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63)
- 2023(7571)
- 2022(6284)
- 2021(6020)
- 2020(5188)
- 2019(11914)
- 2018(11472)
- 2017(21128)
- 2016(11583)
- 2015(13178)
- 2014(12538)
- 2013(12436)
- 2012(11917)
- 2011(10818)
- 2010(10651)
- 2009(9709)
- 2008(9689)
- 2007(8321)
- 2006(7355)
- 2005(6814)
- 学科
- 济(49952)
- 经济(49895)
- 管理(24885)
- 业(23623)
- 方法(22587)
- 数学(20559)
- 数学方法(20362)
- 企(16807)
- 企业(16807)
- 中国(16660)
- 学(13230)
- 农(12501)
- 贸(11651)
- 贸易(11645)
- 易(11418)
- 财(10765)
- 业经(8913)
- 制(8806)
- 银(8664)
- 银行(8631)
- 行(8442)
- 农业(8355)
- 融(8327)
- 金融(8326)
- 环境(7174)
- 出(6667)
- 和(6605)
- 关系(6509)
- 地方(6445)
- 发(6341)
- 机构
- 大学(170750)
- 学院(164620)
- 济(75347)
- 经济(74232)
- 研究(68906)
- 管理(56460)
- 中国(53413)
- 理学(48711)
- 理学院(48029)
- 管理学(46960)
- 管理学院(46671)
- 科学(42610)
- 京(38123)
- 所(36009)
- 研究所(33496)
- 财(32937)
- 农(31055)
- 中心(29891)
- 财经(26949)
- 经济学(25961)
- 经(25034)
- 院(24922)
- 业大(24795)
- 农业(24656)
- 北京(24644)
- 经济学院(23522)
- 范(23125)
- 师范(22863)
- 江(22854)
- 科学院(21508)
- 基金
- 项目(115331)
- 科学(91300)
- 基金(88289)
- 家(80449)
- 国家(79935)
- 研究(79744)
- 科学基金(66068)
- 社会(53169)
- 社会科(50533)
- 社会科学(50523)
- 基金项目(45674)
- 自然(42681)
- 自然科(41756)
- 自然科学(41740)
- 自然科学基金(40998)
- 省(39080)
- 资助(36672)
- 划(36048)
- 教育(35392)
- 编号(29121)
- 重点(27250)
- 部(27225)
- 中国(25181)
- 发(24706)
- 成果(24615)
- 国家社会(24463)
- 创(22999)
- 教育部(22915)
- 科研(22892)
- 创新(21888)
共检索到2484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谢勇
文章使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的微观数据,对中国居民储蓄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考察。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城镇居民的储蓄水平高于农村,但储蓄在农村居民之间分布的不平等程度却高于城镇,将教育和医疗支出计入消费以后,中国的居民储蓄水平出现了显著下降。(2)与传统的生命周期模型(LCH)不同,中国家庭的储蓄率表现出随着户主年龄上升而缓慢下降的趋势,如果考虑教育和医疗支出的影响,则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生命周期特征。(3)中国家庭的储蓄率与其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同家庭之间的储蓄差距已经超过了收入差距,绝大多数储蓄集中于少数高收入家庭。文章最后探讨了相关结...
关键词:
居民储蓄 分布特征 微观数据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沈坤荣 谢勇
本文使用资金流量表数据探讨了中国国民储蓄的部门特征以及居民储蓄在其中的地位及其变化。研究显示:1978年以来,中国居民储蓄率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在上世纪90年代的增速最快,而在2000年以后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并且中国的居民储蓄率明显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的同期水平;从国民储蓄的部门特征来看:居民储蓄始终是国民储蓄中最重要且稳定的组成部分,进一步的分析显示,近年来居民部门的收入占比呈现出较大幅度的下降,但居民储蓄倾向却增长明显,从而导致居民部门储蓄率的基本稳定。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居民储蓄率 特征事实 政策含义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杨继东 刘诚
本文利用2002—2011年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测度了中国企业的微观波动现状,讨论了企业微观波动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含义。研究发现:(1)金融危机后企业微观波动(不能通过宏观、行业或企业特征所解释的企业层面的波动)显著增加;(2)企业收入、利润和就业波动的程度和趋势有所不同,就业波动相对平稳;(3)从企业波动对宏观政策的含义看,微观波动可能加剧企业"等待—观望",导致宏观经济政策具有更大的短期效应,更小的真实效果。
关键词:
经济波动 企业波动 宏观经济政策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魏守华 吴贵生
本文通过科技首位度和科技集中度等定量方法研究了我国省区范围内科技空间分布特征,并从科技资源稀缺性、国家科技空间布局、科技活动对区位的选择及其空间"双向扩展"特征4个方面分析了其成因。文章还阐述了相应的政策含义,旨在为国家及省区着手制定的"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及相关的科技计划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
区域科技 科技布局 科技政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思齐 张文忠
住房成本和通勤成本是城市空间结构中两个相互关联的内生变量。居民在进行居住区位选择时,会在这两者之间进行权衡,从而形成住房价格、建筑密度和通勤行为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本文回顾了通勤成本和住房成本间的理论均衡关系,探讨了各种现实情况是如何影响这个理论关系的;并利用大规模调研所采集的北京市微观个体数据,提供了这一互动关系的一些定量证据;最后从两个角度探讨了这种互动关系在城市管理的公共政策方面的宏观含义:考虑通勤成本后的住房支付能力评价,以及就业与居住过度分离的社会效果分析。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周学智 付争
本文通过对美元、欧元、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与国际石油价格相互变动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于20世纪70~80年代时国际石油价格变动会对美元汇率造成冲击的情形,目前美元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显著影响国际石油价格。欧元的诞生虽对美元的霸权地位产生冲击,但其国际地位仍无法与美元相提并论,这从其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可见一斑。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国际石油价格影响不大,表明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很低。以上都表明美元作为国际主要商品计价货币和结算货币的功能并未被削弱,而是被强化,从侧面也反映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美元体制"的牢固性,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则路途尚远。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都阳 封永刚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发展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基本的约束条件。本文利用住户层面的微观数据,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城市居民储蓄率的影响路径。实证结果表明,养老保险制度所决定的养老金财富对城市居民储蓄率具有显著影响:家庭养老金财富与当期收入的比值每增长1个单位,城市居民储蓄率约减少1.13~1.51个百分点,养老金财富较之其他跨期收入,对储蓄率最具解释力。而且,高龄队列较之年轻队列,养老金财富对储蓄率的影响更明显。这意味着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储蓄率的下降也更明显。养老金财富取决于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通过分析最近两次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城市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本文发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一旦改变了城市居民的养老金财富预期,也会对其储蓄率产生显著影响。考虑到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从高储蓄、高投资的模式向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的情况下,坚持社会保障制度保基本、广覆盖的原则和改革方向,有助于避免储蓄率过快下降。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谢勇
使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的微观数据,在综合考虑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和预防性储蓄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持久收入、收入的不确定性与农户储蓄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收入差距的增大会导致农村储蓄率的提高;农村居民储蓄率的生命周期特征并不明显,但在考虑了家庭的教育、医疗支出以后,储蓄率呈现出显著的U型生命周期特征,并且在45~49岁达到整个生命周期的最低点;家庭的人口年龄构成对农户储蓄率具有显著的影响;农户储蓄率与其财富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并且户主的政治面貌、受教育程度、性别对农村居民储蓄率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农村居民 储蓄率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宋明月 臧旭恒
文章建立在缓冲存货模型的框架下,使用大型微观家庭面板数据CHNS检验了城乡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文中使用相对等价谨慎性溢价及收入对数的方差分别作为不确定性的代理变量,结果表明收入不确定性对于居民的储蓄行为具有很大影响,且农村要更大一些。进一步地,在假设不确定性完全消除后,居民预防性储蓄比例在51%—55%之间。分城乡估算后得出农村样本的预防性储蓄比例比全国样本约高8个百分点。
关键词:
缓冲存货 预防性储蓄重要性 收入不确定性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袁志刚 冯俊 罗长远
本文对我国银行储蓄高企的原因进行探讨,认为单纯从消费角度解释与消化居民银行储蓄是不适当的,化解高储蓄的另一有效方式在于发展准储蓄替代产品、拓展金融投资渠道。金融资产的不确定性增强了储蓄的价值,银行储蓄高企与居民直接投资所受的约束密切相关。我国现阶段低风险资产的缺乏,以及风险资产的广度和深度难以配比居民的投资选择,产生强制性银行储蓄,是现在储蓄高企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反思传统的投融资方式,大力培育储蓄替代型金融资产,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袁志刚 冯俊
本文对我国银行储蓄高企的原因进行探讨,认为单纯从消费角度解释与消化居民银行储蓄是不适当的,化解高储蓄的另一有效方式在于发展准储蓄替代产品、拓展金融投资渠道。金融资产的不确定性增强了储蓄的价值,银行储蓄高企与居民直接投资所受的约束密切相关。我国现阶段低风险资产的缺乏,以及风险资产的广度和深度难以配比居民的投资选择,产生强制性银行储蓄,是现在储蓄高企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反思传统的投融资方式,大力培育储蓄替代型金融资产,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义圣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勇 李雅楠 李建民
本文对环境规制引致劳动力再配置的主要路径及其可能产生的社会成本进行了理论梳理,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通过面板VAR模型估计了环境规制带来的劳动力再配置并分析了其宏观含义。研究结果表明:(1)环境规制引致的劳动力再配置反映为污染部门的就业萎缩和清洁部门的就业扩张,其宏观福利含义表现为潜在的失业风险和社会转换成本。(2)企业进入、退出和在位企业的就业变动是劳动力再配置的主要路径,在环境规制的约束下,企业进入引致的就业创造被显著抑制,在位企业的就业损失明显提升,被规制部门的潜在劳动力需求下降,宏观上存在着因解雇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勇 李雅楠 李建民
本文对环境规制引致劳动力再配置的主要路径及其可能产生的社会成本进行了理论梳理,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通过面板VAR模型估计了环境规制带来的劳动力再配置并分析了其宏观含义。研究结果表明:(1)环境规制引致的劳动力再配置反映为污染部门的就业萎缩和清洁部门的就业扩张,其宏观福利含义表现为潜在的失业风险和社会转换成本。(2)企业进入、退出和在位企业的就业变动是劳动力再配置的主要路径,在环境规制的约束下,企业进入引致的就业创造被显著抑制,在位企业的就业损失明显提升,被规制部门的潜在劳动力需求下降,宏观上存在着因解雇而产生的失业加剧风险。(3)环境规制导致高污染行业再配置劳动力的能力减弱,更多的劳动力再配置将在高、低污染行业间发生,宏观上更容易带来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错配及产生结构性失业。因此,促进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灵活匹配是降低环境规制社会成本,同时推动绿色经济转型所亟需考虑的。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彭兴韵
在对国外相对价格变动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的文献基础上,本文首先对2001年1月至2008年2月间的中国相对价格变动与整体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胀率上升会伴随着相对价格较大地调整;然后,本文研究了引起相对价格变动的机制,认为不同类别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需求冲击与供给冲击都可能引起相对价格的变化;最后分析了相对价格变动对宏观调控的意义。
关键词:
宏观调控 物价总指数 相对价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