收入分配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豪  毛中根  
基于泰尔指数,从五个维度分解和测度了居民消费不平等。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4年中国居民消费差异整体上趋于收敛;居民消费的群体不平等程度较高,城乡不平等次之,而区域不平等和省际不平等程度相对较低;城镇居民消费不平等的程度在群体、城乡、区域、省际等方面均高于农村。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居民消费不平等成因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市场化程度、增加民生性财政支出等,有利于减少居民消费不平等。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江求川  任洁  张克中  
本文探讨机会不平等在中国城市居民个人收入不平等中的作用,分析不同年龄段、性别和区域间的机会不平等差异,并通过对机会集的分解研究不同因素在机会不平等中的偏效应。通过研究中国城市居民1996~2008年的个人收入数据,我们发现:城市居民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机会不平等,且机会不平等上升的速度大于收入不平等上升速度;机会不平等存在累积效应,在同一时点上,高年龄组人群比低年龄组人群面临更严重的机会不平等;机会不平等在女性的收入不平等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与东部省份相比,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中西部地区面临的机会不平等更严重;家庭背景引起的机会不平等呈现出上升趋势。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储德银  迟淑娴  纪凡  
本文首先采用基尼系数对我国城乡、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进行重新测度,然后以政府转移支付为门限变量建立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对财政收支分权与居民收入不平等之间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一是财政收入分权与收入不平等显著负相关,财政支出分权与收入不平等显著正相关;二是财政收支分权对不同类型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无论是财政收入分权抑或支出分权对收入不平等的政策效应大小依次是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总体居民;三是政府转移支付在不同区制对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呈现显著地非线性特征。即从相对较低的第一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楠  韩秀兰  
基于CFPS数据,运用可进行子组和子要素交叉联合分解的辛格不平等指数,对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不平等进行测度和分解研究。实证结果显示,全国居民家庭整体消费的辛格不平等指数为0.8063,城乡不平等贡献率分别为67%和33%,居民分项消费不平等较高的前三位依次是食品支出、居住支出、家庭设备及日用品支出,对总消费不平等的贡献依次为26%、23%和18%。子组和子要素的交叉联合分解结果显示,对总的消费不平等贡献最大的一项为城镇居民食品支出不平等,其贡献率达到19%。此外,对总消费不平等贡献率达到10%左右且由大到小依次为:城镇居民居住支出、城镇居民设备及日用品支出、农村居民居住支出,子组和子要素联合分解结论可为深入认识消费不平等的构成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